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12月27日发(作者:struts2框架教学设备系统)
1
、等电点(isoelectric point):在某一pH值的溶液中,氨基酸解离成阴
/阳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
值称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2、肽单元(肽平面):参与肽键的6个原子——C-α1,C,O,N,H,
C-α2。位于同一平面,C-α1和C-α2在平面上所处的位置为反式(trans)
构型,此同一平面上的6个原子构成肽单元。
3、蛋白质一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称蛋白质的一级结
构。一级结构的主要化学键是肽键,有的还包含二硫键。一级结构是蛋白
质空间构象和特异生物学功能的基础。
4、二级结构:指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也就是该肽
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蛋白
质二级结构包括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卷曲。维持蛋白质二级结
构的化学键是氢键。
5、三级结构:多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也就是整条多
肽链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
6、亚基:在蛋白质的四级结构中,每个具有独立三级结构的多肽链就是
一个亚基,亚基与亚基间呈特定的三维空间排布,并以非共价键相连接。
7、四级结构:由两条或两条以上多肽链组成的蛋白质,每一条多肽链都
有其完整的三级结构,称为蛋白质的亚基,亚基与亚基之间呈特定的三维
空间排布,并以非共价键相连接,这种蛋白质分子中各个亚基的空间排布
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8、α-螺旋(α-helix):是蛋白质多肽链主链二级结构的主要类型之一,肽
链主链骨架围绕中心轴盘绕成有规律的右手螺旋状。
9、β-折叠(β pleated sheet):是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一种,其主要特征
是:①多肽链充分伸展,每个肽单元以C-α为旋转点,依次折叠成锯
齿结构;②氨基酸侧链交替地位于锯齿状结构的上、下方;③两条以
上肽链或一条肽链内的若干肽段平行排列,通过链间羰基氧和亚氨基
氢形成氢键,从而稳固β-折叠结构;④肽链有顺式平行和反式平行两
种。
10、无规卷曲:没有规律性的肽链结构。
11、模体(motif):在蛋白质分子中,有时可发现两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
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构象,并通常具有相应
的特殊功能,称为模体。
12、结构域(domain):蛋白质结构中二级结构与三级结构之间的一个层
次。在较大的蛋白质分子中,由于多肽链相邻时超二级结构紧密联系,形
成二个或多个在空间上可以明显区别的局部区域,这种局部区域称为结构
域。
13、别构效应(allosteric effect): 蛋白质亚基与配体的结合导致蛋白质
空间结构的改变并伴随功能变化的效应,称为别构效应或变构效应。
14、协同效应(synergistic effect):蛋白质的四级结构中,若其中一个亚
基与配体结合后,能影响其寡聚体中另一亚基与配体的结合能力,这种效
应称为协同效应。
14、变性(denaturation):在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的作用下,蛋白质的
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称蛋白
质的变性。
15、复性(renaturation):若蛋白质变性程度较轻,去除变形因素后,有
些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可重建其天然构象,恢复或部分恢复生物活性,称
为复性。
1、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脱氧核苷的与磷酸通过酯键
结合构成,携带遗传信息,并通过复制传递给下一代。存在于细胞核、线
粒体和叶绿体
