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12月27日发(作者:安装css)

摘 要:

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和 5G 移动通信等高性能需求的出现驱使

封装技术向更高密度集成、更高速、低延时和更低能耗方向发展。简

要地介绍了半导体封测企业、晶圆代工厂和 IDM 在高性能封装领域

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国内企业在此领域的布局和发展状况,并结合国

家政策和国际环境变化,展望了未来国内封测企业在该领域的发展方

向。

0 引言

1965 年 4 月 ,Intel 创始 人之 一戈 登· 摩尔(Gordon

Moore)在《电子学》杂志上刊载《让集成电路填满更多的组

件》,文章中预言:当价格不变时,半导体芯片上集成的元器件数目

(如晶体管和电阻数量)约每隔 18~24 个月增加 1 倍,性能提

升 1 倍。这个著名的摩尔定律,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一直推动着半导

体技术的发展。为满足该定律的要求,晶圆代工厂不断地缩小晶体管

栅极特征尺寸。直到20世纪90 年代,该理论开始遇到经济学和物

理学上的双重阻碍。相比于技术节点 90 nm,3 nm 的投资成本增加

了 35~40 倍 ,仅英特尔(Intel)、三星(Samsung)和台积电

(TSMC)3 家企业有能力跟随,可以继续在该赛道上竞争。与此同

时,科技浪潮向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和 5G 通信等领域

快速地发展,其愈加依赖超高性能的高速芯片。除芯片自身往更高技

术节点推进外,高性能封装技术也成为主要的解决方案之一。

高性能封装作为一种前沿的封装技术,其主要特点为I/O的高密

度(≥16/mm 2 )和细间距(≤130 μm)

其 典 型 的 代 表 为 高 速 专 用 集 成 电 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 ,ASIC )处理 芯片 和大 约4

