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1087840


2024年12月31日发(作者:世界著名油画)

植物细胞与组织作业

一.简答题

1植物细胞的初生壁和次生壁有什么区

别?

①初生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

素和果胶,一般较薄,质地柔软,具较

好的通透性和可塑性。所有细胞都具有

初生壁。初生壁存在于所有活的植物细

胞。初生壁位于胞间层的内侧,中胶层

和次生壁之间,是细胞生长过程中形成

的壁层,一般较薄,具有弹性可随细胞

的伸长而延长。初生壁在生长中的细胞

中形成,在不同细胞中分子组成并无很

大差异,但是其超微结构仍有很大变化。

厚壁组织和表皮细胞的初生壁则厚得多

且由多层组成。

②次生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含有少

量半纤维素,常含有木质。一般较厚,

质地坚硬,有增强细胞壁机械强度的作

用。并不是所有细胞都具有次生壁。次

生壁是细胞停止生长后,在初生壁内侧

继续积累的细胞壁层。次生壁出现在初

生壁之内,一般较厚,而且坚硬,常出

现在起机械支持和输导作用的植物细胞

中,如导管,管胞,厚壁细胞、纤维细

胞等。次生壁的主要成分除多糖外,还

有木质素,木栓质,角质和蜡质等填充

物,填充物的不同使壁的性质发生各种

变化。

2什么是有丝分裂?分为哪几个时期?

各时期有什么特点?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细胞分裂中最普遍的一种方式。分裂

时,染色体同时复制,所产生的2个子

细胞都有与亲代相同数目的染色体。由

于在两颗中心粒之间出现丝样纺锤体,

故称有丝分裂。

时期及特点:

①间期:染色体复制,有关蛋白质合成

前期:核仁解体,核膜消失;染色质逐渐

变成染色体;纺锤体形成等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

板上,染色体形态稳定,可用于各种形

态学的分析

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

开,形成两条子染色体;子染色体在纺锤

丝的作用下移向两级 末期:核膜核仁重

新出现;染色体逐渐变成染色质:纺锤体

消失

③重要意义:保持细胞遗传的稳定性。

3厚角组织和厚壁组织有什么区别?

①厚壁组织细胞的整个细胞壁都均匀增

厚,而厚角组织细胞仅细胞壁角落部分

加厚,细胞壁具有不均匀的增厚。

②厚角组织壁增厚的成分为纤维素、果

胶质和半纤维素;厚壁组织有均匀增厚

的次生壁,主要壁成分为纤维素、半纤

维素和木质素。

③成熟的厚壁组织细胞为死细胞;厚角

组织是生活细胞,经常发育出叶绿体,

细胞亦具有分裂的潜能。

④厚角组织主要是正在生长的茎和叶的

支持组织;厚壁组织是成熟植物体中主

要的支持组织

4从输导组织的结构和组织来分析,为

什么说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高级?

答:植物的输导组织,包括木质部和韧

皮部二类。裸子植物木质部一般主要由

管胞组成,管胞担负了输导与支持双重

功能。被子植物的木质部中,导管分子

专营输导功能,木纤维专营支持功能,

所以被子植物木质部分化程度更高。而

且导管分子的管径一般比管胞粗大,因

此输水效率更高,被子植物更能适应陆

生环境。被子 植物韧皮部含筛管分子和

伴胞,筛管分子连接成纵行的长管,适

于长、短距离运输有机养分,筛管的运

输功能与伴胞的代谢密切相关。裸子植

物的韧皮部无筛管、伴 胞,而具筛胞,

筛胞与筛管分子的主要区别在于,筛胞

细的胞壁上只有筛域,原生质体中也无P

—蛋白体,而且不像筛管那样由许多筛

管分子连成纵行的长管,而是由筛胞聚

集成群。显然,筛胞是一种比较原始的

类型。所以裸子植物的输导组织比被子

植物的简单、原始,被子植物比裸子植

物更高级。

二.名词解释

1.原生质:是构成细胞的生活物质,是

细胞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2.细胞分化:多细胞有机体内的细胞在

结构和功能上的特化,称为细胞分化。

3.初生纹孔场:在初生壁上具有一些明

显的凹陷区域。

4.胞间连丝:在初生纹孔场上集中分布

着许多小孔,细胞的原生质细丝通过这

些小孔,与相邻细胞的原生质体相连。

这种穿过细胞壁,沟通相邻细胞的原生

质细丝称为胞间连丝。 是细胞间物质运

输与信息传递的重要通道,通道中有一

连接两细胞内质网的连丝微管。

5.胞质运动:在生活中,胞基质处于不

断的运动状态,能够带动其中的细胞器,

在细胞内作有规则的持续的流动,这种

运动称胞质运动。

6.分生组织:分生组织,是在植物体的

一定部位,具有持续或周期性分裂能力

的细胞群。

7.纹孔:纹孔就是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上,

未经次生加厚而留下的凹陷。

8.细胞液:植物细胞的液泡中的液体。

9.穿孔板:在两个相邻导管分子之间的

端壁,溶解后形成穿孔板。

10.传递细胞:与物质迅速地传递密切相

关的的薄壁细胞,称为传递细胞。其细

胞壁向胞腔内突入,形成许多指状或鹿

角状的不规则突起,使质膜的表面积增

加,并且富有胞间连丝,有利于物质的

运送传递。

营养器官作业

一. 简答题

1.松针的结构有哪些特点?有何适应意

义?

