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2月20日发(作者:c语言有bool类型么)

试论电影《乱世佳人》对原著的改编

摘要 通过比较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文本与电影作品,分析比较两者的异同,从改编的相同点、主题意义的变化、人物形象的设置、情节增删的处理以及视角立场差异等方面,以探讨小说《飘》的电影改编成功原因。

关键词

电影;《乱世佳人》;改编;斯佳丽

ABSTRACT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Margaret Mitchell’s novel text and

films, comparing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dapted from the same

point, the thematic significance of changes, characters, plot to set

processing and perspective of difference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novel "Gone

with the Wind" in the film adaptation of the successful reason.

KEY WORDS Film ;"Gone with the wind"; Adaptation ;Scarlett

目录

前言..................................................................1

一、从小说到电影......................................................2

二、电影对小说的改编分析..............................................2

(一)改编中的同...................................................2

(二)主题的变化...................................................3

(三)人物设置的变化与情节的改编...................................4

(四)人物形象塑造的差异...........................................6

(五)视角立场差异.................................................7

三、影片的瑕疵........................................................8

四、结论..............................................................9

参考文献..............................................................9

致谢.................................................................10

试论电影《乱世佳人》对原著的改编

前 言

1936年6月,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飘》(又译《乱世佳人》)出版后,立即成为畅销小说。从出版至今,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部小说仍然拥有大量的读者。但该小说表现同情南方奴隶制、美化三k党等饱受众多争议。为此,“毁誉参半、褒贬不一”[1](p84)的《飘》在美国文学上的地位一直得不到认同。这并没有阻止《飘》风靡全美,甚至被译成多种文字,畅销世界各地。1940年,傅东华翻译的第一个中文版本《飘》在中国发行,吸引国内众多读者。自此开始,国内学者展开对《飘》小说文本各种角度的研究。

1939年,制片人大卫·塞尔兹尼克把小说搬上银幕。同年12月15日,《乱世佳人》在美国亚特兰大首映,在票房上大获成功,成为最受欢迎的影片。此后几年多次重复放映,其卖座仍然很好,创造了电影改编史上一个成功的范例。1940年,影片获奥斯卡十三项提名奖,最终获得八项奥斯卡奖,轰动美国影坛,成为美国电影史上的经典爱情剧。1977年,在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中,《乱世佳人》 获得“美国十大佳片”排名第一的位置。1998年,通过修整恢复后的新版《乱世佳人》在美国影院放映,仍然轰动如昔,吸引无数影迷。1998年,《乱世佳人》在最受欢迎的100部美国影片中位居第四。在电影翻拍成风的今天,影片一直没有再被翻拍。电影改版的巨大成功由此可见一斑。

小说《飘》走过一条从文字到银幕的影视改编之路。纵观国内外对小说《飘》改编为电影的研究,主要是电影中斯佳丽性格魅力、精神魅力以及爱情婚姻方面等。而对比分析两者的研究主要是电影改编的整体情况分析以及某些细节改动研究。这些研究并没有针对文本细节进行深入分析。

本文试通过比较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文本与电影作品,探讨小说《飘》的电影改编成功原因,研究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同点、主题意义的变化、人物形象的设置、情节增删的处理以及视角立场差异等。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飘》的文学魅力、影片《乱世佳人》获得巨大成功的魅力以及对小说中斯佳丽、阿希礼、瑞德等人物塑造有新的理解,以此更好地重新解读原著的文学价值。

1

一、从小说到电影

1937年,玛格丽特凭借小说《飘》获得了美国出版商协会奖和普利策奖。1938年底,曾成功地将《双城记》、《安娜·卡列尼娜》及《大卫·科波菲尔》搬上银幕的好莱坞著名制片人大卫· 塞尔兹克尼购买了该小说的影片摄制权。为把这部小说成功地搬上银幕,他带领团队为物色合适的演员、寻找有关南方庄园的道具布景、改编小说以获得适合电影语言镜头的脚本而努力工作。

