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6月26日发(作者:linux系统怎么截图)
龙源期刊网
拉脱维亚音乐家夏里柯在中国
作者:梁茂春
来源:《人民音乐》2019年第10期
19年5月9日晚,在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厅举办了一场“感恩·致敬——拉脱维亚籍钢琴家、
作曲家夏里柯在香港、澳门的钢琴作品讲学音乐会”。这是星海音乐学院主办的“首届中国钢琴
音乐周”的“闭幕式音乐会”,由该院老中青三代共7 位钢琴家演奏了10首“广东风格钢琴曲”和
4首“拉脱维亚风格钢琴曲”,全部都是夏里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旅居香港、澳门时期的作
品。它们在沉寂了半个多世纪之后,再一次在广州奏响。
这场音乐会原计划是由我去广州主持的,因故未能成行,临时请蒲方教授代之。蒲老师
以“救场”的精神替我主持了这场音乐会,非常完美,令我感谢之至。
音乐会后,蒲方、冼劲松、李淇等多位老师及钢琴家们都告诉了我音乐会的具体情况,
冼劲松老师又给我寄来了音乐会的实况录像。本文既是对音乐会的评论,也是对夏里柯作品的
介绍,更多的则是想把这位来自于拉脱维亚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介绍给大家,表达我们对夏里柯
真诚的感恩和致敬。
拉脱维亚音乐家夏里柯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曾经有多位欧美音乐家常住中国参与教学和创作,或深入学习
民间传统音乐,有些外籍作曲家还谱写了许多带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我们比较熟悉的
有齐尔品、阿甫夏洛莫夫、范天祥等人。这里我要介绍一位大家比较生疏的欧洲音乐——夏里
柯。
夏里柯(1885—1972)的英文名字是Harry Ore,俄文名字是Oре; Гарри Яковлевич。他
是拉脱维亚籍、犹太裔音乐家,从1915年左右来到哈尔滨,1921年到香港,从此在港澳一带
进行演奏、教学和创作,并在这里扎下了根,直到1972年在香港去世。夏里柯在中国总共工
作、生活了半个多世纪。毫无疑问,他是在中国居留时间最长,并对中国音乐发展作出了重要
贡献的音乐家。
也有材料说夏里柯是俄罗斯籍,本文主要是根据发表在夏里柯的乐谱《两首中国南方曲
调》(1932年在美国出版)上面的《夏里柯生平概要》一文。①这篇文献提供了关于夏里柯
的准确而扎实的简历,值得全文引用:
夏里柯,拉脱维亚公民,1885年9月22日生于圣彼得堡,今俄国列宁格勒。他曾随维赫
托尔(Josef Wihtol)、里亚多夫(Anatol Liadoff)学作曲,随霍尔扎普费尔(Oskar
Holzapfel)、加尔斯顿(Gottfried Galston)学钢琴。
龙源期刊网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夏里柯先生在东方居住。他在中国期间,对中国音乐非常有兴趣,
并且为钢琴改编了许多中国传统的曲调。其中应提到的有《柳摇金》《汉宫秋月》《饿马摇
铃》以及《雨打芭蕉》。
现在(1932)夏先生是菲律宾马尼拉音乐学院(Academy of Music in Manila)作曲与钢琴
教授。……
以上述材料为基础,参照我收集到的其他重要资料,随将夏里柯的历史略加整理详述如
下:
夏里柯青年时代曾在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作为旁听生,获得了理论作曲(1909)和
钢琴演奏(1911)两个专业的毕业证书,并被授予了“自由艺术家”称号。②
据《澳门编年史》的记载:“1921年7月,小提琴家弗拉狄米尔·西洛伊德(Vladimir
Siroido)及钢琴家夏里柯(Harry Ore)在伯多禄五世戏院举行音乐会。”③这个材料有力地说
明了:1921年夏里柯确实已经在港澳一带参与创作和演奏活动了。他一生喜爱钢琴,还喜爱
