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4月16日发(作者:z型钢连接孔)
1. 原生质体:指在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细胞壁的合成后,
所留下的仅由细胞膜裹着的脆弱物质,一般由G菌形成。
2、原生质球:还残留部分细胞壁的原生质体,一般由G
-
形成,含有大量LPS 。
脂多糖LPS:类脂A,2个N-乙酰葡糖胺+5个不同的长链脂肪酸;核心多糖:内核心
区(3个2-酮-3-脱氢辛糖酸KDO,3个L-甘油-D-甘露庚糖Hep),外核心区(5个己糖Hex,
包括葡糖胺,半乳糖,葡萄糖);O-特异侧链:多个4Hex单位,内含葡萄糖、半乳糖、鼠
李糖,甘露糖,阿比可糖Abp,大肠杆菌糖,副伤寒菌糖或泰威糖等。
2. 脂多糖的主要功能:①类脂A是G
细菌致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②可吸附Mg、
Ca等阳离子以提高这些离子在细胞表面的浓度的作用;③LPS结构的变化,革兰氏阴性细
胞表面抗原决定簇的多样性;④许多噬菌体在细菌表面的吸附受体;⑤具有选择性吸收功能
3. 芽孢(Spore,Endospore)::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可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的或
椭圆形的抗逆性休眠体,称为芽孢。
4. 菌落: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
如果是一个单细胞发展而来,则它是一个纯种细胞群或克窿。如果某一纯种的大量细胞密集
接种,结果长成“菌落”聚集成一片,称为“菌苔”。
5. 原核微生物:凡是细胞核无核膜,多数进行二等分裂,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构成,细胞
质中存在间体的一类形态较小的微生物。
6. 真核微生物:凡是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种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
叶绿体等细胞器的微小生物。P49
7. 质粒plasmid:游离于原核生物核染色体外,具有独立复制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 DNA分
子(cccDNA ),叫做质粒。
8. 荚膜:在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存在着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称为荚膜。
糖被(荚膜)的功能:①保护作用:其上大量极性集团可保护菌体免受干旱损伤;可防止
噬菌体的吸附和裂解;一些动物致病毒的荚膜还可保护它们免受宿主白细胞的吞噬;②贮藏
养料,已备营养缺乏时重新利用;③作为透性屏障和离子交换系统,以保护细菌免受重金属
离子的毒害;④表面附着作用;⑤细菌间的信息识别作用
9. 鞭毛flegellum:某些细菌长在体表的长丝状、波曲的附属物,称为鞭毛,数目为一至数
十根,具有运动功能。
10. 菌毛:菌毛是长在细菌体表的一种纤细、中空、短直、数量较多的蛋白质附属物。
11. 肽聚糖:埋藏在外膜层之内,是仅由 1~2 层肽聚糖网状分子组成的薄层(2~3nm) ,含
量约占细胞壁总重的10% ,故对机械强度的抵抗力较革兰氏阳性菌弱。肽聚糖单体的四肽
尾含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m-DAP) (只在原核微生物细胞壁上发现)。没有特殊的肽桥,只
形成较为疏稀、机械强度较差的肽聚糖网套。
例:聚-β-羟丁酸PHB,是一种存在于许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脂质的碳源类贮藏物(reserve
granule),不溶于水,而溶于氯仿,可用尼罗蓝或苏丹黑染色,具有贮藏能量、碳源和降低
细胞内渗透压等作用。(固氮菌,产碱菌,肠杆菌)。其应用:易降解且无毒的医用塑料器皿,
外科用的手术针和缝线。
12. 单细胞蛋白(SCP ): 来自各类微生物体的蛋白。良好的单细胞蛋白具备:无毒、易
消化吸收、必需AA丰富、核酸含量低、口味好、易制造。
13. 蓝细菌(Cyanobacteria) 旧名蓝藻,是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但不
形成叶绿体),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生物。与属于真和生物类的藻类最大区别
在于前者无也叶绿体,无真细胞核,有70S核糖体以及细胞壁含肽聚糖等。
