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5月30日发(作者:结束进程和等待响应)
第28卷第3期
2022年6月
JOURNALOFJIANGSUUNIVERSITYOFTECHNOLOGY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Vol.28,No.3
Jun.,2022
“戴着镣铐跳舞”再思考
——兼及翻译比喻之分类
张德福
(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摘要:翻译比喻有助于人们理解和认识翻译现象,对翻译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汉英翻译比喻“戴着镣
铐跳舞”和dancing(onropes)withfetteredlegs进行溯源性考察和比较,发现两者貌似实非,语义内涵以及具体运
用大相径庭。同时,基于语义内涵和语体色彩的差异,尝试对汉英翻译比喻重新界定并分类,以利于人们更好地
认识和使用翻译比喻。
关键词:翻译比喻;“戴着镣铐跳舞”;使用;分类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5-7394(2022)03-0006-07
翻译比喻是翻译教学和翻译研究过程中普遍
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既涉及到具体的翻译概念,
也涵盖翻译现象中的其他因素(如译者和读者)。
丰富多彩的翻译比喻能够从特定视角形象地描述有
关翻译现象的特点,有助于翻译学习者更好地理解
和认识翻译及其相关研究。作为一个形象比喻,“戴
着镣铐跳舞”在汉语中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尤其在
翻译研究领域更是广为引用。就其作为翻译比喻
而言,学者刘爱兰
[1]
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析,让人颇
为受益,却也存在言之欠详令人意犹未尽之感。故
此,本文从考察“戴着镣铐跳舞”的使用情况入手,
通过追根溯源,分析目前运用该语作为翻译比喻的
可能误区,并尝试对翻译比喻重新思考和分类,以
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翻译比喻。
中,笔者发现“戴着镣铐跳舞”一语的使用频率以
及应用范围甚广。仅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的统计为例(截至2020年底),调查发现包
含“戴着镣铐跳舞”一语的各类论文共计3300余
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100多篇),甚至标题中包
含该语的论文超过50篇,涉及文学、语言、哲学、历
史、经济、教育、法律等学科,其中文学、语言和教
育三个领域的论文最多。经过文献梳理表明,国
内早期使用“戴着镣铐跳舞”一语的领域并非翻译
研究,而是出现于文学尤其诗歌创作领域,来源大
都模糊不明,且措辞也存在些微差异(如“带”和
“戴”),如例(1)和例(2),这或许是早期学术论文
的一个普遍特征。
(1)《女神》与同一时期的诗风也大不一样。
在当时的诗作中……有的虽同情人民的苦难,却
不过是人道主义的怜悯。虽号召战斗,却不知如
何战斗。虽描绘光明,却又十分朦胧;虽向往未来,
却又脱离现实基础。虽大胆探求新诗形式,却又
一、“戴着镣铐跳舞”之考察
在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文献资料的过程
收稿日期:2022-05-04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译者《论语》英译与传播研究(1898—2017)”(20YJA740056)
作者简介:张德福,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学和典籍翻译。
第3期
张德福:“戴着镣铐跳舞”再思考——兼及翻译比喻之分类
7
不免带着镣铐跳舞。
[2]40
(2)如果我们不是在思想上来个大解放,就会
把“四人帮”的那套货色误认为四项基本原则,头
脑被禁锢,手脚被束缚,尽管空喊百花齐放,到头
来还是戴着镣铐跳舞,永远也不会有真正的百花
齐放。
[3]32
(3)虽然他(引者注:指闻一多)所提倡的新格
律诗,还不是人们所理想的新诗体,但是,新诗“要
戴着镣铐跳舞”的意见,还是相当深刻的。
[4]39-40
目前,笔者所能找到明确告诉读者该语出处
的最早线索是孙大雨于1957年发表在《复旦学报》
(人文科学)的《诗歌底格律(续)》一文,表明该语
更早为闻一多先生所使用,该文的注解中有如下
文字:
(4)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诗人们应当戴了脚
镣跳舞;这个说法虽然是答复反格律论者的,可是
也是不适当的,能引起绝大的误会,因为格律之于
诗歌并不等于脚镣之于人。
[5]27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用的是“戴了脚镣跳
舞”。进一步查证发现,“戴着脚镣跳舞”(而非上
文中的“戴了脚镣跳舞”)首先由闻一多在《诗的格
律》(1926)一文中最先使用:
(5)这样看来,恐怕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
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会跳
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做诗的才感觉得格
律的缚束。
[6]
笔者细读该文,又在文章首段发现了新的
线索:
(6)难怪这年头儿的新诗“比雨后的春笋还多
些”。我知道这些话准有人不愿意听。但是Bliss
Perry教授的话来得更古板。他说“差不多没有诗
人承认他们真正给格律缚束住了。他们乐意戴着
脚镣跳舞,并且要戴别个诗人的脚镣”。
[6]
由于原文没有给出“BlissPerry教授的话”的
明确出处,笔者几经探赜找到“教授的话”源自时
任哈佛大学英国文学教授的BlissPerry(1860—
1954)所撰学术专著《诗歌研究》(
AStudyofPoet-
ve
todanceinthesefetters,andevenwhenwearingthe
samefettersasanotherpoet,theyneverthelessinvent
movementsoftheirown,eld's
"Chaucerian"stanzasarereallynotsomuchChau-
cer'sasMasefield's.