旅游,因此也曾到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等地教钢琴和举办独奏会。香港以及东南
亚一带老一辈的钢琴家中,有许多曾是夏里柯的学生。
1947年9月3日澳门的《华侨日报》曾发表《千人恭听夏里柯佳奏》的音乐会“特讯”:
“夏里柯教授为远东著名钢琴圣手,62岁来华教授已27年。桃李满大江南北。昨假圣保罗堂举
行演奏,各地弟子赶来参加者甚众。四时半,堂中衣香鬓影,渐形热闹,听众千人。下午五时
一刻,夏教授与其12龄之得意女弟子邓文翘合奏交响曲,响徹行云,掌声雷动。……”④这篇
报导中所写的夏里柯当时“62岁”非常准确;文中说“来华已经27年”,这说明夏里柯有可能在
1920年已经到了香港。
1949年之后,关于夏里柯的报导比较少见,能够见到的有以下三则。一是1955年1月15
日夏里柯曾随“中英学会演出小组”到广州演出,“音乐会的演出曲目有莫扎特、贝多芬、勃拉
姆斯、柴科夫斯基等的作品,夏理柯除了演奏他自己以广东音乐改编的钢琴小品《柳摇金》和
《汉宫秋月》之外,还担任伴奏”⑤。二是1962年9月,内地的“中国青年艺术家演出团”到香
港演奏,随行的有钢琴家刘诗昆、周广仁、顾圣婴等,当时77岁高龄的夏里柯应邀参加在香
港新华社山顶别墅与大陆青年音乐家愉快交谈。三是1965年夏里柯80周岁时的弹琴照片。据
夏里柯的学生告诉我:夏里柯直到晚年还坚持天天练琴,每天上午是他“法定”练琴时间。因此
直到耄耋之年还能登台弹奏。夏里柯80岁时学生们为他组织了“80岁纪念音乐会”,他也登台
演奏助兴。
夏里柯晚年时孤身一人,妻子离散,没有子女亲人的陪伴照顾,全靠香港的学生照管他
的起居和治疗,他住在学生家中,连他的后事也是学生们帮助解决的。
龙源期刊网
夏里柯的主要谋生手段是教授私人钢琴学生。从二三十年代直到五六十年代,他教了很多
中国钢琴学生,当时他是省、港、澳一带水平最高的钢琴家之一,教学成果卓著。他的学生中
有一些后来成为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或音乐学家,如马思琚、李素心、王菊英、陈健华、郭
粤基、苏孝良、贺秀英、蔡崇力、荣鸿曾等等。据马思聪说:“冼星海也曾跟他学过钢琴。”⑥
又据华裔俄罗斯籍音乐家左贞观的研究:广东籍作曲家陈培勋也曾是夏里柯的钢琴学生。⑦
除了在钢琴教育方面的丰硕成果之外,夏里柯还在钢琴创作上有两个方面的历史贡献:一
是他改编、出版了十首广东音乐钢琴曲,为中国的“广东风格钢琴曲”开创了先河;二是他在香
港谱写了几首拉脱维亚风格钢琴曲,成为拉脱维亚钢琴创作的一段特殊的历史。
这一场“感恩·致敬音乐会”,先后演奏了夏里柯的“广东风格钢琴曲”和“拉脱维亚风格钢琴
曲”,下面我简要地作一分析和评论。
夏里柯的“廣东风格钢琴曲”
“夏里柯钢琴作品音乐会”的上半场,由四位钢琴家演奏了夏里柯改编的10首“广东风格钢
琴曲”,具体曲目和演奏者如下:
一、《粤调》,作品17号(之一); ; ; ; ; 演奏者:冼劲松
二、《两首中国南方曲调》作品18号; ; ;演奏者:金; 莱
1.《双飞蝴蝶》;2.《旱天雷》
三、《五首中国南方民歌》,题献给孙中山,作品第17号
(之二)⑧ 演奏者:李; 淇
1.《僧人的祈祷》;2.《汉宫秋月》;3.《雨打芭蕉》;; ; ; ;4.《饿马摇铃》;5.《双声恨》
四、《柳摇金》,作品第23号之2; ; ; ; 演奏者:张奕明
五、《澳门摇篮曲》,作品19号; 演奏者:张奕明
《粤调》的曲谱由上海“东方出版社”于1931年出版。这份乐谱是我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
乐研究所图书馆的“善本库”中找到的,这恐怕是在中国能够找到的唯一一本《粤调》。
龙源期刊网
封面中、英文合璧,中文除了标题《粤调》之外,还写明采用了《大八板》《梳妆台》
《卖杂货》《水仙花》这些广东音乐曲调。英文标题是South; China; Fantasy(中国南方幻想
曲),还有一个副标题是The Lady and The Flowerseller(淑女与卖花郎)。两个标题为我们理
解这首作品提示了明确的内容引向。这是一首借鉴西方“幻想曲”体裁的作品,讲述了一个“淑
女与卖花郎”的故事。夏里柯采用广东民歌《梳妆台》来刻画“淑女”形象,采用《卖杂货》的
