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2月8日发(作者:函数求导例题100道)
中国神话狗的千古传说!
自从人类和狗的远祖相遇以来,一段长达几万年的奇妙羁绊就开始了。在中国,狗不仅在民俗的十二生肖中占据了牢固的一席,甚至早在先秦就成为代表富足安康的“六畜”(注:马、牛、羊、鸡、犬、豕)之一。在农历戊戌狗年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聊一聊大显身手的中国神话狗。在中国,有关狗的始祖神话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盘瓠(音hù读“户”)神话了,至今仍以活态的形式在苗、瑶、畲(音shē读“佘”)、黎等诸多民族地区流传。据晋代干宝的《搜神记》记载:高辛氏的王宫里有个老年妇女,患了耳疾,医生在她的耳朵里挑出一只大小如同蚕茧的硬壳虫。将虫子放在瓠瓢中,用盘子盖住,不久,竟变成了一条五色花纹的狗,于是喊它为“盘瓠”。当时,戎吴部落十分强盛,屡次侵犯边境。于是,国王向全国招募,如果有谁能取得戎吴将军的首级,赏金并分封城邑,还把自己的小女儿赐给他。某天,盘瓠衔着一个人头到了王宫门外,正是戎吴将军的首级,举众皆惊,国王问各大臣该怎么办,他们纷纷表态,盘瓠是牲畜,不能给它做官娶妻。国王的小女儿劝说父王:盘瓠能为国家除去祸害,难道是仅凭狗的智慧和力量吗?当然有上天的旨意。称王的人须看重诺言,违背公开的誓约,会是国家的灾祸啊!国王听了害怕了,便让小女儿跟从盘瓠。盘瓠带着公主登上人迹罕至的南
山,他们最后在石洞中安居下来。国王悲伤地思念女儿,派人寻觅,但没有一个人能找到。三年后,公主生了六男六女。他们在盘瓠死后结成夫妻,用树皮纺织,用草籽染衣料,喜欢穿五色彩衣,裁制的衣服都有尾巴装饰。后来,其母回到王宫,国王便派出使者去迎接那三对男女。盘瓠的后代衣着短小,讲起话来言语难懂,蹲在地上吃饭,喜欢山野,厌恶都市。国王便依顺他们的意愿,赐予名山大川,称他们为“蛮夷”。盘瓠的神话在不同的地域流传,版本会有出入,不过大都以“狗立功娶女子”为基本情节。比如,在黎族神话传说中,盘瓠变成了为国王舔舐治好脚疾而获赏。瑶族、畲族的神话,增加了“狗变成人”的情节,七七四十九天(各传说时间不等)扣在缸或者金钟罩里就可变为人身,但女主总有潘多拉式的好奇心,往往在最后一天忍不住偷看,盘瓠就变成狗头人身的形象。为什么苗、瑶、畲、黎等少数民族以狗作为自己的祖先?这种追溯难有确凿定论,但盘瓠神话却已切实融入这些民族的风俗生活之中。畲族把有关始祖盘瓠的传说画在布上,制成约40幅连环画式的图像,称为“祖图”,代代相传,每年定期举行隆重的祭祀。瑶族主要节日之一的盘王节就是纪念盘瓠,每逢旱灾,一定要向盘王祈祷,抬着画像游行田间。瑶族服饰有狗头帽,男女腰间的腰巾模拟狗尾或是狗的生殖器。苗人也有“制裁皆有尾形”的服饰,湘西地区的苗族还保存有大量的盘瓠庙、辛女宫的遗迹。在不少民族的神话
中,狗还充当了拯救祖先于危难之间,对人类施恩授惠的恩人。在藏区,狗的地位比较高。藏区流传着青稞与狗的故事,神派狗去遥远的世界寻找种子,狗排除了万难,终于有一天叼着青稞穗子回到了藏区,藏民才开始种植粮食。在另一个传说中,当人们富足起来,开始不珍惜粮食大量浪费,神灵大怒,将青稞穗子一一削去(传说起初青稞有九个穗子)惩罚人类,削到最后一个时,狗突然大叫:“留下我的一份”。这样,神才留下了穗子。不少地区的民间传说中,狗都是带来谷种的大功臣。有的版本中,狗漂洋过海跑到天上,在谷种上打了个滚,浑身上下沾满了谷粒,不过,回程浮游天河时,身上的谷粒都被水冲洗掉了,仅翘着的尾巴上剩下几粒谷子带回人间,然后才有了水稻。神话渗入传统习俗,白马藏族每当新年正月初一凌晨鸡叫头遍,各家门前点一堆火敬神,祝愿农业丰收,此日先喂狗,以示崇敬。至今人们每年青稞收获后,第一次磨出的糌粑也要先喂狗。农历七月初七“尝新节”,是仡佬族和苗族、布依族、白族、壮族的传统节日。农人们从田中摘取少许将熟的稻穗,搓成米粒,煮成新米饭,杀鸡宰鸭举行家宴,叫作“尝新”。宴前先将饭菜供天地、祭祖先,再将新米饭喂给狗吃,然后按家中长幼次序尝新米饭。北方满族也有崇狗的习俗,不杀狗,不吃狗肉,也不戴狗皮做的帽子套袖等。这一习俗当然和骑射民族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狗作用很大,不仅可以看家狩猎,冬季还可