答:①松针叶小,表皮壁厚,气孔内陷,

叶肉细胞壁向内褶叠,具树脂道,内皮

层显著,维管束排列于叶的中心部分等;

②表明了它具有能适应低温和干旱的形

态结构。

2.髓射线与维管射线二者有何不同?

答:二者在茎横切面均呈放射状排列,

均具横向运输和储藏作用。但在起源、

位置、数量上不同。

(1) 髓射线位于初生维管组织之间,向内

连髓部,外通皮层,在次生生长以前是

初生结构,虽在次生结构中,能继续增

长,形成部分次生结构,但数目不变。

(2) 维管射线由木射线与韧皮射线组成,

由形成层产生,为次生结构,数目随茎

增粗而增加,后形成的射线较短。

3.观察蚕豆根毛区和幼茎成熟区两张切

片,请你说明两者结构上的异同。

答:相同点:均由表皮、皮层、维管柱

三部分组成,各部分的细胞类型在根、

茎中也基本相同,根、茎中的初生韧皮

部发育顺序都是外始式。

不同点:

4.在一张木材切片上,从解剖学特点上

如何分辨它的三个切面?

答:三种切面是指横切面,切向切面和

径向切面。横切面是与茎的纵轴垂直所

作的切面,在横切面所见的导管、管胞、

木薄壁组织细胞和木纤维等,都是它们

的横切面观,可以看出它们细胞直径的

大小和横切面的形状;所见的射线作辐

射状条形,这是射线的纵切面,显示了

它们的长度和宽度。切向切面也称弦向

切面,是垂直于茎的半径所作的纵切面。

在切面上所见的导管、管胞、木薄壁组

织细胞和木纤维等,是它们的纵切面观,

可以看到它们的长度、宽度和细胞两端

的形状;所见的射线是它的横切面,轮

廓呈纺锤状,显示了射线的高度、宽度、

细胞的列数和两端细胞的形状。径向切

面是通过茎的中心(直径),所作的纵

切面,在径向切面上,所见的导管、管

胞、木薄壁组织细胞和木纤维等,是它

们的纵切面。细胞较整齐,尤其是射线

的细胞与纵轴垂直,长方形的细胞排成

多行,井然有序,仿佛像一段砖墙,显

示了射线的高度和长度。

5.什么是年轮?它是怎样形成的?

答:年轮:在多年生木本植物茎的次生

木质部中许多同心圆环。

形成过程:年轮的产生始形成层每年季

节性活动的结果。在四季气候变化的温

带和亚热带,春季温度逐渐升高,形成

层解除休眠恢复分裂能力,这个时期水

分充足,形成层活动旺盛,细胞分裂快,

生长也快,形成次生木质部中导管大而

多,管壁较薄,木质化程度低,色浅而

疏松,构成春材,夏末秋初,气温逐渐

降低,形成层活动减弱,直至停止,产

生的导管少而小,细胞壁较厚,色泽深

而紧密,构成晚材。同一年的早材和晚

材之间的转变始逐渐的,没有明显的界

限,但是第一年的晚材和第二年的早材

形成明显的界限,即年轮界限,同一年

的早材和晚材就构成了一个年轮。

二.名词解释(共10题,50.0分)

1.环髓带:有些植物茎的髓外方小型厚

壁细胞围着内方大型细胞,使二者界限

明显,这个外围区称环髓带。

2.年轮:也称生长轮,在一个生长季节

内早材和晚材共同组成一轮显著的同心

环层,代表着一年中形成的次生木质部,

这些同心环层习惯上称为年轮。

3.凯氏带:内皮层细胞的上、下壁和径

向壁上,常有木质化和栓质化的加厚,

呈带状环绕细胞一周。

4.叶镶嵌:叶在茎枝上无论以哪一种方

式排列,相邻两节的叶子彼此成一定的

角度镶嵌着生,互不重叠,称为叶镶嵌。

5.叶序周:从起点叶到终点叶之间的螺

旋线绕茎周数,称为叶序周。

6.束中形成层:在茎的维管束中,初生

韧皮部与初生木质部之间,有一层具有

潜在分生能力的组织,称为束中形成层。

7.补充组织:周皮形成过程中,在原来

气孔位置下面的木栓形成层不形成木栓

组织,而产生一团圆球形,排列疏松的

薄壁细胞。

8.等面叶:是指叶肉组织比较均一,不

分化成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或虽有分化

但栅栏组织却分布在叶的两面的植物

叶。

9.树皮:形成层以外的所有组织,主要

为死细胞,由木栓形成层产生。

10.泡状细胞:泡状细胞又叫运动细胞,

为一些具有薄垂周壁的大型细胞(薄壁

细胞)

繁殖器官作业

一. 简答题

1.花托的形态变化如何使子房和花的其

他组成部分的位置也发生相应地变化?

由此而引起的具有不同子房位置的花的

名称各是什么?

