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1087868


2024年6月30日发(作者:汇编语言中是什么意思)

维普资讯

云南医药2008年第29卷第3期 

复发可能,目前多认为与病灶残留有关。由于本 

组病例观察时间稍短,未发现有复发病例。对于 

病灶范围过大,已达角膜缘者可采用8.00mm的植 

片。对于植片透明的长期观察,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本组术后有2只眼出现了浅前房,伤口轻微 

漏水,可能因为周边角膜病灶残留,植床角膜组 

光的治疗应始于导致散光的术中操作,将散光降 

至最低限度_l1。本组病例在术中注意避免了许多因 

素,但术后仍有部分病例有散光存在。因此,术 

后届光异常仍为目前显微手术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据报道,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平均散光达4.5D以 

上。我们考虑给患者配镜或2年后行LASIK矫治。 

总之,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是治疗角膜营养不良的 

织混浊水肿增厚明显,导致植床与植片的缝线隧 

道渗漏房水。经过加压包扎后,症状缓解。 

有效手术方法。 

本组病例未出现免疫排斥反应。穿透性角膜 

移植术的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占9%~12%,重 

[参考文献] 

度角膜血管化的最高排斥率可达70%。而角膜营 

[1]谢立信,主编.角膜移植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养不良术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率较低。本组未出 

社,2000.289—296. 

现排斥反应,主要是角膜中无血管,我们采用的 

[2]朱自忠,主编.实用眼表学[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 

植片均小于8.00mm。行第2眼手术时一般相隔应 

社.2004.243—475. 

在l2个月以上,本组也未出现排斥反应,可见角 

[3]谢立信.我国眼科角膜病的应用基础研究现状[J】.中 

膜免疫排斥反应是一种复杂的免疫反应嗍。 

华眼科杂志,2005,59(1):60. 

[4]林跃生,孔丽萍,陈家祺.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免疫 

影响本组术后裸眼视力的主要因素是角膜屈 

排斥反应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光改变,散光的原因多与环钻口径的匹配,植孔 

1998,16(1 o1:609-610. 

偏位,植床与植片厚度不一致,缝合技巧方式以 

[5]孟祥敏,李冬.结节状角膜营养不良及治疗[J】.中国 

及供体的屈光状态等有关,因此手术中手术性散 

实用眼科杂志,2000,18:62. 

经验交流・ 

以外周血异常为首发症状的SLE156例临床分析 

周 挚,杨春,史明霞,杨 坚 

(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云南昆明650032)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外周血异常;延误诊断 

中图分类号:R593.24 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4141(2008)03—0270—03 

系统性红斑狼疮(SEE)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 9.6l%,男l3例,女143例,年龄9~56岁(中 

原因不明的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 

位年龄28岁),发病到确诊时间1—19个月不等, 

病。血液系统损害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孙 

均符合1982年美国风湿病协会修正的SLE诊断标 

秀丽等【t】报道81.6%的SLE患者有血液系统的损 准。156例SLE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情况 

害,可累及红细胞、白细胞及巨核细胞等系统。 

见表1。 

因此,在临床上极易误诊为血液系统疾病。本组 

有文献报道f21,自身免疫疾病患者中的自身抗 

资料对以外周血异常为首发症状的SLE患者进行 体型别主要为IgG型。在本组资料中IgG升高达 

回顾性分析,以指导SLE的早期诊断。 136例,占87.18%,也说明此点。本组资料抗核 

资料、方法与结果 1998年l0月~2006年 

抗体谱显示:抗核抗体(ANA)对SLE诊断敏感 

l0月我院门诊以“外周血异常原因待查”收住入 

性高,几乎见于所有的患者,是筛选结缔组织病 

院的患者1624例,其中确诊SLE156例,占 的主要试验,但对SLE诊断特异性低。抗双链 

收稿日期:2008一O1—24 修订日期:2008—03—17 

作者简介:周挚(1962~)女,副主任医师。 

维普资讯

云南医药2008年第29卷第3期 

表1 1 56例SI_E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情况 

讨论本组资料156例中有44例曾在基层 

医院求治,因多数患者以乏力、关节酸痛、发热 

等不典型症状就诊,均未行免疫学检查,以“感 

冒”、类风湿性关节炎、肾炎、癫痫等诊断给予不同 

程度的糖皮质激素治疗,但疗程不规范,停药后又 

多次复发,导致多系统损害进行性加重,直至患者 

出现明显头昏、乏力或全身皮肤瘀点瘀斑,鼻腔或 

牙龈出血不止,生育期妇女月经量增多或血红蛋白 

尿等症状后,查血常规发现异常才就诊于血液科。 

本组资料中患者血液系统症状及血常规异常 

均较突出,如不行免疫学检查,在血液科也极易 

误诊为特发l生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自身免疫 

性溶血性贫血(AIHA),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DNA(dsDNA)抗体及抗Sm抗体被认为是SLE特 

