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4月16日发(作者:5g影讯5g天线在线观看视频入口网址下载)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篇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

央集权两层含义。专制主义是指帝位终身制和皇位继承制,

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皇帝行使立法、

行政、司法权都很独断,具有随意性。中央集权是指地方政

府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

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2)形成原因:是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自

然经济具有分散性和两种基本矛盾:①封建自然经济要求有

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

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②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

有力的政权来保护封建土地私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3)发展历程:

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

1 15

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新兴地主阶级从加强专政和保护封

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②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

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

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③西汉巩固。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

题,汉武帝又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

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

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④隋唐完善。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

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⑤北宋加强。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

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⑥元朝新发展。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

在中央高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

新举措。

⑦明清达到顶峰。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

行省,设三司;还设立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

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篇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2 15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核心考点】

1.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

概念。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

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

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

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关系: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专制

皇权的强弱与中央集权的程度紧密相关。

3.形成并长期维持的原因

(1)封建经济(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是其经济根源。

(2)融合了法道等各家精髓的儒家思想为其提供了理论

基础(思想基础)。

(3)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是促成制度形成和巩固

的重要因素(地理原因)。

(4)统治者政策调整,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

生产发展的需要。

4.历史特征

3 15

(1)皇权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制和世袭制相统一。

(2)中央和地方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皇帝从决策到行

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3)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

发展的始终。皇权不断加强,相权受制约而削弱;中央集权

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4)借助神权和思想控制来巩固政治专制,加强中央集

权。

5.演变过程、趋势和本质

图示概览:

演变过程:

(1)秦朝:秦始皇统一全国;确立了以皇帝制度、三

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为主要内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两汉:

①中央集权的巩固: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颁布“推恩

令”解决王国问题,并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

②君主专制的强化:汉承秦制;形成了“中外朝制度”,

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③选官制度:察举制、举孝廉。

(3)魏晋南北朝:中央机构的三省体制开始形成;实

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4)隋唐时期

4 15

①三省六部制形成并完善:相权被一分为三,有利于加

强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②科举制:隋朝创立,唐朝继承

并完善,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③唐朝后期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5)宋元

①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央:中书门下是最高行

政机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军权和财权。地方:军权和财权都收归中央,派文臣做地方

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

(6)元朝

①设中书省替代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②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

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这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7)明清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①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②废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

③内阁制度形成: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时内阁出现。

④监察制度:明朝在地方上设按察使司,在中央设有都

察院和监察御史。

⑤文化专制:八股取士。

5 15

清朝的军机处

①设立背景:康熙亲政后,在宫内设南书房,内阁、议

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

紧急军务,设立军机处。

②职能:上传下达,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受

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③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

了君主专制,巩固了中央集权,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6.历史影响

(1)积极方面:①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

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②政治上,有利

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

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

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

阔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方面:①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了

生产力发展,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

成中国社会的落后。②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

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

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③

思想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

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6 15

【真题再现】

1.(20xx·浙江文综·14)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

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图表括号

中注明的文字信息为“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是

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而形成的宗法等级。因此“④宗法制”

正确;周天子将“周公”等同姓子弟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

为各领一方的诸侯,也体现了“②分封制”;按照分封制和

宗法制,受封者有世袭统治权,可世代为官,体现了以“世

卿世禄”为特点的世官制,③正确。禅让制实行于夏朝之前

的原始社会,排除①。

【答案】d

2.(20xx·广东文综·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

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

【解析】从题意可知,百姓一词从称呼贵族到称呼民众,

从贵族专有到与平民共有,说明贵族地位下降,其实质是宗

7 15

法制的衰落。战国以后,分封制、井田制日益瓦解,故排除

a、d两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答案】b

3.(20xx·山东文综·9)《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

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

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

想是

()

a.中央集权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d.君权神授

【解析】从材料中提取有效解题信息,建造的王城大小,

形状,门,路和设置都清晰明确,体现中正有序,故选B。

中央集权到秦朝才形成,排除A,材料中虽然有宗庙和社稷,

但没有体现“法祖”排除C;材料仅仅是对王城的建造进行

描述没有体现君权神授,明确的

提出君权神授是董仲舒。排除D。

【答案】B

4.(20xx·全国新课标卷Ⅰ·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

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

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

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

8 15


本文标签: 制度 中央集权 政治 中央 专制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