答:被子植物的花托形态多样。花托凸

起呈球形或呈圆柱状是原始类型,在此

类花托上雌蕊群、雄蕊群、花被从上至

下依次排列;有些植物的花托扁平,雌蕊

位于花托中央部位且略高于雄蕊群和花

被。

①当花托呈球形、圆柱形或其他形式的

突起时,或当花托呈扁平时,雌蕊着生位

置高于花的其他部分,这样的子房位置

称子房上位,这样的子房称上位子房,这

样的花称下位花。

②当花托中央凹陷,花托杯状,花被和雄

蕊群生于杯状花托隆起的四周边缘,雌

蕊群的子房生于花托的杯底,子房壁不

与花托壁愈合,这类子房的位置仍为上

位,这类花称为周位花。

③当花托呈深陷的杯状,子房着生于花

托杯底,子房壁下半部与花托愈合,其上

部分与花托分离,而雄蕊群与花被生于

子房上半部周围的花托边缘上,这类子

房的位置为半下位,这类子房称半下位

子房,这类花仍为周位花。

④当子房壁与杯状花托完全愈合,仅留

花柱和柱头突出于花托外时,则子房下

位,这类子房称下位子房,这类花因雄蕊

群与花被生于子房上方而称上位花。

综上所述,由于花托具各种形态及花托

与子房壁离合情况不同,被子植物花出

现了上位子房下位花、上位子房周位花、

半下位子房周位花和下位子房上位花四

种类型。

2.什么是被子植物的双受精?有何生物

学意义?

答:卵细胞和极核同时和2个精于分别

融合的过程,称双受精。双受精是被子

植物有性生殖的特有现象。双受精的生

物学意义为:

(1)精、卵细胞融合成合子,恢复了植

物原有的染色体数目,保持了物种的相

对稳定性;

(2)精、卵融合形成具双重遗传性的合

子,合子发育成的植物体可能形成一些

新的变异,后代生活力和适应性加强。

(3)受精极核发育成的胚乳是三倍体,

也同样兼有父、母本的遗传特性,更利

于种子发育成幼苗。

3.什么是自花传粉? 什么是异花传粉?

植物如何在花部的形态结构和生理上避

免自花传粉发生?

答:成熟的花粉粒传到同一朵花的雌蕊

柱头上的过程,称为自花传粉。如水稻、

豆类等都进行自花传粉。异花传粉是指

一朵花的花粉粒传送到另一朵花的柱头

上的过程。异花传粉可发生在同株异花

间,也可发生在同一品种或同种内的不

同植株之间,如玉米、向日葵等都进行异

花传粉。异花传粉植物的花由于长期自

然选择和演化的结果,在结构上和生理

上以及行为上产生了一些特殊的适应性

变化,使自花传粉不可能实现,主要表现

在:(1)花单性,如蓖麻为雌雄同株,柳树

为雌雄异株。(2)雌、雄蕊异熟,使两性

花避免自花传粉,如向日葵。(3)雌、雄

蕊异长、异位,如报春花;(4)自花不孕,

如荞麦。

4.试述小孢子的发生过程。

答:孢原细胞→造孢细胞→花粉母细胞

→小孢子

5.风媒花、虫媒花在其形态结构上是如

何适应传粉要求的?

答:风媒花

(1)风媒植物的花多密集成穗状花序或

柔荑花序等,以形成集体效应。

(2)风媒花产生的花粉数量特别多,细

小、表面光滑、干燥而轻,便于被风吹

到相当的高度与距离相当远的地方去。

(3)风媒花雌蕊花柱较长,柱头往往膨

大成羽状,便于接受花粉。有些风媒花

的柱头会分泌黏液,便于粘住飞来的花

粉。

(4)有些风媒花的花被退化有利于传粉

时减少阻碍;

(5)还有些落叶的木本植物,有先叶开

花的特性,可使传粉时花粉不受叶片的

阻碍。这些,都是风媒花在长期的进化

中发展起来的。

(6)此外,风媒植物也常是雌雄异花或

异株,花被常消失,不具香味和色泽。

虫媒花

(1)虫媒花多具特殊的气味以吸引昆

虫。

(2)虫媒花多半能产蜜汁。

(3)虫媒花的另一特点是花大而显著,

并有各种鲜艳色彩。

(4)虫媒花在结构上也常和传粉的昆虫

间行程互为适应的关系,如昆虫的大小、

体型、结构和行为,与花的大小、结构

和蜜腺的位置等,都是密切相关的。

(5)虫媒花的花粉粒一般比风媒花的要

大;花粉外壁粗糙,多有刺突;花药裂

开时不为风吹散,而是粘在花药上。

二.名词解释

1.世代交替:产生孢子的孢子体世代(无

性世代,二倍体世代),和产生配子的配

子体世代(有性世代,单倍体世代),有

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叫世代交替。

2.无孢子生殖:不经过精卵融合,由珠

心、珠被直接发育成胚称为无孢子生殖。

3.单体雄蕊:雄蕊的花药分离,花丝联

合为一束。

4.花图式:是一朵花的横切面在平面上

的投影,是用案图表示花的各部分组成、

数量及排列。

5.多胚现象:在种子发育过程中或成熟

种子中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胚的现

象。

6.四强雄蕊:植物的花有雄蕊6枚,其

中4枚花丝(位于内轮) 较长,另2枚花

丝( 位于外轮)较短。

7.心皮:具有生殖功能的变态叶

8.开花:指雄蕊中的花粉粒和雌蕊子房

中的胚囊(或其中之一)已经成熟时,花

萼和花冠即行开放,露出雌蕊和雄蕊的

现象。

9.胎座:胚珠着生的心皮壁部位,往往

形成肉质突起,称为胎座

10.离生雌蕊:一朵花中的雌蕊由几个心

皮构成,这些心皮有的彼此分离,所形

成的雌蕊也是分离的,称为离生雌蕊。

孢子植物作业

一.简答题

1.简述藻类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门的依

据。

藻类植物的基本特征:

①一般没有真正根、茎、叶的分化,藻

类植物的形态,构造很不一致,大小相

差也很大。

②能进行光能无机营养,一般藻类细胞

内除了含有和绿色高等植物相同的光合

色素外,有些类群还具有特殊的色素而

且也多不呈绿色,其质体称为色素体或

载色体。

③藻类的营养方式多种多样,能进行有

机光能营养,无机化能营养或有机化能

营养。

④生殖器官多由单细胞构成,藻类植物

繁殖有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无性繁殖

有营养繁殖和孢子繁殖之分。合子在母

体内不发育成胚,而是脱离母体后,进

行细胞分裂,长成新个体。

⑤分布范围机广,适应能力极强。

藻类植物分门的依据:

一般依据所含色素的种类、细胞核的结

构和细胞壁的成分、贮藏养分的类型、

鞭毛的有无、数目、着生位置及类型和

生殖方式及生活类型等特点把藻类分为

蓝藻门、绿藻门、裸藻门、金藻门、甲

藻门、红藻门、轮藻门和褐藻门等8(7

—10)个门。

2.藻类植物的生活史有哪些基本的类

型?请各举一例。

①无有性生殖,例如蓝藻。

②生活史仅有一种单倍体植物体,例如

衣藻、轮藻。

③生活史仅有一种二倍体植物体,例如

松藻、鹿角菜。

④生活史有世代交替(2或3个植物体),

例如石莼。

3.以火丝菌属为例说明子囊菌有性生殖

中子囊、子囊孢子、子囊果的形成过程。

(1)菌丝顶端膨大成为精子囊核多次分

裂形成100多个精核。

(2)菌丝顶端膨大形成产囊体(卵囊)核

多次分裂形成100多个雌核。

(3)产囊体顶端产生1条弯形的受精丝

(基部有横膈)与精囊接触处的细胞壁溶

解精囊中的细胞质和雄核通过受精丝进

入产囊体内胞质先融合但并不马上核配

雌雄核成对排列。

(4)经有性过程的刺激从产囊体上产生

无数管状产囊丝产囊体中雌核和雄核成

对进入产囊丝产囊丝生横膈形成若干对

双核细胞。

(5)产囊丝顶端的双核细胞伸长并弯曲

成钩状体钩状体中双核分裂为4产生横

隔形成钩尖(1核)、钩头(子囊母细胞雌

雄核各1个)和钩柄(1核)。子囊是由产

囊丝顶端的子囊钩(钩状体)而形成的。

钩头中的双核核配形成合子再减数分裂

和有丝分裂形成8个子囊孢子。钩尖的

细胞核流入钩柄中形成双核细胞弯曲形

成钩状体如此反复多次。

(6)子囊和侧丝(由不育的产囊丝所形成)

排列成子实层大量的营养菌丝从四周生

长相互交织围绕子实层形成盘形子囊

果。4.比较说明苔纲和藓纲的区别。

苔纲:配子体为片状体或为匍匐的茎叶

体,原丝体不发达,无蒴轴,无蒴齿,

有弹丝。有背腹之分,体内无维管组织,

根由单细胞组成的假根。

藓纲:配子体为直立茎叶,原丝体发达,

有蒴柄和孢蒴、蒴齿,无弹丝。有茎、

叶的分化,茎内有中轴,无维管组织,

根由单列细胞组成的分枝假根。

5.比较说明真蕨亚门三个纲的主要区

别。

①厚囊蕨纲孢子囊由一群细胞发育而

成,原始薄囊蕨纲孢子囊可由一个细胞

发育而成,但囊柄可由多数细胞发生,

薄囊蕨纲孢子囊由一个原始细胞发育而

成。

②厚囊蕨纲孢子囊壁厚,由多层细胞构

成,无柄或短柄,无环带,原始薄囊蕨

纲孢子囊壁薄,由一层细胞构成,囊具

短柄,环带盾形,薄囊蕨纲孢子囊壁薄,

由一层细胞构成,具三列细胞构成的长

柄,各式环带。

③厚囊蕨纲和原始薄囊蕨纲形成孢子囊

穗,薄囊蕨纲形成各式孢子囊群。

④厚囊蕨纲和原始薄囊蕨纲都是孢子同

型,薄囊蕨纲大多数孢子同型,少异型。

⑤厚囊蕨纲配子体地下生,具菌根,性

器官包埋在配子体中,原始薄囊蕨纲配

子体地下生,有中脉,性器官突出体表,

薄囊蕨纲配子体地上生,性器官突出体

表。

二.论述题

1.为什么说苔藓植物是植物从水生向陆

生的一个过渡类型?