旋律来表现活泼、俏皮的“卖花郎”,而将《水仙花》的旋律来表现美丽、可爱的花朵。最后在
《水仙花》旋律的多次变奏中,将乐曲的情绪推向高潮。因此,《粤调》实际上是广东民歌
“变奏曲”和“幻想曲”体裁的自由结合。《粤调》的曲式即是自由变奏的8段体结构,也可以看
作是中国式的“曲牌体”结构,同时也带有中国民间音乐“自由多段体”的结构特色。
钢琴家冼劲松是广东人,他对广东民间音乐有自然的了解。他将《粤调》演奏得生动活
泼,深得广东民间音乐的神髓,为这场音乐会开了一个好头。
夏里柯改编的《两首中国南方曲调》包括了两首广东民间音乐:《双飞蝴蝶》和《旱天
雷》。《双飞蝴蝶》的音乐轻灵流丽,就像一对蝴蝶在丽日阳光下的鲜花丛中上下翻飞;《旱
天雷》的音乐欢快热烈,粗犷纯朴。它们不仅是对中国民族乐器音色的刻意模仿,更主要的是
夏里柯对和声、复调的“中国化”也有着深层的追求。由金莱演奏的这两首作品,兼有流畅和奔
放的艺术特点。
老一辈钢琴家李淇演奏了夏里柯的《五首中国南方民歌》,1948年乐谱由美国W.帕克斯
顿有限公司正式出版时,夏里柯在乐谱上郑重地写上了“纪念孙逸仙博士”字样。孙逸仙即孙中
山,夏里柯用广东风格的钢琴改编曲来题献给孙中山,这无疑表明了夏里柯对广东人孙中山先
生的崇敬。
夏里柯为《五首中国南方民歌》所写的“前言”中写道:世界各地已经出现了许多采用民歌
改编的钢琴曲,如德国的勃拉姆斯、芬兰的西贝柳斯、俄国的里亚多夫和罗马尼亚的巴托克等
人都改编过民歌。“但是还没有为音乐会演奏用的中国南方民歌改编的钢琴曲。我的尝试大概
是首次……此曲集中的任何一首小曲都可以与中国本土的音乐家同时演奏。”⑨我们从中可以
读出:夏里柯是一位具有明确创新意图的作曲家,他清楚、冷静地知道自己的历史使命:“我
的尝试大概是首次”,即他想首创出“为音乐会演奏用的中国南方民歌改编的钢琴曲”,亦即我
们今天称之为“广东风格钢琴曲”。这套钢琴组曲,既有中国式的音乐想象,又有“为音乐会演
奏用的钢琴曲”的专业水准,在和声与复调上也为“中西音乐交融”做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探
索。
李淇教授在演奏“广东风格钢琴曲”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体会,他将《五首中国南方
民歌》演奏得出神入化,特别是《汉宫秋月》复调性旋律的衬托和对比,《双声恨》中右手奏
传统《双声恨》的主旋律,左手奏下行的叹息式的复调声部,形成了复调性的“双声恨”段落,
李淇尽量将广东风格凸显出来,其演奏非常感人。
龙源期刊网
夏里柯根据广东音乐改编的钢琴曲《柳摇金》是他的《音乐会组曲》(作品第23号)的
第二乐章,根据同名广东音乐改编而成。这次音乐会上由青年钢琴家张奕明演奏,他注意到,
夏里柯对《柳摇金》的踏板有特殊的要求,因为夏里柯特别在乐谱上说明“踏板使用特殊的踩
法,以达到表现中国乐队真实的音响,尤其在弱的句子”⑩。这种用踏板造成声音的“混响”效
果,正是夏里柯所要求的钢琴模仿民间乐队的实际演奏效果。
张亦明演奏的《澳门摇篮曲》是夏里柯根据澳门居民中流传的曲调改编的,旋律带有欧洲
音乐风格。这首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澳门摇篮曲》或许是澳门的第一首钢琴曲吧?它
是夏里柯赠给澳门的一个特殊的礼物。
到目前为止,能够搜集到的夏里柯改编的“广东风味钢琴曲”乐谱就是以上这几首。这里我
想说明一点:夏里柯所有作品的编号基本上都是按照创作年代前后编排的。他的《两首拉脱维
亚小曲》作于1930年,作品编号是第21号。据此推测,前面提到的几首“广东风格钢琴改编
曲”(即作品第17号[之一]、作品17号[之二]和作品18号等)都应该是20年代改编的。而此
时,中国钢琴创作还处在“初生期”,甚至还没有形成“中国风格钢琴曲”这个概念。当夏里柯20
年代在香港、澳门认真倾听、记录了街头巷尾的广东民歌和小曲,并努力把它们用钢琴表达出
来的时候,中国作曲家尚未来得及思考这些问题。夏里柯是当之无愧的“广东风格钢琴曲第一
人”。他不但将广东音乐改编为钢琴曲,自己还在音乐会上经常演奏,并且拿到国外音乐出版
机构出版了这些作品,这足以反映他的用心之良苦!