2、超螺旋(Supercoil):DNA双螺旋链再盘绕即形成超螺旋结构。包括
与DNA双螺旋方同相同的正超螺旋和与DNA双螺旋方向相反的负超螺
旋
3、基因组(Genome):指生物体的全部遗传信息,即所含的全部DNA
的全部核苷酸序列。
4、3’, 5’-磷酸二酯键(3’, 5’-phosphodiester bond):由一个脱氧核苷酸3’
的羟基与另一个核苷酸5’的α-磷酸基团缩合形成
5、DNA双螺旋结构(Double helix):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甘酸链相互缠
绕形成一个右手的双螺旋结构,内侧碱基与外侧磷酸核糖骨架平行。直径
2.37nm,螺距3.54nm,每螺旋10.5个碱基对,碱基按A-T,G-C配对
互补,彼此以氢键相联系。每碱基对之间相对旋转36°,碱基对垂直距离
0.34nm。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的力主要是碱基堆积力。双螺旋表
面有两条宽窄深浅不一的大沟和小沟。
6、核酸分子杂交:杂化双链可以在不同的DNA与DNA之间形成,也可
以在DNA和RNA分子间或者RNA与RNA分子间形成的现象。
7、核酸的变性与复性:
DNA变性(denaturation)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双链解开成两
条单链的过程,其本质是双链间氢键的断裂。
DNA复性(renaturation)当变性条件缓慢地除去后,两条解离的互补链
可重新配对,恢复原来的双螺旋结构的现象
8、核酸(nucleic acid):是以核苷酸为基本组成单位的生物大分子,携
带和传递遗传信息。
9、增色效应:DNA双链发生解链过程中,由于更多的共轭双键暴露,
DNA在紫外光260nm波长处的吸光值增加,并与解链温度有一定的比例
关系。这种关系称为DNA的增色效应。
10、Tm值:即解链温度。解链过程中,紫外吸光度的变化达到最大变化
值的一半时所对应的温度。
11、核酶(ribozyme):具有催化作用的小RNA被称为核酶。
12、碱基对(base pair):通过碱基之间氢键配对的核酸链中的两个核苷
酸,例如A-T∕U , G-C
1、酶(enzyme):是由活细胞合成的、对其特异底物起高效催化作用的
蛋白质。除少数RNA外几乎都是蛋白质
2、全酶(holoenzyme):酶蛋白与辅助因子组成的复合物,具有催化活
性
3、辅酶(coenzyme):某些酶在发挥催化作用时所需的一类辅助因子,
是一些化学稳定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其成分中往往含有维生素。辅酶
与酶结合松散,可以通过透析除去。
4、辅基(prosthetic group):是与酶蛋白质共价结合的金属离子或一类
有机化合物,用透析法不能除去。辅基在整个酶促反应过程中始终与酶的
特定部位结合。
5、必需基团(essential group):酶的必须基团指的是酶分子中与酶的活
性密切相关的基团,包括活性中心内的必须基团和活性中心外的必须基
团。
6、活性中心(active center):指必需基团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
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特异结合并起催化作用的部位。
7、Km值:即米氏常数(Michaelis constant)。Km值等于酶促反应速率
为最大反应速率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可近似表示酶对底物的亲和力.Km是
酶的特征性常数之一,只与酶的结构、底物和反应环境(如温度、pH、
离子强度)有关,与酶的浓度无关。同一酶对于不同底物有不同的Km值。
Km 值大表示亲和程度小,酶的催化活性低;Km值小表示亲和程度大,
酶的催化活性高。
8、竞争性抑制(competitive inhibition):有些抑制剂与底物的结构相似,
能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从而阻碍酶-底物复合物的形成。这种抑制
使Km增大而Vmax不变。这种抑制作用称为竞争性抑制作用。
9、非竞争性抑制(noncompetitive inhibition):有些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
外的必需基团相结合,不影响酶与底物的结合,酶和底物的结合也不影响
酶与抑制剂的结合。底物和抑制剂之间无竞争关系。但酶-底物-抑制剂复
合物(ESI)不能进一步释放出产物。这种抑制作用称作非竞争性抑制作
