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6月28日发(作者:数据库varchar排序)
2020-04
文艺生活
LITERATURELIFE
文学品析
美的蜕变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哈姆雷特》中奥菲利娅
马卫星
北京
100024)(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
摘
以奥菲利娅的美为切入点,重
要院悲剧《哈姆雷特》代表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本文力图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
在阐释其不容忽视的意义。文章认为,在文本前端,奥菲利娅始终是作为一个凄美的符号而存在的。莎士比亚通过设置她的
悲剧也由此达到高潮。
“装疯”和毁灭,达成其对女性话语权的自我抗争,从而帮助其实现自我蜕变和形象重塑
,
悲剧;女性主义
关键词院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奥菲利娅
;
中图分类号:I561.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2-0001-02
前言
一、
悲剧《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几个世
纪以来,作品中那不可触及的深度和难以把握的复杂性吸引着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
大批学者为之着迷、疯狂。正所谓
,
特”关于主人公哈姆雷特的研究众说纷纭。与之形成鲜明对比
的是鲜有文学评论家们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剧中其他人物。在哈
姆雷特光环的照耀下,其他人物固然会黯然失色,但也绝不应该
被忽视,尤其是可怜的奥菲利娅。有关奥菲利娅的解读,长久以
焦点
大都集中在
这一点上
。来,“她充当了敌人的工具
”
至于哈姆
雷特对奥菲利娅的肆虐和伤害以及他们爱情悲剧的根源
,学者
。
们似乎都置若罔闻,仅仅粗率的归结为奥菲利娅的“咎由自取”
本文力图从女性主义角度
出发,这其实是不公平的。因此
,
以奥
菲利娅的美为切入点,重在阐释这出爱情悲剧的根源以及奥菲
利娅自我蜕变、形象重塑的整个过程和作用。
二、凄美的符号
作为全剧真善美的唯一化身,莎士比亚对奥菲利娅的
美可
再到“艳丽”,她的身上汇集了
谓是称赞至极。从“娇美”到“美丽
”
“一朵初春的
所有可以形容美的词语。在哥哥雷欧提斯眼中她是
“奥菲利
紫罗兰
”
;王后也将她的美貌视为拯救哈姆雷特的良药
更愿你的美德能够帮
娅,但愿你的美貌是哈姆雷特疯狂的原因
;
助他恢复原状”;在哈姆雷特眼中,奥菲利娅更是美的无可匹敌,
最艳丽的奥菲利娅”、“美丽的
“给那天仙化的人,我灵魂的偶像
,
奥菲利娅
!——
—女神,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
。海涅也曾经用充满感情
罪恶
”
、“这儿有一个更迷人的东西哩
”
的语言形容过她的美:“和奥菲利娅神妙的声音相比,
黄莺的歌
唱简直像乞讨;当我们无意中将奥菲利娅的嘴唇和花朵相比时
,
那些花朵将带着它们乱糟糟没有笑容的脸
,十足的一副单薄的
①
几个世
可怜相!苗条的身影
——
—这美妙的化身
。”
正因为如此
,
“代名词”,倾倒众生。
纪以来,美逐渐成为了奥菲利娅的
然而,当你细细品味文本时,又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在奥
菲利娅发疯之前,除了她的美,我们似乎对她一无所知
。她就像
也没有给人以突兀印象的污
一张白纸,既没有色彩绚丽的图画
,
是在别人话语
点。即便是她的美,作品中也并没有直接的描述
,
作者简介:马卫星(1987-),男,中共党员,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比较
研究方向:外
国文学
、比
较文学。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
那么,莎翁塑造这样的形象又意
建构的过程中逐渐突显出来的。
义何在呢?
