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文章数量: 1086019
2025年1月2日发(作者:vb编程技术大全)
信息技术导论必考学问点
信息技术导论 第一章 1、 信息的定义〔香农〕:信息是有秩序的度量,是人们对事物了解的不确定性
的消退或削减,是有组织化程度的度量。
2、 数据、消息、信号与信息的区分:
一、数据是对客观实体的一种描述形式,是信息的载体。数据是未加工的信息,而信息是数据经过加工以
后能为某个目的使用的数据,信息是数据的内容或者诠释。
二、信息是包含在消息中的抽象量,消息是具体的,其中蕴含着信息。
三、信号是把消息变换成适合信道传输的物理量。信号携带消息,是消息的运载工具。
3、 信息技术四基元〔核心技术〕:感测技术:感觉器官功能的延长。包括传感技术和测量技术。
通信技术:传导神经网络功能的延长。包括数字通信、卫星通信、微波通信、光纤通信、光通信技
术、无线技术。
计算机与智能技术:思维感官功能的延长。包括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包括多媒体技术、信息
处理技术。
把握技术:效应感官功能的延长。包括线性把握。
4、 信息技术的支撑技术:电子与微电子技术、机械技术、光电子技术、生物技术。
5、 信息技术的主要支撑技术:微电子技术,争辩核心:集成电路或集成系统的设计制造 其次章 1、
计算科学定义:是对描述和变换信息的算法过程,包括对其理论,分析,设计,效率,实现和应用等进展
的系统争辩。
2、 计算机科学争辩领域:计算机系统构造,程序设计科学与方法论,软件工程根底理论,人工智能
与学问处理,网络、数据库及各种计算机挂念技术,论理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科学史。
3、 计算机科学的领域: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信息系统,信息技术。
4、 信息技术学科学问领域:信息技术根底,人机交互,程序设计根底,信息管理等。
第三章 1、 冯.诺依曼原理:一、计算机可以使用二进制;
二、计算机的指令和数据都可以存储在机内;
三、计算机系统由储存器、运算器、把握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组成。
2、 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ENICA研制成功。〔电子管计算机〕
3、 现在计算机进展的四个阶段:一、承受电子管计算机的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7〕
二、承受晶体管的其次代电子计算机〔1958-1964〕
三、承受集成电路的第三代计算机〔1965-1970〕
四、使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第四代计算机〔1970至今〕
4、 计算机的特点:运算速度快;
计算精度高;
具有超强记忆和规律推断力气;
实现自动把握并且具备人机交互功能;
牢靠性高;
跨地域信息资源共享。
5、 电子计算机系统构成:。。。。。。。。。。。。。。。。。。。。。。。。。。
6、 输入设备打印机:数码打印机,彩色喷墨打印机,彩色激光打印机 7、 计算机总线定义:用于连
接CPU、主存和I/O把握器的总线称为外部设备总线或外部总线。
8、 常见总线:ISA〔工业标准体系接口〕,PCI〔外部设备互连〕,SCSI〔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等。
9、 数据传输方式:串行传输接口,并行传输接口。
10、 计算机性能指标:字长,主频,存储器容量,运算速度,系统牢靠性 第四章 1、 B/S模式:扫
瞄器/效劳器模式。
C/S模式:客户机/效劳器模式 共同有优点:用户使用单一扫瞄器软件就可以访问文本,图像,声音及
数据库等信息,由于用户端无需专用的软件,因此当企业对网络应用进展升级时,只需更新效劳器端的软
件,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本钱与工作量。
相比优点〔B/S模式〕:系统开发,维护,升级便利;
具有很强的开发性;
构造易于扩展;
用户使用便利。
2、 系统软件:用于计算机内部的管理,维护,把握运行,以及以及计算机程序的翻译,编辑,把握
运行等的软件能使用户便利地操作计算机。
3、 操作系统定义:是管理软硬件资源,把握程序执行,改善人机界面,合理组织计算机工作流程和
为用户计算机供应良好运行环境,并由一系列具有把握和管理功能的子程序组成的大型系统软件。
操作系统作用:管理计算机的全部软硬件资源,提高计算机利用率,担当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接口,
