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12月27日发(作者:svg图片不显示)

1.

2.

3.

4.

细胞(cell):生物体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学(cytology):研究细胞的结构、形态、生理功能及生活史的科学(即研究细胞生命现象的科学)。

细胞生物学(cell biology):从细胞显微、亚显微和分子三个水平研究细胞各种生命活动的科学。

医学细胞生物学(medical cell biology):细胞生物学与医学实践相结合的科学,即利用细胞生物学的理论和

方法为医学科学服务。

5. 细胞膜(Cell membrane):包围在细胞质外周的一层界膜。

6. 内膜系统 (endomembrane system ):内膜系统是指细胞内那些在结构、功能以及发生上相互密切关联的膜性

结构细胞器的总称。

7. 生物膜(biological membrane):细胞质膜和细胞内膜系统称为生物膜

8. 单位膜 (unit membrane): 在透射电镜下,生物膜呈现“两暗夹一明”的三层结构,内外两个电子致密的“暗”

层中间夹着电子密度低的“亮”层,这种结构称为单位膜。

9. 脂质体(liposome):脂质分子在水中形成的一种自我封闭而稳定的中空结构

10. 跨膜蛋白(transmembrane protein):贯穿整个脂双层,亲水两端暴露于膜的内外表面,包括胞外、胞质和跨

膜三个结构域

11. 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不需要膜蛋白的帮助,不需要消耗能量,能顺浓度梯度自由扩散,通过膜的脂

双层,这种跨膜运输的形式称为简单扩散。

12.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又称帮助扩散,是在载体蛋白介导下,不需要消耗能量,顺物质浓度梯度或

电化学梯度进行转运。

13. 被动运输(passive transport):是指物质从高浓度一侧通过膜顺浓度梯度运送到低浓度一侧的运输方式。 特

点:高浓度→低浓度,顺浓度梯度,不消耗细胞代谢能。

14. 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物质从低浓度一侧逆浓度梯度进入到高浓度一侧的运输方式。 特点:低浓度→

高浓度,逆浓度梯度,消耗细胞代谢能,需载体

15. 协同运输:载体蛋白在转运一种溶质分子时,同时或随后转运另一种溶质分子

16. 胞吞作用(endocytosis):又称入胞作用,是通过质膜内陷,包围细胞外物质形成小泡,脱离质膜进入细胞内

的转运过程。

17. 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receptor-mediated endoxytosis):是指细胞通过受体的介导摄取细胞外专一性蛋白或

其他化合物的过程。

18. 胞吐作用(exocytosis):又称出胞作用,是一种与胞吞作用相反的过程,是细胞内合成的物质通过囊泡转运

至细胞膜,与质膜融合后将物质转运出细胞外的过程。

19. 细胞连接(cell junction):是相邻细胞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在质膜接触区域特化形成的连接结构。

20. 细胞外基质:由细胞分泌、存在于胞外空间的纤维网络结构。

21. 多聚核糖体(polyribosome):通常是多个核糖体结合到一个mRNA分子上,排列成串珠状,称之为多聚核

糖体。

22. 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人和脊椎动物体内唯一的封闭连接

23. 桥粒(desmosome):位于上皮细胞粘合带下方,是相邻细胞接触点上一种类似纽扣状的结构。

24. 缝隙连接(gap junction):生物体大多数组织相邻细胞膜上存在特殊的连接通道,以实现细胞间电信号和化

学信号的通讯连接,从而完成群体细胞间的合作与协调的连接方式。

25. 微粒体(microsome):内质网离心后断裂而成的碎片形成的封闭小泡,分粗面微粒体和滑面微粒体。

26. 分子伴侣(molecule chaperone):能特异地识别新生肽链或部分折叠的多肽并与之结合,帮助多肽链进行转

运、折叠和组装的结合蛋白,但其本身并不参与最终产物的形成。

27. 信号肽(signal peptide):是蛋白质合成中最先被翻译出来的一段氨基酸序列,通常由18-30个疏水氨基酸组

成,能指引核糖体与内质网结合,并引导合成的多肽链进入内质网腔。

28. 残余小体(residual body):次级溶酶体作用到末期时还残留一些未被消化和分解的物质,并保留在溶酶体内

的溶酶体。

29. 内体: 由一系列膜性管道和囊泡构成,呈酸性,是细胞向内运输胞吞物质的主要场所。

30. 内体性溶酶体:是由高尔基复合体芽生的运输小泡与内体合并而成的。

31. 吞噬性溶酶体 :细胞内的自身产物或细胞摄入的外来物质与内体性溶酶体融合而成,即吞噬性溶酶体。

32. 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细胞中含有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微体颗粒,又称为微体(microbody)。