具有初步适应陆生生活条件的特征:植

物体表面具有一层角质层,减少蒸腾作

用;产生了假根,就有固着作用和一定

的吸收能力;大多有一定的拟茎叶分化

和一定的组织分化;性器官外围有不育

的细胞保护;合子不离开母体,吸收母

体养分发育为胚,收到母体保护;孢子

无鞭毛而有细胞壁,耐干,孢子细小。

散步借助于空气,有弹丝或蒴齿有助于

孢子的散布。同时仍然保留水生生活的

特征:植物体组织分化程度不高,体内

无维管组织,输导能力不强;没有真根,

水分和无机盐常靠叶片直接吸收;精子

具有鞭毛,借助水分作用才能与卵结合。

2.以团藻目(衣藻属、盘藻属、实球藻

属、空球藻属、团藻属)植物的形态、

结构为例,说明绿藻植物门的演化趋势。

①藻体由单细胞、群体到多细胞体

②细胞的营养作用和生殖作用由不分工

到分工

③有性生殖由同配、异配生殖到卵式生

种子植物作业

一、简述题

1.列表比较松、杉、柏三科的异同。

松科 杉科 柏科

球果的离生 半合生 全合生

种鳞关

种鳞与互生(螺旋互生(仅水杉对生) 交互对

叶着生着生) 生或轮

关系 生

种鳞所2枚 2~9枚 2~9枚

含种子

数目

种子是有翅 窄翅或无翅 窄翅或

否具有无翅

有无气小孢子多无气囊 无气囊

囊 有气囊

花药数 2个 2~9个 2~9个

叶形 条形或针披针形、条形、钻鳞形或

形,叶基不形、鳞形叶基长下刺形

下延 延

习性 大多为常常绿或落叶乔木 常绿乔

绿乔木 木

2.以松属为例,简述松杉柏纲的生活史。

(1)孢子体。松属的孢子体(常见的植

物体)为高大多年生常绿乔木,单轴分

枝,主干直立,旁枝轮生,具长枝和短

枝。长枝上生鳞叶,腋内生短枝,短枝

极短,顶生1束针形叶,每束通常2、3、

5个叶,基部常有薄膜状的叶鞘8—12

枚(由芽鳞变成)包围,孢子叶球单性,

同株。小孢子叶球排列如穗状,生在每

年新生的长枝条基部,由鳞片叶腋中生

出。每个小孢子叶球有1个纵轴,纵轴

上螺旋状排列着小孢子叶,小孢子叶的

背面有1对长形的小孢子囊。小孢子囊

内的小孢子母细胞,经过两次的连续分

裂(其中一次为减数分裂),形成4个

小孢子。小孢子有2层壁,外壁向两侧

突出成气囊,能使小孢子在空气中飘浮,

便于风力传播。

(2)大孢子叶球。大孢子叶球1个或数

个着生于每年新枝的近顶部,大孢子叶

球是由大孢子叶构成的,大孢子叶也是

螺旋状排列在纵轴上的,由两部分组成:

下面较小的薄片称为苞鳞;上面较大而

顶部肥厚的部分称为珠鳞,也叫果鳞或

种鳞,一般认为珠鳞是大孢子叶,苞鳞

是失去生殖能力的大孢子叶。在松科各

属植物苞鳞和珠鳞是完全分离的,每1

珠鳞的基部近轴画着生2个胚珠,胚珠

由1层珠被和珠心组成,珠被包围着珠

心,形成珠孔。珠心即大孢子囊,中间

有1个细胞发育成大孢子母细胞,经过

两次连续分裂(其中一次是减数分裂),

形成4个大孢子,排列成1列称为“链

状四分体”。通常只有合点端的1个大

孢子发育成雌配子体,其余3个退化。

(3)雄配子体。雄配子体是1个大为减

退了的结构,只由少数几个细胞构成。

小孢子(单核时期的花粉粒)是雄配子

体的第一个细胞,小孢子在小孢子囊内

萌发,细胞分裂为2,其中较小的1个是

第一个原叶体细胞(营养细胞),另1

个大的叫胚性细胞,胚性细胞再分裂为

2,即第二原叶细胞及精子器原始细胞

(中央细胞),精子器原始细胞再分裂

为2,形成管细胞和生殖细胞。成熟的雄

配子体有4个细胞:2个退化原叶体细

胞、1个管细胞和1个生殖细胞。

(4)雌配子体。由大孢子发育而成。因

此,大孢子是雌配子体的第一细胞,它

在大孢子囊(珠心)内萌发,进行游离

核分裂,形成具16—32个游离核,不形

成细胞壁。雌配子体的四周具1薄层细

胞质,中央为1个大液泡,游离核多少

均匀分布于细胞质中,当冬季到来时,

雌配子体即进入休眠期。翌年春天,雌

配子体重新开始活跃起来,游离核继续

分裂,主要表现游离核的数目显著增加,

体积增大。以后雌配子体内的游离核周

围开始形成细胞壁,这时珠孔端有些细

胞明显膨大,成为颈卵器的原始细胞。

之后,原始细胞进行一系列的分裂,形

成几个颈卵器,成熟的雌配子体包含2

—7个颈卵器和大量的胚乳 。

(5)传粉与受精。处于雄配子体阶段的

花粉粒晚春,借助于风力传粉,落在胚珠

的珠孔端,随传粉滴吸入珠孔,雄配子体

的生殖细胞分裂为体细胞和柄细胞,管

细胞形成花粉管,进入珠心一定距离后,

停止生长,直到第二年春季或夏季颈卵

器成熟后,花粉管继续伸长,体细胞分裂

成2个不动精子,其中的1个功能精子与

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注:受精作用

通常在传粉后13个月才进行)。

(6)种子的形成。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的

发育,形成4层16个细胞的原胚,第一、

二层细胞不久消失,第三层细胞形成初

生胚柄,第四层细胞发育成次生胚柄和

多个胚,此外还有简单多胚现象的发生,

但通过胚胎选择后,通常只有1个(很少

2个或多个)经过分化、发育为成熟胚,

其余的退化;成熟胚包括胚根、胚轴、

胚芽和子叶(7~10枚),同时雌配子体发

育成胚乳,珠被发育成种皮,胚、胚乳和

种皮构成种子。

3. 为什么说木兰科是被子植物最原始

的类型?

