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3月12日发(作者:湖南企业网站建设制作)
维普资讯
2006年8月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nan Vocational College
Aug.2006
第4期(总第55期)
No.4(Serila No.55)
至真至纯人性的闪现
一
丁玲创作的女权主义阐释
李军红
(山东经济学院文学院, 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丁玲的创作是真-f- ̄X女性视角基于女性立场的女性言说,对于在男权中心社会里的女性生活的
两个重要领域——爱情生活和女性在泛社会意义上的生存做出了根本性1w-I寻,并在理性的反思中流溢出对
女性人生的长久关切和深刻探索,为女性解放、人的解放提供了有益参照。
关键词:丁玲;爱情;生存;女权主义
中图分类号:1054 文献标识码:A
丁玲的日记体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短篇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和杂文《三八节有感》都是众所周知的作品。之
所以众所周知,是因为在5O年代反右政治运动中这些作品曾被当作“毒草”重新发表出来并大加批判。当那个特定的历
史时代业已结束,让我们抛开沉重的政治话语重新解读它们,不难看出丁玲在其中触及了很重要的问题:她从女性的情
感生活和生存现实人手,对于在男权中 12,社会里的女性生活的两个重要领域——爱情生活和女性在泛社会意义上的生
存做出了根本性问寻,艺术地记录和理性地凸显了中国现代女性探索自身解放的轨迹,展现了其逐步完善的女权主义思
想。从某种意义上讲,捕捉其中的女性文化信息及显现的社会学价值,对审视当代女性自身及女性写作大有裨益。
一
、
爱情中的女性个体主义
在人类发展史上,女性在社会中总是处于历史遮蔽之下,只能作为男权制度神话中的一个缄默者和缺席者漂移于父
权制度的边缘而成为历史的盲点。“女性自身一直是历史与男性的无意识,也是自身的无意识。,,Ill尤其在爱情婚姻中,
女性个体往往因“自身的无意识”而沦为爱的奴隶,“怨女”、“弃妇”成了积淀在众多女性心灵深处的男权文化基因。“五
四”新文化运动促成了一批女性的觉醒,庐隐、冯沅君、冰心等一代少年中国的叛逆之女出现在历史的地表之上,激励着
众多的女性冲出封建家庭的藩篱自主地选择理想的爱人共筑和谐的爱巢。但这些仅作为“逆子他性投影”出现的女作家
笔下的女性解放仍是以婚姻家庭为旨归的,女性仍未从社会派定的角色中彻底突围。到了丁玲这儿才是真正的以女性
视角基于女性立场的女性言说,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胆从女主人公的立场寻求爱与性的意义的第一人”_2 J。她通
过《莎菲女士的日记》呈示给我们一个“乾坤”颠倒的世界和一个完全“陌生化”的独立女性个体——莎菲。这个丝毫没有
历史因袭、没有被“他人话语”淹没的主体浸透着一种去旧通新的激情,其爱情追求散溢着全新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气息。
那闪烁着理性之光和独立人格的爱情意识,向我们昭示着女性解放的新时代的到来。
她在爱情追求过程中的主动出击、惟我独尊的倨傲之态一扫男权统治所界定的女性所指,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包蕴
着独立的个体意识、性别意识和本能意识的主体女性。因此莎菲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获得了新的女性的自由之
21,” 的人物。在莎菲的身上,时时表现出一种积极、主动和居高临下的支配能力。她以女神般孤高傲视的神态俯视周
围的男性,对于苇弟,她捉弄折磨于股掌之中,这足以对传统女性的边缘化状态构成一种颠覆。对另一个男人凌吉士的
态度更让人惊讶不已。莎菲一步步设计并最终俘获了凌吉士,正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我要那样东西,我还不愿去取
