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2月7日发(作者:excel计算乘积的函数)

铜鱼凫尊背后的故事

前言

提到“蜀国”,大多数人都会想到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由刘备在川蜀之地建立的政权就是“蜀国”。其实不然,刘备是汉室宗亲,所立的国号并非是“蜀”,而是“汉”,史称“蜀汉”或者“季汉”。历史上,这片成都平原出现过谯蜀、李蜀、前蜀、后蜀等多个割据政权,但真正该称之为“蜀国”的,却是由蚕丛建立,最早可追溯到夏朝甚至黄帝时期的一个王朝,那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也是一段神奇瑰丽的神话,其真相如何,难以考据,但留下的传说和文物,却交织成一篇引人入胜的古蜀华章。

沙鸥并非专业学者,只想把这一段古蜀传说和历史,以一个古蜀文化爱好者的视角,梳理出来。也许三分真实,七分虚构,只为总结整理所知,供诸君闲来一阅。

高瞻纵目,蚕丛开国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李白《蜀道难》开篇便道出了两个陌生的名字:蚕丛、鱼凫。相传,蚕丛住在岷山石室中,在如今的四川广汉三星堆建立了古老的蜀国。正是蚕丛王教会了蜀人种桑养蚕,“蚕丛”的名字来历,也与四川蚕桑业的兴起,密不可分。蚕丛教会了蜀人蚕桑,这也许为当今蜀锦的世界闻名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当时,佛教道教等宗教并没有产生,但人们仍然通过巫卜等方式来获取人神沟通,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改变的蚕丛王,也被尊为神一般的人物。

《蜀王本纪》记载说:“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曰柏灌,后者名鱼凫。此三

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上古时代,历史模糊,也许历史可以证明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只是故事,但却无法否认黄帝战蚩尤、伏羲演八卦、神农尝百草及三皇五帝的种种传说。也许蚕丛只是一个首领的名号,流传了一代又一代,传了几百年,也许,传说并非虚构。

这尊造型夸张,双目直立突出的铜像,是出土于三星堆的青铜纵目像,一般认为,铜像表现的正是蜀王蚕丛!《华阳国志》中说:“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目纵”正是蚕丛的特点,也是人们对蚕丛高瞻远瞩的肯定表现,正与青铜纵目像上直立突出的双眼对应。

更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甲骨文还是现在的文字,“蜀”这个字都有着非常生动的象形,同样,仍旧是蚕丛!“蚕”“蜀”二字从字形上基本相通,“蜀”字的部首,那各倒着的“目”字,更是蚕丛王“目纵”的具体体现。

甲骨文“蜀”

人们对君主的崇拜不单拘于神化,更具象为动物化的图腾符号。蚕丛,即具象为蚕;柏灌则为白鹤;鱼凫教蜀人捕鱼,为鱼鹰;杜宇化作杜鹃的传说广为流传;治水有功的开明王朝始祖鳖灵,更是化身为一只鳖!

鸟形初现,柏灌称王

蚕丛王朝持续了数百年,为柏灌王朝所取代。蚕丛晚年,中原商王朝数次进攻蜀国。蜀国当时的兵力不足,被商朝军队打得几近灭国。正是蜀国的第二代蜀王柏灌,带领蜀地人民逃离了战乱,重建家园。柏灌也被蜀人寓为美好的白鹤,来感激他带给了蜀人幸福安定的生活。

关于二代蜀王柏灌,历史上的痕迹很少,但沙鸥认为,柏灌、鱼凫和杜宇三朝,确立了蜀地人民对于鸟图腾的崇拜。三星堆出图的各色文物中,不乏各色的鸟形青铜器,或大或小,或精美或奔放,充分体现了蜀地当时的精神寄托和异于中原的别样文明。我们难以确认柏灌取代蚕丛的年代,鱼凫取代柏灌的考证,但在三星堆的文物中,鸟形纹样、鱼形纹饰的次第出现,都从侧面印证了这些传说的真实性。