木兰科为被子植物最原始的类型,花的

形态,包括花被、雄蕊和雌蕊的数目及

排列方式,花药的形态,伸长的雌蕊轴,

单沟花粉等都处于较原始的水平。其原

始性表现在为木本、单叶、全缘、羽状

脉、虫媒花,花单生,雌雄蕊多数,分

离,螺旋状排列,花药长,花丝短,单

沟花粉,胚小,胚乳丰富等。

4.列表比较蔷薇科四亚科的异同。

绣线菊亚科

不同点

G

5

聚合蓇葖

蔷薇亚科 整齐 G

聚合瘦

苹果亚科 5基数 梨果

梅亚科 具有花筒 G

1

核果

5.为什么说菊科是双子叶植物最进化的

类型?

菊科是种子植物最大的一个科,不仅属

种数、个体数最多,而且分布也最广。

菊科植物的快速发展和分化,与其特别

的繁殖生物学特性有紧密联系。菊科植

物的萼片变态成冠毛、刺毛,并宿存,

有利于果实远距离传播;部分种类具有

块茎、块根、匍匐茎或根状茎,有利于

营养繁殖的进行;花序及花的构造与虫

媒传粉的高度适应,有利于传粉和结实。

头状花序(特别是辐射状花序)的结构,

在功能上如同一朵花一样,外围1至多

层总苞片,起着花萼一样的保护作用,

舌状的缘花具有一般虫媒花冠所共有的

作用——招引传粉昆虫,而中间集中大

量的盘花,则有效地增大了受粉率和结

相同点

花两性

实率,聚药雄蕊,药室内向开裂有利于

异花传粉。菊科花各种特征均为次生的

性状,即菊科花发生了全面进化。总之,

从多方面看,菊科是双子叶植物纲中最

进化的类群。

6.为什么说兰科是单子叶植物最进化的

类群?

兰科几乎被植物学家公认为代表单子叶

植物最进化的类群,主要表现在下列几

方面:

(1)草本植物,稀为攀援藤本。附生或腐

生;

(2)兰科已知种类约2万种,约占单子叶

植物的1/4;

(3)花具有各种不同的形状、大小和颜

色;

(4)花两侧对称,内轮花被中央1片特化

为唇瓣;唇瓣结构复杂,基部常形成具

有蜜腺的囊或距;

(5)雄蕊数目的减少并与花柱合生成合

蕊柱;子房下位;柱头常具有喙状小突

起的蕊喙;

(6)花部的所有特征表现了对昆虫传粉

的高度适应。

7. 比较莎草科与禾本科的特征。

禾本科和莎草科的形态特征比较相似,

相似之处主要在于它们都有狭长的叶

片,有叶鞘;花小,由小花集成小穗,

再由小穗组成各种花序;种子均有胚乳。

但它们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现从茎、

叶、花、小穗和果实的特征等方面区别

如下:莎草科,多实心,常三,棱形 3

列型,叶鞘多封闭,花被退化成鳞片状

或刚毛状,常不存在;小花生于鳞片内,

集成小穗,小穗具多数鳞片;坚果。禾

本科,多空心,常圆柱形,2列型,叶鞘

多开放,花被发育成浆片,由外颖、内

颖和几朵小花组成,小穗只具2颖片,

颖果。

8.以豆目三科为例,说明被子植物的演

化趋势。

两侧对称→辐射对称;

雄蕊多数(不定数)→少数(定数)

雄蕊分离→结合。

重点大题集合

1、被子植物能成功进化为地球上最优

势的类群,在繁殖上有何特征?

举报 | 回复0

张子烨

03-28 15:49

(一)具有真正的花

典型的被子植物的花由花尊、花冠、雄

蕊群、雌蕊群4部分组成,各个部分称

为花部。被子植物花的各部在数量上、

形态上有极其多样的变化,这些变化是

在进化过程中, 适应于虫媒、风媒、鸟

媒、或水媒传粉的条件,被自然界选择,

得到保留,并不断加强造成的。

(二)具雌蕊

雌蕊由心皮所组成,包括子房、花柱和

柱头3部分。胚珠包藏在子房内,得到

子房的保护, 避免了昆虫的咬噬和水分

的丧失。子房在受精后发育成为果实。

果实具有不同的色、香、味,多种开裂

方式;果皮上常具有各种钩、刺、翅、毛。

果实的所有这些特点,对于保护种子成

熟,帮助种子散布起着重要作用,它们

的进化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三)具有双受精现象

双受精现象,即两个精细胞进入胚囊以

后,1个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合子,另1

个与2个极核结合,形成3n染色体,发

育为胚乳,幼胚以3n染色体的胚乳为营

养,使新植物体内矛盾增大,因而具有

更强的生活力。所有被子植物都有双受

精现象,这也是它们有共同祖先的一个

证据。

(四)孢子体高度发达

被子植物的孢子体,在形态、结构、生

活型等方面,比其他各类植物更完善化,

在解剖构造上,被子植物的次生木质部

有导管,韧皮部有伴胞;而裸子植物中一

般均为管胞(只有麻黄和买麻藤类例

外),韧皮部无伴胞,输导组织的完善使

体内物质运输畅通,适应性得到加强。

(五)配子体进一步退化(简化)