[7]202
试译:此外,很少有诗人会承认他们真的受到
诗节的束缚。他们喜欢带着脚镣跳舞,即便带着
另一位诗人的脚镣,他们也会编创自己的舞步,因
此梅斯菲尔德先生所作的“乔叟式”诗节确实与其
说属于乔叟的不如说是梅斯菲尔德本人的。
至此,我们可以就“戴着镣铐跳舞”一语的使
用情况初步总结如下:国内学界所使用的“戴着镣
铐跳舞”是由“戴着脚镣跳舞”衍变而来,最初由闻
一多引述外国学者的话并加以化用,用来形容自
己关于格律和诗歌创作的思想。进一步抽样分析
“戴着镣铐跳舞”一语的用法,笔者发现其主要语
用涵义可以归纳为两大类:第一类与闻先生原初
使用的本义一致,尤其从近20年的使用来看占绝
大多数,如上文例(3)强调从事类似格律诗创作的
工作,既要发挥人的创造性,又要受到主客观因素
的影响和制约;另一类则属于一种争议性“变体”,
往往对该语原初意义持否定或批评态度,如上文
例(1)和例(2)。那么,翻译比喻“戴着镣铐跳舞”
的使用情况又如何呢?
二、翻译比喻“戴着镣铐跳舞”之
溯源
作为翻译比喻,“戴着镣铐跳舞”在翻译研究
领域的使用明显晚于其用来形象描述格律诗的创
作特点。文献梳理表明,该翻译比喻最早出现在
1982年发表的两篇翻译研究论文。其中,许渊冲
在《如何翻译诗词——〈唐宋词选〉英、法译本代
序》一文中多处提到“镣铐”这一形象,值得注意的
有3处。
(8)还有一个自由诗论者说:译诗押韵,“恐怕
最终会证明此路不同”,“象一个人戴着手铐脚镣
跳舞,效果总不理想”。
[8]18
这一引文让我们追溯到“戴着镣铐跳舞”的前
ry
)第六章“韵,诗节和自由诗”(Rhyme,Stanzaand
FreeVerse)关于“诗节”的讨论,原文如下:
(7)Andfewpoets,furthermore,willadmitthat
8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第28卷
身——所谓“自由诗论者”的“戴着脚镣跳舞”:“总
之,译诗时要能达意传神……否则,轻重倒置,正
如有的同志说的,象一个人戴着脚镣跳舞,效果总
[9]59
不理想,那又何必呢?”此处“有的同志”是谁
文评析),而该赛事是目前中国翻译界组织时间最
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翻译大赛,该翻译比喻
在译界的影响之深由此可见一斑。无独有偶,曹
明伦发表于2017年第1期《中国翻译》关于“翻译
导读”的文章,其篇名《翻译还是要坚持“戴着镣铐
跳舞”》亦使用了该语。结合进一步的文献考察和
抽样分析,关于翻译比喻“戴着镣铐跳舞”的用法
似乎可以归纳如下:翻译比喻“戴着镣铐跳舞”在
国内翻译研究领域的使用,含义较为肯定、积极,
同样源自闻一多1926年形容自己格律诗创作的表
述,而闻先生最初的使用又是对外国学者话语加
以化用的结果。
翻译比喻“戴着镣铐跳舞”往往被英译为诸如
dance/dancingwithfetters等类似表达,笔者通过查
询EBSCO、SpringerLINK等英文数据库(包括Ba-
bel
、
Meta等国际翻译权威期刊),却未能发现国外
学者在英文学术期刊论文(含翻译研究领域)中使
用dance/dancingwithfetters一语以及类似表达(包
括dancewithfetteredlegs)。这究竟是何原因呢?
