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3月12日发(作者:python代写平台)

六艺,在古代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图书类别之一,具体而言,就是指《诗》、《书》、

《礼》、《乐》、《易》、《春秋》,这“六经”。这一说法出现的也比较早,西汉前期,董仲舒

《春秋繁露•玉杯篇》中就说,“君子知在位者之不能以恶服人也,是故简‘六艺’以赡养

之。《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六学皆大,而各有

所长。”西汉后期,刘向受到汉成帝的任命负责校勘整理国家的藏书,并编纂目录,可惜未

能完成便死了,皇帝又任命他的小儿子刘歆接着做,最后刘歆编定了一部目录书《七略》。

他将当时的图书分为六大类: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和方技略。班固

后来编写《汉书》就把他们的成果原班采用了。在整个东汉时代,恐怕大家都接受了这种

分法,直到魏晋有人提出四分之后,“六艺略”的名字才在目录学史上逐渐淡去,四分法开

始叫“甲”、“乙”、“丙”、“丁”,后来叫“经”、“史”、“子”、“集”。显然“六艺略”被“经

部”所取代。因为《诗》、《书》、《礼》、《乐》、《易》、《春秋》曾经分在“六艺”的名目下,

所以后来也有些好古的人在遣词上使用“六艺”指代“六经”。又因为“乐经”实际上没有

传下来,所以“六艺”有时候就是“五经”,甚至更为泛泛地说就是“经”。

虽然“六艺”在目录学上第一个被刘向使用,但作为名词则不是刘向的创造,刘向只

是借用而已,因为这个名词产生的时代更早。在《周礼•保氏》中有这样一段话,“养国子

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周礼》被认为是记载周代礼仪的著作,作者就是周公旦,但学界一般认为它是后人写作

而托名前人的,不过最晚不能晚于西汉武帝时期罢了,所以我们一般说它成书于秦汉之际。

所谓的“保氏”是指负责养育和教导小儿子弟们的官员,他们负责教子弟“礼、乐、射、

御、书、数”这六种技能,合称为“六艺”,是周代学校教学的内容。这跟刘向所指的内容

是不一样的,虽然都有“礼”、“乐”,但后者完全是不同的东西。(李俊编撰 单位:中国

人民大学国学院)

“六艺”是指二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至圣先师”孔子,教

授弟子们的六种教学科目,即:“礼、乐、射、御、书、数”,称“六艺”。孔子创私学办民

校,培养“弟子三千,精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史记 ·孔子世家》。礼教,如同现代教育的德

育;乐,是审美教育;射和御,如同现代的体育教育;书、数,乃是智育教育。这一与现代教学论相

通的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指导了两千多年的传统教育,在今天

看来,仍闪烁着科学的光芒。

一、 礼与乐

早在原始社会由蒙昧的群婚时期走向中级阶段的血缘家族的班辈婚时期,礼已产生。

《礼记·曲礼上》载:“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音忧,牝鹿。谓杂交)是故圣人作,

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而燧人氏,应是这个“为礼以教人”,使人“有

异于禽兽”的第一人。古籍中有关尧舜时期实施教育的记述,也反映了礼教的这一发展变

化。《左传》、《尚书》、《史记》等书,都载有尧命舜推行“五典之教”。古籍上还说,舜时

主管教育的官职有三,其一为司徒,负责“敬敷五教”;其二为秩宗,负责“典朕三礼”;

其三为典乐,负责“教胄子”。“五教”即五常之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所谓“三礼”,即天神、地祗、人鬼之礼。这是宗教礼仪。这说明父权制家庭的出现,使母

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族长崇拜已发展成为家长崇拜,并产生了种种宗教仪式,用宗教礼仪来

宣扬上下尊卑的观念,来维护正在产生的等级秩序。

乐的产生和礼一样早,在原始社会,乐的教育尚可普及于每一个氏族成员。到了奴隶

社会,乐与礼为奴隶主阶级所垄断,乐与礼互为表里,所谓:“乐以治内而为同,礼以修外

而为异;同则和亲,异则畏敬。和亲则无怨,畏敬则不争。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

所以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与礼已成为调整奴隶主的

言行,建国君民,化民易俗的工具。


本文标签: 教育 六艺 负责 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