这就不得不从剧本开篇,莎翁借哈姆雷特之口所喊出的那
“脆弱啊,你的名字
就是句至今依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名言:
②
”
女人!说起。《旧约》中上帝用亚当的肋骨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
女人夏娃,由于肋骨脆弱易折,因而映射了女人们从身体到意志
的“脆弱”性。而莎士比亚时期的英国在文艺复兴的冲击之下
,
然而改变
的力量虽然社会生活,人的思想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
却不足以撼摇当时早已根深蒂固的男性意识
。在伊丽莎
白时代
女性常常是
上流社的英格兰,国运昌盛,可以说女性地位极高,
将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示
给世交场合的座上佳客。她们极尽奢华
,
人。其实这种无力的消极视觉展现正是她们丧失时间和话语制
就连当时的女王
伊丽莎导,无力状态的隐现。不光是贫民百姓
,
白,也难逃这种“花瓶式”的被观赏。在伊丽莎白众多画像中不难
发现,她“竭尽炫耀财富之能事,倾国之宝披挂于身。巧夺天工的
镶满珠宝的
天鹅绒紧身胸衣和衬衣套装
、
织锦、金色饰带
、
成串
尽显英格兰作为崭露头
角的世界的钻石和红宝石、珍珠项链等
,
③
伊丽莎白女
王还多次强国的鼎盛气势
。”
除此之外,在任期间
,
作为一个形
组织环英格兰巡视,时刻处在被别人欣赏的过程中,
女性成为了被观看
的角色
,
象的符号被崇拜着。正是因为如此
,
。即便是出身名门望族的奥菲利
也因此丧失了所谓的“话语权
”
娅也不能幸免。在奥菲利娅发疯前有限的戏份当中,除了哥哥雷
她一面乖巧地
答应
,
欧提斯一再叮嘱她不要接受王子的爱时
,
一
面巧妙的反唇相讥:“我的好哥哥,你不要像有些坏牧师一样
,
指
自己却在花街柳巷流连
忘返
,
点我上天去的险峻的荆棘之途
,
忘
④
记了自己的箴言
。”
能够略微看出些除了美以外的聪慧和敏锐
外,剩余的时间,奥菲利娅一直都在扮演一个倾听而又沉默的角
展现消
极无力视色。无言的美的叙述正是阐释她丧失话语制导
,
觉效应的最好证明。
在这种背景下,哈姆雷特与奥菲利亚爱情悲剧的根源也就
变得清晰易见了。话语权力的丧失和从属地位的状态使奥菲利
“说话”的权利,
娅只能尽“听话”的本分,而不能有这也就直接导
这一点,从波洛涅斯
对她的几番训致了她不可能真正的享有爱
。
诫以及哈姆雷特对她态度的转变当中表现得极为突出。“
爱情!
呸!你讲的话完全像是一个不曾经历过这种危险的不懂事的女
竟然
把这些假意的孩子
。
……你应该这样想,你是一个毛孩子
,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1
文学品析
文艺生活
LITERATURELIFE
2020-04
从现在
起,表示当作了真心的奉献。……
简单一句话,
我不许你
⑤
一有空闲就跟哈姆雷特殿下聊天
。你留点儿神吧;
进去
。”
对于
父亲这种不容置疑的训诫,奥菲利娅的态度是毫无疑问的全盘
即便
是随后献出情人所写的情诗也在所不惜。接受
,
至于哈姆雷
当得知奥菲利娅是来
试探自己的特,因为一心盘算着复仇大业
,
早已
将往日的儿女情长抛至脑后
。随之而
来的是他无情的时候
,
肆
意的怨恨和轻蔑:“
为什
么你要生一群罪嘲弄
、
进尼姑庵去吧
;
淫声浪气,替上
帝造下的生物乱人出来呢?……你们谄视媚行
,
取名字
,
卖弄你们不懂事的风骚
。……
⑥
世界上没有哪条法律规
定一个男子爱一个女子,那个女子就必须爱他
,
如果不爱或者拒
绝的话,就是不贞洁的、就是罪恶的行径。然而,面对这些咄咄逼
人的压力,奥菲利娅并没有选择去申辩、斥责来捍卫自己的尊严
和权利。相反,她沉默的接受了一切
。她屈从和
沉默的美不仅让
“掩
体”自己卷入了冲突的漩涡,成为冲突双方的,而且还越陷越
深。话语权力的丧失让奥菲利娅成就了好名声的同时也不可避
免的成为了爱情祭坛上的羔羊
。
奥菲利娅是一朵生活在温室里的小花,百般呵护的成长让
她成为了倾倒众生的美人。
然而,一
旦所有和谐的气氛被打破
后,她美的光辉也就逐渐暗淡下来,被冲突和矛盾所代替。也正
因为如此,美的奥菲利娅只是一个丧失了话语权利的无声的凄
美符号,她形象的塑造主要依靠的是他人话语的构建,因此发疯
是在
前的她只给人留下了视觉上美的印象
。
她真正性格的突显
,
她“
发
疯”之后
。
三、形象的重塑
奥菲利娅因为话语
权利的丧失
,在
此前我们已经分析过了
,
文本前端,她始终是作为一个凄美的符号而存在的。她沉默而屈
从的状态使她除了美以外几乎一无是处
。扁平的形
象在时刻显
现光辉的哈姆雷特面前确实失色不少。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随
着文本的发展奥菲利娅仿佛突然换了一个人似的。她的沉默寡
此时此刻,你会突
然发现曾经言早已被滔滔不绝的诉说所替代
。
扁平的奥菲利娅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跃然纸上的饱满的人物
形象。
“疯”和“死”来的非常突
纵观全剧,不难发现。奥菲利娅的
你不禁会再次产生疑问,莎
兀,几乎没有任何预兆。基于这一点
,
翁设置这种超越文本范畴的情结又是为了什么呢?