33. 囊泡转运(vesicular transport):是囊泡以出芽的方式,从一种细胞器膜产生、脱离后有定向与另一种细胞

器膜相互融合的过程。

34. 基粒(elementary particle):在线粒体内膜上规则排列着许多球形小体,称为基粒,能催化ADP磷酸化生成

ATP,因此,基粒也称为ATP酶复合体。

35. 转位接触点:电镜观察到线粒体的内膜与外膜相互接触使膜间隙变狭窄,称为转位接触点,是物质进出线粒体

的通道

36. 基质(matrix):在线粒体内膜以内,充满基质腔的胶状物质,含有脂类、蛋白质以及双链环状DNA、RNA、

核糖体等特异结构。

37. mtDNA的半自主性:线粒体DNA都编码自身的rRNA和tRNA,也能转录成mRNA,需要核基因编码的聚

合酶和转录因子。

38. 导肽(lead sequence):前体蛋白肽链的N端一段由20-80个氨基酸组成的序列,具有识别和牵引作用。

39. 细胞呼吸(cellular respiration):在细胞特定的细胞器-线粒体内,在O2的参与下,分解各种大分子,产生

CO2,同时将分解代谢所释放出的能量储存在ATP中,这一过程即是细胞呼吸。

40. 糖酵解 (glycolysis)糖酵解是指葡萄糖转变为丙酮酸并伴有ATP产生的连续酶促反应

41. 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level phosphorylation):由高能底物水解放能,直接将高能磷酸键从底物转移到

ADP上,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作用,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42. 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TAC):在线粒体基质中,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结合成柠檬酸进入柠

檬酸循环,由于柠檬酸有3个羧基,这个过程称为三羧酸循环(TAC循环)。

43. 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电子经过线粒体内膜上的酶体系逐级传递,按照一定顺序排列在线粒体内膜上

的递氢和递电子酶体系称为电子传递链(electron transport chain);该体系以氧为电子接受体,与细胞摄氧有关,

又称为呼吸链。

44. 氧化磷酸化:经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产生的NADH和FADH2是两种还原性的电子载体,它们所携带的电子

经过线粒体内膜上的呼吸链逐级定向传递给O2,本身则被氧化,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的能量被F0F1ATP酶

复合体用来催化ADP合成ATP,这就是氧化磷酸化作用。

45. 核纤层(nuclear lamina) :附着于核膜内层的纤维网状结构, 在细胞核内与核骨架相连,在细胞核外与中间

纤维连接。

46. 核定位信号(nuclear localization):被转运的大分子上具有供核转运受体识别的短肽 (4-8氨基酸).

47. 核孔复合体(nuclear pore complex):间期细胞核被膜上的连接细胞核与细胞质的通道,由多种核孔蛋白以

特殊方式排列的蛋白复合物,是一种双向选择性亲水通道

48. 基因组(genome):一个真核细胞中单倍染色体组中所含全部遗传信息

49. 核小体(nucleosome):是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位,包括200bp左右DNA、一个组蛋白八聚体和一分子组蛋白

H1。

50. 核仁组织区(nuclear organizer region, NOR):人类染色体中,有随体染色体的次缢痕处包含的能编码rRNA

基因(rDNA),能在细胞间期缔合核仁。

51. 核型(karyotype):一个体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包括数目、大小和形态

52. 带型(band):是染色体经特定染色后显示处深浅各异、宽窄不等的带纹。

53. 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间期细胞中结构紧密、碱性染料着色较深的染色质;直径20-30nm,螺旋化

程度高,转录不活跃,一般位于核边缘,有的与核仁结合。

54. 常染色质(euchromatin):间期细胞中结构松散、碱性染料着色较浅的染色质; 直径10nm,螺旋化程度低,

能活跃地进行复制和转录, 多见于核中央。在S期的早、中期复制

55. 主缢痕(primary constriction):两个姐妹染色单体相连处向内凹陷的缢痕。

56. 着丝粒(centromere) :处于主缢痕中心部位,是主缢痕内部高度重复的异染色质结构。

57. 动粒(kinetochore):位于主缢痕染色单体外侧表面,是纺锤丝微管的附着部位。

58. 次缢痕(secondary constriction):染色体上除主缢痕外向内缢缩的部位。

59. 随体(satellite):与次缢痕相连的球形或棒状小体。人类染色体中,随体位于第13,14,15,21,22号染色

体上。

60. 端粒(telomere):染色体末端的特化部位。(TTAGGG) 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端粒的长短与细胞衰老相关。

端粒与肿瘤有关

61. 核仁基质(nucleolar-matrix):核仁中无定形的蛋白质液体物质。

62. 核仁周围染色质:核仁周围的异染色质。

63. 核仁相随染色质(nucleolar-associated chromatin):核仁周围染色质与核仁内载有rRNA基因的常染色质。

64. 细胞骨架(cytoskeleton):狭义的指细胞质内,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包括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广义:

包括细胞质骨架、细胞核骨架和细胞外基质

65. 微管结合蛋白(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MAP):是一类能够特异地与微管结合,参与调节微管结构

