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1087829


2024年12月31日发(作者:splice split)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

关考试题库带答案解析

单选题(共40题)

1、N、O、Si、S是重要的非金属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O、S、Si的原子半径逐渐增大,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B.氮的氧化物和硫的氧化物既是形成光化学烟雾,又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C.S、SO2和Si、SiO2四种物质均能与NaOH溶液反应,各自又能与某些酸反应

D.N、Si、S的单质均能和氧气反应,生成的产物分别是NO2、SiO2和SO2

【答案】 C

2、现有三组混合液:①溴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②乙醇和丁醇;③乙酸乙酯

和乙酸钠溶液。分离以上各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

A.分液、萃取、蒸馏

B.萃取、蒸馏、分液

C.蒸馏、萃取、分液

D.萃取、分液、蒸馏

【答案】 B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锥形瓶可用作加热的反应器

B.室温下.不能将浓硫酸盛放在铁桶中

C.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会使溶液浓度偏低

D.用蒸馏水润湿的试纸测溶液的pH,一定会使结果偏低

【答案】 A

4、NaOH溶液滴定盐酸的实验中,不必用到的是( )。

A.酚酞

B.圆底烧瓶

C.锥形瓶

D.碱式滴定管

【答案】 B

5、下列化合物中同分异构体数目最少的是( )。

A.戊烷

B.戊醇

C.戊烯

D.己烷

【答案】 A

6、化学教学理念涉及教学活动的任务、目标、内容、形式、媒体、方法和评价

等方面,形成指导化学教学实践活动的方针和原则。在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中,下列关于化学教学基本理念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化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人为主旨

B.化学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C.化学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注意跟其他学科相联系

D.要把转变学习方式放在重要位置.只需重视学习结果即可

【答案】 D

7、下列哪组实验全部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基

础学生实验( )。

A.氧气的实验室制取、燃烧的条件、氨气的实验室制取

B.氢气的实验室制取、粗盐提纯、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C.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燃烧的条件、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D.氮气的实验室制取、溶液酸碱性的检验、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氯化钠溶液的配

【答案】 C

8、纸笔测验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评价方式,中学化学教师往往根据班级学生的

及格率来评定其教学效果,以调整其教学进度。教师运用的评价叫作( )。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个体内差异评价

D.诊断性评价

【答案】 B

9、初中阶段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在高中阶段又有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节课

程的学习,许多教师发现,一些学生初中部分的知识掌握不好,但到了高中,

由于理解力增强,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理解很深,这种迁移现象是( )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垂直迁移

D.水平迁移

【答案】 A

10、重在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获取和加工化学信息的能力以及科

学探究能力的评价方式是( )。

A.纸笔测验

B.档案袋评价

C.作业评价

D.活动表现评价

【答案】 D

11、下列不属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是( )。

A.知道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B.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培养交流合作能力

C.了解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D.知道并熟记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答案】 B

12、某教师在讲述金属钠的性质时,向学生演示了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并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出了金属钠所具有的部分性质。该教师的教学

行为体现了( )的化学教学原则。

A.归纳共性与分析特性相结合

B.年龄特征与化学语言相适应

C.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相结合

D.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

【答案】 C

13、下面关于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描述所用词语从低到高排序正确的是( )。

A.知道、认识、理解、应用

B.认识、知道、理解、应用

C.识别、分类、区分、评价

D.区分、识别、分类、评价

【答案】 A

14、在学习氯气的相关性质时,学习完物理性质教师没有马上学习化学性质,

而是以快问快答的形式来检验学生对氯气物理性质的掌握情况。这种评价方式

属于( )。

A.即时表现评价

B.活动表现评价

C.作业评价

D.档案袋评价

【答案】 A

15、下列各物质能构成缓冲对的是( )。

4和Na2SO3

和HAc

2P04和Na2HP04

4Cl和NH4Ac

【答案】 C

16、命题是考试能否达到期望目的要求的关键所在,试题具有导向性,试题题

型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复习方法,经常使用客观性试题并比重过大,学生

会( )