得,我务必想方设计让他自己送来o"L4j在得到了凌的情爱表白之后,莎菲首先的反应是一种功利目的的实现“我胜利
了”,而并非惯常的女性期待已久、如愿以偿的对的爱的沉迷。紧接而来的是对凌的厌恶和对自己的鄙夷,莎菲“充足的
清晰的脑力”让她再一次将男性放逐在生命的边缘状态,留给凌吉士以无尽的困惑。莎菲对自己在爱情中位置的重新衡
定,对自身人格定位的重新寻求,使她从被选择的处境中走出来,勇敢地站到选择者的位置上,夺取了情爱角逐场上的主
动权。这是一种历史性的决裂,男性主动/女性被动、男性观看/女性被看的叙事模式在莎菲的自我指认中得到更新。
莎菲除了在爱情上具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支配能力外,她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她对自己情爱状况有某种程度的认识
与反思能力,能够具体地体现莎菲清晰的头脑与判断力的便是她对自身性爱观念的表白与剖析。随着交往和了解的深
作者简介:李军红(1974一),女,山东莱州人,山东经济学院文学院讲师。
・
76・
维普资讯
人,莎菲逐渐发现在凌吉士“高贵的美型”里面安置着的是一个“卑劣的灵魂”,这使莎菲在精神上鄙视他远离他,但却无
法控制自己对他“丰仪”外表的迷恋,因而陷入了一种自我分裂人格的挣扎与抗拒:一方面是灵的排斥,一方面是肉的吸
引。然而在灵与肉中苫苦煎熬着的莎菲对自己的这种分裂状态清醒无比:“自然我不会爱他,这不会爱,很容易说明,就
是在丰仪的外表里面躲着的是一个何等卑丑的灵魂!可我又倾慕他,思念他,甚至于没有他,我就失掉了一切生活的意
义了;并且我常常想,假使有那么一日,我和他嘴唇合拢来,密密的,那我的身体就从这心的狂笑中瓦解去,也愿意
……
” 她对性爱的大胆诉说将历史长期遮蔽的女性欲望之海急欲敞开,使我们看到一个旺盛健全的生命所具有的强大
的激情和自我力量。同时她又为了用理智将自己从爱的挣扎中解放出来而不惜咒骂自己:“我用所有的力量,来痛击我
的心!为什么呢,给我如此看不起的男人接吻?既不爱他,还嘲笑他,又让他拥抱?真的,单凭了一种骑士的风度,就让
我堕落到如此地步吗?”_6 可见莎菲在狂热的爱情面前并没有导致自我的沉沦,在她张扬的情欲背后还有更张扬的独立
人格的掣肘,本真的爱情意识中蕴涵着自我人格、自我价值和自我尊严的肯定和执着,在激情洋溢的感性生命追求中始
终有着理性之光的烛照。正是充满激情而又不失沉沦、闪烁理性而又不显迂腐的爱情主体意识,使莎菲保持了自己人格
的独立与清白,保证了自己的爱情理想的纯洁无暇。
这就是莎菲,一个在最大程度上感知并充分体现了自己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女性,一个完全以自我之力来选择自己
命运走向的女人,即使这种选择让她陷入了一种苦闷的生活中去也在所不惜:“在无人认识的地方,浪费我生命的余
剩。” 从表面看她的爱情追求失败了,但正是在失败中才彰显了爱情中女性自我人格的力量,她的逃亡实际上是女性主
体意识觉醒后自我坚守、选择的结果。我欣赏她的这种情感态度——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情爱的追求中,她已经走
出了传统女性的弃妇情结,再也不是一个没有个性、没有自我、没有思想的符号,也不再是一个附着在男性身上并且紧随
其后的影子,而是始终处在爱情角逐的制高点上,在情与理、灵与肉的剧烈冲突中,战胜男人,否定男人。女性的莎菲开
始从男性的阴影中走出来,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展示她鲜活生动的生命热力。
二、存在的自我意识
丁玲早期创作中的女权主义叙述策略解构了男权文化的象征符号——婚姻和男人,但一个莎菲并不能把关于女性
的问题都最终讲明。在强大的男权话语背景下,束缚积淀在中国女性潜意识里的是依赖和服从,是惟有靠婚姻、靠男性
来“二次投胎”的生命模式。失去了婚姻,离开了男性,她们最基本的生存问题——“活着”都难以维系。在这样的情境
中,女性不可避免地变成了一个没有生命力、没有独立生存能力的寄生体。所以说女性要彻底解放,比在爱情的航行中
为自己找到坐标更重要的是要在生存上独立,这是摆脱男权统治的开始,是女性在幸福天空自由翱翔的翅膀。《我在霞