本场音乐会标题中的“感恩”这两个字,就是想对夏里柯这份“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创性
工作表达我们深深的敬意。中国的百年钢琴发展史應该感恩夏里柯这位来自远方的外国钢琴
家,应该向他表示历史的敬意。
夏里柯的“拉脱维亚风格钢琴曲”
音乐会下半场演奏了夏里柯创作的四首拉脱维亚风格的钢琴曲,这些作品表达了作者对
祖国的满腹乡愁与深深的爱国之情,表现了他对拉脱维亚获得独立之后无比欢欣的情绪和美好
的愿景。
《两首拉脱维亚叙事曲》,1930年谱写于香港。两首乐曲不间断地连续演奏。第一首“如
歌的慢板”,主题是一首2/4(6/8)节拍的朴素而内在的歌谣,整首乐曲都建立在这一主题的
各种变奏上。中段速度稍快,较为兴奋、活泼。主题再现时情感更加深沉、内敛,歌声逐渐走
向遥远,在ppp音量中结束。全曲表达了作曲家悠悠的、浓浓的乡情,也是夏里柯的“思乡
曲”。第二首速度为“最快”,像是一首简朴粗犷的民间舞曲,复三部曲式。A段主题是热烈激
情的舞蹈,音响从P开始,逐步发展形成高潮。B段是对比性的音乐,主题是长气息的下行旋
律,像是激烈的舞蹈中间一个喘息的段落。然后A段再现,最后在fff特强音响中,在热烈、
旷达的舞蹈中结束,音乐犹如燃烧着的火焰!
龙源期刊网
这两首拉脱维亚叙事曲,一首是深情、朴实的歌唱,一首是粗犷、热烈的舞蹈;一首委
婉,一首激昂。这是对拉脱维亚民族精神的颂扬,流露着对故国亲人的关爱和思念。青年钢琴
家乔华将这两首小曲演奏得深情委婉、激情飞扬,音乐中充满了民间音乐的律动和舞蹈感,非
常感人。
夏里柯的《第一狂想曲》和《第二狂想曲》都是结构庞大、内涵丰富、技术高难的钢琴
作品,是典型的欧洲大型“狂想曲”自由多段体的曲式。
《第一狂想曲》,1921年8月完成于香港。夏里柯在乐谱上写着:“采用拉脱维亚民间曲
调,李斯特风格。”作品既表达对李斯特的崇敬,同时也深刻寄托了他对祖国的思念和深沉的
爱。
《第一狂想曲》一开始即如电闪雷鸣,激烈、亢奋的音乐就像雷暴般喷泻而出。7/8、
8/8、9/8的不规则节拍转换加强了音乐的不稳定性;fff和ffff的强大音量,上行的带有巨大冲击
力的“号角式”音调,狂风般的上行快速音阶,都显示了真正的“李斯特风格”。
谱例1是《第一狂想曲》的序奏,上行小三度和五度的“号角式”旋律,成为《第一狂想
曲》的“特征音调”。体现了拉脱维亚民族桀骜不羁、勇于战斗的性格。快速上行的音阶犹如飞
驰而过的战马,又像是疾风暴雨席卷而过。
接着出现了一段宽广的歌唱性旋律,所表现的似乎是对民族历史的深情赞颂和对苦难遭
遇的深刻同情,充满了内在的歌唱性,力度基本上控制在“p”的范围,与序奏的强力音响形成
鲜明的对比。随后,出现了一段3/4拍的阴郁、低沉的旋律,这段深沉的音乐,表现了作曲家
内心深处那种“故国在云端,天路隔无期”的无奈和愁怅。
音乐发展到小快板速度,这是一段谐谑曲式的4/8节拍的音乐。贯穿这个段落的三连音伴
奏将曲调衬托得活泼欢快,充满了生气和闪光,带有民间歌舞炫技而热闹的特点。这首民间歌
曲主题经过多次的变奏、发展,最后音乐走向寂静、安详。经过一个长休止后,乐曲进入“摇
篮曲”段落,速度是小行板。
夏里柯在这里专门采用了拉脱维亚作曲家的一个旋律,他在乐谱上特别注明:“这两小节
(梁按:指谱例3中的第2—3小节)是E.梅尔宁盖利斯(ilis)为女声写的一个曲调
的一个改编曲。”{11}温馨、柔美的旋律,也寄托了作曲家对民族、对祖国未来的美好向往和
祈祷。
音乐回到最初的“号角式”音调和暴风骤雨形象,这是《第一狂想曲》的再现和结束段落。
这是一大段快速的胜利进行曲,力度从pp开始,经过p,突然进入fff,形成强大的冲击力。
龙源期刊网
音乐推向昂扬恣肆的高潮,气象崇高而辉煌,表现了狂飙突进的爱国豪情,在光辉灿烂的音响