A.注重猜重点,押考题

B.只记忆零碎知识,养成不求甚解习惯

C.答卷费时,速度慢

D.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答案】 B

17、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之前,教师想了解学生对初中所学的化学反应类型的

掌握程度,常用的评价方式是( )。

A.诊断性评价

B.自我评价

C.绝对评价

D.个体内差异评价

【答案】 A

18、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确立了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列选项与之无关

的是( )。

A.注意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B.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C.重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D.重视双基,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教学中心

【答案】 D

1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烷室温下能与浓盐酸发生取代反应

B.乙烯可以用作生产食品包装材料的原料

C.乙醇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溴乙烷

D.乙酸与甲酸甲酯互为同分异构体

【答案】 A

20、分类是化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下列分类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根据组成元素的种类,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B.根据能量的变化,将化学反应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C.根据分子组成中含有氢原子的数目,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

D.根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将一个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答案】 C

21、一般来说,喜欢化学并且对理论和抽象的东西感兴趣的学生,其认知风格

大多属于( )。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答案】 B

22、下列属于体验性学习目标中领悟水平的行为动词是( )。

A.感受

B.关注

C.珍惜

D.养成

【答案】 A

23、( )测验也称标准参照测验,是以具体的教学目标为标准,用以检查学生

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因此,还可将其称为达标性考试或资格考试。利用这种

测验可以具体了解学生从某一阶段的教学中究竟学到了什么,学得怎样等。

A.常模参照

B.目标参照

C.诊断性

D.形成性

【答案】 B

24、在新课程中,选取化学教学内容的原则不包括( )。

A.十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

B.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

C.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

D.教材的内容要具有弹性

【答案】 A

25、纸笔测验是常用的评价方法,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其考核的重点应该

放在( )。

A.知识点记忆

B.知识点重现

C.实验操作技能

D.解决问题能力

【答案】 D

26、化学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成分是( )。

A.主体

B.行为

C.条件

D.程度

【答案】 B

27、小玲同学对所学部分化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有错误的一组是

A.见表格选项A

B.见表格选项B

C.见表格选项C

D.见表格选项D

【答案】 B

28、( )是为了解决教学问题、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确定的师

生活动成分及其相互联系与组织方式的谋划和方略.

A.教学方法

B.教学设计

C.教学策略

D.学习方法

【答案】 C

29、“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体现的教学方法是( )

A.自主学习

B.“填鸭式”教学

C.启发式教学

D.研究性教学

【答案】 B

30、用来表示试题作为测试工具的可靠程度的指标是(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答案】 A

31、实验室有三瓶无色溶液,但是标签已经模糊不清。已知这三瓶溶液分别为

Ba((OH)2溶液、稀盐酸、NaCl溶液中的一种。下列物质不可以鉴别出这三

种溶液的是( )。

A.紫色石蕊溶液

B.无色酚酞溶液

C.碳酸钠溶液

试纸

【答案】 B

32、CO分子的偶极矩较小,几乎为零,是因为( )。

A.碳和氧的电负性差值小

B.碳原子存在孤对电子

C.氧原子是π配健电子对接受体

D.氧原子既吸引σ键电子对、又是π配健电子对的给予体,使氧原子略带正

电荷

【答案】 D

33、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B.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蓝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D.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的瓶塞,瓶口冒白烟

【答案】 C

34、STS思想的实质是( )

A.人文精神和社会精神的统一

B.科学精神和社会精神的统一

C.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D.人文精神和社会精神的统一

【答案】 C

35、升高温度可增加反应速率的原因是( )。

A.增加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

B.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

C.增加了反应物分子间的碰撞频率

D.改变了化学反应的能量

【答案】 A

36、茫茫黑夜中,航标灯为航海员指明了方向。航标灯的电源必须长效、稳

定。我国科技工作者研制出铝合金、Pt-Fe合金网为电极材料的海水电池。在

这种电池中( )。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答案】 A

37、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了解居室装修材料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内