村的时候》中的女主人公贞贞,就是融人了丁玲对女性独立生存权利的思考而塑造出的感性形象。从阅读中不难感觉到
丁玲在创作《我在霞村的时候》比在《莎菲女士的日记》时,女性意识更加强烈、更加成熟,开始了对人生的智性思考,从对
情感的纠缠中来发泄女性被压抑的悲苦转向对女性生存问题的理性叙述。
贞贞与传统思维模式下的女性形象截然不同,她思想独立,乐观大方,蔑视传统的贞操观,在她的行为中我们能分明
看到一个大写的“我”字。正是这种“自我”意识拯救了贞贞,同时也是我们解读贞贞的关键词。“自我”意味着一种主体
性,它指向人作为一个个体对自身处境的认识,以及由此发出的在意识基础上的把握,在把握基础上的自我支配能力。
贝蒂・弗里丹把自我意识描述为一种“自我要求”,同时指出“这种‘愿望’、‘自我主张’、‘统治’、‘自主’是个人以自身的权
利肯定他作为人的存在和潜力,是‘作为人的勇气’。” 阿波罗神庙的大门上镌刻的“认识你自己”在一直提醒人类对自
身生存境况的一种关注。但是对女性而言,“认识自己”却意味着一种艰辛的努力。文化环境决定了她一种被动存在的
境况,在走过了母系社会之后,女性的“自我”便历史地失落了,女性的成长史成了一部“无我”的历史,是一个所谓“不存
在”的存在。这就意味着长久以来,女性对自身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者说她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都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甚至没有这方面的意识。
所以,在女性解放的路途中,自我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基础,就“人”的存在与发展而言,它可以说是一种类似于“起点”
的思想意识,赫舍尔在他的著名作品《人是谁》中曾写到:“‘人是谁’这个问题的第一个答案就是:他是诘问关于他自己的
问题的存在。正是在提出这类问题时,人在发现自己是一个人,正是他所提出的问题揭示了他的状况。” 同时:“正是由
于认识到我不仅仅是任意的一个人,我才逐渐形成自我,形成某人,形成一个人,形成不能被重复、没有复制品的、不能被
代替的某物。正是由于意识到‘我是某人’,自由才得以实现。” j。』
我们可以依照这样的标准来考察女性作家对“自我”的认识范围和认知程度。一是从文本的角度看,在一部作品中,
女性的“我”是否是主要的言说对象?如果是,那么这个主人公是否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物,尤其是
男性的个体特征)而被言说?二是进一步讲,一部以“我”为主人公的作品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我”的外在化特征的描述
上,更重要的是它是否深入了女性的生命和内在世界?在多大程度上深入并反映了一个“个体”的存在状况?
《我在霞村的时候》显然是符合以上两个层面要求的。贞贞是偏僻乡间农民家的孩子,爱比她家更穷的磨房伙计夏
大宝,而不愿嫁给家道厚实的米铺小老板做填房。但她既得不到父亲的同意,又得不到夏大宝的帮助,在绝望中跑到天
主教堂去做修女。这无疑是对封建婚姻的反抗,是她自我意识觉醒的最初表现,从一开始贞贞就用实际行动展示了她的
卓尔不群。然而,使她无法抗拒的“非常事件”降临了,日本鬼子轮奸了她并强迫她做了随军妓女。即使这样,她并没有
自暴自弃,而是勇敢地投身到革命中去,做了我军的情报员,为革命的胜利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当她回家养病的时候.却
・
77 ・
维普资讯
遭到了众人的唾弃和非议。在中国,“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鬼子的兽性蹂躏和同胞的精神虐杀无疑给她宣判了死刑。
一
般女人要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要么一辈子在别人的流言蜚语和指指点点中积毁销骨,无论是哪一种都是以悲剧收
丁玲让一个饱受屈辱,原本该是欲死不能的女子这样出场:“一点有病的样子也没有,她的脸色红润,声音清晰,不显
场。贞贞是怎样选择自己的命运的呢?