教化民生,鱼凫盛世

鱼凫即鱼老鸹,本是一种捕鱼的水鸟,这是古蜀鱼凫部落崇拜的图腾,现成都市温江一带就有鱼凫王墓、鱼凫城遗址等多处遗迹。大约距今四千五百年前,原来生活于岷江上游的鱼凫氏族,进入成都平原,其氏族首领继蚕从、柏灌之后而为蜀王,史称鱼凫王。蜀地河流众多,鱼凫将打渔的本领传授给蜀地百姓,百姓的生活进一步得到了提升,也对鱼凫王更加爱戴。鱼凫王朝延续了几百年,有一天鱼凫前往湔山(今四川灌县境内)打猎,但却在那里突然“仙去”。一个叫杜宇的云南青年从天而降,在蜀地称王,与来自朱提的梁氏女子“利”结为夫妻,成为新一代的蜀王。

鱼凫仙去的说法固然浪漫,但透过神话故事,我们依稀可以看到神话背后,鱼凫王外出打猎,遭遇兵变或者刺杀,云南杜宇部落和朱提梁利部落联姻,武力占据蜀地的血色痕迹。

霸业宏图,杜宇称帝

与先王蚕丛鱼凫不同,杜宇所处的时代大概已经在中原的商朝晚期。中原文化的浸染,领土功利欲望的熏陶,让蜀王不再专心于为百姓谋得福利,而是更加

在乎开疆拓土。杜宇在建国后,认为自己的成就会比蚕丛、柏灌与鱼凫这三个在此建国的君主来的高。因此,他积极的扩展疆域,使得国土领域向东可达嘉陵江,向西可至今芦山、天全一带,向北可到汉中,向南可抵今天的青神县。此外,他还把领土中的汶山建设成牧场,今天的四川省宜宾市、云南省、贵州省一带变成花园。

但是,可能由于杜宇的得位手段真的有些问题,或者是蜀民对先王鱼凫的怀念,杜宇似乎总是生活在先王的阴影中。于是,他为了取得百姓的信任,给自己另起了一个名字“蒲卑”,也就是一种鱼鹰的意思,让蜀民的鱼鸟崇拜,在自己身上,延续下去,此时的中原王朝,三分天下,周有其二。周武王自西岐起兵,号召天下诸侯讨伐无道纣王。蜀王杜宇出兵,参与了这次历史上有名的牧野之战。在开疆拓土上有所建树的蜀王杜宇,练就了一支强悍的军队,这支劲旅战力十足,甚至在有着相对成熟和丰富作战经验的中原王朝军队面前也毫不示弱,成为了伐纣联军中最具战斗力的队伍之一。这或许是“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古蜀国第一次与中原文明的交流。此后的年代,四川出土的青铜器上,不再单纯的体现古蜀的信仰和文明,更多的是结合了西周的中原文化。古蜀国也自商朝晚期起,由三星堆文化时期,过渡到十二桥文化时期。

这尊精美的象首耳兽面纹铜罍(音雷,酒器),出土于四川彭县。关于这尊文物的详细分析,沙鸥不多展开,但它体现出了古蜀国精湛细致的铸造工艺的同时,可以清楚地看到“象首把手”、“鸟形扉棱”等蜀国文物常见的形象,也有夔龙、蟠龙等中原文化的符号。中原与巴蜀古老文化的交融、碰撞,在这里留下了炫美的缩影。

周朝建立后,武王姬发分封天下诸侯。虽然得到了周王的赏赐,但并未得到分封的蜀王杜宇,不再满足于自己的称号。于是,他自称“望帝”,学习古蜀王的爱民如子,尽心尽力的改善蜀地水文环境,为治理蜀地经常出现的水患费尽心思。望帝杜宇的心思没有白费,虽然水患没有得到根本治理,但他的努力同样也换来了蜀地百姓的认可。

望帝春心,杜鹃啼血

杜宇统治晚期,水患仍是困扰蜀地百姓的的一大难题。正如上古时代大禹的父亲鲧一样,杜宇治水一生,却难见成效。这时,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一具尸体在江水中,没有顺流而下,而是逆流而上,漂到了蜀国的都城郫邑,尸体被打捞上来之后,奇迹般的复活了!望帝杜宇听说了这件事,大为奇异,便把这个死而复生的青年叫来相见。这个青年,就是鳖灵。