被子植物的小孢子(单核花粉粒)发育为

雄配子体,大部分成熟的雄配子体仅具2

个细胞(2核花粉粒),其中1个为营养细

胞,I个为生殖细胞,少数植物在传粉前

生殖细胞就分裂1次,产生2个精子,所

以这类植物的雄配子体为3核的花粉粒,

如石竹亚纲的植物和油菜、玉米、大麦、

小麦等。被子植物的大孢子发育为成熟

的雌配子体称为胚囊,通常胚囊只有8

个细胞:3个反足细胞、2个极核、2个助

细胞、1个卵。反足细胞是原叶体营养部

分的残余。有的植物(如竹类)反足细胞

可多达300余个,有的(如苹果、梨)在

胚囊成熟时,反足细胞消失。助细胞和

卵合称卵器,是颈卵器的残余。由此可

见,被子植物的雌、雄配子体均无独立

生活能力,终生寄生在孢子体上,结构

上比裸子植物更简化。配子体的简化在

生物学上具有进化的意义。

2、雄蕊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结构

是怎样的?怎么发育来的?

花药为花丝顶端膨大的囊状物,是雄蕊

的主要部分

雄蕊的结构:每一雄蕊分为花丝和花药

两部分,花药产生小孢子,小孢子发育

成花粉粒。

雄蕊的发育:初生造孢细胞 → {有丝分

裂} → 花粉母细胞 → {减数分裂} →

四分体 → {(旧)胼胝质壁溶解} → 单

细胞花粉粒(核居中) → {纤维素壁形

成} → 单细胞花粉粒(液泡扩大,细胞

核靠边) → {有丝分裂(核分裂伴随胞

质分裂)} → 二细胞花粉(营养细胞、

生殖细胞)中生殖细胞 → {有丝分裂}

→ 三细胞花粉(营养细胞1个,精子3

个)(成熟花粉粒)。

3、雌蕊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结构是

怎样的?怎么发育来的?

(1)胚珠

(2)胚珠由珠柄、珠被、珠孔和珠心所

组成

(3)胚珠是随着雌蕊的发育,在子房内

逐渐发育成熟的。胚珠是由子房内壁沿

腹缝线的胎座处发育起来的。首先,胚

座表皮下的部分细胞进行平周分裂,产

生出一团突起,称为胚珠原基。胚珠原

基的先端形成珠心。珠心是胚珠中最重

要的部分,由其进一步发育成胚囊。由

于珠心基部的表皮层细胞分裂速度较

快,围绕着珠心基部形成一圈,并逐渐

向上扩展,最终把珠心包围中央,仅在

顶端留下一小孔,可通向珠心,此即为

珠孔;而包围珠心的细胞层则为珠被。

在有两层珠被的胚珠中,其内珠被先发

生,而后在其外侧又产生外珠被。胚珠

原基的基部部分细胞发育成为柄状结

构,与胎座直接相连,称为珠柄。在珠

心基部,珠被、珠心、珠柄三者汇合的

部位,称为合点。构成子房的心皮中的

维管束就是从胎座经过珠柄到达合点,

而后进入胚珠内部的。一个成熟的胚珠

是由珠心、珠被、珠孔、珠柄及合点等

几部分组成的。

4、植物对异花传粉有哪些适应特点?

花冠大而艳丽,味香,花粉轻小,易于吸

引昆虫.一般柱头高于花蕊.

在结构上和生理上产生一些防止自花传

粉的变化。

花粉在不同的花之间传播,主要是通过

风、水、昆虫或者人工来进行。通过风

传粉的花花粉颗粒小而轻,容易被风吹

走,通过水传粉的花,花粉需要有耐水

能力。通过虫或者鸟类传粉的花,一般

具有鲜艳的颜色,芳香的气味和蜜汁。

而且花粉体积较大,表面粗糙,被昆虫

或者鸟类携带。

5、你认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胚胎

结构及发育特点有何异同?

①子叶数不同

双子叶植物胚:双子叶植物胚有2枚子

叶。

单子叶植物胚:单子叶植物胚有1枚子

叶。

②胚乳不同

双子叶植物胚:双子叶植物胚在发育过

程中胚乳的营养转移给子叶,所以无胚

乳。

单子叶植物胚:单子叶植物胚在发育过

程中胚乳遗留了很多,所以有胚乳。三、

胚芽不同

双子叶植物胚:双子叶植物胚的胚芽不

被子叶包被。

单子叶植物胚:单子叶植物胚的胚芽是

被子叶包被胚芽出土的。

6、被子植物最原始的类群其形态性状

的原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常绿乔木或灌木,树皮、叶、花有

香气。

(2)单叶互生,托叶大,脱落后在枝条

上留有托叶痕

(3)花托延伸为长轴状

(4)雄蕊多数,分离,螺旋状排列

(5)心皮离生,发育为聚合蓇葖果

(6)花为同被花

木兰科具有以上这些原始性状,因此被

认为是被子植物的基部类群之一。

7、被子植物最进化的类群其形态性状

的进化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菊科的重要进化特征

营养繁殖结构多,块根、块茎、根状茎

等等;种子传播附属结构种类较多,例

如萼片变为冠毛等,菊科头状花序具总

苞,具有较强的保护性;花的结构适应

虫媒花特点,极少数具风媒花特点;多

为草本,种类丰富,菊科为被子植物中

种类最为丰富的,约有三万多种。

②兰科的重要进化特征

兰花的花的形状、大小、颜色不尽相同,

多种多样;花两侧对称,内轮花被中央

一片特化成唇瓣;唇瓣的结构复杂,其

基部往往具有蜜腺的囊或距;花部所有

特征高度适应昆虫传粉,物种多样性丰

富。

8、说明被子植物演化趋势,理解被子植

物起源和可能祖先特点。

被子植物在花形态结构上的演化趋势:

(1)花部各成员数目的减少、简化(退

化)甚而消失:在较为进化的被子植物

类群中,各轮花部的数目经常由多数(数

目不定)减至少而有定数,有时花的某

部会部分或整轮消失,从而使花缺少萼

片、花瓣、雄蕊、雌蕊或形成这些缺失

的多种组合。

(2)彼此分离的花的各部渐趋聚集甚而

融合:原始被子植物中普遍存在的各花

部多数而螺旋状排列的情况(如木兰科

植物),在进化过程中最终演化成为各

部轮状排列,原始类群的花托多为凸起

甚或伸长成柱状从而使各花部相对远

离,在进化过程中许多花的花托缩短,

从而使花的各部彼此靠近。花托的进一

步进化趋势是趋向于向下凹陷,上位子

房进化为下位子房。在某些进化路线上,

一轮甚或多轮的同花部成员会彼此融

合,有时会共同形成管状结构;在另一

些有花植物中,不同的轮也会彼此融合。

(3)辐射对称向两侧对称的演化。

(4)木本→草本

常绿→落叶

两性花→单性花

花各部多数且无定数→少而有定

花部离生→合生

种子有胚乳→无胚乳

绿色自养植物→寄生、腐生植物

被子植物的起源最原始的被子植物的花

粉发现于早白垩世地层中。

被子植物的祖先类群

(1)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关于被

子植物的起源问题主要体现在“假花

说”与“真花说”的对立。假花说认为,

被子植物的花是从单性的裸子植物的繁

殖器官演化而来的,因此现生被子植物

中具小型的、简单的、单性的风媒花的

类群,即柔荑花序类,是原始类群。真

花说认为,被子植物的花是从类似于裸

子植物的本内苏铁目(已经绝灭的化石

类群)的一个不分支的、两性的、其上

螺旋状排列着胚珠和花粉器官的孢子叶

球演化而来的,因此,现生被子植物中

具有较大型的、两性的、多离省心皮和

雄蕊的、虫媒花的木兰科及其近缘的科

是原始类群。由于化石资料的不断积累

以及分支系统学的分析结果不断报道,

现今真花说已被广泛用于几大被子植物

的分类系统。关于被子植物祖先类群的

讨论,也由于真花说的广泛认可而得到

了较为统一的认识,即被子植物最直接

的姐妹群是买麻藤目,而买麻藤目以及

被子植物共同构成了本内苏铁目和五柱

木(已绝灭的化石类群)的姐妹群。继

续追溯下去,则种子厥的开通尼亚目可

能是本内苏铁目加五柱木加买麻藤目加

被子植物的共同的姐妹群。

(2)继“真花说”与“假花说”的争论

之后的是木本木兰说和古草本说的对

立。木本木兰说直接源于真花说,认为

被子植物是一种木质的灌木或小乔木,

具多心皮的花,舟形的、具覆盖层的、

瘤状纹饰的花粉,因此木本木兰类中的

木兰目处于被子植物系统树的基部。古

草本说的化石证据近年来出现较多,该

说法认为,原始被子植物可能是小型的、

具根状茎或攀缘习性的、具细小简单花

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古草本”一词现

指木兰类中除了木本木兰类之外的所有

植物类群的总称,是一个常具较简单的

单性花的类群,包括胡椒科、马兜铃科、

睡莲科等。

(3)关于被子植物的起源问题的最新成

果是根据分子系统学的研究成果。一个

被简称为“ANITA”的类群组合被认为

位于被子植物系统树的基部,并代表了

现生的被子植物的最原始类群。其中,

“A”被认为是其他所有现生被子植物

的姐妹群。“N”为睡莲目,“ITA”的

类群组合包括:Illiciaceae,

Trimeniaceae,Austrobaileyaceae等

科。目前的研究成果采用的多基因、多

类群的方法,所分析的类群数量多,所

采用的特征多,分子生物学数据量大,

因此所获得的系统树被认为是及其可靠

的。后来的研究成果虽然有的对新系统

树的准确性有些争议,但是并没有动摇

新系统树的基本框架。

被子植物的起源时间

较早被公认的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发现

于早白垩纪地层中。对于被子植物的起

源时间有2类不同的认识,这主要是基

于对化石记录的不同解释以及是否应该

完全的依赖于化石证据来推断起源时

间。一种观点认为,起源时间为侏罗纪

至白垩纪;另一种认为应起源的更早,

如三叠纪、早于三叠纪、二叠纪、石炭

纪,或石炭纪—早白垩纪之间等。最新

的分子系统学分析推断被子植物和裸子

植物的分离可能在石炭纪末。

被子植物的起源地点

关于被子植物的起源地点,长期以来广

泛接受的观点认为被子植物是热带起源

的,这主要是依据西南太平洋和东南亚

的热带地区集中了大部分的现生的被子

植物原始类群。这一说法得到了来自孢

粉和大植物化石的支持。然而,在中国

东北地区侏罗系上部和白垩系、蒙古下

白垩统、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下白垩发

现了大量的被子植物化石,因此现今处

于高纬度的东北亚地区也被认为可能是

被子植物的起源地,或者至少是起源地

之一。


本文标签: 细胞 形成 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