笔者在研读西方译学原著时有了如下发现:
(12)'Tismuchlikedancingonropeswithfet-
teredlegs:amanmayshunafallbyusingcaution;
butthegracefulnessofmotionisnottobeexpected:
andwhenwehavesaidthebestofit,'tisbutafoolish
task;fornosobermanwouldputhimselfintoadan-
gerfortheapplauseofescapingwithoutbreakinghis
neck.
[12]172
试译:这就好像戴着脚镣在绳索上跳舞,舞者
小心翼翼以免跌落,却难以指望其舞姿优美。该
做法充其量也非明智之举,因为神志清醒之人绝
不会冒着折脖断颈之险而去赢得别人的掌声。
以上文字源自17世纪英国翻译家德莱顿
(JohnDryden)为其译作《奥维德诗简》(
Ovid’s
呢?遗憾的是,原文没有注解,令人难以查证。
(9)闻一多先生也说过:“戴着镣铐跳舞,跳得
[8]18
好才算真好。”
该处文字转引自1977年臧克家发表于《光明
日报》的文章《新诗形式管见》:“他(引者注:指闻
一多)卓然独立,颇著功效与成绩。他的严格的格
律论,使他发出戴着镣铐跳舞,跳得好才算真好
[10]
的惊时之论。”这里间接表明“戴着镣铐跳舞”一
语出自闻一多之口。第三处引文则是作者本人
对“戴着镣铐跳舞”这一翻译比喻的解读和积极
评价:
(10)我翻译的《唐宋诗词》就是戴着镣铐跳舞
的一次尝试,也许不免会栽几个跟斗……而故步
自封的人,却是永远也不会“离天三尺三”的。
[8]18
另一篇文章是《喜读拜伦<哀希腊>新译》,作
者范德一在使用翻译比喻“戴着镣铐跳舞”时,也
持肯定的态度,但并未告诉读者该语的具体出处,
有关表述如下:
(11)笔者用他(引者注:指杨德豫)的翻译实
践在一些前辈译诗家之后再次证明:用移植原诗
形式的方法译诗,曾被人喻为戴着镣铐跳舞的,并
不必然会损害忠实、达意、传神这些译诗的基本要
求。这里需要的是驾驭语言的功力,纯熟的译诗
技巧,和呕心沤血的劳动!