(一)美的自我反抗———“装疯”
“话语权”,一直
还是顺着此前的分析。奥菲利娅由于丧失了
父兄、爱人这些构建奥菲
都在尽力扮演“听话者”的角色。
国王、
沉默。在这种长
利娅形象的话语掌权者逼迫着她尽可能的屈从、
即这
时间的夹攻下,她们之间的关系便形成了一种假象的和谐
。
、“听话”,“欣赏”、“被
些话语掌权者和奥菲利娅早已把“说
话”
这习惯就像看似平衡的
看”的关系当成了一种自然天成的习惯
。
天平,当天平的另一方没有什么变化时
,只要奥菲利娅俯首听
命,做乖乖女,天平就会暂保平衡;一旦另一方有所变故,这一方
随着剧情的发展,天平的另一
也就会不顾一切的坠下去。然而
,
方明显开始倾斜。先是爱情的牺牲
,随后又戏剧性的丧失了亲
奥菲利娅
情,难得的平衡也就此打破。在不顾一切的下坠途中,
开始了真正的自我认识和
也逐渐从以往的“习惯”中脱离出来,
对美的自我反抗
。
的要求与男权社会的思想
由于她争取独立、争取“话语权
”
背道而驰,唯有另辟蹊径才能达到她“说话”的目的。由此,在潜
意识作用的支配下,奥菲利娅加入了当时可以为所欲“言”的疯
“姑
人行列。细读文本,你不难发现奥菲利娅这种意识的痕迹
。
“发疯”后唱的第一
娘,姑娘,他死了,一去不复来”这是奥菲利娅
支歌中的一句话。这句话不但暗指了奥菲利娅对爱人的担忧,同
时还道出了奥菲利娅发疯前一直存活在他人话语建构的世界
象征了她
中。而这句话仅仅是遗留在她脑海中曾经行为的碎片
,
“疯癫”的自由,诉说
向自我世界、自我形象的过渡和转变
。借助
她的“疯话”:“讲的都是些
了身为女性的痛苦境地。正因为如此
,
很玄妙的话,好像有意思,又好像没有意思
。她的话虽然不知所
而企图从它里面找出意
云,可是却能使听见的人心中发生反应
,
虽然不能确定,却可
义来……她的言语之间,含蓄着什么意思
,
⑦
以做一些很不好听的解释。”通过“装疯”,奥菲利娅爆发出了一
种主动去看的状态,即便是幻视,也充满了自我考察,自我寻找
从一个符号过渡为蕴涵丰
的意味。就此,她卸去了“美”的外壳
,
不但表达了对社会和命
运富意义的经典形象。她的“疯言疯语
”
温情的爱。她突如
其的不满,也流露出她对父亲、情人那种真挚
、
让整剧弥漫着悲剧气
氛
,
来的“疯癫”不但使人感到震惊和惋惜
,
也为后文她的死亡铺垫了真实可信前提
,让悲剧达到难以想
象
的高潮
。
(二)美的自我毁灭与蜕变
如果说奥菲利娅的“疯狂”是使她从凄美的符号变成经典形
象的过渡期,那么她的死亡映照地应该是她真正的蜕变。正如上
诉说身为女
文所述,奥菲利娅为了控诉以男性为中心的价值观
、
“说话的权利”。然而当
性的痛苦境地,她依靠“疯癫”来争取自己
奥菲利娅不顾一切的
“习惯”的天平一经达到倾斜极限的时候
,
因此,她的反抗也必须以
“下坠”最终也必须以跌入谷底而收场
。
控诉、诉说的极点
——
—自杀来给予证明。
回归到文本,不难发现,奥菲利娅在潜意识的驱动下选择
“装疯”、“自杀”都是有迹可循的。最好的例子便是她死亡的景
使她暂
时像人鱼一样漂浮水上
;她嘴里
象
:
“她的衣服四散展开
,
好
像一点不感觉到她处境的险恶
,
还断断续续唱着古老的谣曲
,
又好像她本来就是生长在水中一般……这个可怜的人歌儿还没
⑧
有唱完,就已经沉到泥里去了。”对此,我们可以按照常理来进
假设
奥菲利娅是真的疯了
,在精神状态
行假设性的推断
。首先,
即便是疯了,
恍惚的情况下她是意外落水
。
但按照人类的本能
,
但从文本
的细读可以看出,
奥菲利娅不但没
跌入水中也会挣扎
。
有挣扎,而且好像一点儿感觉都没有。除非她是有意而为,不然
无法解释她不挣扎的原因。如果她是“自杀”,那么她的疯狂也只
。另外,墓地
小丑们的对话:能解释为“装疯”“
那一定是为了自
⑨
毁,不可能有别的原因
……所以,
她是有意投水自杀的。”也间
接的证明了奥菲利娅是自杀而并非意外
。
奥菲利娅的“自我毁灭”不但强化了她对命运和社会的反
就拿
抗,还对那些话语掌权的强势者们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
曾经借疯肆意报复自己的哈姆雷特来说,当他一回到丹麦看到
奥菲利娅的葬礼后,巨大的刺激和影响直接导致了他后来的行
自我批评的心
为。一方面奥菲利娅的死不但加剧了他自我认识
、
犹豫到果断、毅然投入
理,另一方面她的死还加快了他从延宕
、
大厮杀思想过程的转变
。
四、结语
奥菲利娅作为莎士比亚笔下女主角的经典形象,不