容标准对应的课程模块是( )。

A.化学1

B.化学与生活

C.物质结构与性质

D.实验化学

【答案】 B

38、m、n、p、q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

18,n3-与p2+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m、n、q一定均是非金属元素

B.离子半径的大小:q>n>p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q>n>m

D.m、n、q分别与P形成的二元化合物均含有共价键

【答案】 D

39、化学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成分是( )。

A.主体

B.行为

C.条件

D.程度

【答案】 B

40、下列化合物发生亲电取代反应活性最强的是()。

A.苯酚

B.甲苯

C.硝基苯

D.氯苯

【答案】 A

大题(共10题)

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试验)》中有这样的表述: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

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

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综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简述化

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2)试举例说明如何借助化学史的教学帮助学生

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

【答案】(1)通过古代化学的成就以及化学家的奋斗历史,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热爱化学的情感;通过概念、学说、理论的产生发展过程,启迪科学思

维,掌握科学方法;通过戴维、诺贝尔为化学事业的牺牲,学习化学家献身化

学的精神,提高科学素养;通过侯德榜及其侯氏制碱法,培养合作及爱国主义

精神等。总之,通过化学史,可以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来尽量充分的感知各种信息,形成比较全面的知识,增加化学的真实性、知识

性、趣味性。(2)如在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库特瓦从

“海藻汁盐”中提取氯化钠、氯化钾、硫酸盐等时,加入浓硫酸这一强氧化性

的试剂,从而发现了新元素的化学史,让学生思考,如果库特瓦当时加人的是

稀硫酸,还能不能发现新元素为什么在学生思考讨论之后,进一步向学生讲述

稀硫酸不具有氧化性,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量变引起质

变”的规律。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教师在课堂上演示物质性质的实验,不仅是

为了加深学生对物质性质的印象.也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及环境意识的重要途径。原教材中有浓硫酸和蔗糖制成“黑面包”的经典实

验:取20g蔗糖,放入烧杯,加2mL水.再加l5mL浓硫酸,搅拌,混合物迅速

变黑,上涨越过烧杯口.同时放出大量气体。现教材提供的做法:取2g蔗糖,

放入大试管中,加入约5mL浓硫酸,搅拌,然后塞上带玻璃导管的橡皮塞,将

玻璃导管的另一端插入盛有品红溶液的试管中,观察实验现象。(1)“黑面包”

实验体现了浓硫酸的哪些性质(2)对比原教材,现教材提供的做法有哪些优点

(3)演示实验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案】(1)脱水性、强氧化性。(2)原教材通过往蔗糖中加水、加浓硫酸并不

能充分体现出浓硫酸的脱水性.因为原教材中的实验也可能是稀释浓硫酸放出

的大量热使蔗糖炭化,而且对于放出的大量气体也没有分析其组成,学生仅仅

是被动的从教师口中获得知识。而新教材做法的优点:①充分体现出浓硫酸的

脱水性;②对气体产物进行一定的分析.有利于学生理解其反应实质及原理,

更好地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③有利于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3)演示实验的基本要求:①做好充分地演示准备,如本实验中