14. 支原体(Mycoplasma):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生活间的最小型
原核生物。又称霉状体、菌质体。是最小的 G-菌,无细胞壁,细胞柔软、形态不规则。
-
+
菌落呈典型的“油煎蛋”状。
衣原体(Chlamydia):在真核细胞内营专性能量寄生的小型G-原核微生物
15. 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哺乳动物和人的活细胞中的专性寄生菌,G -,无鞭毛,不
运动,无滤过性。常引起人和动物的各种疾病如斑疹伤寒等。
16. 间体:是由细胞膜内褶形成的一种管状、层状或囊状结构,一般位于细胞分裂部位或其
邻近。多见于革兰阳性菌。其主要功能是促进细胞间隔的形成关与遗传物质的复制及其相互
分离有关。
17. 伴胞晶体(Parasporalbodies,Parasporal crystal),:少数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
时,会在芽孢旁边形成一颗菱形或双椎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即σ内毒素),称为伴胞晶体。
18. 假菌丝:当酵母菌进行一系列的芽殖后,如果长大的子细胞与母细胞并不立即分离,其
间仅以狭小的面积相连,这种藕节状的细胞串就称假菌丝。
19. 噬菌斑:将少量噬菌体与大量宿主细胞混合后,将此混合液与 45℃左右的琼脂培养基
在培养皿中充分混匀,铺平后培养。经数小时至 10 余小时后,在平板表面布满宿主细胞的
菌苔上,可以用肉眼看到一个个透亮不长菌的小园斑,这就是噬菌斑。
20. 温和噬菌体:凡吸附被侵入细胞后,噬菌体的DNA只整合在宿主的核染色体上,并可
长期随宿主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因而在一般情况下不进行增殖和引起宿主细胞裂
解的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
21. 烈性噬菌体:凡在短时间内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复制与生物合成)、成熟(装
配)、裂解(释放)这五个阶段而实现其增殖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22. 溶源菌:指在核染色体组上整合有前噬菌体并能正常生长繁殖而不被裂解的细菌。
23. 原噬菌体:整合在宿主细胞染色体上的温和噬菌体。
24. 异养微生物:凡必须利用有机碳源的微生物,就叫异养微生物。
25. 自养微生物:凡能利用无机碳源的微生物,就叫自养微生物。
26. 腐生:是指以分解已死的或腐烂的动植物和其它有机物来维持自身正常生活的一种生活
方式。凡营腐生生活的生物称为腐生物,如大多数霉菌、酵母菌、细菌、放线菌和少数高等
植物等。
27. 寄生:一般指一种小型生物生活在另一种较大型生物体内或体表,从中取得营养和进行
生长繁殖,同时使后者蒙受损害甚至被杀死的现象。
28. 生长因子:是一类对微生物正常代谢必不可少且不能用简单的碳源或氮源自行合成的有
机物。
29. 培养基:是一种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混合养料。
30. 诱导:凡能促进酶生物合成的现象,称为诱导。
31. 阻遏:能阻碍酶生物合成的现象。
32. 操纵子:指的是一组功能上相关的基因,它是由启动基因、操纵基因和结构基因组成。
33. 代时G:指细胞每分裂一次所需的时间。
34. 生长速率常数:即每小时的分裂代数。
35. 生长产量常数:当生长速率常数R等于0 时,这时菌体产量达到了最高点,而且菌体
产量与营养物质浓度的消耗间呈现出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一关系就是生长产量常数。
生长限制因子:凡处于较低浓度范围内对可影响生长速率和菌体产量的某营养物。
36. 连续培养:又称开放培养,是相对于绘制典型生长曲线时所采用的那种单批培养或密闭
培养而言的。
37. 生物氧化:就是发生在活细胞内的一系列产能性氧化反应的总称。
38. 选择性培养基: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
的培养基。其功能是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从而提高该菌的筛选效率。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第三版微生物名词解释(自整)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roclinux.cn/b/1713199366a623543.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