仅以
其
真善美的气质倾倒众生,她对文本的意义以及女性主义的价值
都是难以估量的。在文本前端,她始终是作为一个凄美的符号而
存在的。但是莎士比亚通过设置奥菲利娅的“
装
(下转第12页)
2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艺术鉴赏
文艺生活
LITERATURELIFE
179.
2020-04
毫无缘由的,它有迹可循,并需要特定的条件引发它的突现
。
在
大致的认识了灵感的心理学本质及特点
,了解如何提高灵感
出
现的可能,促使灵感思维的形成之后,我们能更好的把握和应对
灵感,使其帮助我们完成艺术创作。
四
⑧孙乃龙.领导思维创新训练与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M].成都
:
川大学出版社
,
2016:193.
参考文献:
注释
:
①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64.
②刘枫.管子上[M].北京:阳光出版社,2016:260.
③赖力行.中国古代文论史[M].长沙:岳麓书社,2000:255.
④刘奎林.思维科学36讲第十三讲灵感思维[J].成才之路,2012
(13):10.
⑤王次炤.音乐美学基本问题[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166.
⑥捷尼索夫.论作曲过程[J].中国音乐,1984(03).
⑦王次炤.音乐美学基本问题[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1]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2]钱学森.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J].自然杂志,1981.
特征及其实践意义
[J].中共四川省委[3]黄辉.论灵感思维的本质、
党校学报,2002(02).
[4]钟友彬.中国心理分析[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5]刘忠惠.《文赋》的灵感论[J].求是学刊,1993(04).
[6]陈新夏.思维学引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7]玛合沙提古丽·克孜尔汗.灵感的心理学概念[J].辽宁广播电视
大学学报,2014(03).
达
成其对女性话语权的自我抗争
,
疯”和毁灭
,
从而
(上接第2页)
帮助其实现自我蜕变和形象重塑,悲剧也由此达到高潮。她的光
芒虽不及哈姆雷特耀眼,但意义决不应该被忽视。如果说“一千
,
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
,
“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奥菲利
娅”也绝非无稽之谈
!
65.
②④⑤⑥⑦⑧⑨哈姆雷特[M].朱生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25,35,39-41,113,177,205,207.
③伊丽莎白王朝[M].刘新义(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152.
参考文献:
注释
:
①(德)海涅.莎士比亚笔下的女主角[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解读
[M].北京:商务印书馆,[1]孟宪强.三色堇
——
—《哈姆雷特》
2007.
12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美的蜕变———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读《哈姆雷特》中的奥菲利娅_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roclinux.cn/b/1719544018a737073.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