[11]94
笔者通过搜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发现,翻
译比喻“戴着镣铐跳舞”的使用频率相当高,仅近
十年就有逾百篇翻译研究论文加以引用,且喻义
基本一致、较为积极肯定,即好的翻译既需要译者
的发挥和创造,又要同时受制于原文、读者等因
素,也反映出译者的两难境况,与闻一多最初使用
该语形象描述格律诗创作的本义基本一致。至于
该翻译比喻用于论文标题,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
是关于第22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周小进撰
写并刊载于2010年第6期《中国翻译》的参赛译文
评析文章的题目即为《戴着镣铐跳舞》(副标题为:
第二十二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英译汉参赛译
Epistles
)所作的“序言”(Preface)。在这篇著名的
序言中,德莱顿突破传统翻译二分法(即直译和意
译),将翻译分为三类:字译(metaphrase)、释译
(paraphrase)和拟译(imitation)。字译强调译文拘
泥于原文的形式,突出译文和原文之间的字字、句
句对应;释译被其认为是翻译的理想选择,译者可
以摆脱原文文字形式的限制,侧重意义的灵活转
第3期
张德福:“戴着镣铐跳舞”再思考——兼及翻译比喻之分类
9
换;拟译作为字译的另一个极端,完全脱离了原文
和原作者,译文变成了译者的发挥和创造,而以上
引文正是对此种字译的形象描述
[12]172-173
。显然,远
在三百多年前,德莱顿使用dancingonropeswith
fetteredlegs是用来尖锐批评翻译中那种极度生硬、
机械字词对应的译文,并认为本·琼生(BenJonson)
对古罗马诗人贺拉斯(Horace)著作《诗艺》(
Artof
翻译者总体的比喻;第二类则侧重于对翻译操作
过程的想象描述。”谭载喜
[14]
将中外的翻译比喻大
致分为10类,包括绘画、雕刻类,音乐、表演类,桥
梁、媒婆类,奴隶、镣铐类等,其中关于文学翻译的
比喻约占总数的90%。而边立红
[15]84-88
则从伦理关
系的视角,把翻译比喻分为五个范畴:君臣关系/
主仆关系、父子关系、男女/夫妻/恋爱关系、兄弟关
系和朋友/竞争对手关系,并对翻译伦理隐喻加以
深层解读。为了更深入地诠释翻译比喻的内涵,
笔者基于语义内涵和语体色彩的差异将翻译比
喻大致分为三大类,并结合典型例证加以比较和
评析。
Poetry
)的翻译即为此类翻译的典型代表
[12]172
。
综上可见,汉语翻译比喻“戴着镣铐跳舞”(包
括“戴着脚镣跳舞”等)和英语中的翻译比喻danc-
ing(onropes)withfetteredlegs貌似实非,两者在用
法上大相径庭:前者是对成功翻译的必然要求,意
味着译者既要发挥与创造又要受到约束与限制,
喻义较为积极肯定;后者则是对机械僵化翻译的
刻画,更是对此类拙劣翻译的批判,涵义具有批评
性。因此,国内学者在从事翻译研究时,一旦使用
dance/dancingwithfetteredlegs抑或dance/dancing
withfetters/fetteredlegs等来英译汉语翻译比喻“戴
着镣铐跳舞”,并以之与国外译界学者进行交流和
对话,势必会造成不良后果。这也很大程度上表
明,较之于汉语中喻义丰富、化用积极的翻译比
喻“戴着镣铐跳舞”(更何况还有源自汉语比喻
“戴着镣铐跳舞”在其他领域广泛使用的间接影
响),dancing(onropes)withfetteredlegs在西方翻
译史上仅仅作为一个曾经存在的、针对拙劣翻译
进行批评的比喻,其影响之微和使用之罕也就可
以理解了。
为了中外译学界更好地沟通、交流和对话,我
们如何有效避免误解,正确使用包括此类貌似实
非的翻译比喻呢?对翻译比喻尝试进行有效的重
新分类,明确其使用特点,或许不失为一种较为可
行的解决途径。
(一)批判性翻译比喻
批判性翻译比喻指的是那些对翻译或翻译现
象持有类似否定态度的、摒除异见的甚或带有个
人偏见的形象性表达。此类翻译比喻使用较为广
泛,如上文德莱顿用来批评生硬字译的表述danc-
ingonropeswithfetteredlegs即为此类翻译比喻的
典型代表。再如:
(13)诸出为秦言,便约不烦者,皆葡萄酒之被
水者也。
[16]28
(14)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
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
[16]34
(15)译诗不是鹦鹉学话,不是沐猴而冠。
[16]405
(16)(引者注:德·阿布朗古尔的译作)“使我
联想起一位我在图尔时曾经爱恋过的女人,她很
[17]88
美,但不忠。”
(17)Thoseexperttranslationsthatcompetewith
theoriginalactuallyonlyserveasentertainmentfor
scholarlycircles.
[12]222
(18)Betteralivesparrowthanastuffedeagle.