与功能的结合蛋白

66. 微管组织中心(microtubule organizing center, MTOC):微管核心形成位点,主要是中心体、纤毛基体。

67. 临界浓度(critical concentration,Cc):微管、微丝组装和去组装的转换浓度

68. 马达蛋白(motor protein):介导细胞内物质沿细胞骨架运输的蛋白。

69. 踏车现象(Treadmilling ):在肌动蛋白单体达到特定浓度时微丝可以表现出(+)端聚合延长,(-)端解聚

缩短,肌动蛋白掺入速度与其从微丝上解离速度相等的“踏车”现象。

70. 收缩环(contractile ring):由大量平行排列但具有不同极性的微丝构成,具有收缩功能。

71. 细胞分裂(cell division ):细胞的分裂是指亲代细胞一分为二形成两个子代细胞的过程,是细胞生命活动的

基本特征之一,没有细胞的分裂,就没有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进化。

72. 减数分裂(Meiosis):减数分裂发生于有性生殖的配子成熟过程中; 其主要特征是DNA只复制一次,细胞

连续分裂两次,所产生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亲代细胞减少一半。

73. 联会复合体(synaptonemal complex, SC):在联会的同源染色体之间沿纵轴方向存在的特殊结构,同源染色

体之间部分片段紧密相贴。

74. 联会(synapsis)分别来自父母,形态大小相同的同源染色体相互靠近配对

75. 细胞周期(cell cycle)指细胞从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开始生长到下一次分裂终了所经历的过程。

76. 细胞周期蛋白(cyclin)指随细胞周期的变化呈周期性的出现与消失,控制细胞周期运行的一组蛋白质。

77. 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 (cyclin dependent kinase ,Cdk) 能被细胞周期蛋白激活、调节细胞周期活动的激酶。

78. 细胞周期检测点(cell cycle checkpoint)细胞周期检测点是保证细胞周期正常运转的一个控制系统。可对细胞

周期发生的重要事件及出现的故障加以检测。

79. 细胞分化cell differentiation 指从同一来源的细胞结构与功能逐渐产生差异的过程。

80. 全能细胞(totipotent cell):哺乳动物受精卵和桑椹胚期的8细胞期前任一细胞,均能在一定条件下分化发育

成为完整个体。

81. 多能细胞(pluripotent cell):三胚层形成后,由于细胞所处的空间位置和微环境的差异,细胞的分化潜能受

到限制,各胚层细胞只能向发育为本胚层组织和器官的方向分化。

82. 单能细胞(unipotent cell ):经过器官发生后,各种组织细胞的命运最终确定,呈单向化。

83. 细胞决定(cell determination)指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在出现可识别的分化特征之前,细胞内部已经发生的

某些稳定的变化,这些变化确定了该细胞未来的命运,即使它只能向某特定方向分化。

84. 去分化( dedifferentiation ):在某些条件下,分化了的细胞并不稳定,其基因活动模式也可发生可逆性的变

化,又回到相对或绝对的未分化状态 。

85. 转分化( transdifferentiation ): 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从一种分化状态转变为另一种分化状态的现象

86. 奢侈基因(luxury gene):编码细胞特异性蛋白的基因。

87. 管家基因(house keeping gene):编码细胞生命活动所必需、各类细胞所共有蛋白质的基因。

88. 组织特异性转录因子(Tissue specific transcription factor):为特定基因或一系列组织特异性基因所需要,并

在一个或很少的几种细胞类型中存在的因子。

89. 细胞分化主导基因(master control gene):为特异地参与某一特定发育途径的起始基因,其蛋白产物对转录

起正反馈调节作用,能充分的诱导细胞沿着某一信号途径传导从而导致特定谱系细胞的发育。

90. 母源效应基因(maternal effect gene, MEG)):编码卵细胞质中呈极性分布、受精后被翻译为发育中重要的

转录因子(翻译调节蛋白)的mRNA的基因 。

91. 胚胎诱导(embryonic induction):不同胚层细胞间的可相互作用,决定其分化的方向的种现象

92. 干细胞(stem cell)为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可分化产生某种(或多种)特化细胞的原始细胞。

 1590年,荷兰,Hans Janssen,世界上第一架显微镜的发明,“跳蚤镜”。

 1665年,英国,Robert Hooke,发现细胞,cell。

 1677年,荷兰,Antony Von Leeuwenhock,观察活细胞。

 1838-1839年,德国,Schleiden和Schwann,提出细胞学说(cell theory)—— 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之一

 1855年,Vichow,“一切细胞来自细胞”。

 1882年,Flemming观察到有丝分裂(mitosis)

 1905年,Farmer、More阐明减数分裂(meiosis

 1953, Watson and Crick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线粒体的发现

1894年德国人Altmann首次发现,命名为bioblast。

1897年Benda提出mitochondrion。

1900年Michaelis用Janus Green B染色,发现线粒体具有氧化作用。

Green(1948)证实线粒体含所有三羧酸循环的酶,Kennedy和Lehninger(1949)发现脂肪酸氧化为CO2的

过程是在线粒体内完成的。


本文标签: 细胞 结构 物质 染色体 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