制片公司花了三年多时间,耗费400多万美元,最终才完成影片。小说《飘》的改编之路可谓充满艰辛、曲折离奇。拍摄期间数换导演以及为物色扮演斯佳丽角色的演员轰动全美,剧本多次变更是让人印象深刻。在挑选演员方面,制片单位很快就定克拉克·盖博为男主角。但在挑选女主角演员时,公司前后花两年多的时间,直到影片开拍,仍然找不到合适的演员,最后通过制片人的弟弟迈克引荐才选定费雯·丽作女主角。为改编原著以适合电影拍摄,大卫·塞尔兹克尼先后动用十几位编剧,最后用西德尼·霍华德改编成的电影剧本拍摄影片。经过多次剪辑修改后,放映时间接近4个小时的电影《乱世佳人》在1939年成功放映。距今已有七十余载,然而,这部堪称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没有随风而逝,而是在时间的洗礼中越发光彩。

二、电影对小说的改编分析

“一部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决不是原始材料的一种机械复本,而是从一套表现世界的成规转化和变换成另一套。”[2](P158)通过比较电影《乱世佳人》与小说《飘》,我们可以发现两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影片在忠于原著的前提下,从主题、人物、情节、视角立场等对原著进行改编,使其适合电影表现逻辑和顺应接受众的审美需求,成为大众娱乐的影片。

(一)改编中的同

原著以斯佳丽成长过程中的爱情纠葛和战争的发展为主线,叙写了广阔的美国内战悲惨场面以及战后重建期南方人们的悲惨生活,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影片保留这两条主线,但以爱情为主线,战争发展为副线。通过对比分析两者,可以发现《乱世佳人》是一部基本“忠实于原著”[3](p47)的影片。

首先,《乱世佳人》的主题基本与原著相一致。小说《飘》通过美国内战这个大背景下斯佳丽的爱情生活经历,塑造了一个既乐观永不言弃又自私虚伪的多重性格 2

矛盾体——斯佳丽,展现了其极具魅力的精神,表现了追忆逝去的南方文化生活思想情感。电影《乱世佳人》通过演绎一个凄美的三角恋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坚强勇敢的主人公斯佳丽,展现了小说中爱情以及坚强勇敢的精神魅力。由此可见,《乱世佳人》与原著的主题是基本一致的。

其次,《乱世佳人》中的主要人物、基本情节忠实于原著。小说的主要人物斯佳丽、阿希礼、瑞德以及梅兰妮亦是电影中的主要人物。小说中斯佳丽在内战及战后重建期的成长经历也被展现在银幕上。影片通过围绕斯佳丽的情感发展铺张情节,选取斯佳丽与查尔斯、弗兰克、瑞德之间的三段婚姻生活基本情节,叙述了战争中的爱情罗曼史。从影片叙述的故事看来,影片的基本情节与原著相同。

第三,《乱世佳人》的抒情风格,叙事方式基本忠实于原著。原著以南方的视角立场叙写,包含着对南方人们悲惨遭遇的同情、对往昔奴隶主庄园生活的追忆以及对北方的不满。作者用追忆的笔调,以时间为轴线,叙写女主人公斯佳丽从十六岁到二十八岁的人生经历,描写其情感、经济、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突出美国内战大背景下个人命运的改变及其生存困境。影片再现小说从战前、战中、战后三个时间段展现人物性格、情感的发展的叙事方式。“编导把美国历史上的南北战争作为文化背景,表现战争的目的主要在于表现人的命运。”[4] (p69)斯佳丽在战前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战争使其成为寡妇,经历无数苦难——父母双亡、两度成为寡妇、流产以及失去女儿等,最后丈夫瑞德离去。从主人公用坚强永不言弃的勇气一步步走向未来的奋斗历程看来,影片的抒情风格、叙事方式基本忠实于原著。

综上所述,改编后的电影《乱世佳人》的主题、主要人物情节、叙事方式、抒情风格等基本忠实于原著。

(二)主题的变化

小说的文字具有不确定性的意义。这种不确定性是指读者对文字的不同理解。小说《飘》内涵深刻,内容丰富,张力很大。读者在阅读时展开自由想象空间,从多种角度阐释小说主题。综合起来,主要有坚强永不言弃精神、美国民族精神、生存、女性主义、土地塔拉、爱情、对南方社会文化的追忆等主题,而电影则难以表现如此多的主题。“原著主题无论是单义的还是多义的,在影视剧改编中,改编者必须首先明确地赋予未来的影视剧一个简练明晰的主题。”[5](p170)影片简化小说多元主题,深化了爱情主题与斯嘉丽精神魅力主题,在满足观众审美情趣以及内心对爱情渴望的同时,使电影主线集中、主题突出。