[12]249
例(13)和例(14)皆为关于佛经翻译的比喻,
虽然也讲出梵文
迻
译为汉语之艰难,但给人留下
更多的是一种消极的甚至“不可译”的论调;例
(15)是对机械生硬翻译诗歌的批评,也颇具代表
性地间接反映了郭沫若一贯标举的翻译观:翻译
即创作;例(16)是17世纪法国译评家梅纳日
(GillesMénage)用来批评德·阿布朗古尔(d’
Ablancourt)译笔相当自由的翻译作品,将其讥讽
[12]156
为“美而不忠的女人”(lesbellesinfidéles),成
三、翻译比喻之分类
关于翻译比喻,国内已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
对其加以分类,尤其结合翻译研究经典文献中的
例证,让人透过不同比喻表象对翻译现象乃至翻
译研究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何刚强
[13]
将众
多的翻译比喻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对翻译或者
10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第28卷
为翻译“美而不忠”论之源头;例(17)为德国作家
歌德积极评价类似马丁·路德的《圣经》翻译即“浅
显翻译”(simpletranslation)后,对所谓的expert
translation做出的否定性评判(例句试译:那些与原
作媲美的娴熟翻译其实仅能供学界娱乐而已);而
例(18)则是19世纪英国翻译家菲茨杰拉德(E.
FitzGerald)在“”(1859)中,谈
论自己翻译波斯作品《鲁拜集》(
Rubaiyat
)时所追
求的“宁愿活麻雀而非死鹰”的翻译准则,后来他
在“”(1878)里,又进而坚持“活
犬胜死狮”(thelivedogbetterthanthedeadlion)的
翻译思想。显然,批判性翻译比喻多为翻译批评
用语,尽管有一定的道理,但多少带有偏激或极端
化的特点,故时而会以点代面,有一叶障目而不见
泰山之嫌。
逃逸掉的,新的分子涌了进来填补空缺,但是这种
成形和修补的轨迹完全是隐性的。在第二语言里
确立起来的译品是一块新的方方正正的冰块,它
虽与原来冰块不同,然而外表看上去却是一模一
样的。
[13]
(24)(Translationis)agame(ofchess)withcom-
agameinwhicheverysucceeding
moveisinfluencedbytheknowledgeofpreviousde-
cisions.
[19]1172
例(19)和例(20)分别用“如翻锦绣”之喻和
(赞宁的)“枳桔”之辨较为客观而辩证地说明了佛
经翻译的基本要求以及译文和源文之间的同中存
异现象,而例(19)括号内的引文也很有意义:它是
中国有史可考的第一个(由宋僧法云)给翻译所下
的定义;例(21)和例(22)较为形象地表明鲁迅和
郭沫若两人对于翻译现象的不同认识和见解;例
(23)是美国翻译家玛格丽特·佩登(MargaretS.
Peden)将翻译过程比作一块冰从溶化到再结成
冰,表面悄无声息,其间“伤筋动骨”,也客观反映
出作为语言转换的翻译过程充满了译者的创造
性;例(24)以下棋喻翻译,生动地体现出捷克译论
家列维有关翻译研究的一种全局观思想,强调翻
译过程乃是译者不断努力做出正确抉择的过程。
可见,中立性翻译比喻一般较为客观合理,能够从
一定层面对翻译现象进行中肯的描述,给人以启迪
和思考,有助于人们对翻译现象的正确理解和认
识,但鲜有下文褒新性翻译比喻所蕴涵的译学研究
新思想。
(二)中立性翻译比喻
所谓中立性翻译比喻通常指能够从某一维度
对翻译或翻译现象作出较为客观公允、不偏不倚
的形象性表达。这类翻译比喻使用最为广泛,出
现频率也最高,像上文论及的汉语翻译比喻“戴着
镣铐跳舞”较为客观而形象地描绘了翻译实践的
两难情形,即属于此类。又如:
(19)(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
言。音虽似别,义则大同。)宋僧传云:如翻锦绣,
两面俱华,但左右不同耳。
[16]94
(20)译之言易也,谓以所有易所无也。譬诸
枳桔焉,由易土而殖,桔化为枳,桔枳之呼虽殊,而
辛芳干叶无异。
[18]169
(21)不过它原是洋鬼子,当然谁也看不惯,为
比较的顺眼起见,只能改换他的衣裳,却不该削低
他的鼻子,剜掉他的眼睛。
[16]373
(22)一杯伏特卡酒不能换成一杯白开水,
总要还他一杯汾酒或茅台,才算尽了责。假使
变成一杯白开水,里面还要夹杂些泥沙,那就不
行了。
[16]561-562
(23)我喜欢把原作想象成一块方方正正的
冰。翻译的过程就是这块冰溶化的过程。待到变
成了液体状态时,每个分子都变换了位置,没有一
个分子与其他的分子再保留着原来的关系。它们
