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3月11日发(作者:target属性干什么的)

公共新闻的本土化尝试 

以洛阳电视台《百姓问政》为例 

■王智 

最早提出公共新闻是梅耶教授为了应对公众对于 

新闻报道冷漠化的现实,集中体现在要求改革有关国家 

选举的报道。不论公共新闻最终发展的结果如何。有一 

点是必须明确的,公其新闻隶属于新闻范畴,是新闻报 

见的。倘若原封不动地对公共新闻进行解释,只能说公 

共新闻是对新闻工作者的约束。就这一点而言,公共新 

闻远远上升不到哲学层面的意义,更不足以支撑起公共 

新闻运动。 

道理念的更新。虽然从时间承接来看,公民新闻亦或参 

与式新闻紧随着公共新闻而生,但是其内核与公共新闻 

却有着天壤之别。公共新闻,其主体是新闻从业者,范围 

是作为社会生活再构成作业的新闻机构,而公民新闻与 

显然,我们对公共新闻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 

记者工作守则。而是强调新闻机构在大众社会中整合分 

子式的公众以及权力委托对象,即社会管理者,之间的 

作用。拉斯韦尔的大众媒介功能说,其中就包含了这种 

社会整合作用。公共新闻试图通过对条件的制定,描述 

出一种社会各部分相互联动的愿景。当我们把媒体工作 

当做通往这个目的的唯一力量时,这样的景象似乎就呈 

参与式新闻更像是根植于新媒介下的民众自发行为,前 

者目标的达成必须要依靠新闻从业者主观能动做出的 

努力,而后者更接近于对社会传播现象的分析与把握。 

从这一点来说,公共新闻提出了一种可能,即通过公共 

新闻理念为指导,新闻工作机构为桥梁,将整个社会重 

新统合为一个整体。公共新闻强调的是新闻工作者的整 

合能力,是对现有的新闻工作方式发起的一场改良运 

动。从更加宏观的角度说是一场针对大众社会的新闻改 

良。 

现在我们面前,由此建构的理论体系似乎也是牢不可 

破。先不论公共新闻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就公共新闻的 

产生来说,它是一种诉求,针对新闻报道的不满而产生。 

打个比方,公共新闻就像伫立在乱流之中一根石柱上的 

堡垒,当这个堡垒被建造出来以后,才发现最根本的问 

题是如何从乱流之中爬上这座烟雾围绕的地方,公共新 

闻运动将新闻报道视作通往堡垒的阶梯。但现实是,新 

《百姓问政》是不是公共新闻? 

闻报道的改革。其强壮程度不足以支撑起这条道路。我 

们谈到公共新闻往往抹不开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的 

公共新闻的提出就好像手术刀之于外科手术,是为 

了解决大众社会离心力加速的问题。不论是公共新闻理 

论的建构,还是作为实践的公共新闻运动,都是在新闻 

工作的运行中完成。从梅耶教授最早的论述来看,并没 

有对公共新闻下一个定义,只是针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 

解读,这二者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似乎从一开始就决定 

了。公共新闻这把手术刀的材质问题。公共领域的暴露, 

媒介的作用不应该被忽视,在这对因果关系中,必须弄 

清楚两个概念,媒介与媒介内容,媒介是运送内容的工 

具,媒介内容是存在于媒介中的表现。社会整合功能说 

些在报道中的要求。但是在后工业社会的大背景下, 

的是大众传播媒介,是针对媒介自身而言,人类的主观 

意识被放在了次要地位。而公共新闻则在媒介内容,即 

妄图通过新闻机构来完成社会的统一。其结果是显而易 

新闻的外围剥离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么一个事实,那就是 

公共新闻是基于公众与政府的二元对立提出的,但是在 

中国,政府与人民不是对立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第一章、第二条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 

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 

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 

1 ji 叠 

业,管理社会事务①。我国的新闻事业是属于人民的,公 

共新闻企图完成的工作。其内核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的实质内核比较符合。只是我国一直没有出现体现 

这一制度的相关媒体栏目。 

蠡 。i 

洛阳《百姓问政》聚焦教育.努力让孩子享公平 

洛阳电视台《百姓问政》的出现是新闻业务方面对 

公共新闻的解释,从问题调查、提出问题、提供平台、社 

会讨论、形成合意、后期跟进等,这些步骤符合公共新闻 

的工作流程。虽然距离公共新闻的要求尚有距离,其节 

目本身也较多表现出了实验的性质。但是《百姓问政》至 

少拥有了公共新闻的外壳,经过本土化的公共新闻必然 

会展示出不同于欧美国家的公共新闻的特点,这也是 

《百姓问政》之所以能够在洛阳生根结果的原因。 

二、《百姓问政》问的是什么? 