首先,影片突出了爱情主题。《乱世佳人》是好莱坞的经典爱情影片。改编原著的情节时,电影主要选择与爱情相关的故事情节,围绕斯佳丽、瑞德等人的婚姻爱情展开。电影以斯佳丽的爱情生活经历为主,把小说中斯佳丽对阿希礼的追求贯穿影片始终,一直到影片临近结尾时,她才发现自己真正爱的人是瑞德。由此,影片 3

最吸引人的是战争中的爱情罗曼史——斯佳丽与阿希礼、瑞德之间的悲剧爱情。

其次,影片突出了斯嘉丽的精神魅力主题。影片的精神魅力主题通过斯嘉丽的“明天思想”表现出来。电影选取了原著中三个经典的情节表现“明天思想” :第一次是在得知阿希礼与梅兰妮将要结婚时;第二次是在斯佳丽杀死入侵塔拉要抢走母亲的耳环的一个北佬后;第三次是在影片结尾,瑞德坚决离开时。这些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一定的帮助。第一次:在得知阿希礼与梅兰妮就要结婚后,她仍然没有选择放弃,固执地认为阿希礼是爱自己的,表现了她的固执、任性和天真。第二次:在战争来临后,她在爱情上的执着也表现在她对母亲、塔拉的热爱上,当母亲唯一留下的耳环就要给北佬抢走时,她怒不可恕地开枪杀死北佬,表现了她永不言弃、勇敢坚强的性格魅力。第三次:在经历无数苦难后,她仍然坚强地站立在坎坷的命运河流中,最后爱人瑞德离去,她亦没有放弃,努力去追寻自己的幸福,表现了她执着、乐观和坚强的性格特点。影片突出表现斯嘉丽的精神魅力,“把美国人奋斗于逆境,追求个人独立、尊严、爱情,永远乐观进取的民族精神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6](p25)

(三)人物设置的变化与情节的改编

小说可以刻画众多的人物,并且能对这些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以及内心活动作详细的描述。电影与小说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因而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乱世佳人》为突出表现影片主题以及塑造主要人物形象的需要,对小说的人物与情节作了相应的修改。

小说《飘》描写了克莱顿县、亚特拉大、萨凡纳、查尔斯顿、新奥尔良等几个地方一百多个人物形象。电影调整其庞大的人物结构体系,仅选取与斯嘉丽人生经历相关的主要人物,删去无关紧要或关系不大的人物,如删去斯嘉丽生过的两个小孩,瑞德的父母、妹妹,芒罗家、卡尔夫特家、方丹家等众多的邻居等。影片围绕斯佳丽、瑞德、阿希礼以及梅兰妮展开故事情节,其中穿插黒妈妈、杰拉尔德、普利西、邦妮、皮蒂姑妈、贝尔·沃特林等人物。这些穿插的人物对斯佳丽的命运发展以及性格变化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而没有被删除。

删除大量人物后,影片的人物关系亦发生变化。小说中波克与普利西是父女关系,但在电影中则略去不提,而把两者关系转化为同为斯佳丽仆人的平行关系。这样改编省去在电影中交代次要人物关系的时间,使焦点集中在主要人物身上。同样,小说中斯图特与凯瑟琳、查尔斯与哈妮等是未婚夫妻关系,但在电影中,因删去哈妮这个人物,而用印迪安代替了哈妮的身份。如此安排能使人物表现集中,也解释了印迪安为何对斯佳丽那么讨厌。联系后面故事情节,其在木锯厂发现阿希礼与斯佳丽拥抱在一起时,毫不犹豫地向众人说两者在偷情,表现她妒忌和怨恨的后果。如此安排使斯佳丽与印迪安的矛盾冲突更加激烈,从而促进剧情的发展。

4

删改原著的人物后,电影《乱世佳人》亦对原著的情节进行相应改编。影片对原著的情节改编主要表现在删除、改组、增加三个方面。影片以斯佳丽的行动、感情发展为轴线,删除或与她成长经历和表达主题无关紧要或无法用蒙太奇手法表现的情节,简化小说中冗长的情节。如小说中某些人物背景回顾、亚特兰大地貌描写、斯佳丽在义卖会上与瑞德跳舞后,父亲到亚特拉大责问、韦尔克斯爷爷以及亨利伯伯等人参军打仗、阿尔奇在梅兰妮的要求下帮斯佳丽架马车等无关紧要情节被删;斯佳丽偷看阿希礼寄给梅兰妮的信件后内心剧烈活动等难以用镜头语言表达的情节被删。删除此类情节后,影片主题突出,情节集中紧凑。