鳖灵来自楚国,对治水有着独到的见解。杜宇十分器重鳖灵,任命他为丞相,治理蜀国水患。鳖灵任丞相不久,一场大洪水暴发了,原因是玉垒山挡住了水流通路。鳖灵带领人民治水,把玉垒山凿开一条通路,让洪水顺岷江畅流而下,解除了水患。鳖灵治水有功,得到了百姓的拥戴。可是与此同时,一则关于望帝杜宇的“桃色新闻”却流传开来:杜宇在鳖灵治水期间,与鳖灵的妻子私通!到底事情是真是假,无法考究,但这件事足以令杜宇颜面扫地。一面是鳖灵德高望重,一面是自己成为众矢之的,杜宇心灰意冷,自愿把帝位禅让给鳖灵。鳖灵受禅得国,成为了第五代蜀国国王,建立了开明王朝,号为丛帝,也叫开明帝。

《蜀王本纪》详细记载了这个故事:“望帝积百余岁,荆有一人,名鳖灵,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随江水上至郫,遂活,与望帝相见。望帝以鳖

灵为相。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处。鳖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惭愧,自以德薄不如鳖灵,乃委国授之而去,如尧之禅舜。鳖灵即位,号曰开明帝。

《蜀道难》道: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锦瑟》道:望帝春心托杜鹃。望帝杜宇的传说并没有因为退位而止。或许因为愧疚,或许因为冤屈,他在隐居的深山中,含恨而死,其魂魄,化为了一只鹃鸟,昼夜鸣叫,声音凄切,甚至把喉咙都都喊破流血。蜀人没有忘记杜宇的恩泽,他们把杜宇化作的鹃鸟改称为杜鹃,以表达对望帝杜宇的怀念。杜鹃鸟的别称很多,如“望帝、望帝魂、杜宇、杜宇魂、杜魄、杜宇魄、蜀王魄、蜀帝魂、古帝魂、蜀鸟、蜀魄、蜀魂、蜀鹃”等,都是源自这个故事。

鳖灵治水,开明建朝

关于鳖灵治水,也是有着许多丰富的传说。传说鳖灵是一只大鳖得道,修成人形,来到蜀国。在川蜀,许多水利灾害与治水的故事,都会被赋予神话色彩,认为是妖魔鬼怪兴风作浪,祸害人间,而治水的英雄斩妖除魔,平息水患。鳖灵如此,围绕都江堰“李冰斗蛟”、“二郎锁孽龙”的传说亦是如此。

丛帝鳖灵的开明王朝国力日渐增强,也没有再发生如同前几代蜀王的朝代更迭,而是用家天下世袭制的传统延续下来,开明二世、开明三世以此类推,直到开明十二世,战国七雄争霸,秦国崛起,发兵灭蜀,古蜀国由此覆灭,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峥嵘崔嵬,难于青天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

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古蜀国之所以长期与中原隔绝,鲜有交流,正是因为“蜀道难”。蜀道,是指由关中通往汉中,由汉中通往蜀地的山路,有褒斜道、子午道、故道、傥骆道(堂光道)、金牛道、米仓道等。比如三国时代诸葛亮出祁山时,曾经用兵击败魏军的斜谷、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指的就是褒斜道和子午道。蜀道穿越秦岭和大巴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难以通行,自古以来少有人烟,不要说军队往来,便是人行马走,都惊险异常。

开明王朝借着蜀道天险,在礼崩乐坏、瓦釜雷鸣的春秋战国时代偏安一隅,除了与东侧的巴国有些摩擦外,几乎没有什么大规模的战乱发生,中原诸侯也实在不愿翻山越岭,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征伐崇山峻岭屏障下的蜀国。

但是,随着诸侯争霸的格局愈演愈烈,地处西北的秦国,凭借商鞅变法迅速壮大起来。秦惠文王终于下决心要灭掉西南方向的蜀国和苴国。


本文标签: 蜀国 蚕丛 蜀地 中原 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