开始了在第二种语言里形成作品的过程。分子有
(三)褒新性翻译比喻
褒新性翻译比喻是对优秀甚至理想化的翻译
或翻译现象所进行的积极评价和肯定解读,是有
关创新式翻译观念的一种形象表达。此类翻译比
喻虽然较为鲜见,但基本上都揭示出翻译史上那
些意义非凡、影响深远的翻译革新思想。
(25)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
为原作的“投胎转世”(thetransmigrationofsouls),
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16]774
(26)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
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16]623
(27)而中外翻译则是把作者的思想从一种文
第3期
张德福:“戴着镣铐跳舞”再思考——兼及翻译比喻之分类
11
字转化为另一种文字。既然两种文字都在表达作
者的思想,那就有一个高下之分,这就是两种文字
在竞赛了。
[20]4
(28)Atranslationissuesfromtheoriginal—
notsomuchfromitslifeasfromitsafterlife.
[21]16
(29)Translation(asasymbolicandrespectful
devouringofthesourcetext)isnolongeraone-way
flowfromthesourcetothetargetculture,butatwo-
waytransculturalenterprise.
[22]69
(30)Iwouldnothaveourparaphrasetobea
mereinterpretation,butanefforttoviewithandri-
valouroriginalintheexpressionofthesame
thoughts.
[23]20
相径庭,而基于语义内涵和语体色彩的差异对翻
译比喻的重新分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认识
和使用丰富多样的翻译比喻。同时,整个探究过
程也让我们更加认识到研读译学原著的重要性,
因为“通过二手资料学习不容易深刻理解外国翻
译理论中的有些关键术语”,也“容易造成对于外
[24]72
国翻译理论不求甚解”,当然也包括对诸如
dance(onropes)withfetteredlegs等翻译比喻可能
存在的误读和误用
①
。
注释:
①中国学者误读德莱顿(JohnDryden)这一翻译比喻的现
象目前依然存在,如胡显耀、李力主编全国翻译硕士专业
学位(MTI)系列教材《高级文学翻译》居然就出现:“正如
英国诗人德莱顿所比喻的那样,文学翻译是‘带着镣铐的
[25]6
舞蹈’”;学者贺显斌亦云:“JohnDryden'smetaphorof
例(25)、例(26)和例(27)分别呈现了20世纪
中叶以降在中国三种颇有代表性且具革新意义的
翻译思想:“化境论”、“神似说”和“优势竞赛论”;
例(28)是德国哲学家本雅明的重要翻译思想:译
文是原文的“来生”(afterlife),该思想后来经过法
国哲学家德里达的诠释直接影响了解构主义翻译
观的诞生;例(29)反映的是翻译研究领域源于巴
西学者的“食人主义”理论(cannibalistictheory),强
调译者就像吞噬原文的“野人”,将原文转化为自
己的能量,然后创作自己的译文,是对翻译意味着
殖民征服观念的一种抗争;例(30)是古罗马学者
昆体良关于翻译就是与原文“竞赛”的翻译观,这
与例(27)所反映的我国翻译家许渊冲所倡导的
“优势竞赛论”颇具相似性。故此,褒新性翻译比
喻多代表一种翻译研究领域的创见,反映出不同
于传统翻译思想的新翻译观。此类翻译比喻常
常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变革思想,有利于引领
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尤其值得人们关
注和思考。
'dancingonropeswithfetteredlegs'referstotheconstraints
imposedbythesourcetextandbythelinguistic-culturalethos
ofthepotentialorintendedtargettextaswellastothelinguis-
ticandculturalnormsontranslation.”(详见:“Translation
NormsandtheTranslator'sAgency”byHeXianbin:www.