浓硫酸取用较为危险,教师自己应事先试做一遍;②操作规范,注重示范,在

教学中明确演示目的、要求和过程;③应当选择实验现象明显,易于观察的实

验,如本实验需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蔗糖反应前后的变化、品红溶液的颜色变化

等;④演示实验应当注意保护环境,注意安全、简易、快速,如实验中产生二

氧化硫,新教材增加的品红溶液实验,大大减少了二氧化硫在空气中的逸散,

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有必要,应当增加二氧化硫的吸收装置。

三、概念原理教学提倡学生通过活动主动建构、形成并应用概念,在教学中体

现概念原理知识的认识功能和价值,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不仅知其

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请以“盐类水解”为例,简述概念原理要达到上述预期

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哪些方法策略。

【答案】概念原理要达到上述预期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的方法策略如

下:(1)突出证据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新概念。“盐类水解”可以通过碳酸钠

叫纯碱而不是盐这一认知冲突来帮助学生建立盐的概念。(2)关注学生的原有认

知,建立概念间的联系。利用学生对原有水的电离的知识的认识,帮助学生建

立盐类水解的原理是因为弱酸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能够结合水电离出来的H+或

0H-而使溶液显碱性或酸性。(3)制造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转变错误观念。通过

盐类水解原理的讲解,使学生转变以前对纯碱是碱的错误认识。(4)抽象概念具

体化,丰富学生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知盐类水解会使碳酸钠溶液显

碱性,可以通过将酚酞试剂滴入碳酸钠溶液中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来感知盐类

水解会使溶液显碱性或酸性。(5)优化推理过程,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讲解

盐类水解的原理后,可以再帮助学生梳理一次盐类水解的原理方程,帮助学生

优化推理过程。

四、“电离平衡"是高中化学中的重要概念,按照高中教材内容的编排,学生在

学习“电离平衡”概念之前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相关知识,故该知识可应

用概念同化策略进行学习。问题:(1)单—主观题简述在电离平衡**中应用概

念同化策略的主要环节。(2)单—主观题简述学生实现概念同化策略的条件。

【答案】

五、概念原理教学提倡学生通过活动主动建构、形成并应用概念,在教学中体

现概念原理知识的认识功能和价值,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不仅知其

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请以“盐类水解”为例,简述概念原理要达到上述预期

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哪些方法策略。

【答案】概念原理要达到上述预期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的方法策略如

下:(1)突出证据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新概念。“盐类水解”可以通过碳酸钠

叫纯碱而不是盐这一认知冲突来帮助学生建立盐的概念。(2)关注学生的原有认

知,建立概念间的联系。利用学生对原有水的电离的知识的认识,帮助学生建

立盐类水解的原理是因为弱酸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能够结合水电离出来的H+或

0H-而使溶液显碱性或酸性。(3)制造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转变错误观念。通过

盐类水解原理的讲解,使学生转变以前对纯碱是碱的错误认识。(4)抽象概念具

体化,丰富学生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知盐类水解会使碳酸钠溶液显

碱性,可以通过将酚酞试剂滴入碳酸钠溶液中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来感知盐类

水解会使溶液显碱性或酸性。(5)优化推理过程,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讲解

盐类水解的原理后,可以再帮助学生梳理一次盐类水解的原理方程,帮助学生

优化推理过程。

六、某教师设计了如下“物质的量”教学的导入情境:分别取20g黄豆、绿豆

和大米,请同学(2人或4人一组)数这些豆子、米各有多少粒。要求:最短

时间内准确地数出来。颗粒越小,数目越多,数起来越困难,同学们为了快而

准确地数,就自然地会将它们分成堆,一堆一堆的来计量。原子、分子等微观

粒子是比豆子、米小得多的粒子,当我们要对它们计量时,更需要一堆一堆的

进行,这样一个“堆量”就是“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问

题(1)在“物质的量”的教学中为什么需要精心创设导入新课?(2)请分析

该情境创设的特点。

【答案】

七、学生的起点能力就是指学习新知识必须具备的原有知识、技能的准备水

平,研究表明,起点能力与智力相比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着更大的作用。(1)以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为例说明需要学生具备的起点能力?(6

分)(2)说明了解和确保学生具备起点能力对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有何重要意义?(7

分)

【答案】(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要学生具备的起点能力:①溶

液配制的原理:②所需要仪器的特点和使用方法;③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及

计算;④操作要领。(2)重要意义:①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②确定教学重点和

难点;③设计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④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意义