新闻报道上面做文章,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是新闻工 

作者“人”的因素。对媒介“物”的控制做出的反抗。但是 

由于从一开始,两者的力量就是不平衡的,这使得公共 

新闻的努力就像是用一个只有1米半径的套索妄图去 

套住鸟巢体育场一样。 

让我们再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作为社会整体中 

由于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百姓问政》在联系 

“上头”这一方面几乎没有阻力。1997年9月1日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规定: 

“国务院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负责全国的广播电视管理工 

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广播电视行政管理工作 

的部门或者机构负责行政区域内的广播电视管理工作。 

②"这条规定决定了《百姓问政》能够开播必须得到了洛 

阳市政府的支持,换句话说,《百姓问政》的开播是我国 

的新闻媒介。不应该也不被允许成为社会整合的主导力 

量,作为工具的新闻媒介也不应该拥有自己的主观意 

识。媒介作为公众与社会管理者的沟通桥梁是客观存在 

的,公共新闻的要求是新闻内容的要求,体现在构成这 

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提出,为 

《百姓问政》解决了政治阻力,在得到政府肯定的情况 

下。媒介的桥梁作用更好地被体现出来。公众、媒介、政 

府三者处于一种合作的氛围当中,而非在相互对抗之中 

解决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压力的分散行为。公共新闻 

运动之所以没有完成新闻报道革命,最主要的原因还是 

在于新闻媒体的一厢情愿,民众对社会管理者的诉求在 

媒体努力中并不能够被完全保证,换句话说,媒体的桥 

_■ 

座桥面的砖头的质量上。但是公共新闻忽略了一个根本 

一 一 

问题,砖头本身并不是由自己制造。公共新闻的实现条 

件首先是新闻媒体自身的权力加强。这种权力不仅仅是 

这200年间争取的政洽权力,还包括经济权力等等一 

系列的问题。实际上公共新闻是盛开在大众社会这块钢 

板上的一株花蕾,试图通过社会进化的大力量去让其开 

花。很不幸的是养料过足并不能让它盛开。 

当然以上论说,除了将公共新闻放在社会形态的大 

梁作用其本身并不能够产生相应的行动,正如媒体可以 

发表攻击性的言论。但不能替代枪炮去杀伤敌人一样, 

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欧美,公共新闻的构成主体都是公 

背景下去说,并没有考察具体政治体制的影响。将公共 

藏 

_ . 

解决的方式以后,现场的观众通过手中的三个牌子来表 

达态度,分别是“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个『生化 

的观点是民主的产物,但是民主绝对不会产生统合意义 

上的意见,从这一点来说,欧美的公共新闻之所以需要 

报道的持续度来保证问题的解决,一方面是议程设置的 

运用,另一方面是公众、政府对抗的结果。媒体在引导公 

众自己解决社区问题的同时,表现得像一位没有力量的 

指导者,其中的矛盾是引导与引导力量的不足,虽然论 

题的选择都是经过了社会调查之后提出,但是倘若政府 

不正视问题的解决,或者问题解决的可能的限度与受众 

预期不同。都会使媒体变成左右为难的老好人。《百姓问 

政》通过这种现场公众裁决的方式,首先将无形无相的 

公众具象化,同时将有形的政府放在公众态度的聚光灯 

下。媒体本身只是提供一个平台,同时通过将媒介内容 

媒介化来达到对整个讨论过程的控制。所谓的媒介内容 

媒介化是指通过“无为”的动作,将媒介意识弱化,电视 

本身的展示功能可以很好地达到这一目的,传播内容主 

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说什么”,即内容系统所包含的 

特定意义,这是传播内容的核心;二是“怎么说”,即内容 

系统包含的传播方式③。从这两点来看,《百姓问政》这档 

栏目很好地将“说什么”与“怎么说”隐藏到了双方的叙 

述当中。 

所以与其说《百姓问政》问什么,倒不如说洛阳市的 

百姓想问什么。虽然每期节目的论题是事先就通过媒体 

的社会调查工作决定,但是由于其与现场百姓的论述一 

CCTV报遘洛阳《百姓同致》 

致,并不使我们能够在收看节目的过程中感觉到媒体的 

存在。作为展示的媒体,与作为问题解决的媒体有着根 

本的不同。媒体并不能实际去解决什么问题,只是提供 

众、媒体、政府,但是着眼点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媒体解决的可能性,然而在《百姓问政》中,这种可能性 