/Volumes/JTI02/pdf_doc/,2020-01-12)等。
参考文献:
[1]刘爱兰.续说“镣铐”与“跳舞”:对“翻译研究三人谈”
的延伸思考[J].上海翻译,2015(1):83-88.
[2]徐可.略论《女神》的浪漫主义[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1):34-41.
[3]刘景清.百花齐放与思想解放[J].社会科学,1979(2):
31-38.
[4]王长俊.戴着镣铐跳舞:新诗与形式美[J].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1983(1):39-44.
[5]孙大雨.诗歌底格律(续)[J].复旦学报(人文科学),1957
(1):1-28.
[6]闻一多.诗的格律[N].晨报副刊,1926-05-13(7).
[7]ofpoetry[M].Cambridge:HoughtonMif-
flinCompany,1920.
[8]许渊冲.如何翻译诗词:《唐宋词选》英、法译本代序[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82(4):12-18.
[9]朱树飏.评介林同端译注《毛泽东诗词》:兼论我国古
典诗词的翻译标准[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1(2):57-
63.
四、结语
翻译比喻在表现形式上多姿多彩,内涵丰厚
而隽永,在翻译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和价
值。通过溯源性考察及比较研究表明,汉英翻译
比喻“戴着镣铐跳舞”和dancing(onropes)with
fetteredlegs貌似实非,语义内涵以及具体使用大
12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第28卷
[10]臧克家.新诗形式管见[N].光明日报,1977-12-14(3).
[11]范德一.喜读拜伦《哀希腊》新译[J],安徽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1982(3):88-94.
[12]ntranslationtheory:fromHerodo-
tustoNietzsche[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
guageEducationPress,2006.
[13]何刚强.翻译的比喻种种:语言混血?冰块重构?[N].
文汇报,2003-09-08(11).
[14]谭载喜.翻译比喻中西探幽[J].外国语,2006(4):73-80.
[15]边立红.翻译比喻中伦理关系透视[J].西安外国语大学
学报,2010(3):84-88.
[16]罗新璋,陈应年.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7]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8]马祖毅.中国翻译史:上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19]ationasadecision-makingprocess[C]//
TohonourRomanJakobson:essaysontheoccasionofhis
seventiethbirthday:ue:Mouton,1967.
[20]许渊冲“优势竞赛论”.新世纪的新译论[J].中国翻译,
2000(3):2-6.
[21]kofthetranslator[C]//LVENUTI.
andNewYork:
Routledge,2000.
[22]oderntranslationaestheticsinBrazil
[C]//SNELL-HORNBYM,POCHHACKERF,KAINDLK.
Translationstudies:dam:John
Benjamins,1994.
[23]utiooratoria(Institutesoforato-
ry)(excerpted)[M]//ntranslation
theory:ai:Shanghai
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6.
[24]林克难.提倡读原著:兼贺外教社《外国翻译研究丛书》
出版[J].外国语,2002(2):71-75.
[25]胡显耀,李力.高级文学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徐晶
Rethinking“daizheliaokaotiaowu”:towardscategorizing
metaphorsoftranslation
ZHANGDefu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JiangsuUniversityofTechnology,Changzhou213001,China)
Abstract:Metaphorsoftranslationareofgreatsignificanceinfacilitatinghumanunderstandingoftranslation,
ronicandcomparativestudyoftheChinesemetaphoroftrans-
lation“daizheliaokaotiaowu”anditsEnglishcounterpart“dancing(onropes)withfetteredlegs”showsthat
they,asmetaphorsoftranslation,thoughsimilarinappearance,areratherdifferentinconnotativemeaningand
inuse,andinordertobetterthepracticeofsuchmetaphorsoftranslation,anewcategorizationisdeveloped
baseduponthedifferentconnotativemeaningsofmetaphorsoftranslationalongwithcomparativeanalysescon-
cerned.
Keywords:metaphorsoftranslation;“daizheliaokaotiaowu”/“dancing(onropes)withfetteredlegs”;use;
categorization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戴着镣铐跳舞”再思考——兼及翻译比喻之分类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roclinux.cn/b/1717063837a700527.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