影片对原著故事情节的改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改组原著中冗长的描写,简练故事情节。小说对杰拉尔德如何死及其葬礼花不少篇幅,但影片则改为杰拉尔德在听到乔纳斯想买塔拉离开时,骑马追乔纳斯的马车摔死。改组后,情节极具紧凑感,吸引观众眼球。又如原著细腻地描写了流产后的斯佳丽想叫瑞德陪她却又怕他不来的矛盾心理活动,而影片通过斯佳丽低声叫唤瑞德的镜头,将她潜意识对瑞德的爱转化为语言,更具画面性,再联系后面她发现自己爱上瑞德,更有说服力。其二是把原著中分散写的情节集中表现。如小说花很大的篇幅描写斯佳丽到十二橡园宴会所见到的人与事,但影片通过逼真的道具布景重现南方宴会的繁华,出现弗兰克、阿希礼、塔尔顿家两兄弟以及瑞德等人,通过在维尔克斯家的客厅与楼梯里的几个镜头交代斯嘉丽与他们的关系,表现斯佳丽虚荣的性格特点。小说比较分散叙写的情节在影片中用一个地点展现出来,简单明晰。

除删除、改组原著情节外,影片亦增加一些情节。原著并无具体描写下雨情节,但影片增加三次下雨情节。第一次,阿希礼圣诞节放假回来后以及回战队时下雨:战争让亲人只能短暂相聚,此时人们的心情亦如同雨天一样阴沉——表现战争的残酷。第二次下雨,斯佳丽带梅兰妮等人回塔拉时,在桥底下躲雨——体现回塔拉路途的艰难及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第三次,当斯佳丽流产后,瑞德伤心地喝酒时,外面下着大雨,预示他们婚姻爱情的裂痕。以此,雨在影片中具有特定的内涵,能表现斯嘉丽痛苦的人生经历。此外,电影还增加一些生活化的情节,如战争打到亚特兰大时,弗兰克在医院向斯佳丽询问休伦的情况,表现弗兰克对未婚妻的关心;当斯佳丽与瑞德说要分房睡并且锁门时,瑞德把门踹破走出门外,非常生气喝酒并把酒杯甩向斯佳丽的画像等,表现瑞德的极度气愤。小说中人物、情节可以抽象叙写,但电影中“人物性格与情节的展开必须比文学的抽象更符合生活的逻辑。”[7](p57)。影片增加这些生活细节,能推动剧情发展,使人物更具生活性,情节更真实可信。

影片通过对原著中人物、情节的改编,符合了“电影结构紧凑,情节尽量简洁的惯例”[8] (p502),叙事简洁流畅,主题突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塑造了鲜活生动人物。因此,改编后的电影《乱世佳人》的情节更加紧凑,更适合电影镜头语言表达,展现了影视艺术的魅力。

5

(四)人物形象塑造的差异

电影与原著在塑造人物形象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原著中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各占一定的篇幅,塑造了大批人物形象。但“《乱世佳人》的真正魅力来自于成功的人物塑造……尤其是作为中心人物的郝思嘉与白瑞德强烈的性格魅力和两个人相互折磨的感情纠葛。”[9](p37)影片主要塑造斯佳丽、瑞德、阿希礼以及梅兰妮等极具魅力的人物形象,其他人物少谈或略去不谈。

先看斯佳丽的形象。小说不惜笔墨从肖像、语言动作以及内心活动等塑造斯嘉丽形象,表现她复杂的性格特点。作者擅长用细腻的笔调刻画斯嘉丽内心活动,剖析人物内心的激烈挣扎,如在义卖会上,斯佳丽内心深处认为“她要不是个寡妇就好了。只要她还是当年的斯佳丽·奥哈拉……绝对错不了。会有十几个男人争着要她,出高价给大夫呢。唉,如今只好坐在这里了……”[10](p183)与小说不同,影片中斯嘉丽的性格具有流动变化的复杂性。影片主要通过语言、表情、道具等塑造斯嘉丽形象,表现其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通过演员外在行动以及丰富的面部表情表现其内心活动,如影片中,斯嘉丽在义卖舞会的摊位里,双眼发光一动不动地盯着那些跳舞的人儿,双脚不由自主地随着音乐节奏起舞,用实在的举动表现了她内心对跳舞的渴望;斯佳丽千辛万苦回到塔拉时,在月光的照耀下看到塔拉,满心欢喜。斯佳丽当时那种失而复得、幸福、感激等复杂的感情交融在一起的丰富面部表情,在月光的照耀下更震撼人心。