的学习,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在研究元素

的原子量和化学性质关系时.发现了几个性质相似的元素组,每组包括三种元

素,如锂、钠、钾;钙、锶、钡。1862年,法国地质学家尚古多把元素按其原

子量大小顺序标在圆柱体表面的螺旋线上.他发现某些性质相近的元素都出现

在一条线上.于是提出元素的性质随其原子量的变化具有周期性。1868年,化

学家迈尔研究了已知元素的原子量和物理性质的关系.把性质相近的元素划分

为一族.并于l869年制作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1869年,化学家门捷列

夫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和元素化学性质的相似性把63种元素排列成几行,当按

原子量排序与元素化学性质冲突时,他依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调整位置.或留下

空位。同年,他公布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后来,他进行了更详细的族的

划分.并于1871年公布了他第二张元素周期表。之后,元素周期表被不断完

善,成为化学研究的重要工具。直到20世纪初.物理学家们逐步揭开了原子结

构的秘密,人们才清楚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问题:(1)迈尔

和门捷列夫根据元素性质进行族的划分所用的科学方法是什么?(2分)他们研究

的主要区别是什么?(2分)(2)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对于化学科学的发展有什么重

要意义?(4分)(3)有人说“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物理与化学的完美结合”,结

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请回答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

原因。(2分)

【答案】(1)迈尔和门捷列夫根据元素性质进行族的划分所用的科学方法是分

类。迈尔研究的是元素的原子量和物理性质的关系.门捷列夫研究的是元素的

原子量和化学性质的关系.他们研究的区别在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元素、发

现规律。(2)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

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对元素的一种很好的自然分

类。我们可以利用元素的性质、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它的原子结构三者之间

的密切关系来指导化学学习研究。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为新元素的发现及

预测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提供了线索。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对工农业生产也

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由于在周期表中位置靠近的元素性质相近,这启发人们在

周期表一定的区域内寻找新的物质.研究制造新品种农药、半导体材料、催化

剂等。(3)从1829年到1871年.人们没有停止对元素周期律的研究,但始终没

有解决周期律变化的本质。直到20世纪初.物理学家们逐步揭开了原子结构的

秘密.人们才清楚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律变化的根本原因。所以说,元素周期

律的发现是物理与化学的完美结合。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核

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九、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检验铝与盐酸、铝与氢氧化钠反应。通常

的做法是在2支小试管里分别加入5mL盐酸和5mLNaOH溶液,再分别放一段铝

片,观察实验现象,过一段时间后,将点燃的木条分别放在2支试管口。下面

是某老师对铝与盐酸、铝与氢氧化钠反应实验的改进:在2支小试管里分别加

入5mL盐酸和5mLNaOH溶液,再各加入2滴CuS04溶液,再分别放一段铝片,

观察实验现象,过一段时间后,将点燃的木条分别放在2支试管口。观察实验

现象。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1)简述教师为什么做上述改进。(2)简

述中学化学实验改进的原则。(任意写出3点)

【答案】由于铝表面有致密的氧化膜.改进之前的实验往往要等40分以后才能

看到铝片上产生大量的气泡,很难完成40分钟的课堂教学任务。改进之后,

Cu2+在铝表面被还原成铜单质

一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重视探究学习活动,发展学

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

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根据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1)探究学

习的基本要素是什么(2)探究教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3)教师在实施探究教学

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1)探究学习的基本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

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2)实施探究教学,需

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应紧密结合化学知识的教学来进

行。②要按照课程内容的要求,积极开展实验探究活动。③科学探究能力的形

成和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持续进步的过程。④教师要以改革的精神搞好教

学,转变教学观点,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针对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

展教学研究。(3)教师在实施探究教学时,应该注意:①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

生兴趣。②提供活动时空,优化探究环节。③适时、适度给予学生指导。④及

时进行探究活动总结。


本文标签: 学生 溶液 教学 元素 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