得拘束,也不显得粗野。她并不含有一点夸张,也不是人觉得有什么牢骚,或是悲凉的意味……” “身为女人,遭受了人
格上的最大侮辱又无人理解和帮助,那就不能再输给自己,只有让自己坚强起来才是唯一的出路,所以我们看到了在重
创之后,依旧清新自然的她。从这个角度讲,贞贞的思想观念已经完全不同于一般人,“自我”的意识已经进入了她的心
底,她已经开始运用“自我”来进行自救。至少从表面上看是卓有成效的,因为她让自己保持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她没有
让自己倒下去。当贞贞意识到“自我”的存在的时候,促使她开始用迥异于常人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积极地为自己的
未来规划图景,同时也就激活了她内心世界中蕴涵的强大的生命力。让我们看看她是如何用朴素的语言来表达自己:
“人大约总是这样,哪怕到了更坏的地方,还不是只得这样,硬着头皮挺着腰肢过下去,难道死了不成?后来我同咱们自
己人有了联系,就更不怕了。我看见日本鬼子吃败仗,游击队四处活动,人心一天天好起来,我想我吃点苦,也划得来,我
总得找活路,还得活得有意思,除非万不得已。”l I贞贞在“自我”的支撑下宛如涅檗的凤凰般经历了一个艰难的重生过
程,避免了成为贞洁牌坊上一颗孤魂的悲剧。
“我”的出现,特别是“我”的离开为她“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爆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贞贞的命运真的开始改变
了。她要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理想生活了。她拒绝了夏大宝的爱情,带着一个新女性特有的韧性和倔强,带着自己对人
生、世界的理解和新生的希望,勇敢地“出走”了。她的出走不是悲剧意义上的娜拉的出走,因为娜拉是在仅仅意识到应
该改变生存困境,但还不知道怎样改变的时候,就很轻率地离家出走了。娜拉只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她还没有成熟到去
解决问题的程度。虽然贞贞对女性的命运和出路也没有系统成型的认识,但是她的行为显然要理性得多,她知道自己该
去哪儿,该去做什么,知道该如何在生活中做出选择,而且能以一种极平静理智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处境和选择:“既然已
经有了缺憾,就不想再有福气,我觉得活在不认识的人面前,忙忙碌碌的,比活在家里,比活在有亲人的地方好些。这次
既然他们答应送我到延安去治病,那我就想留在那里学习,听说那里是大地方,学校多,什么人都可以学习的。而且我
想,到了延安,还另有一番新的气象。我还可以重新做一个人……”_l
“我”觉得很诧异,因为“新的东西”又从她身上表现出来了。这“新的东西”预示着女性“自我”意识的真正苏醒,女性
的“自我”张扬实质上已经有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指向——“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个人的选择和自我发展以求自我本
质的创造性完成” ,女性的解放之路在向着更加可行性的方向发展。事实证明女性可以成为和男性一样的主体而非
仅仅是对象性的存在,离开男性她们依然能够生存,只有在这种时候,女性对“自我”的认识才走人一个更为真实和深刻
的境界。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贞贞对自身的生存价值有着不同寻常的体认,她明确地知道“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该
怎么做?以上三个要素如若缺少一个,都不是完整的女性自我意识,女性都不可能走上真正的解放之路。当女性对这三
个问题的答案有了清晰明确的答案之后,才能为自己选择正确且可行的自救道路,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才能脱离
男权的樊篱获得独立生存的能力,最终成为与男性一样具有“人”的权利的合法存在。
三、女性解放的理性反思
莎菲和贞贞身上流溢着丁玲对女性人生的长久关切和深刻探索,这种探索在1942年的杂文《三八节有感》中达到了
理性沉思的新高度,与西方女权思想家取得了深深的契合。
女性的权利缺失由来已久,妇女真正的解放有待于整个人类文明意识的进步。正如西蒙・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
指出的“在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的表面现象。决定这种介于男性与阉人之间的所
谓具有女人气质的人们的,是整个的文明”,“从男人那里获得经济解放的女人,在道德上和社会上心理上还没有处在和
男人同样的境遇。” 长久以来,人们大多把注意力放在女性获得与男性相同的政治、经济和法律权利,所以一直在为女
性在公共领域的权利而进行辩护和争斗。但是政治逻辑并不能涵盖社会生存秩序。如果简单地认为,政治、经济和法律
上的平等一经获得,女性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权利,那就全靠女性个人的努力了。这种观点显然低估了形势的严
峻性,因为“男尊女卑”已经变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而内化为社会成员的深层心理结构,要拔除这种社会心理的障碍,是
一
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但是,人们总是忽视这样的事实,总是想当然地简单地认为,只要新制度建立了,原先的
陈腐观念将会随着旧制度的灭亡而一同烟消云散,这就是为什么在解放区延安,人们对诸多男女不平等事实的视而不
见,甚至是拒绝承认这种事实的存在。丁玲在《三八节有感》中戳穿了新时代新社会男女平权的神话,一针见血地指出女
性权利依然缺失、女性解放道路依然漫长而艰难这个问题。开篇第一句活,就表达 丁玲对女性问题非同一般的深刻认
识:“‘妇女’这两个字,将在什么时候才不受重视,不需要被特别提出呢?”_l 。她并不是对无产阶级政权不敬,而是很睿智
地发现了问题之所在,她提出了女性地位事实上依然很低下的这样一个事实,希望能够用这篇文章来“呐喊”以惊醒那些
“沉睡”的人们,唤起她们的注意,希望能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问题。没有问题的提出,就没有问题的解决,从这
个角度讲,丁玲的这篇文章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可有多少人能理解丁玲的苦心呢?这种“高处不胜寒”的见解不但没
有让丁玲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让她遭受不应有的批判。而这也恰恰体现出丁玲对重大问题的把握能力,(下转第92页)
・
78・
维普资讯
应侵犯的。在这种情况下,若对该信息给予法律保护显然对他人来说是不公平的,即使法律提供保护,也很难证明他人
手中的信息就是当事人没有采取保密措施的信息。鉴此,保密性要件被许多立法和叙说所认可。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著
作虽然承认商业秘密需要有权利人保密的事实,但是却将保密性放在秘密性要件中进行探讨,认为它是秘密性的另一层
含义。_】9_‘ 一猫)【驯㈣㈣_2l_ 我们认为这种做法不妥。保密性和秘密性尽管都有“秘密”的因素,但二者所指并非同一事
物。保密性侧重于从商业秘密权利人角度来考察,即权利人是否“采取措施”加以保护,而秘密性则侧重于从商业秘密权
利人以外的第三人来考察,即“第三人(社会公众)是否知悉”;保密性着重于保护或管理“行为”,它是动态的表征,而秘密
性着重于知悉的“事实”,它是静态的表征。因此,二者的切入点和所要考察的内容都是存在差别的,不能将保密性作为
秘密性要件的一个部分,而只能将其作为一独立要件来对待。
参考文献
[1][9]张今.知识产权新视野[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O.