(CAA)等血液系统疾病。治疗上因使用糖皮质激 

异性抗体,特异性达99%I3J。本组资料中阳性率分 

素效果巧合,因此,SLE诊断常被掩盖或延误,不 

别为42.31%和27.56%。 

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进展。临床上首诊医 

156例SLE患者首次住院外周血检查及糖皮质 

生应积极评估各脏器及系统受累情况,而不能仅 

激素治疗后的情况见表2。 仅满足于首发症状的好转。 

表2 1 56例SI_E患者首次住院外周血检查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的情况 

标注的病例数少,不需做统计处理。其余7项经秩和检验,P值均<0.001,治疗前后的疗效有统计学差异,可认为激 

素治疗有效。 

本组资料中外周血异常以2系减少占大多数, 

碍可能发生在巨核细胞前体细胞以前甚至造血干 

贫血最多见,其次为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最 

细胞的阶段 。 

少见。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缺乏特异性,骨髓增 

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以免疫调节异常为特征 

生从明显活跃到增生减低。156例中骨髓增生活跃 

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血清中具有以抗核抗体为 

或增生明显活跃者占87%,增生减低者仅占 

主的大量不同的自身抗体为特征。抗SSA和抗 

l3%,骨髓增生减低可见于各系,以巨核细胞系 SSB抗体可见于多种结缔组织病,对干燥综合征 

最明显,红系次之,粒系最轻。因此,与本组资 

(SS)的诊断有特异性。在SLE患者中的阳性率大 

料显示以重症血小板减少较多见相吻合。已有研 约为35%~40%和15% ̄3。在本组资料中抗SSA和 

究表明,SLE重症血小板减少患者巨核细胞成熟障 

抗SSB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90%和23.08%,笔者 

维普资讯

云南医药2008年第29卷第3期 

认为该组资料中研究对象是以外周血异常为首发 

症状的SLE患者,大多处于病情活动早期阶段, 

积极进行相关检查,对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 

要及时作出鉴别诊断,综合诊治。 

[参考文献] 

[1]孙秀丽,方美云,姜凤,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血液 

学异常[J].临床荟萃,2005,20(5):260. 

[2]邓安梅,仲人前,孔宪涛,等.SLE中临床免疫指标监测的 

意义 中华皮肤科杂志,1998,31:320—322. 

[3]叶任高.临床肾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84. 

抗SSB抗体是较早产生的自身抗体之一,一项前 

瞻性的研究[6】结果显示抗SSB抗体在SLE症状出现 

前阳性率就达34%,并且是SLE病程中比较稳定 

的自身抗体,有助于早期诊断。姚凤祥 也认为单 

纯性抗SSB抗体阳性者病情多较轻,抗SSA抗体 

阳性者常有皮肤光敏感和肾脏受累。 

体液免疫紊乱也是SLE发病的重要环节之一。 

现已普遍认为补体低下,尤其是C 下降是表示 

SLE活动的指标之一,本组资料中C 下降明显的 

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痛、头痛、皮疹、口 

[4]徐亮,王元,沈南,等.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重症血小板减 

少的临床特征[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3,12(7): 

749-751. 

腔溃疡等症状,表明与SLE的活动性相关。 

SLE既可急骤起病,也可长期隐匿起病,且首 

发症状多种多样,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故易误 

诊和漏诊,以外周血异常为首发症状的SLE患者 

来院就诊时,临床医生要详细询问不被患者重视 

的不适症状,如脱发、口腔溃疡、雷诺氏现象等, 

经验交流・ 

[5]姚凤祥.现代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5.187. 

[6]ARBUCKLE MR,MCCLAIN MT,RUBERTONE MV,et 1.a 

Development of autoantibodies before the clinical onset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Ⅱ].N Engl J Med,2003,349 

(16):1526—1533. 

p一七叶皂甙钠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 

孙雪江 

(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内5科,云南景洪666100) 

关键词:B一七叶皂甙钠;面神经炎;疗效 

中图分类号:R745.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4141(2008)03—0272—02 

面神经炎是由于茎乳突孔内面神经的非化脓 

性炎症所致。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传统的治 

附表 

组别 例数痊愈

8 

7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显效

16 

13 

好转

7 

8 

无效

1 

2 

总有效率(%) 

96.87 

93.33 

疗主要使用皮质类激素、维生素等药物,但有些 

患者合并糖尿病、消化性溃疡等疾病,不宜使用 

激素。根据相关资料,我科采用B一七叶皂甙钠 

治疗急性面神经炎3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 

如下。 

治疗组 32 

对照组 30 

维生素B 2500I.zg肌注,1次/d,地巴唑口服外, 

治疗组将B一七叶皂甙钠20mg溶于生理盐水 

资料和方法 选择急性面神经炎患者62例 

(2004年5月~2007年5月),分为2组。治疗组 

250ml静滴,1次/d,共7d;对照组将地塞米松 

10mg溶于生理盐水250ml静滴,1次/d,7d后逐 

渐减量至停药。 

疗效判定:1、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 

面部外观正常,患侧面肌功能完全恢复;2、显 

效,症状及体征明显恢复,面部外观大体对称; 

3、好转,安静状态时面部肌肉外观基本对称,但 

32例,男17例,女15例;对照组30例,男16 

例,女14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面神经炎的 

临床表现轻重均无统计学差异。 

2组除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如维生素B 100mg、 

收稿日期:2007—11—21 

作者简介 孙雪江(1970~)女,1997年毕业于昆明医学院临床系,主治医师,从事神经内科工作10年。 


本文标签: 患者 角膜 症状 临床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