影片除通过以上途径塑造斯嘉丽形象外,还通过一些细节的重复表现她的性格发展。影片出现斯佳丽十四次哭泣的细节。如她见到母亲的遗体伤心哭泣;她害怕死后入地狱而哭泣等。通过这些哭的情节表现斯佳丽的伤心、害怕、痛苦等。除此外,影片还安排斯佳丽对阿希礼、普利西、瑞德以及休伦四人打巴掌,以此表现斯佳丽极度生气、伤心等剧烈的内心活动。合理增加这些细节,消除改编后情节的不连接,使影片主题更明晰、情节更连贯。编剧又略去小说中斯嘉丽经营工厂时使用各种欺骗手段、对当时南方传统道德的厌恶、为了钱曾答应当瑞德的情妇等道德缺陷,使其在影片中的道德缺陷不再那么明显,更为观众所接受、喜爱。以此,影片塑造了一个既精明、坚强勇敢却又任性、吝啬虚伪的斯嘉丽形象。

再看瑞德的形象。小说塑造的“瑞德既唯利是图、不择手段又自强自信,敢作敢[11](p69)当;既我行我素、冷酷倔强又自潮自揄,敏感脆弱”。作者对瑞德这个人物形象有特别的感情,不惜笔墨写他对梅兰妮、斯嘉丽、贝尔、战争以及家人等的态度展现其性格特点和内心冲突。作者对他的塑造不似斯嘉丽一样极力描写其内心活动,而是通过他的行为、语言表达人物情感倾向。影片则更善于从细节来塑造瑞德形象。如影片选取小说中三次经典手帕细节表现他对斯佳丽的感情发展。第一次,围城后,斯佳丽哭闹要离开亚特兰大回塔拉时,瑞德拿出手帕为她拭泪。第二次,弗兰克死后,瑞德登门拜访,斯佳丽因内疚、害怕而哭泣时,瑞德拿出手帕安慰她。第三次, 6

梅兰妮死后,瑞德收拾好东西准备离开时,斯佳丽再次哭泣,瑞德掏出手帕递给她。由此可知,开始瑞德把她当成小孩来关爱、呵护,到对她无限关怀与疼爱,再到瑞德对她已失去耐心和爱。这些细节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以及情感发展,比原著冗长细节更精简,突出了人物性格主要矛盾。

影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梅兰妮、阿希礼的形象。梅兰妮具有善良、坚强的性格特点,是一个南方社会传统文化女性代表。作者主要通过他人对梅兰妮的评价以及梅兰妮自身的语言行为刻画其性格特点。影片通过再现小说的细节突出她的性格特点。如梅兰妮在生病毫无力气的情况下拿刀企图帮助斯佳丽杀北佬和在瑞德不让女儿下葬时充当说服者等情节表现其善良、坚强勇敢以及善解人意的性格特点。她是南方传统美的化身,与斯嘉丽的吝啬虚伪、唯利是图形成鲜明对比。通过细节以及对比,更具体地表现梅兰妮的性格特点。

小说中,阿希礼是一个既理性又感性的人物。他在战场上是一个勇者,在情感上却是一个懦夫。即使明知道战争会失败,他仍毫不犹豫地选择参军;他既爱斯佳丽的真实、热情,却又爱善良、代表南方传统美的梅兰妮。这些性格特点亦表现在电影中,但弱化对他的指责,具体化其懦弱、善于幻想性格缺点。因此,影片中的阿希礼更具真实感、生活化。

影片还塑造鲜活生动的黒妈妈、普利西等人物形象,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小说通过肖像、语言动作以及内心活动等对人物进行塑造,而影片更倾向于用细节、矛盾冲突、道具等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电影与小说产生这些差异主要是两者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影片从其自身优势出发,从不同的角度突出人物性格特点,塑造出生活化的人物形象,因而更能为观众所喜爱、接受。