被保证。在节目中被政府部门负责人许诺的问题,会有 

当中国的公共新闻将着眼点放在了公众身上时,《百姓 

问政》就产生了。当然,政府态度的转变是前提,但绝不 

是重点。在培养公民的公众意识方面。显然可以产生行 

个明确的解决期限。多方面的压力会使解决问题的实 

际行动力得到保证。《百姓问政》也会对讨论之后的解决 

以暗访等形式做以跟进报道,但是不论是前期的平台提 

供,是后期的跟进报道,再到反馈阶段的展示,《百姓问 

政》都很好的将媒体意识弱化,将公众的具象化是《百姓 

动、产生结果的新闻工作可以更好地激发公众热情。而 

非仅仅将公共新闻局限于新闻媒体的工作当中。不论公 

共新闻的步骤有多少,其重点都应该体现在行动力上。 

改进政府工作的主体是政府,但是动力是公众公共意识 

催生的社会意见。 

就社会意见的产生来说,《百姓问政》恰当地避免了 

陷入无休无止的公共讨论的窘境,并很好地结合电视本 

身的媒介特点。《百姓问政》以公众态度替代了意见产 

生,具体表现在相关问题负责人在讲述了问题以及问题 

问政》成功的根本,而公众具象化的前提是媒体意识的 

弱化,与之前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监督节目不 

同,官员由于工作不达标引起的害怕,不再是来源于媒 

体,换句话说,官员由害怕《焦点访谈》,转变成了害怕公 

众的舆论压力。《百姓问政》之问关键在于百姓,这里的 

百姓就是公众。 

三、从《百姓问政》看出中国式公共新 

闻的基本特点 

“问政类”节目最早出现在湖北荆州市,《百姓问政》 

系对武汉《电视问政》的引进。河南省省委常委、洛阳市 

委书记毛万春认为,通过政务公开、暗访追责,能更好地 

管束干部队伍④。《百姓问政》从一开始就打破了上与下 

的不平等,甚至打破了上与下的平等,很好地将公众利 

益与媒介舆论监督结合在了一起。在《百姓问政》的节目 

中,政府官员就像要接受考试的学生一样,从进入演播 

现场的初始,官员的一切权利即被没收,很好地体现了 

宪法中关于人民当家做主的表述。 

何种形式识人。美国的公共新闻之所以强调新闻媒体在 

公共新闻构建中的作用,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 

美国式分散国家权力做法,使得新闻媒体不得不在没有 

致利益的社会背景下进行公共新闻实验。而在中国, 

公共新闻的重点首先不在新闻,而在于“公共”,在没有 

《百姓问政》之前,中国就将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中国的最 

高国家权力机关写入宪法,通过人民代表选举来保证公 

众的权力,可以说,公共新闻所建构的城堡,在中国,没 

有媒体参与之前就已经完工,中国式公共新闻要求媒体 

做的只是展示,而非修筑通往城堡的阶梯。 

由此可以看到中国式公共新闻在经历了初期的探 

索之后,呈现出了以下的特点:以政府与公众的统一为 

趋势,以政府工作转型为条件,以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 

为指导。通过政府保证,我们也可以预见,诸如《百姓问 

从节目形态来看,《百姓问政》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的微缩版,都是针对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保证 

问题解决。不同的是,由于视野集中以及范围覆盖小等 

原因,《百姓问政》中的问题解决能够让公众看得更清 

楚,比如:对停车场的建设等,解决与否,洛阳的市民可 

政》这种节目会越来越多,或者用电视媒介来限制“公 

共”也会成为过去时,毕竟公共新闻不是一种理论,也不 

以有一个切身的体会。可以说,中国的具体国情,具体政 

治体制,决定了公共新闻在中国更多的表现为合作模 

式。而非对抗模式。 

公共新闻的核心在于问题解决的行动,而非这个过 

程中。新闻媒体穿着什么样的外衣。就公共新闻的中国 

化而言,公共新闻内核本身就是与我国的权力组织形式 

是一种稳定的结构,仅仅是一种整合社会工具改良。 

四、结语 

《百姓问政》从2012年开播至今虽然获得了当地 

群众的一致好评,但是就形式与内容而言,对于公共新 

闻的践行,仍然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比如:对“基本满 

意”的界定,需要扩大社会问题的选择范围等等,但是作 

为对公共新闻具体化的尝试,《百姓问政》基本做到了不 

偏离公共新闻内涵的要求,做到了满足当地群众利益的 

相一致的。所以与其说是公共新闻的中国化,倒不如说 

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新阶段。虽然公共新闻滥觞于美 

国, 但是在美国资本主义的前提下,公共新闻的命运 

是可以预见的。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下,妄图通过放大新 

闻媒介的作用来引领历史的发展是徒劳的。中国式的公 

共新闻,就公共领域的建设而言,显然《百姓问政》的表 

要求,做到了对政府施政过程的监督。在加强社会联系、 

均衡社会各团体利益、培养公众意识等方面勇于做出尝 

试,并取得了不俗的效果。可以肯定的是,诸如《百姓问 

政》这种节目形式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国的媒体当 

中。 

现更为出色。公众与政府的统一,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由媒介相联系,转变成为公众与政府的自发行为,这种 

自发与否甚至决定了公共新闻的生命所在、公共新闻以 

(作者为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 

_ 一 一 

参考文献: 

f1】中国政府网.http://w ̄vw.gov.cn/gongbao/content/2004/content_62714 htm 

【21中华人民共和圆中央人民政府网.2005年8月21日 

【3】胡正荣传播学总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4】凤凰网河南.http://hn.ifeng.com/difang/luoyang/detail_2012_09/06/324552_0.shtml 


本文标签: 新闻 社会 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