用。这种抑制使Km不变而Vmax变小。
10、反竞争性抑制(uncompetitive inhibition):抑制剂仅与酶和底物形成
的中间产物(ES)结合,使中间产物ES的量下降。这样,既减少从中
间产物转化为产物的量,也同时减少从中间产物解离出游离酶和底物的
量。这种抑制作用称为反竞争性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使Km和Vmax都
变小但Vmax/Km不变。
11、共价修饰(covalent modification):在其他酶的催化作用下,某些酶
蛋白肽链上的一些基团可与某种化学基团发生可逆的共价结合,从而改变
酶的活性,此过程称为共价修饰。
12、变构调节(allosteric regulation):某些小分子可与酶蛋白特殊部位
结合,引起酶分子构象变化,由此改变酶活性。受别位调节的酶又称别构
酶,能使酶发生构象变化的小分子物质称为效应物或变构剂,一般多是代谢
物或作用物。
13、酶原激活: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只是酶的无活性前体,
此前体物质称为酶原。酶原激活是在一定条件下,酶原向有活性酶转化的
过程。
14、同工酶(isoenzyme):是指催化的化学反应相同,而酶蛋白的分子
结构、理化性质、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1、维生素(vitamin):机体维持正常功能所必需,但在体内不能合成或
合成量很少,必须由食物供给的一组低分子量有机物质。许多辅酶都是由
维生素衍生的。
2、脂溶性维生素(Lipid-soluble vitamin):由长的碳氢链或稠环组成的聚
戊二烯化合物。脂溶性维生素包括A,D,E,和K,这类维生素能被动
物贮存。
3、水溶性维生素(water-soluble vitamin):一类能溶于水的有机营养分
子。其中包括在酶的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的B族维生素以及抗坏血酸(维
生素C)等。
1、糖酵解(glycolysis)在缺氧情况下,葡萄糖生成乳酸(lactate)的过程
2、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底物在脱氢或脱水
时,分子内能量重新分布形成的高能磷酸根,直接转移给ADP生成ATP
的方式
3、糖的有氧氧化(aerobic oxidation)指在机体氧供充足时,葡萄糖彻底氧
化成H2O和CO2,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是机体主要供能方式。部位:
胞液及线粒体
4、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TAC)也称为柠檬酸循环或Krebs
循环,指乙酰CoA和草酰乙酸缩合生成含三个羧基的柠檬酸,反复的进
行脱氢脱羧,又生成草酰乙酸,再重复循环反应的过程,反应部位是线粒
体。要点:经过一次三羧酸循环,消耗一分子乙酰CoA,经四次脱氢,
二次脱羧,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1分子FADH2,3分子NADH+H+,
2分子CO2, 1分子GTP。三羧酸循环在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中具有重要
生理意义,是三大营养素的最终代谢通路,其作用在于通过4次脱氢,为
氧化磷酸化反应生成ATP提供还原当量,是糖、脂肪、氨基酸代谢联系
的枢纽。
5、活性葡萄糖:即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在体内充当葡萄糖供体,
由1-磷酸葡萄糖与尿苷三磷酸(UTP)生成
6、乳酸循环也称Cori循环,是指肌肉缺氧时产生大量乳酸,大部分经血
液运到肝脏,通过糖异生作用肝糖原作用再生成葡萄糖补充血糖,血糖可
再被肌肉利用,这就构成了个循环,此循环称为乳酸循环。
7、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指机体某些组织以6-磷酸
葡萄糖为起始物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作用下形成6-磷酸葡萄糖酸进而
生成磷酸戊糖为中间代谢物的过程,生理意义在于生成NADPH和5-磷
酸核糖;为核酸的生物合成提供核糖;提供NADPH作为供氢体参与多
种代谢反应
8、糖异生作用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底物主要是生糖
氨基酸、甘油和乳酸,主要器官是肝脏和肾脏。