使用户通过操作系统供应的命令或菜单便利地使用计算机。
操作系统功能:处理机管理,存储管理,I/O设备管理,文件系统和用户接口,作业管理等。
操作系统主要特性:并发性,共享性,异步性。
操作系统分类:单用户操作系统,批处理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
分布式操作系统,微机操作系统。
4、 应用软件:是指在操作系统和支持软件的支持下,软件厂商为用户开发的通用软件或专用软件,
以及用户开发的应用程序等。
常用应用软件:科学和工程计算软件,字表处理软件,图像处理软件,网络应用软件,应用数据库软
件。
第五章 1、 媒体定义:信息的表现形式,承载信息的实际载体,如纸介质,磁盘,光盘;
或表达信息的规律载体,如文字,图像,语言。
媒体分类:感觉媒体,表示媒体,显示媒体,存储媒体,传输媒体。
2、 多媒体定义:是各种感觉媒体的组合。广义:指多种信息媒体的表现形式和传播形式。狭义:指
人们用计算机及其他设备交互处理多种媒体信息的手段,或指在计算机中处理多种媒体的一系列技术。
特性:信息载体的多样化,集成性,多媒体的交互性,数字化,实时性。
3、 多媒体技术定义:是指通过计算机对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进展
综合处理和管理,使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感官与计算机进展实时信息交互的技术 。
特性:1、能够完成在内容上相关联的多媒体信息的处理和传送。
2、交互式工作,而不是简洁的单向或双向传输;
3、网络联结,即各种媒体信息是通过网络传输的。
第六章 1、 算法定义:是对问题求解过程的一种描述,是为解决一个或一类问题给出的一个确定的有
限长的操作序列。
特性:有穷性,确定性,可行性,有输出,有输入。
2、 程序定义:是为实现特定目标或解决特定问题而用计算机语言编写的命令序列的集合,为实现预
期的目的而进展操作的一系列语言和指令。
根本要素:常量,变量,表达式,语句,函数。
3、 程序设计的一般过程: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确定算法,编写程序,调试运行,分析结果,
写出程序的文档。
4、 程序设计语言供应了哪几种构造:选择构造,挨次构造,循环构造。
5、 数据构造定义:相互之间存在着确定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及定义在其上的操作。
6、 常见的数据构造类型:线性构造、树状构造、图形构造、集合构造。
线性构造:一、栈:只能在某一端插入和删除的特殊线性表。
二、队列:限定在一端进展插入,另一端进展删除的特殊线性表。
三、链表:指用一组任意的储存单元来依次存放线性表的数据元素。
树状构造:一般树,二叉树。
第七章 1、 数据定义:是指全部能输入到计算机并被计算机程序处理的符号的介质的总称,是用于输
入电子计算机进展处理,具有确定意义的数字,字母,符号和模拟量通称。
数据库:以确定构造存储在一起且相互关联的,构造化数据集合。
关系数据库:是建立在关系数据库模型根底上的数据库,借助于集合代数等概念和方法来处理数据库
中的数据,同时也是一个被组织成一组拥有正式描述性的表格。
2、 数据库系统的概念:以计算机为根底的记录保持系统,其目的是要记录和保持信息。
主要包括: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数据库用户。
3、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定义:是用于描述,管理和维护数据库的软件系统,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组成
局部。
功能:描述数据库,管理数据库,维护数据库。
4、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一、可实现数据共享。二、可削减数据冗余。三、在确定程度上可避开不相
容。四、可实施标准化。五、可保证数据平安。六、可保证完整性。
5、 概念模型和数据模型的区分:概念模型是在信息世界中形成的,按用户的观点对数据进展建模,
主要用于表示数据的规律特征,照实体,属性和联系。
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中用于供应信息表示和操作手段的形式构架,是对现实数据特征的抽象。数据
模型包含概念模型,其三要素是数据构造,数据操作,完整性约束。
6、 关系模型支持的三种根本运算:选择,投影,连接。
7、 数据模型分为:概念模型,实施模型。
8、 关系数据库〔SQL〕特点:一、数据高度构造化。二、易于编制应用程序。三、数据独立性高。
四、功能强大。五、理论根底深。