拉爬犁。满族中还流传着一则“义犬救罕王”的传说。说的是满族的祖先努尔哈赤,有一次被明朝总兵李成梁派兵追赶,逃无可逃,躲到了一片荒草甸子里。追兵找不着人,就纵火点着了荒草荡,火势蔓延情急之际,努尔哈赤带着出逃的黄狗跑到水泡里,黄狗沾一身水,在他身上打滚,来回许多趟,用湿毛去压周边的草。努尔哈赤得救了,黄狗却累死在他身旁。从此,罕王立下规矩,满族人不得吃狗肉。位于辽宁的清帝祖陵清永陵,据说有一处罕见的“尊犬”象征。其四碑亭石券门左右石柱上刻着浮雕“坐龙”,昂首张口似长吟,前左腿翘起,其爪飞踏瑞云,右前腿爪与地面相接,远看如同两条坐在地上看守大门的狗。清帝陵寝中游龙、团龙、盘龙、升龙、降龙随处可见,但“坐龙”雕饰,唯永陵所仅见。有学者对其解读为满人风俗中对狗的尊崇,还有人将“坐龙”理解为,清初的统治者希望龙像忠实的猎犬一样永保大清王朝稳坐江山。若论中国民间最有名的猎犬,大概要属二郎神的哮天犬了。作为知名度超高的神仙之一,二郎神在唐代就已出现,从猎神逐渐糅合水神的职能。总的说来,二郎神是几种民间神的归并,并历经演变。比如,这位不服管的天帝外甥,曾是劈桃山救母的叛逆主角,而在传说《宝莲灯》中却身份对调,一变为打压沉香的压迫者。但无论如何演变,哮天犬始终不离不弃。二郎神最重要的形象特征便是:三只眼、哮天犬和三尖两刃刀。某些时候还会“架鹰牵犬”,带着一只“扑
天鹰”,所谓鹰犬,就是这种标准搭配。哮天犬除了在《西游记》中出现过几次,在《封神演义》中也客串了几回。往往都是杨戬(注:依二郎神原型创作的文学形象)趁敌不备,“暗放”哮天犬,它专捡要害部位下口,凶悍异常。虽然哮天犬大多时候都是配角,不过在缠斗时分,它往往这么冷不防地冲出来咬一口,对手几乎都旋即鸣金收兵、落荒而逃,相比其他的神仙神兽多是坐骑,哮天犬算得上是最得力的“神助攻”了。哮天犬常被画成黑狗,它应该是白色的。《封神演义》中有诗如此形容:“仙犬修成号细腰,形如白象势如枭;铜头铁颈难招架,遭遇凶锋骨亦消。”哮天犬在书中还常被叫作“细犬”,它其实就是一种中国特有的细腰猎犬,距今已有千年的豢养历史,主要有山东和陕西两种品系。山东细犬又分长毛和短毛两品类,长毛叫“幡子”,短毛叫“光板”。细犬头小腿长腰细,善奔跑,跟灵缇很相似。相比而言,速度爆发力比灵缇稍差,但耐力、灵活性和协调性远超后者,衔取欲望、捕猎欲望也较灵缇为高,是一种优秀的猎犬。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曾画过一套《十骏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十犬谐音“十全”,当然切中“十全老人”乾隆帝的欢心。清朝宫廷的动物画主要特点是写实,画狗画马都跟今日照相差不多,名字和进献人的姓名标注得一清二楚,说明这些狗都是真实存在过的。十条名犬的名字华丽非常,名曰:“霜花鹞”“睒星狼”“金翅猃”“苍水虬”“墨玉璃”“茹黄豹”“雪爪卢”“蓦空鹊”“斑锦彪”和
“苍猊”,除了最后一幅“苍猊”是藏獒,其余的基本都属细犬。进献的狗是供皇帝围场打猎时用的,据说,康熙皇帝当年狩猎时最偏爱一种细犬,经常被当作护卫犬来用,因而此犬得名“康熙细犬”。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偷桃》比较有名,写的是小儿顺绳爬上天偷蟠桃,但他们多被守护天庭的天狗所伤,咬得肢体破碎。一时,头颅四肢从天上纷纷掉落下来,让人惊骇。神话中守护南天门的天狗,有的就说是二郎神的哮天犬,有的说是嫦娥奔月故事中,后羿那条舔了几口灵药、随她一同飞升上天的黑狗。追溯起来,天狗这种动物最早记载于《山海经》中。文中所述的天狗,看上去是一种头部白色像野猫的动物。本是御凶的吉兽,后来却变为大凶之兆。伴随佛典汉译的过程,中国天狗与印度神话逐渐结合。印度著名的“搅动乳海”的神话中,天神和恶魔阿修罗共同搅拌乳海,企图从中得到长生不老的甘露,其中,恶魔一方一位叫罗喉的檀奴诸子变成天神模样饮了甘露,在他吞下的那刻,月神与日神揭露了他,提有法宝神轮的世尊砍下了他的头,甘露已到达喉咙,于是,只有他的头获得了永生,从此与日月神结下了仇恨,他的头要追逐吞食日月。罗喉的形象后来与印度天狗相混合,直接影响中国开始出现了“天狗食月”之说,渐渐改变了传统的蟾蜍吞月、赤鸟食日的神话。(以上图片均网络)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中国神话狗的千古传说!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roclinux.cn/p/1707333691a515200.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