000 个 端 口 的 高 带 宽 存 储 器(high bandwidth memory,

HBM)的超高密度连接,该异构芯片集成封装技术将整体性能推向

极致。据 Yole development预测,从 2019~2025年,高性能封

装的市场营收将由8 亿美元增至 43 亿美元 ,年平均复合增长率约

为31%。对此,封测企业(OSAT)、晶圆代工厂和垂直整合制造厂

(integrated design and manufacture,IDM)纷纷强势加入该赛

道,布局相关发明专利,抢占市场。

本文主要介绍国内、外现有的高性能封装技术,阐述其结构特

点,分析我国在该领域的现状,为国内封测企业在高性能封装技术的

研发和产业化上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

1 主要的高性能封装技术

目前,高性能封装技术主要包括:超高密度扇出封装(ultra-

high density fan-out,UHD FO)、2.5D interposer、3D

stacked memories 、embedded Si bridge和 hybrid bonding,

其关键技术基本掌握在世界头部封测企业(OSAT)、先进的晶圆代

工厂和 IMD 手中,如长电科技、日月光 、安靠、台积电

(TSMC)、三星(Samsung)和英特尔(Intel)等,如图1所

示。

在高性能封装技术中,芯片间的异构或异质封装集成扮演着重要

作用,涉及TSV技术、高密度重布线(RDL)、micro

bump 和 bump less 混合键合等先进工艺,这些工艺对设备 、无尘

室等级均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前期资本投入很高。晶圆代工厂

和 IDM 利用自身先进的制造能力、强大的人才和经济实力,在高性

能封装技术领域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

1.1

OSAT的高性能封装技术

在高性能封装方面,OSAT厂的代表封装技术为Fan out

和 2.5D 封装。其中,Fan out的典型技术为嵌入式晶圆级球栅阵列

(embedded wafer level BGAe,WLB),由英飞凌在 2014 年提

出 ,通过专利授权 ,在日月光(ASE)、星科金朋(STATS

ChipPAC,被长电科技收购)、Nanium(被 Amkor 收购)等公司

实现规模化量产。

eWLB 结构如图 2 所示,采用模塑料将 1 颗或多颗芯片进行封

装。OSAT 基于 eWLB 技术,积极开发高密度基底上扇出型芯片

(fanout chip on substrate,FOCoS)封装 ,其结构根据上芯的

顺序 ,又可分为先芯片的基底上扇出型芯片(FOCoS chip last,

FOCoS-CL)和 后 芯 片 的 基 底 上 扇 出 型 芯 片(FOCoS chip

first,FOCoS-CF)。在结构上,eWLB 通过不断缩减RDL线宽

(Line,L)/间距(Space,S),由L/S 5 μm /5 μm递减

至 OSAT普遍使用的 L/S 2 μm /2 μm;同时,RDL的层数将继续

增加,最后由 bump pitch 小于 55 μm 的micro bump实现HBM

和ASIC芯片间的高密度互连,打破内存对处理能力的限制(即“存

储墙”)。

为进一步提升Fan out封装的I/O的互连密度,基

于 FOCoS 的 堆 栈 Si 桥 接 的 基 底 上 扇 出 型 芯 片(stacked Si

bridge FOCos,sFOCoS)被开发出来,该结构利用前道晶圆代工

能力,制作线路 L/S 为 0.8 μm /0.8 μm的Si bridge,再将其埋