9、底物循环(substrate cycle)作用物的互变分别由不同酶催化其单向反
应的互变循环
低血糖空腹血糖浓度低于3.33~3.89mmol/L称为低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会影响脑细胞的功能,从而出现 头晕、倦怠无力、心悸等症状,严重时
出现昏迷,称为低血糖休克。
10、高血糖空腹血糖浓度高于 7.2-7.6mmol/L时称为高血糖。
11、耐糖现象(glucose tolerance)人体对摄入的葡萄糖具有很大的耐受
能力,在一次性摄取大量葡萄糖后,血糖水平不会出现大的波动的现象
12、糖原累积症(glycogen storage diseases) 是一类遗传性代谢病,其特
点为体内某些器官组织中有大量糖原堆积。引起糖原累积症的原因是患者
先天性缺乏与糖原代谢有关的酶类。
13、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是存在于线粒体,由丙酮酸脱氢酶(E1),二
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E2)和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E3)按一定比例组
合成多酶复合体。
1. 脂肪动员(fat mobilization):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甘油三酯,被脂酶
逐步水解为游离脂酸(free fatty acid,FFA)和甘油(glycerol)并释放
入血,通过血液运输至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2. 脂酸的β氧化:脂酰CoA进入线粒体基质后,在线粒体基质中脂酸β-
氧化多酶复合体的有序催化下,从脂酰基β-碳原子开始,进行脱氢、加水、
再脱氢、硫解四步连续反应,生成1分子比原来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
1分子乙酰CoA、1分子FADH2、1分子NADH+H+,反复进行直至生
成丁酰CoA。
3. 酮体(ketone bodies):脂酸在肝细胞氧化分解时产生的特有中间代谢
产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是肝脏输出能源的一种形式。
4. 磷脂酶C(phospholipase C):作用于甘油磷脂的3位磷酸酯键、产
物为甘油二酯的酶。
5. 甘油磷脂(glycerophosphatide)/磷酸甘油酯(phosphoglycerides):
由甘油与2分子脂酸、1分子磷酸及含氮化合物结合而成。其中,1位羟
基常被饱和脂酸酯化,2位羟基常被不饱和脂酸(如花生四烯酸)酯化,
3位羟基被磷酸酯化为磷脂酸。
6. 血脂(blood fat):血浆所含脂类的统称。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
醇及其酯、游离脂酸等。
7. 脂蛋白(lipoprotein):脂质与载脂蛋白结合形成的球形复合物,球体
表面为载脂蛋白、磷脂及胆固醇的亲水基团,球体内核为甘油三酯、胆固
醇酯等疏水脂质。血浆脂蛋白是血浆脂质的运输和代谢方式。根据密度不
同,血浆脂蛋白可以分为四种:CM、VLDL、LDL、HDL。
8. 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 lipase):位于心、肌肉、脂肪等组织的毛
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水解CM、VLDL中的甘油三酯,释放出甘油和游
离脂酸,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
9. 酰基载体蛋白(acyl carrier protein,ACP):脂酸合成过程中脂酰基的
载体,脂酸合成的各步反应均在ACP辅基上进行。
1.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指物质在生物体内进行的氧化,主要
是糖、脂肪、蛋白质等在体内分解时逐步释放能量,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
水的过程。其中大部分能量转化成ATP,其余能量以热能形式释放。
2.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代谢物脱下的成对氢原子通过多种酶和辅
酶所催化的连锁反应逐步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此过程和细胞呼吸