(五)视角立场差异

玛格丽特“她的故事将不会从军事角度去写,它应该从哪些拒绝接受失败,甚至当她们的男人死去而战争也输掉了时也是如此的南方女人的视角来讲述。”[12](p138)

在小说中,作者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南方立场描写美国内战。电影《乱世佳人》保留这些视角立场,但充分考虑观众接受心理及审美情趣后,对原著关于战争、政治等描写进行改编。

原著不乏战争造成的后果、人们的生存困境、失去亲人的痛苦等描写。从这些描写可看出作者的感情倾向——同情南方人,对北方人有一定程度的歧视。战前南方人对战争盲目乐观、对“主义”坚决支持拥护、战争期间人们不安等待阵亡名单、战后人们艰难的生活等在小说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描写。相比而言,影片中南方人对战争的支持并没有小说表现那么深入,而是以视觉化的宏伟壮观场面取胜。影片通过广场上遍地的伤兵、斯佳丽与瑞德等人在亚特兰大大火中逃离、谢尔曼行军等场面起到巨大的视觉冲击和增加战争激烈气氛感染力的作用。影片还用大量的伤员横 7

七竖八躺在医院里,伤员让别人帮忙写信回家,说再也见不到父母以及伤员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锯掉腿等细节很好地表现战争带给人们的伤痛和死亡,把战争的残酷血淋淋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更能触动观众的敏感神经,使人对战争有深入的思考。

影片删改小说中种族歧视、三K党等政治敏感话题。影片删除小说中斯佳丽建好房子后宴请的人中有北方统治者,梅兰妮等人立即没有参加宴会;斯佳丽内心对北方人的咒骂、厌恶以及南方人对北方人的轻视,称之为北佬等种族歧视的情节。又如小说有白人如何关怀黑人、黑人如何与白人度过难关、黑人获得选举权等情节。这些白人与黑人其乐融融的情节虽保留在影片中,但明显淡化两者的矛盾冲突,顾及了他们微妙的关系。如小说中彼得大叔驾车载斯佳丽去木工厂的路上,通过一个北方女人口中说“他们让我全身起鸡皮疙瘩。他们这种人我连一个都不会信赖……”[10](p686)和“你们瞧那个老黑鬼,胖的像只癞蛤蟆”[10](p687),称彼得大叔为黑鬼,表达对黑人的厌恶、歧视的情感。删除这些种族歧视情节后,影片的政治正确化,为影片风靡全美提供了条件。

战后重建期,小说所写的三k党人成了保护妻子及南方白人权益的一种手段,以此美化三k党。电影作为一种娱乐方式,需用电影思维考虑观众的感受,在涉及讨论政治敏感问题时一般采取淡化或不讨论的方式。作为好莱坞大片,编剧尤其懂得此道,因而在改编时淡化原著的政治色彩。在影片中不提及三k党,只是把斯佳丽在去工厂差点遭到强奸而引发阿希礼、弗兰克等一批南方男人为保护自己的妻子而使用的一种报复行动。此外,影片还删去小说中北方统治者对三k党的压迫以及南方人如何争取自己的选举权等情节,淡化了电影《乱世佳人》对敏感政治话题的讨论。

《乱世佳人》有意识地弱化原著某些政治色彩情节,将重心放到突出表现个人奋斗精神上,避免讨论严肃、沉闷的话题,顾及了美国北方观众、黑人等的情感。 “改编的结果,南方生活的史诗变成一个更为单纯的爱情故事,人物更加单纯性感、更多道德感”[13](p40),影片更符合观众的审美要求。

综上所分析,小说成功改编为电影《乱世佳人》的主要原因是:考虑观众接受心理和电影表现特点后,在忠实于原著的前提下,简化突出主题,集中塑造人物,明确情节线索,摆正视角立场,从形式到内容对原著进行了改编。改编后,影片适合电影拍摄和符合观众审美心理,吸引了众多影迷,风靡全美,进而走向世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影片的瑕疵

小说《飘》结构庞大、人物众多以及情节冗长,编剧需合适的改编技巧、 8

原则和巨大的勇气改编其为电影。纵观《飘》的改编之路,可以说,由小说改编为电影《乱世佳人》的成功之路不是偶然的。编剧将人物众多、时间跨度长达十二年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后,获得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影片等八项奥斯卡金像奖,其中最佳编剧奖是对其改编成功的肯定和褒奖。

