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4月25日发(作者:pdf转word)

试论大众审美文化的娱乐化现象

—对大众传播媒介美育责任的呼唤

当今的媒介技术迅猛发展,媒介组织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传媒,审美的 全民化使

"美"的涵义被扩大,审美的对象也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文艺,而是指涉生活 的方方面面。审美获

得了媒介化和日常化的特征,随之而来的大众审美文化成为当代审美和 生活实践的主流。

一作为现象的大众审美文化

审美文化就其广义而言,是人类文化的各个层面呈现出来的审美因子,或者说是人们以自觉 的审美

理想、审美价值观念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事象的总称;就其狭义而言,审美文化特指在 当代大众传媒影

响下,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所呈现的具有审美价值的产品、倾向和行为, 即本文所说的大众审美文

化。大众审美文化所涉、所包含的并非大众文化、视觉文化、媒介 文化等概念的简单外延,而是其中

具有审美意义的成分,它是以特定的审美价值观念或尺度 来观照、评价文化现象,从而提摄出的一种

美学形态。文化是人的生存方式,以影视媒介文 化为主体的大众审美文化,在中国社会文化格局中占

据着重要的地位,作为一种对当代中国社 会文化现象进行揭示、诉说的文化文本,大众审美文化包含

和体现了了当代人和当代文化构 建中的有关审美和美的部分。

大众文化的两个重要条件是电视、电影等高科技传媒诞生和消费社会、市民社会的出现,在 一定意义

上讲,大众文化就是媒介文化。⑴在这种视角之下,大众审美文化同样具有两个重 要条件,即一方

面,是作为技术性要素的大众传媒,另一方面是作为内涵的情感性要素—— 即消费社会和市民社会

中的人——大众的审美趣味、审美价值和审美活动。

技术特性是大众传媒的重要特征及其得以形成的原因,麦克卢汉在"媒介即信息”理论中 认为媒介是

人体的延伸: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 之相应的传播或其

他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 是这个时代所用的传播工具

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在麦克卢汉 看来,每一种新媒介产生都开创了社

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 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麦氏强调

了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众文化视野下的审美活动无疑是以大众媒介作为阐

释中介的,在审美的过程中,审美主体 即受众通过大众传媒所传播的娱乐信息,获得审美的感性愉

悦。大众媒介改变了人们对文化 的接受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方式。这种与传统的精英或贵族审

美文化不同的大众审美 文化,在消解政治意识、凸显审美中的感性因素以及使美和艺术融入更广泛

的生命活动方面 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人类在审美接受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从感官刺激到

精神提升 的阶段,然而电视、电脑等媒体充斥着大众的感官,其作为传播工具的物理特性决定了信息

的传播特征,其瞬间性和复制性使受众逐渐适应了审美的快餐性质,情感却无法得以升华, 只能停滞

于无意义的感官享受的虚假满足之中。

与大众传播媒介的物理性质不同的是它的商业运作机制。随着体制变革和媒介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

媒介产业属性得到了加强,市场逻辑决定了受众的偏好成为以赚取与受众接触渠道为 目的的媒介内

容制作、产品发布的主要根据。于是带有鲜明娱乐色彩、能拉动收视率和媒介 产业链的娱乐化节目成

为各种媒体占领收视和广告两大阵地的制胜武器,各种选秀活动风起 云涌,甚至连新闻和科普节目

也有娱乐化的趋向。英国社会心理学家玛罗理?沃伯曾指出:“越 不用花脑筋、越刺激的内容,越容

易为观众接受和欣赏。这几乎是收视行为的一项铁律。" 大众传媒为满足受众心理,制造出抢眼、刺

激、新奇的节目,无意或有意地引导了受众的审 美需要、臆构受众的审美价值。因此,大众媒体对大

众审美文化的建构性使得娱乐和感性愉 悦的满足不可避免地成为大众审美文化的导向及目的,"当代

审美文化的娱乐化不是审美文 化的局部状态,而是一种正在全面开花的趋势,它正在把所有的艺术


本文标签: 审美 文化 媒介 大众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