[2][19]李颖怡.知识产权法[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3]陈传夫.高新技术与知识产权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4]李杨.知识产权的合理性、危机及其未来模式[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5]吴汉东,刘剑文.知识产权法学(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11]郭存庆.知识产权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7]颜祥林等编著.知识产权保护原理与策略[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8][15][203张玉瑞.商业秘密法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1O]李玉香.现代企业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法律问题[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2]郑成思.知识产权法:新世纪初的若干研究重点[M].北京:法律出版社,2OO4.
[13][21]刘剑文.TRLPS视野下的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4]ZfL详俊.商业秘密保护法原理[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16]吴汉东,胡开忠等著.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7][18]MELVIN JAGER.Trade Secret Law.Clark Boardman Companv Ltd。1985.
(责任编辑:汝艳红)
驴 驴、驴
(上接第78页)
体现出她的真知灼见和远见卓识,体现出丁玲作为一个觉醒的女性,恰似一只啼血的杜鹃,凭着一颗对所有女性的爱心,
为她们的悲惨命运和自由解放而不停地呼唤,并为此留下了殷殷血迹,她的睿智与坚韧是值得所有人称颂的。
丁玲并不满足于提出了问题,她也在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她毕竟还只是一个作家,而不是一个女权主义的
理论家,她不可能用高深艰涩的语言来阐述自己对女性解放的理解,只能用属于她自己的作家的通俗易懂的语言循循善
诱地告诉每个普通女性在每一天的生活中该怎样做才能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比单纯的理论说教来得更切合实际,也更可
行。在此,让我们一起来体会她的睿智和平实:“世界上从没有无能的人,有资格去获取一切的。所以女人要取得平等,
得首先强己。……第一不要让自己生病。……第二是自己愉快。……第三是用脑子。……第四是下吃苦的决心,坚持
到底。……”[17 3
丁玲显然是一位女权主义者,尽管她生前一直否定之。她怀着强烈的女性人文关怀,孜孜以求地探索着女性解放之
途。既猛烈地扫除堆置在女权道路上的一切障碍,又以拓荒者的姿态谋求建构起女权大厦。即使在今天看来,她对女权
主义的探索也是后来许多女作家难以企及的。90年代以来女性大胆的私人化写作背后是女性主体的再度失落,是以牺
牲女性尊严的对男性欲求的迎合,“女作家对于自我的‘突破’ 晗是通过市场的意愿抑或男性文化的另一种指认”。m 那
么如何使女作家既坚持女性写作,服务于女权的自我探索,又谨防跌入男权主义、商业文化所设置的被物化、被消费的陷
阱?丁玲提供了多方面的有益启示。我们相信,只要女性解放问题没有得到最终的解决,对丁玲作品的女权主义的解读
就会充满意义。
注释
[1][3]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中岛碧.丁玲论[A].袁良骏.丁玲研究资料[c].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4][5][6][7][11][12][13][16][17]丁玲.丁玲代表作[M].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8年
[8]贝蒂-弗里丹.女人:走出陷阱[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2.
[9][1O]赫舍尔.人是谁[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14]蔡翔.主体性的衰弱[J].文艺争鸣,1994.
[15]西蒙-德-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18]陈慧芬.神话的窥破[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I责任编辑:汝艳红)
・
92・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至真至纯人性的闪现——丁玲创作的女权主义阐释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roclinux.cn/b/1710195800a561877.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