有关,因此称为呼吸链。
3.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代谢物脱下的成对氢原子在
呼吸链传递过程中偶联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是细胞内ATP
生成的主要方式。
4..P/O比值:指物质氧化时,每消耗一摩尔氧原子所消耗的无机磷的摩
尔数,即生成ATP的摩尔数。
5.α-磷酸甘油穿梭:主要在脑及骨骼肌中,借助于α-磷酸甘油与磷酸二羟丙
酮之间的氧化还原转移还原当量,使线粒体外来自NADH的还原当量进
入线粒体的呼吸链氧化。
6.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主要存在于肝和心肌中,涉及两种内膜转运蛋
白和四种酶协同参与。胞质中的NADH+H+脱氢,使草酰乙酸还原成苹果
酸,苹果酸进入线粒体后重新生成草酰乙酸和NADH+H+。NADH+H+进
入NADH氧化呼吸链。
7.解偶联作用:不影响呼吸链中质子或电子的传递过程,但能减弱或停止
ATP合成的氧化磷酸化反应,这种使氧化与磷酸化过程脱离而阻断能量
转化的作用称为解偶联作用。
1. 尿素循环(urea cycle):指氨与CO2通过鸟氨酸、瓜氨酸、精氨酸生
成尿素的过程,又称鸟氨酸循环,是人体血氨的主要代谢途径。
2. 生糖氨基酸(glucogenic amino acid) :降解可生成能作为糖异生前体的
分子,例如丙酮酸或柠檬酸循环中间代谢物的氨基酸。
3. 生酮氨基酸(ketogenic amino acid) :降解可生成乙酰CoA或酮体的氨
基酸。
4. 甲硫氨酸循环(methionine cycle):蛋氨酸与ATP作用转变成蛋氨酸
(SAM),SAM是甲基的直接供体,参与许多甲基化反应;与此同时产生
的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进一步转变成同型半胱氨酸,后者可接受
N
5—
CH3—FH4的甲基重新生成蛋氨酸,形成一个循环过程,称蛋氨酸循环。
5. 一碳单位(One carbon unit):某些氨基酸(丝、色、组、甘)在分解
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
6. 苯酮酸尿症(phenylketonuria):是由于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引起苯丙
酸堆积的代谢遗传病。缺乏丙酮酸羟化酶,苯丙氨酸只能靠转氨生成苯丙
酮酸,病人尿中排出大量苯丙酮酸。苯丙酮酸堆积对神经有毒害,使智力
发肓出现障碍。
7. 多胺(polyamine):指含有多个氨基的化合物,是调节细胞生长的重
要物质。
1、抗代谢物(antimetabolite):指化学结构与天然代谢产物相似的化合物,
在代谢反应中能与正常代谢产物相拮抗,减少正常代谢物参与反应的机
会,抑制正常代谢过程。
2、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利用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单位及二氧化碳
等简单物质为原料,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嘌呤核苷酸的途径。
3、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利用磷酸核糖、氨基酸及二氧化碳等简单物
质为原料,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嘧啶核苷酸的途径。
4、嘌呤(嘧啶)核苷酸补救合成: 利用体内游离的嘌呤或嘌呤核苷(嘧
啶或嘧啶核苷),经过简单的反应,合成嘌呤核苷酸(嘧啶核苷酸)的过
程。
1:半保留复制:DNA生物合成时,母链DNA解开为两股单链,各自作为
模板(template)按碱基配对规律,合成与模板互补的子链。子代细胞的
DNA,一股单链从亲代完整地接受过来,另一股单链则完全从新合成。
两个子细胞的DNA都和亲代DNA碱基序列一致:
2:领头链:(leading strand)顺着DNA解链方向复制的一条链
3:随从链:(lagging strand)与DNA解链方向相反复制的一条链:
4:半不连续复制:DNA复制过程中由于随从链与解链方向相反,复制时
需等待DNA解链一定长度后,再合成底物进行完成复制。在复制延长过
程中,又要等待解链一定长度是合成底物再进行复制。故这种领头链连续
复制,随从链不连续复制的特性称之为DNA复制的不连续性。