入molding材料中,实现更高密度的互连;同时,可以降低Si

interposer开发导致的高昂费用。

在2.5D封装方面,Si 转接板为其重要组成之一,能够实现异质

芯片互连,满足高计算能力和高带宽的要求,如图3所示。

在 Si转接板上,可制作尺寸小于 1 μm 的线宽和过孔,在满足

超高I/O密度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上述工艺均需采用晶圆代

工厂的设备和工艺,技术成本高,因此,在OSAT厂未得到广泛使

用。

1.2 晶圆代工厂和IDM的高性能封装技术

晶圆代工厂和 IDM 凭借技术、人才和资源等优势,积极地布局

高性能封装,其中,最具实力的代表企业包括TSMC、Samsung和

Intel。

1.2.1 TSMC的高性能封装技术

2016 年,TSMC 成 功 研 发 集 成 扇 出 封 装(integrated

fan-out,InFO)技术,如图 4所示,并首次应用在当年苹果的旗舰

机型 iPhone 7与 iPhone 7Plus中的 A10 处理器 ,成为 TSMC 独

占苹果 A 系列处理器订单的关键,开启了整个半导体业界研

发 2D 及3D FO 堆叠技术的热潮,并衍生出一系列相关产品,如

InFO-oS,InFO-MS,InFO-AiP等。

InFO 与 eWLB 有类似的 Fan out 技术,无需印刷线路板,将已

知合格芯片(known good die,KGD)进行晶圆重组,实现同质、

异质芯片间直接互联,大大缩短互连长度;另外,TSMC 拥有 4层

细线宽/线间距(2 μm/2 μm)的重布线和 36 μm 的芯片间 I/O

pitch的加工能力,能够封装更多I/O的芯片,满足移动通信领域对

于半导体器件的超小体积和更多功能的要求。

为进一步提高封装体的集成度,TSMC开发了配套晶圆基底

(chip on wafer on substrate,CoWoS)封装技术,其结构如图

5所示。根据Si interposer的使用情况 ,CoWoS 分为 CoWoS@-

R 和 CoWoS@-S ,前者使用OSAT的光刻技术,可实现5层细线

宽/线间距(2 μm /2 μm)的制作;后者直接使用晶圆代工厂的光

刻和大马士革工艺,在 Si interposer 上制作亚微米级

L/S 的 金 属 层 ,高 效 地 实 现 高 性 能 计 算(high

performance compute,HPC)和 HBM 连接 ,并在苹果和高通产

品上得到了重要的应用。

在 3D IC 方面 ,TSMC 在 2019 年提出系统整合单晶片

(system on integrated chip,SoIC)技术,如图 6所示,其基

于 TSV、micro bump 和混合键合等技术,可实现 I/O 密度大于 10

000/mm 2 的封装。SoIC将处理器、内存和传感器等几种不同类型

的芯片堆叠在一起,使封装模组体积更小 、功能更强大,同时实现

了低延时 ,低能耗的目的,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 3D 堆栈技术 ,

预计会在 2022 年实现规模化量产。

目前,TSMC 在晶圆级 3D IC 技术中已经拥有强大的 3D 封装

技术组合 ,如 CoWoS,InFO-R,COW 和WoW 等。从 2020 开

始,TSMC 采用新的“3D Fabric”框架推广这些技术,这是其 3D

封装技术的新品牌计划,该技术是将小芯片、高带宽内存和专用IP

捆绑在一起,构成异构封装。

1.2.2 Samsung的高性能封装技术

相较于 TSMC 的 12 寸晶圆级 InFO 封装技术 ,Samsung 主要

在面板级扇出型封装(fan-out panel-level packaging,FO-PLP)

