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4月15日发(作者:socket编程各个函数功能)

《桃花源记》中的生态美学思想解读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年轻时处于一个动荡的

时代,但是自己却心怀抱负,一心想要救济苍生,有“大济苍生”

的志向,但是事实并不如人愿,他的这篇《桃花源记》就是很好

的作证,作者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归属,才写出这样一幅世外

桃源的景象。

一、陶渊明与《桃花源记》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生活在晋宋易主之

际,当时的东晋王朝腐朽至极,安于现状,军阀连年混战,赋税

徭役繁重,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就在这样一个国家濒临崩溃之际,

诗人陶渊明的报国宏图伟业无法施展,这个时候的他只能是“壮

志难酬”,而他个人的性格特征又是属于那种高洁正直之士,不

愿意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正是因为他正直清廉的秉性,才使得

他与当朝格格不入,于是隐居成了他的最好的归属。从他的诗歌

中就能够隐约看到他对当朝的无奈与痛惜,也能够看到一种对于

自然生活的向往,这样的向往是他的人格精神的体现,生活在俗

世中的人不与现实社会接轨,那就只能隐居山林,在山林中寻找

自我的归属。然而,不得不忽略的就是陶渊明所处的那个时代,

中国古代充满了很多的怀才不遇,这是中国古代文人所面临的较

为常规的社会现状。陶渊明作为东晋时代的诗人,在看到当朝的

种种恶行之后,无法不为之动怒,在元熙二年毅然辞去了县令职

位,开始隐居山野。虽然如此,但是他依然很关心朝政,无不关

心着朝政变化,元熙二年,刘裕废除晋恭帝,这无不激起了陶渊

明的愤慨,加深了他对于现实的不满,无奈他无力改变现状,就

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创作了在后世广为流传的《桃花源记》,表

达出自己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于《陶渊明集》。

《桃花源记》主要内容是作者借武陵人的形迹将理想与现实很好

的接轨起来,表现出作者的一种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现实生活

不如人意,作者只好寄托山水,所以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

爱之情,充满了生态美学思想,一草一木皆是情感的寄托,这些

山野之物成了诗人的精神寄托,诗人在草木之中寻找到一种归属

感,一种与大自然相契合的情感。

二、《桃花源记》中生态美学思想

《桃花源记》中渗透着一种生态美学思想,生态美学这一思

想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中国才出现,那个时候这样的思想频繁的

出现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之中,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生态美学

思想的挖掘,除了从作者本身思想出发,还有就是通过作品本身

的自然生态所渗透出来的审美意蕴。而我们从陶渊明的《桃花源

记》中就能够看出一种对于自然风光的细腻描绘,如同行云流水,

水到渠成,诗人自己与大自然似乎已经融为一体了。

首先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是《桃花源记》中的自然美。《桃花

源记》中的自然美是其最为显著的生态美学表现。开篇中“忽逢

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就是

对桃花源的一种最为显著的描述,这样的“桃花林”、“杂树”、

“芳草”、“落英”都是大自然之物,作者对于这些大自然之物

的描写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之情,用词简练,生动形象的表现

出桃花源这个地方的自然情况,惹人向往。这样的自然美成为生

态美学的重要因子,倘若没有这些对于自然环境的描绘,文章就

很难彰显出一种生态美学的思想。

其次就是人情美。人情美在《桃花源记》中的表现也是显而

易见的。在文中有“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就能够看出桃花源中的人朴实与热情,他们虽然刚见到渔人会大

惊,但是最后还是没有恶意般的将他邀回家中做客,热情的以酒

菜招待。

除此之外,就是社会美,社会美就表现在:“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

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社会井然有序,人们幸福感都比较强,从“怡然

自乐”就能够看出这是一个和谐而安乐的社会,这里的人们享受

着这样的美好生活,不被打扰。整个环境和谐、优美,让人无法

不心生羡慕。这一点更是作者所向往的现状,然而社会现实却与

这样的理想境界有着截然相反的感受。两相对比,更加的突出了

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引起了后人的共鸣。

三、结语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性作品,作为《桃花源诗》的

序言,《桃花源记》在文学史上意义非凡,作者所描绘的一种世

外桃源为后世人所向往,也成为一种社会理想与现实的最好对

比,其中无不渗透着生态美学思想,自然美、人情美、社会美就

是很好的表现。


本文标签: 生态 美学 作者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