5:冈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DNA复制过程中随从链上的不连续
片段。
6:复制子(replicon):相邻两个复制其实点之间的的DNA复制区域。
7:即时校读(proofreading):在DNA复制的碱基互补配对过程中,一
些核酸外切酶(DNA-pol)具有校读的功能。能辨别错配的碱基,并立刻
将其切除,重新正确配对,以维持遗传物质在传代过程中的稳定性。
8:SSB(单链结合蛋白,single strand DNA binding protein):在复制过
程中,能与以解链的单链DNA结合,稳定单链DNA构象,维持碱基互
补配对,防止单链DNA被核酸酶降解。
9:引发体:DNA复制起始阶段,解旋酶,引物酶,DNA C蛋白与DNA
复制起始区域构成的复和区域。
10:Telomere:位于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结构。由DNA和蛋白质共同
构成。具有维持染色体的稳定和遗传物质的完整性的功能。
11:Reverse transcription:利用逆转录酶,以RNA为模版合成DNA双
链的过程。
12:Excision repairing:(切除修复)使体内最重要和最主要的DNA损
伤修复类型。其包括:核酸内外切酶切除损伤的DNA并有DNA-pol填补
空虚,最后由DNA连接酶链接DNA双链中单链内的缺口。
13:滚环复制:是低等生物(噬菌体)的主要DNA复制方式。复制由具
有核算内切酶的A蛋白切开一切口,不需引物直接开始复制,直至复制
到切口断时,再次由A蛋白将母链与子链切开。外环母链在此滚动一次,
最后合成两个环状DNA。:
14:D 环复制:是线粒体DNA复制的主要方式。其特点是,复制需要引
物,并且复制时内外环的起始位点不在DNA双链的同一位置,且内外环
的复制具有时序差别。
1、转录(transcription):指以DNA一条链为模板,四种NTP为原料,
在DNA指导的RNA聚合酶作用下,按照碱基互补原则合成RNA链的过
程。
2、不对称转录(asymmetric transcription):在DNA分子双链上某一区
段,一股链用作模板指引转录,另一股链不转录。模板链并非永远在同一
条单链。
3、模板链(template strand): DNA双链中按碱基配对规律能指引转录
生成RNA的一股单链也称作有意义链或Watson链。相对的另一股单链
是编码链(coding strand),也称为反义链或Crick链。
4、核心酶(core enzyme):原核细胞的RNA聚合酶由多个亚基组成其
中ααββ’是该酶的核心酶,促进RNA链的延长。
5、启动子(promoter):在转录起始点上游的特殊碱基序列,一般包括
RNA聚合酶的识别位点、结合位点和转录起始点。
6、操纵子(operon):原核生物一个转录单位或转录区段,包括若干个
结构基因及其上游调控序列。
7、核酶(ribozyme):指具有催化功能(酶的作用)的RNA分子,能催
化RNA的自我剪接。
8、外显子(exon):在断裂基因及其初级转录产物上出现,并表达为成
熟RNA的核酸序列。
9、内含子(intron):隔断基因的线性表达而在剪接过程中被除去的核
酸序列。
1、遗传密码子(genetic codon):mRNA的编码区内.每3个相邻的核苷酸
为一组,代表一种氨基酸(或其他信息),又叫三联密码(triplet codon)
2、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从mRNA 5-端起始密码
子AUG到3-端终止密码子之前的核苷酸序列。
3、密码子简并性(degeneracy) :一种氨基酸可具有2个或2个以上的
密码子为其编码。
4、摆动配对 (wobble) :反密码子与密码子之间的配对有时并不严格遵
守常见的碱基配对规律的现象
5、S-D序列:
位置:原核生物mRNA起始AUG上游
特点:由4~9个核苷酸组成的富含嘌呤碱基
性质:能与核糖体小亚基16S rRNA的序列互补结合
功能:核糖体结合位点,原核生物翻译起始过程mRNA准确定位机制之
一
6、核糖体循环(ribosomal cycle):肽链延长在核糖体上连续循环式进行,
每轮循环使多肽链增加一个氨基酸残基。
7、多聚核糖体(polysome:1条mRNA模板链可附着10~100个核糖体,
这些核糖体依次结合起始密码子并沿5′→3′方向读码移动,同时进行肽链
合成,这种mRNA与多个核糖体形成的聚合物称为多聚核糖体
(polysome)
8、翻译后修饰(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对翻译后的蛋白质一级结
构进行共价加工多肽链折叠,包括蛋白质在空间结构的进一步修饰
9、分子伴侣 (molecular chaperone) 与分子素(chaperonin):细胞内一
