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6月15日发(作者:integrator是什么意思)
第21卷
现代教育技术
Modem Educational Technology
、,01.21
NO.5 2011
2011年第5期
活动理论与Web2.0在网络培训平台中的应用★
徐君 张家华 彭超云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活动理论与Web2.0技术是设计网络学习平台的重要理论和技术基础。从本质上看,二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结
合活动理论的系统要素与Web2.0的特点,设计和开发了一个适用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网络平台。分析了活动理论
与Web2.0在平台中的应用,并针对平台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改进策略。
【关键词】活动理论;Web2.0;活动系统;网络培训;培训平台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5—o095—O5
引言
动”的内部因素(目标、动机之类)作为媒介进行制约的。
因此,必须从“活动”的基本要素、各要素之间的嵌套本质
信息化风暴的席卷使Web2.0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
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应用,而信息化的进程对教师教育技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为了使教师适应信息化社会,教育部推出中小学教师
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计划。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
用能力已经成为教师培训的主题,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
有效整合则成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集中体现,因此教育技
结果
术能力培训成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重点。由于教师的职业特
点与“工学矛盾”压力,目前,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方式正逐
渐从传统集中面授培训转变到网络培训与面授培训相结合。
工
【 】[2]【 】[4]从活动理论来看,网络培训可以视为学习活动的一种方
式;而Web2.0的理念与技术正推动着网络学习模式的转变。
因此,在设计和开发中小学教育技术培训平台的过程中,可
共l司体产生活动
以结合活动理论与Web2.0的特点,努力为学员创设一个良好
图1活动系统的要素
的活动空间,以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从而提高培训
2Web2.0
效果。
Web2.0技术扩展了网络的功能,例如Blog(博客)、Wiki
一
活动理论与Web2.0概述
(维基)、RSS(聚合内容)、P2P下载、社区和分享服务等,
与Web 1.0相比,Web 2.0主要有3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
1活动理论
Web2.0更加注重交互性;其次,Web 2.0更加注重利用集体智
活动理论是研究不同形式人类实践活动的哲学框架,它
慧;最后,Web 2.0中用户可以参与网站内容的制造(即可读
包括相互联系的个体层面与社会层面。【 】活动理论总共经历了
可写)。从这三个特点看来,基于Web2.0技术的网络学习平
三个时期的发展历程。其中,第一代理论的核心是“中介”
台能更有效的支持学员的主动学习和学员之间的交互,使利
思想,第二代理论提出了活动的层次结构(活动、行动和操
作),第三代理论提出了“学习者集体”和“高级学习网络”
用网络进行学习的学员由被动接受学习内容向主动制造学习
的概念,以增加活动系统的开放性和活动之间的交互性。【6】
内容方向发展。
任何一个活动系统的要素都是由与之相对应的生产活动
3活动理论与Web2.0之间的联系
产生的,活动系统各要素的嵌套本质从更深层次说明和解释
根据以上对活动理论和Web2.0的认识,可以得出以下三点:
了活动系统中的各个要素成分的关系,如图1。[73“活动”
第一,活动理论剖析了人类的活动,强调活动存在的环境因素,
是受客观因素所制约的,但不是直接的制约,而是借助“活
而Web2.0的网络扩展功能中提到的社区正是为广大用户
95
创设了友好和人性化的环境,同时社区功能也结合了活动系
统中的共同体要素的特点;第二,在Web2.0扩展功能中的分
享服务是用户主体与环境之间的交流、互动,体现了活动系
统中消耗子系统的功能作用;第三,Web2.0的Blog、Wiki
等功能为用户主体的创设提供了支持。
由此可见,Web 2.0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与活动理论的观
“教育技术培训社区”是结合活动理论与Web 2.0技术的
特点开发的培训平台,主要的培训对象是中小学教师。在该
平台中,学员在完成网页文字与视频学习之后,可以进入学
