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3月12日发(作者:a+15的值为)

黑河学院学报 

2018@-第3期(2018@-3B) 

JOURNAL OF HEIHE UNIVERSITY No.3 2018 

doi:10.3969 ̄.issn.1674—9499.2018.03.093 

京师大学堂与现代大学制度肇始考辨 

李学丽 

(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山东济南250300) 

摘要: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清政府为挽救危如累卵的统治,实施教育救国战略,创办了“以日为师”的京师大学堂。该学堂 

确立“通才”的培养目标,并初步形成大学的学科体系,具备了现代大学制度的雏形。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理念的框制,现代大 

学精神却未能在京师大学堂萌生:位列众学科之首的经学科,钳制了学术自由;作为封建官僚机构的附庸,限制了大学自治;封 

建的办学宗旨,凸显了“官僚养成所”的本质。徒具大学之“范型”的京师大学堂依然缺少现代大学之“灵魂”。 

关键词:京师大学堂;现代大学制度;肇始;范型;灵魂 

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499(2018)03—0190-02 

二、京师大学堂与近代大学制度的肇始 

中日《马关条约》使清政府的社会危机全面加深,一些 

开明人士的建议因为触及清政府危机的要害而逐渐引起清政 

从洋务学堂到京师大学堂的创办,中国高等教育对西方 

府的重视。例如,康有为认为学校培养只知诗文而不通中外 

的读书人对于强敌环逼的清政府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加之维 的学习也逐渐由西文、西技等“器物”层面发展到制度和模 

新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推动,京师大学堂在中国近代教育 式等更深的层次,学习的内容不断扩展和加深。 

1.培养目标的转变与拓展 

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办学热潮中建立起来。 

以往的传统教育注重培养重德行而轻技艺的“圣贤君 

“以日为师”的京师大学堂的艰难创办 子”为主要目标。时至清朝末年,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 

务学堂的创办才逐渐打破了“重德行而轻技艺”的时代,懂 

早在19世纪末,刑部左侍郎李端和管理书局大臣孙家 得一门西文或西技的“艺才”在社会开始具有了一定的地 

鼐等人就已经向清政府提交创办京师大学堂的上书,但 位。然而,甲午战争的惨败使得洋务派靠“技艺”强兵救国 

因为受到一些顽固派大臣的强烈阻挠而未能得到批准。 

的理想破灭,继而受到兴起的维新派的批判与抨击——“言 

然而,在日益高涨的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下,先后有姚文 

艺之事多,言政与教之事少”【lJ。 

栋、熊亦奇、康有为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发出创办京师 

在维新派的推动下,于1904年颁布的《奏定大学堂章 

大学堂的强烈呼声,而且狄考文等外国传教士也上书清政 程》中确立了“造就通才”的教育主张,并且被赋予了与中 

府,支持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克服重重困难和波折, “以 

国传统教育人才观殊异的更深层次的内涵——即要以掌握 

日为师”的京师大学堂终于在1898年7月得以创建起来。 

“各项学术艺能”作为辅助。详言之,京师大学堂的“通 

创办之初,李盛铎等人就前往日本,对日本高等学校 

才”观主张所培养的人才既要饱览经史子集,还要精通掌握 

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参观和考察。而且,出使日本的大 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更要掌握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法 

臣裕康,搜集到了《京都帝国大学一览》《东京帝国大学 律等知识。这种综合了洋务派的“艺才”和维新派“政才” 

之上的新发展[2],初步实现了对传统教育人才观的超越。 

览》等重要的办学文献资料。 

以这些珍贵的资料为重要参考,清政府在20世纪初制 

2.大学学科体系的初步形成 

订了带有浓厚的日本教育色彩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 

“知识——学科——大学”展现了西方大学发展史的清 

和《奏定京师大学堂章程》。就《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 

晰脉络。知识的增多和发展使其逐渐分化和专门化,进而形 

而言,只是简单地提及欧美日本之教育制度。而其后颁布 

成不同的学科。而大学正是围绕着各种不同的学科建立起来 

的《奏定大学堂章程》则“东瀛风味”更加浓厚——涉及 的,学科构成了大学最原初的组织架构。 

到的分科大学设想、课程译名的比照以及教科书的编写等 

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使一些开明之士对洋务 

方方面面,均直接移植了日本教育模式,几乎可以说达到 学堂的办学主张产生质疑,他们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制度层 

了“全盘日化”的程度。值得注意的是,“以日为师”筹 

面的东西,并认识到西方知识体系和学术分科理念的重要 

设的京师大学堂兼具清政府的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机 性。鉴于此,如何分科设学的问题便成为创办新式学堂非常 

构双重“身份”。 重视的焦点之一。在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历程中,孙家鼐和张 

收稿日期:2018—02—12 

作者简介:李学 ̄(1983--),女,河北唐山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学前教育研究。 

19O一 

2018#-第3期(2018年3月) 历史文化研究 

百熙都分别提出过此方案,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实 

入了作为西方大学知识分类载体的学科组织制度,却舍弃了 

施。在1904年颁布的《奏定大学堂章程》中,因为张之洞提 

这一学科组织制度所蕴含的内在文化意蕴。自由、平等的教 

出的“八科分学”方案把经学科作为“群学之尊”,受到清 授治校模式是无法在以官阶大小为依据, “纵向”的上下层 

政府的大力扶持而得以在全国推行。 

三、传统理念框制下现代大学精神之缺失 

级式的官僚管理方式的京师大学堂得以实现的,大学自治的 

实现更加遥不可及。 

3.立学宗旨之封建性: “官僚养成所”乃京师大学堂之 

本质 

京师大学堂以日本大学为蓝本,从专业分类、课程设 京师大学堂遵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思想。 