类保守蛋白质,可识别肽链的非天然构象,促进各功能域和整体蛋白质的
正确折叠或形成四级结构。
10、伴侣素(chaperonin):多亚基蛋白质大分子,为非自发性折叠蛋白
质提供能折叠形成天然空间构象的微环境
11、蛋白质的靶向输送(protein targeting):蛋白质合成后经过复杂机制,
定向输送到最终发挥生物功能的细胞靶部位的过程。
12、信号序列(signal sequence):主要为N末端特异氨基酸序列,引导
蛋白质转移到细胞的适当靶部位,是所有靶向输送的蛋白质结构的分选信
号
13、信号肽(signal peptide):各种新生分泌蛋白N端的保守氨基酸序列,
介导蛋白质的靶向输送。
14、IF(initiation factor):即翻译起始因子,真核生物的翻译起始因子是
elf。IF的功能是促进翻译器是复合物的形成。
15、RF(release factor)即释放因子,参与翻译终止的蛋白质因子。原
核生物有三种(RF),真核生物有一种(ERF)。RF的功能一是识别终止
密码,二是诱导转肽酶改变为酯酶活性,促使新生肽链从核糖体上释放。
1、 衰减子(attenuator):在原核生物的Trp操纵子结构中,第一个结构
基因与启动子P之间有一个区域含Trp密码子,称衰减子。当环境中Trp
浓度很高时,它可通过编码并翻译成Trp而终止Trp操纵子的表达。这种
转录衰减实质上是转录与一个前导肽翻译过程的偶联,它是原核生物特有
的一种基因调控机制。
2、增强子(enhancer):真核生物基因上远离转录起始点(1~30kb)、决定
基因的时间、空间特异性表达、增强启动子转录活性的DNA序列,其发
挥作用的方式通常与方向、距离无关。
3、操纵子(元)(operon):原核生物的几个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往往排列在
一起,转录生成一段mRNA,然后分别翻译成几种不同的蛋白质。这些
蛋白可能是催化某一代谢过程的酶,或共同完成某种功能。这些结构基因
与其上游的启动子,操纵基因共同构成转录单位,称操纵子。
4、乳糖操纵子(lactose operon):1个操纵子(乳糖操纵子)、2种调控
方向(正向、负向)、3种调控蛋白(阻遏、激活、pol)、4种DNA序列
(结构基因、操纵基因、启动子、CAP位点)、多顺反子mRNA产物。
5、沉默子:某些基因的负性调节元件,当其结合特异蛋白因子时,对基
因转录起阻遏作用。反式作用因子结合后抑制转录。
6、上游启动子元件:蛋白质基因启动子除了-30区附近的TATA盒之外,
还包括上游区域一些必要序列组分即所谓上游启动子元件。通常是位于-
70bp附近约8~12bp的特定序列,主要包括:①GC盒,共同序列是
GGCCGG;②CAAT盒。5.增强子是一种能够提高转录效率的顺式调控
元件,最早是在SV40病毒中发现的长约200bp的一段DNA,可使旁侧
的基因转录提高100倍,其后在多种真核生物,甚至在原核生物中都发
现了增强子。增强子通常占100~200bp长度,也和启动子一样由若干组
件构成,基本核心组件常为8~12bp,可以单拷贝或多拷贝串连形式存在。
7、启动序列(原核基因)或启动子(真核基因)(promoter):原核基因启动序
列与真核基因启动子是RNA聚合酶结合位点周围的一组转录控制组件,
包括至少一个转录起始点。在真核基因中增强子和启动子常交错覆盖或连
续。有时,对结构密切联系而无法区分的启动子、增强子样结构统称启动
子。
8、基因表达(gene expression):是指贮存遗传信息的基因经过一系列步
骤表现出其生物功能的整个过程。典型的基因表达是基因经过转录、翻译,
产生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的过程。
9、组成性表达(constitutive expression):管家基因在个体各个生长阶段
的大多数或几乎全部组织中持续表达,外界刺激导致的变化很小,称为基
本表达(basal expression)或组成性基因表达(constitutive gene
expression)
10、管家基因(housekeeping gene):某些基因产物对生命全过程都是必
需的或必不可少的。这类基因在一个生物个体的各生长阶段和几乎所有细
胞中持续表达,通常被称为管家基因。11、、顺式作用元件(cis acting
element):指可影响自身基因表达活性的真核DNA序列。根据顺式作用
元件在基因中的位置、转录激活作用的性质及发挥作用的方式,分为启动
子、增强子及沉默子等。
12、反式作用因子(trans-acting factor):能直接或间接地识别或结合在
各顺式作用元件核心序列上,参与调控靶基因转录速率的一组蛋白质。
13、CpG岛(CpG island): 基因5’侧翼区的一类特殊的DNA序列,