员圈子、个人空间等活动空间展开另外一种方式的学习活动。
Web 2.0技术让学员之间的交流更加随性化,提高了学员学习
的主动性、积极性。构建的学员圈子和提供的分享服务,使
学员之间的资源共享行之有效,体现本平台的交互性,为学
员创设一个沉浸式的虚拟学习和活动空间。在这个虚拟环境
中,学员有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即为学员创设学习活动系
统中虚拟的客体部分,使学员的学习活动有了载体。
整个平台共有“首页”、“培训计划”、“培训教程”、“学
点相一致,它们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的结合有
利于我们创设一个更加易于学习和交流的环境。利用活动理
论和Web2.0技术共同指导网络培训平台的设计与培训活动的
实施,将有助于从不同的视角去分析和研究教育技术能力培
训平台建设和完善问题,从而拓宽平台建设和平台完善的研
究方法与思路。
员圈子”等四个模块以及一个“QuickMenu”导航条。“首页”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板块:社区简介、社区动态、热门圈子、
二教育技术培训平台的基本框架
社区人气之星等,如图2。
图2网络培训平台的首页
该平台的理论学习部分以网页文本教材与专家视频为
主,并为学员提供其他类型的学习资源。此外,根据活动系
统中的共同体要素和Web2.0的网络扩展功能,我们设置了
“学员圈子”和“个人空间”模块,既为学员创设了一个相
子”、“个人空间”和“社区动态”等模块体现了平台的特点。
整个网络平台可视为一个活动系统,下面结合活动理论对该
活动系统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
1活动系统中结果预测与分析
通过平台进行培训后,预期的结果是提高学员的教育技
互交流、讨论的公共环境,同时也提供了一个私人的表达空
间。在这个社区,每位学员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或者自己
想要学习的内容加入相应的圈子进,并与其他学员相互交
术能力,促进教师在教学中对技术的有效运用,使信息技术
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
流、共享资源和协作学习,从而体现了平台的个性化与交互
性。例如,当学员在浏览他所参与的圈子时,将看到圈子内
其他成员上传的、共享的资源,为学员节省了大量寻找资源
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按照学习结果分类理论,这种学习结果属于智慧技能,
而且已经达到智慧技能的最高水平一问题解决。理论是实践
的基石。只有从辨别学习(要求知觉性能),概念学习(要求
以辨别为先决条件),到规则与原理学习(要求以概念为先决
条件),最后才能达到问题解决(要求以规则为先决条件)的
预期效果。因此,首先要求学员习得一定的理论基础,然后
三活动系统的要素分析
结合了活动理论和Web2.0理念进行设计开发的“学员圈 对一些优秀案例的进行观摩和分析,总结优秀案例中体现的
规则与原理并将理论和实践进行匹配,从而挖掘隐性知识,
为最终的问题解决铺平道路。
2活动系统中主体、主体动机和矛盾的分析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平台的主体是学员、培训者和管理员,
而主体间的关系包括培训者与学员的关系、学员主体之间的
关系、学员小组之间的关系等。主体的动机是提高教育技术
能力,从而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整合。而整个系统存在
的矛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主体该如何利用工具从客体
(该平台)中学到知识,并转化为预期的结果,即提高教育
技术能力。(2)活动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矛盾。(3)活
动系统中各成分产生时发生的矛盾。
3活动系统中共同体的分析
在活动系统中,客体是教育技术培训平台;共同体是指
培训者、学员之间组成的小组、团体,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
相互共享但又区别于其他共同体;在“学员圈子”中,学员
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某个网络学习共同体,在这个虚拟
团体中每位学员扮演一个角色,在角色活动中学习,学员可
以学习相关的内容,加入多个圈子则扮演多个角色并学习更
多的内容。
4活动系统中工具、规则、分工的分析
活动系统成分之间的交流并不直接作用于其他成分的,
而是通过中介工具、使用符号进行交流的。因此,学员只有
运用一些基本工具才能进行学习活动。例如,在发生学习活
动时,学员运用计算机、音响设备、软件(网络平台及相关
认知工具)、鼠标、键盘等工具,才能进入培训平台进行学习
和交流。
规则是指在活动系统内相互作用的隐性或显性的标准。
在活动系统中,规则是活动得以顺利有序进行的前提。例如,
在培训平台中制定相应的注册、发帖、学习、分享等规则体
系,从而保障学员的学习活动顺利进行。
分工指的是共同体横向的任务分配和纵向的权利及地位
的分配。在整个活动系统中,活动主体有不同的分工,不同
的分工形成不同的角色,而且可以通过某种行为进行角色转
换。例如,在平台的“个人空间”中,当学员上传有意义的
学习资源并被其他学员学习时,该学员的角色就从学习者变
成了资源分享者。这种角色的转换有利于学员的知识迁移以