置、组织架构等外部形态来讲,可以说初步具备了中国现代 质言之,就是要在不改变“中体”的前提下,移植日本大学 

大学的范型。可是,因为它的“以忠孝为本,以经史之学为 

制度的有用之处,来发展清政府的高等教育,最终达到保持 

基”的办学思想与现代大学的“灵魂”是格格不入的,它也 

和巩固“中体”的目的。受“中体”思想的左右,京师大学 

只是徒具现代大学的“躯壳”。 

堂始终坚守“以圣教为宗,以艺能为辅”的办学理念。借鉴 

1.经学科设置之争: “学术自由”在京师大学堂的钳制 日本学制创办起来的京师大学堂仍然保留着大量的封建残 

在西方知识的发展历史中,学科的形成并非人为划分 

余,也无法改变它培养维护其统治的官吏的办学目的。在新 

的,而是白发的结果。但是,京师大学堂所谓“七科立学” 

的教育体制外形的掩护下的京师大学堂,依然摆脱不了清政 

的学科体系的确立却是纯粹人为操作的结果。从洋务学堂 

府“官僚养成所”的实质。 

到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清政府学习“西用”的层面不断拓 

综上所述,清政府以日本大学教育模式作为蓝本创办的 

展,但一直强调“若学堂不读经学,则是尧舜禹汤文武周 京师大学堂,在内容和制度层面确实比以往有很大程度的改 

公孔孟之道,所谓三纲五常者尽行废绝,中国必不能立国 

变和进步——打破了封建传统高等教育机构的自然延续,构 

矣。”【3】。故而,将经学科列于众学科之首的《奏定大学堂 

建了现代大学的原初学科体系,基本形成了现代大学制度的 

章程》最终得以实施。这种人为干预的具有主次之分的学科 

雏形。但是,在“中体”理念的桎梏下,它骨子里却依然奉 

体系使得某些知识得到彰显,其他知识则受到排斥,从而达 

行着“经学为立国之本”的封建宗旨。这导致京师大学堂空 

到对人进行思想控制的目的。所以,学术自由的发展在具有 有一具现代大学的皮囊,却缺乏“大学自治”“学术自由” 

封建传统的国家意识渗透的京师大学堂受到极大钳制,无法 

等作为现代大学精髓的核心理念。至于,使得现代大学理念 

获得生存的空间。 

在中国大学真正践行的第一人则是留学德国的蔡元培先生, 

2.封建官僚机构之附庸:“大学自治”在京师大学堂的缺席 

其实践果实则是其创办的北京大学。 

学科不仅充当着大学最基础的组织架构的角色,还是 

个以具有正当资格的研究者为中心的研究社群”【4】,具 

参考文献: 

有更重要的文化内涵。这个“研究社群”按照教授治校的方 

梁启超.变法通议[c],,璩鑫圭,童富勇,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 

式来管理学校,从而使大学获得了保护学者自由的自治权, 

[1]

有效地限制了非专业的外部权力的干预和渗透。所以,学科 

[2]茹宁.中国大学百年——模式转换与文化冲突【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 

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是师生自由的学术探讨和研究有效的组 

社。2012:39 , 

【3]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中国近代学制史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织保障,从而有利于大学自治的实现。 

杜,1987:83. 

从外在“范型”上看,京师大学堂确实建立起现代的大 

[4】【美]华勒斯坦.学科·知识·权力[M】.刘健芝,等编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学学科体系,但它依然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为办学目 

三联书店.1999:20-21. 

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02. 

的,无法脱离清政府而存在。所以,它只是“选择性”地引 

Study of the Commence of 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 and Modern Universiy tSystem 

LiXueli 

(Shandong Women’S College,Jinan 250300,China) 

Abstract:After the Sino-Japanese war,the Qing overgnment implements the strategy of saving the nation by education and sets叩Imperial 

University ofPeking‘'wih tJapan being as the teacher'’in order to save he exttremely precarious rule.The Imperial Universiy testablishes he ttraining 

goal of“generalist”and initially forms he tacademic system ofthe university;therefore,the modem universiy tsystem has taken shape.Howeve ̄the 

spiirt ofthe modem niuversiy tfail to sprout in Imperila University ofPeking due to he ̄strtaint oftradiitonal conceDts:the subject ofclssaics which 

iS hte head ofall subjects restrictes academic freedom;the epedndency ofthe feudal bureaucracy restricts het niuversiyt autonomy;the feudal mission 

of he school hitghlights the essence of‘'bureaucrat formation'’.There still lacks the‘‘soul’’of modem universiy itn Imperial Universiy of tPeking 

which only has the specious‘'paradigm’’ofthe universiy.t 

Key words:Imperial Universiy tof Peking;modem niuversiy tsystem;comnlence;paradim;sou1g 

l责任编辑:师清芳].. ..  

191— 


本文标签: 大学 教育 学科 创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