聚集了几百bpCG序列,其中胞嘧啶可被甲基化,甲基化导致下游基因
不表达或低表达。(甲基化范围与基因表达程度成反比)
13、组蛋白乙酰化(histone acetylation): 组蛋白在组蛋白乙酰基转移
酶的作用下是核小体变得不稳定或松弛,降低核小体对DNA的亲和力。
14、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 是指基于非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
达水平的可遗传的改变,如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改变等,主要研究
转录前基因在染色质水平的结构修饰对基因功能的影响。
1、片段重组体(patch recombinant):切开的链与原来断裂的链是同一
条链,重组体含有一段异源双链区,其两侧来自同一亲本DNA。
2、拼接重组体(splice recombinant):切开的链与原来断裂的链不是同
一条链,重组体异源双链区的两侧来自不同亲本DNA。
3、DNA克隆(DNA cloning):纯的无性繁殖系统称为克隆。纯化繁殖
DNA就称为DNA克隆或分子克隆,基因的纯化繁殖就称为基因克隆。
4、转化(transformation):由于外源DNA的进入而使细胞遗传性改变称
为转化。
5、限制性内切核酸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能识别DNA的特异
序列,并在识别位点或其周围切割双链DNA的一类内切酶,其存在于细
菌体内,与甲基化酶共同构成限制修饰体系,限制外源DNA,保护自身
DNA,有利于细菌遗传性状的稳定遗传。6、cDNA文库(cDNA library):
以mRNA为模板,经反转录酶催化,在体外反转录成cDNA,与适当的
载体常用噬菌体或质粒载体连接后转化受体菌,则每个细菌含有一段
cDNA,并能繁殖扩增,这样包含着细胞全部mRNA信息的cDNA克隆
集合称为该组织细胞的cDNA文库。基因组含有的基因在特定的组织细
胞中只有一部分表达,而且处在不同环境条件、不同分化时期的细胞其基
因表达的种类和强度也不尽相同,所以cDNA文库具有组织细胞特异性。
cDNA文库显然比基因组DNA文库小得多,能够比较容易从中筛选克隆
得到细胞特异表达的基因。但对真核细胞来说,从基因组DNA文库获得
的基因与从cDNA文库获得的不同,基因组。DNA文库所含的是带有内
含子和外显子的基因组基因,而从cDNA文库中获得的是已经过剪接、
去除了内含子的cDNA。
7、基因重组(Genetic Recombination):指整段DNA在细胞内或细胞
间,甚至在不同物种之间进行交换,并能在新的位置上复制,转录和翻译。
8、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发生在同源序列间的重组,
发生依赖于两分子间序列的相同或类似性。
9、基因载体(Vector):为携带目的基因,实现其无性繁殖或表达有意义
的蛋白质所采用的一些DNA分子。常用载体质粒DNA、噬菌体DNA、
病毒DNA。
10、克隆载体(cloning vector):为使插入的外源DNA序列被扩增而特意
设计的载体称为克隆载体。
11、表达载体(expression vector) :为使插入的外源DNA序列可转录翻
译成多肽链而特意设计的载体称为表达载体。
12、质粒(Plasmid):存在于细菌染色体外的小型环状双链DNA.质粒分
子本身是含有复制功能的遗传结构,能在宿主细胞独立自主的进行复制,
并在细胞分裂时恒定的传给子代细胞。
13、转座(transpositional recombination):由插入序列和转座子介导的基
因移位或重排称为转座(transposition)。
14、转化(Transformation):通过自动获取或人为地供给外源DNA,使
细胞或培养的受体细胞获得新的遗传表型。
15、转染(Transfection):将具有生物功能的核苷酸转移或运送到真核细
胞内并使核酸在细胞内维持其生物学功能。其中核酸包括RNA、DNA、
反义核苷酸等。
16、特异位点重组(Site Specific Recombination):由整合酶催化,在两
个DNA序列的特异位点间发生的整合。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生物化学名词解释(临床医学)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roclinux.cn/p/1735397160a1658437.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