及隐性知识的传递。此外,Web2.0可读可写的特征也为学员
的角色转变提供了空间,为学员制造学习内容和与其他学员
进行交互提供了条件。
5活动层次结构的分析
活动包括个人或团体的行动和一连串的操作。活动系统
产生各种行动并通过行动被外界认识,行动则是通过具体的
操作来实现的。在分析活动层次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对学员
的学习活动进行分解,更好地了解学员学习活动的过程,从
而努力创设一个既便于学员操作又能吸引学员学习兴趣的平
台环境,如表1。
表1活动的层次结构
屡级 指向 完成者
共同体(由主体、
客体、动机(为了提高教育技术
活动 客体等组成的网
能力,在平台上进行的学习活动)
络共同体)
目标(掌握学习内容,在网络培
个体或小组(学
训过程中,观看教学视频、浏览
行动 员主体或者学员
电子教材,与其他学员进行交流、
小组)
讨论等)
条件(在工具、规则和中介的作
人或机器(学员
操作 用下进行最基本的操作,如敲击
主体)
键盘、点击鼠标等)
四活动理论与Web2.0在平台中的应用分析
1活动理论与Web2.0的结合分析
人是活动的主体,也是Web2.0的灵魂,充分发挥学员的
主体性正是活动理论与Web2.0理念的重要体现。利用Web2.0
可读可写的互联网特征,一方面可以发挥学员的主体性,另
一
方面可以为学员主体的活动创造良好的客体环境因素,从
而丰富了学员主体在网络客体中的活动方式。下面结合平台
的功能特点分析活动理论与Web2.0的应用。
首先,Web2.0个性化特征与活动系统中的客体要素有
着密切的联系。“个人空间”作为学员自己的社区家园,为
学员提供一个私有的活动空间。学员可以创建自己的个性化
空间,如添加自己喜欢的内容、更改自己的头像、上传自己
的照片、添加好友等,也可以分享自己的心得、表达自己的
体会、回忆自己的过去,获得一种虚拟的“家”的归属感。
其次,Web2.0中的多人参与、社区和分享服务从一个更
直接的角度体现第三代活动理论所提出的“学习者集体”、“高
级学习网络”概念和活动系统中的共同体要素。“学员圈子”
是为有共同目标或者共同爱好的学员设立的网络学习共同
体,如图3所示。学员在圈子中围绕特定的主题与其他学员
交流、分享和学习,形成一个协作与交互的空间。多人参与
的“学员圈子”组成了一个高级学习网络共同体,在这样一
个自由、自愿组合的知识网络体系中,学员之间的交流与分
享更加随性化。当“个人空间”中学员上传共享信息时,浏
览、学习这些共享信息的学员也构成了一个学习网络。
97
图3学员圈子
在应用了Web2.0理念的培训平台上,学员不仅能够学
习相关内容,而且能够制造学习内容。学员在平台上的学习、
征;其次通过“学员圈子”为学员主体构建一个社区共同体,
收集与社区主题相关的资源,促进学员之间的交流与共享,
提高学习效率;最后通过“社区动态”聚合各个学员的最近
动态,便于学员之间借鉴学习。
制造相关内容等活动都是通过活动的层次结构逐渐分解,并
逐步实现主体动机的过程。
2平台的环境分析
活动只有在环境中才能有效开展。平台环境的设置往
往决定了培训的氛围,友好环境的创设能够促进学员学习
五总结
教育技术培训平台是在结合活动理论与Web2.0技术的
基础上进行构建的,以体现学习的自主性,为学员提供自主
发展的空间。但是平台的建设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两个方面:
活动的发生。 活动所处的环境可以分为共同体内的环境
(内部环境)和共同体外的环境(外部环境)。
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个人进入共同体后所能享受到的资源
环境、共同体的目标范围以及共同体内部活动所牵涉到的工
具、规则和分工等。例如,学员可以在“个人空间”中自由
其一,“学员圈子”为学员提供的学习共同体虽然有利于
学员之间的交互,但主体运用工具、通过客体形成的结果难
上传一些资源与其他学员分享,这样的个人空间就构成一个
共同体内部环境。学员也可以加入到一个“学员圈子”,在这
个圈子中学员可以围绕一个主题与其他学员进行交流,或者
上传一些与该圈子主题一致的资源供大家分享讨论(上传的
资源必须由管理员认证才能显示在该“学员圈子”中)。学员
通过对内部环境的控制即制造学习内容,可以帮助学员构建
自己的学习活动环境,使学员归属感更加强烈,从而提高学
习积极性。
以保障。即当学员在圈子中进行交流讨论时,讨论的内容(由
学员主体控制)若不能围绕圈子主题或者与培训课程所设计
的讨论内容不一致,那么最终导致学员主体之间的交流并不
能达到有效的结果输出。因此,对学员学习过程的监督机制
是很有必要的。在“学员圈子”中应安排培训者或助教对学
员的交流过程进行在线监督,并做恰当的引导,以及时纠正
学员讨论中的话题或内容偏离问题,提高学员讨论环节的学
习效率。
外部环境是共同体所处的环境。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的
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
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等,通过意义
的建构获得的。而对于网络培训而言,平台、网络、学员本
身所处的环境构成了网络培训的外部环境。
结合Web2.0理念,平台环境的构建首先通过“个人空间”
为学员主体构建一个私人的活动空间,突出平台的个性化特
其二,培训平台通过设置“学员圈子”、“个人空间”、“社
区动态”等功能模块吸引学员的学习兴趣,使学员充分感受并
沉浸到交互式的学习活动中,但这需要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学习