第八章 1、 计算机网络定义: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或由计算机把握的外部设
备,通过通信设备和传输介质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的把握下,依据商定的通信协议进展信息交换,
实现资源共享的系统。
功能:一、数据通信和交换,传真,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电子公告,远程登录和信息扫瞄。二、
资源共享。三、提高计算机的牢靠性和可用性。四 分布式网络处理。五、均衡负荷,相互协作。六、提高
系统性能价格比,易于扩大,便于维护。
2、 计算机网络类型:广域网〔WNA〕,局域网〔LNA〕,城域网〔MNA〕。
3、 按扑拓构造划分网络类型:星状网,总线网,环状网,树状网,网状网。
4、 OSI参考模型: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定义了连接异种计算机标准的主体构造,是设计和描述
网络通信的根本框架。〔侧重功能层次〕
主要功能〔七层〕:网络低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 网络高层:运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
层。
5、 TCP/IP协议〔侧重数据传输〕:应用层,传输层,网际层,网络接口层。
6、 Internet供应的效劳:电子邮件,文件传输,万维网,电视播送,远程登录效劳,网络新闻,电子
杂志,新闻群组,索引效劳。
7、 IP:网际层,网际协议,能够寻址,建立一个全球的寻址空间。
8、 TCP:传输层,传输把握协议,为进程与进程之间供应了一种牢靠的挨次通信链路或者是虚拟电
路,目的是交换了全双工的数据流。
9、 Internet常见设备:中继器,网桥,路由器,网关。
第九章 1、 信息系统定义:是指基于计算机通信网络等现代化的工具和手段,效劳于管理领域的信息
处理系统。
功能: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保管,大体包括信息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等处理。
2、 信息系统开发过程: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的运行和维护 3、 信息系
统开发的方法:生命周期法,原型法,面对对象法,螺旋法,瀑布法,构造化开发方法。
第十章 1、 信息资源特征:一、共享性与选择性。二、稀缺性与时效性。三、积累性与保存性。四、
无限性与有限性并存。五、增值性。六、剧增性与多样性。
2、 信息检索定义:依据特定用户在特定时间和条件下的需求,运用某种工具,依据确定的过程,方
法和技术,从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中找出所需的信息,以形成用户所需要的信息资源的过程。
3、 搜寻引擎定义:是特地供应信息查询效劳的网站安装在其效劳器上的一种能在网上漫游并搜寻它
所得到的信息,同时自动生本钱地索引的软件,是因特网上最为有效的信息导航工具。
第十一章 1、 信息平安概念〔计算机信息系统平安爱护〕:爱护计算机及其相关配套设施平安,运行
环境平安,信息平安,计算机功能正常发挥,以维护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平安运行。
2、 信息保障四个方面:爱护,检测,反响,恢复。
3、 病毒概念:是能够通过某种途径潜伏在存储介质里,当到达某种条件是即被激活的具有对计算机
资源进展破坏作用的一组程序或指令集合。
传播途径:存储介质,网络传输,运行程序。〔磁盘,光盘,网络〕
特征:传染性,非授权性,隐蔽性,潜伏性,破坏性。
4、 防火墙技术:将内部网和公众访问网分开的方法,在两个网络通信是执行的一种访问把握尺度,
是一种隔离技术,在某个机构的网络和担忧全的网络之间设置屏障,阻挡对信息资源的非法访问,或者阻
挡重要信息从企业网络上非法输出。
根本准那么:一、一切未被允许的就是制止的。二、一切未被制止的就是允许的。
种类:滤防火墙,应用级网关,状态监视器。
根本功能:网络平安的保障:;
强化网络平安策略;
有效地记录网络上的活动;
防止内部网受到侵害。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信息技术导论必考知识点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roclinux.cn/p/1735861235a1697656.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