上发力,进一步缩减封装成本,且在其高端产品Galaxy Watch的应

用处理器上应用。目前,Samsung使用510 mm × 415 mm尺寸

的面板制造FOPLP,且已经开发出高达800 mm × 600 mm规格

的面板。

在 FO-PLP 的开发上 ,随着面板面积的增大 ,产品翘曲变得严

重,对光刻工艺带来较大的挑战,直接影响高密度 L/S 为 2 μm

/2 μm 的 RDL 的开发。除上述问题外,随着 L/S 的减小 ,Ti 残留

和 Ti undercut 等工艺问题,也有待解决。

在 2.5D 封装方面 ,Samsung 除采用 Si interposer外 ,

通 过 在 基 板 表 面 插 入 高 密 度 RDL 和 有 机interposer,开发

出相对廉价的2.1D和2.3D封装,应用在部分低端产品上,如

图 7 所示。此举避免了开发Si interposer 的高昂费用,同时,可直

接在 OSAT 厂的光刻设备上实现。

Samsung 在 3D IC 上与 TSMC 走相同的道路 ,通过 TSV 孔将

相同的内存芯片垂直互连,如图 8 所示。三星的这项技术被认为是

大规模生产高性能芯片所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封装技术之一,其需要

极高的精度才能确保上万个TSV孔的三维垂直互连。

1.2.3 Intel的高性能封装技术

与 OSAT、晶圆代工不同 ,Intel 作为 IDM 模式的代表,在先

进封装领域,拥有独有的技术专利。

2014 年,英特尔提出嵌入式多芯片互连桥接(embedded

multi-die interconnect bridge,EMIB)封装技术 ,是 2.5D

interposer 封装技术的低成本替代方案,如图 9所示。EMIB 技术与

典型的 2.5D 封装采用硅中介层不同,通过在基板中嵌入一小块硅芯

片,实现两个芯片的高密度互连,起到“桥梁”的作用。其对芯片尺

寸大小没有限制,从而在理论上保证了异质芯片的集成。由于没

有 TSV,EMIB技术也属于基板类封装,因此,被划分为基于二维平

面延伸的先进封装技术。

2018 年 12 月,英特尔首次展示了逻辑计算芯片高密度3D堆

叠封装技术Foveros,其被称作三维面对面异构集成芯片堆叠技术,

如图 10 所示。Foveros采用 3D 芯片堆叠的系统级封装(SiP),

来实现逻辑对逻 辑(logic-on-logic)的 芯 片 异 质 集 成 。 首 款

Foveros 3D 堆叠设计的主板芯片 LakeField,它集成了 10 nm Ice

Lake 处理器以及 22 nm 核心,具备完整的PC功能,同时,其体积

只有几枚美分硬币大小。

2 高性能封装的技术特点与国内现状

随着集成电路应用多元化,智能手机、物联网、汽车电子、高性

能计算、5G、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对先进封装提出更高要求,封

装技术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推动产业向着系统集成、高速、高

频、三维、超细节距互连方向发展,Fan out、2.5D 和 3D 封装等先

进技术受到更多的青睐。如表1所示,对比了这3种封装方式的特

点。

近年来,国内领先企业在先进封装领域取得较大突破,先进封装

的产业化能力基本形成 ,但在 2.5D/3D IC等高性能封装方面,中国

大陆封装企业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海外并购让中国大陆封

测企业快速获得了技术、市场,弥补了一些结构性的缺陷,极大地推

动了其向上发展。但是,近期海外审核趋严,使国际投资并购受到阻

碍、可选并购标的减少,中国未来通过并购取得先进封装技术与市占

率的可能性减小,自主研发和国内整合将成为主流。

在自主研发方面 ,由于高性能封装采用高密度RDL、micro

bump 和混合键合等先进工艺制程,涉及晶圆代工所用技术类型与设

备等资源,封测企业在技术、资金受限情况下,可能选择与晶圆代工

厂进行技术合作,或是以技术授权等方式,再搭配自身庞大的产能基

础进行接单量产,共同扩大市场。目前,国内晶圆代工厂和封测企业

进行合作的方向主要是晶圆级封装及低密度集成,在高密度集成方面

的研发,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在国内三强封测企业中,长电通过收购星科金朋,获

得 eWLB 的专利使用权,成为全球最大的晶圆级扇出型封装(FO-

WLP)供应商之一,以此为基础,逐步进入 UHD FO 的领域。华天科

技开发出 Si 基Fan out 封装技术,以此为基础,拓展其在 3D 封装

方面的应用,但处理芯片和 HBM 需要较大的 Si基面积,由此造成

的工艺问题尚待解决。同时,在Si基上如何制作高密度 RDL 和微凸

点 ,也需要进一步开发。通富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也较早地开始

了 Fan out、2.5D 和 3D 封装等高端技术方面的研发,并积极和华

为、AMD 等优质客户进行合作,开展 UHD FO、超薄存储芯

片 2.5D TSV interposer 及 3D 堆叠集成封装技术研究,并建立生产

线实现规模化量产。

在国家“十三五”和即将到来的“十四五”规划,以及 02 专项

的大力支持下,国内封测企业积极地填补中国大陆在高性能封装的技

术空白,提升关键工艺设备及关键工艺材料国产化的比重,打破半导

体存储器市场在先进封装技术方面的垄断。

3 结论与展望

摩尔定律的趋缓使得高性能封装技术成为当下半导体技术发展的

新方向主之一。国际头部 OSAT厂、晶圆代工厂和 IDM 热衷于

在 Fan out、2.5D 和 3D封装技术上布局相关专利,开发新产品和

实现规模化生产,不断夯实其在该领域的竞争优势。在高性能封装

上,需要使用的高密度RDL、micro bump、TSV和混合键合等工艺

技术,将处理芯片和 HBM 进行异构或异质集成,满足对高密

度 I/O 的封测要求,最大限度地提升了芯片的性能。

对于国内 OSAT 企业 ,通过自主研发和兼并收购,已基本形成

先进封装的产业化能力,并取得较大突破。但在高密度集成等高端封

装技术领域,由于制造工艺难度较高,前期设备投资较大,目前多数

关键技术仍掌握在部分晶圆代工厂和一些头部封测企业中,大陆封测

企业在技术和资金投入上仍有一定差距。

近些年来,封测三大厂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和华天科技,积极与

优质客户合作,不断扩大在高性能封装领域的资金和人才的投入。除

国家政策扶持外,不断加强与终端应用、设计与晶圆制造企业之间的

紧密合作,积极地开展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打破技术垄断,在竞争

中按照自己的优势方向不断发展。


本文标签: 技术 封装 高性能 芯片 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