基础上。然而平台中理论基础部分的培训并没有很好地结合活
动理论与Web2.0理念进行设计,还不能很好地提高学员的学
习兴趣。当学员进入“培训教程”模块进行学习时,面对的还
是较为普通的电子教材与视频。因此需要对理论培训部分的活
98
动设计做进一步的改进。 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2):57.59.
此外,该培训平台目前仍处于试用阶段,尚未投入大规
[5]钟启泉.教学活动理论的考察[J].教育研究,2005,(5):36.42.
模的正式应用,因此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还需要针对平台的 [6]吕巾娇,刘美凤,史力范.活动理论的发展脉络与应用探析
实用效果进一步验证和分析。
[J】.现代教育技术,2007,17(1):8-14.
[7]David H Jonassen,Lucia Rohrer‘Murphy.Actwiyt Theory as
参考文献
a Framework for Designing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1】孔凡士,刘玉倩.基于ICT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实践研究[J].
Environments[J].ETR&D,1999,47(1):61-79.
中国电化教育,2008,(2):1 8.20.
[8】张海燕,王焕景.基于Web2.0的网络课程功能架构和开发
[2]宋永刚.在“国培计划—201O年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教师
技术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11):110.113.
远程培训项目”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J].中小学教师培 [9项国雄,9]赖晓云.活动理论及其对学习环境设计的影响[J】.
训,2010,(7):8.9.
电化教育研究,2005,(6):9.14.
[3】胡小勇,徐旭辉.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网络课程的调研与分
[10】P’Barthelmess,K‘M‘Anderson.A View of Software
析[J】_中国电化教育,2010,(4):62.66.
Development Environments Based on Activity Theory[J].
[4]焦道利.“农远工程”中基于Moodle平台的教师远程培训研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2002,(11):13・17..
The Application ofActivity Theory and WEB2.0 in the Education Technology Training Platform
XU Jun ZHANG Jia—hua PENG Chao-yun
(CollegeofTeacherEducation,ZheJiangNormal University,JinHua,Zheifang321004,China)
Abstract:Activity Theory is all important theory for designing network learning platform,and Web2.0 technology is the technology
basis.In essence,they have a close connection.Combined with the elements of Activity Theor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eb2.0,we
have designed and developed ai1 educ ̄ional technology training platform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
This paper
naalyzes hte application ofActivity hTeory and Web2.0 ni the platform,and puts forward some deficiencies nad improvement strategies
.
Keywords:activiyt theory;web2.0;activity system;network training;training platform
・本文为浙江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活动理论与Web2.0在教育技术培训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1年3月14日
编辑:红叶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活动理论与Web2.0在网络培训平台中的应用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roclinux.cn/b/1718465007a722521.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