不可否认,电影《乱世佳人》在获得巨大的成功之余,其也存在某些不足。如原著关于斯嘉丽与瑞德之间的爱情纠葛情节比较多,更具体。但由于篇幅的限制,影片删除大量有关他们一起的情节,仅选取其基本情节。作为男主角的瑞德在影片中的戏份相对比较少,不能凸显瑞德对斯嘉丽细腻的爱的心理挣扎过程。此外,影片的情节出现某些缺陷。影片情节在连接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如影片中梅兰妮要生小孩,斯佳丽找不到人帮忙时,她淡定地交代普利西拿接生要用的东西。没生过小孩的斯嘉丽为可能难产的梅兰妮顺利接生,如此安排不妥。

另外,影片还有一些或牵强附会或缺乏交代的情节。如电影中杰拉尔德死后,斯佳丽把父亲的手表送给波克。如此安排保留了原著情节,却没有交代原因,让人觉得突兀。又如影片中印迪安在战前十二橡树园出现一次,中间无任何关于她境况的镜头,到斯佳丽经营木材厂时,印迪安又出现,并有一个表现对斯佳丽的不满的镜头;影片中斯嘉丽借不到钱后,发现弗兰克竟然开店和经营木材厂。印迪安在战争期间怎么样?战后弗兰克没有一分钱,他如何变成一个有钱人?小说对此有详细的说明,但影片则缺乏必要的交代。诚然,小说改编为电影时,在影视艺术表达方式差异的情况下出现某些情节缺陷是不可避免的。

四、结论

电影《乱世佳人》从主题、人物、情节、视角立场等对原著内容进行改造,突出表现了斯嘉丽的人生经历及其精神魅力。《飘》的文学性、思想性提升了影片的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而电影通过再现小说的艺术魅力,拓展了原著的阐释空间。由小说改编后的影片,结构清晰、主题突出、情节紧凑以及戏剧性加强,更吸引观众,“成”[3](p47)为电影史上一座标志性的里程碑。由此可以说,经过选择性改编后的电影《乱世佳人》是一部成功改编原著的影片。

参考文献

[1] 王红霞,孙勉志.《飘》之研究综述[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6(2)

[2] (英)克莱·帕克.《英国小说和电影》序言.陈犀禾《电影改编理论问题》[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

[3] 张清河.借鉴与超越——从《飘》到《乱世佳人》[J].电影评介.2008(15)

9

[4] 祝峻森.中西电影艺术史上并峙的双峰——史诗巨片《乱世佳人》与《一江春水向东流》比较[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5)

[5] 赵凤翔,房莉.名著的影视改编[M].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6] 周立波主编.奥斯卡获奖影片赏析[M].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11.

[7] 张宗伟.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8] 朱狄.当代西方美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9] 周文萍.好莱坞:经典的奥秘[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9.

[10] 玛格丽特·米切尔.乱世佳人[M].陈良廷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10.

[11] 黄毓英.从三个女性形象反观瑞德的性格特征[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7(2)

[12] 安妮·爱德华兹.塔拉之路——《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传[M].思宏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10.

[13] 胡克,游飞.美国电影分析[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1.

致谢

四年好美难忘的大学时光让我对母校的一切都充满了感激、留恋和不舍之情。在此,我要感谢母校对我的教育培养;感谢人文学院各位老师的谆谆教导,是您们的教诲和鼓励让我不断鞭策自己前进;感谢我的大学朋友同学,能认识你们是我大学里最珍贵的礼物。我还要特别感谢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工作认真的周文萍老师。从选题到拟写、修改论文再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我的指导老师周文萍教授给予了我细心的指导和很多宝贵的建议。正是在周文萍老师的关怀与细心指导下,我顺利地完成了毕业论文。在论文写作期间,周文萍老师及时反馈论文修改指导意见以及对 10

我的疑问给予细心的解答,让我感激不已。我真诚地感谢周文萍老师对我的指导与督促。在此,谨向周文萍老师表示诚挚的谢意!谢谢您给予我极大的帮助和关怀。此外,我的论文得以顺利完成也离不开同学、朋友的宝贵建议。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最后,再次感谢大学里曾经帮助过我的各位老师和同学、朋友;感谢我的家人,谢谢他们一直对我的支持和理解。

11


本文标签: 影片 电影 情节 小说 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