中,在天地轰鸣般的力度中结束全曲。
《第一狂想曲》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洋溢着历史的深沉感。通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
义激情。钢琴家黄业崴的演奏大气蓬勃,充满热情,音响具有交响乐队的气势,把整场音乐会
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夏里柯的《第二狂想曲》,1923年2月谱写于香港。夏里柯在乐谱上标明“基于拉脱维亚
民间曲调”。两首狂想曲的创作时间相差一年半,这两首作品可以说是夏里柯的爱国主义题材
和情感的“姐妹篇”,也是能够充分表现拉脱维亚独立初期时代特征的钢琴经典之作。
《第二狂想曲》的序奏像是全民胜利狂欢的场面:群情振奋,豪情万丈,有激情的歌
唱,有热烈的铜管乐合奏,有群众的欢呼和呐喊,音乐荡气回肠。这段音乐气势宽宏,2/2节
拍,一开始就将情绪推向了高潮。音乐雄伟而壮烈。第一行乐谱右手弹奏的旋律有群众歌曲特
点;第二行乐谱中加顿音记号的曲调像是一首热烈的军乐队曲。这两个音乐主题贯穿了全曲,
尤其是在全曲的尾声中变化再现,形成乐曲最后的总高潮(见谱例2)。
序奏之后有一段“小步舞曲”,音量变弱,3/8节拍,步态轻盈、优雅,旋律如歌。还有一
段雄壮的进行曲,是号角声引导、衬托下的壮严、威武的大众进行曲。这段音乐开始时力度较
弱,逐步增强音量,经过多次变奏、展开,推向高潮。音乐刚猛迅捷、亢奋凌厉,具有勇往直
前的气势。
《第二狂想曲》结尾的音乐始终保持最强的音量(fff-ffff)。音乐材料回到序奏中的两个
主题,但是经过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音乐回环往复,乐风雄朗,激情豪迈、壮阔悠远。全曲
在“全民欢腾”般的狂热气氛中结束。
钢琴家沈璐对《第二狂想曲》的阐释深入浅出,整体结构感非常完整,最后的高潮将音
乐推向了顶点。
音乐会后的思索
这是一场历史回顾性的钢琴音乐会,我反复聆听了音乐会的实况录像,真心感谢演奏家
们为呈现这些陌生作品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当然,音乐会也留下了一些不足之处。因为当代的
年轻钢琴家对传统的、近百年前的广东音乐风格已经很难有具体、生动的感觉,难于将广东音
乐风格、神韵掌握得既自如又生动;而对于夏里柯的那些“拉脱维亚风格钢琴曲”则都是首次演
奏,因此在音乐的阐释上都可能产生一些不妥之处,也可能产生误读和误解的地方。这些不
足,尚有待我们在今后的演奏中努力加以改进。但是,夏里柯在“广东风格钢琴曲”创作实践方
面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历史贡献是不应该被我们忘却的。
龙源期刊网
夏里柯在香港谱写的那些“拉脱维亚风格钢琴曲”,也是对他的祖国的一份历史奉献。现在
我们还不知道:夏里柯的这几首钢琴曲在拉脱维亚是否被演奏过?至少可以说:今天广州的听
众都是第一次听到夏里柯的这些钢琴作品。
上述四首拉脱维亚音乐风格的钢琴曲,特别是两首大型的“狂想曲”,以鲜明的音乐形象表
达了夏里柯强烈、饱满的爱国热忱。这两部作品体现出了拉脱维亚民族和国家历史的声音,刻
画了拉脱维亚民族的精神面貌,表达了作曲家难以割舍的“拉脱维亚情结”,那是夏里柯内心的
真实呈现。
拉托维亚人民在历史上多灾多难,饱受欺凌。早在13世纪初就被德国控制,18世纪又被
俄国占领,20世纪又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1918年拉脱维亚获得独立时,夏里柯已经到了
香港,他于1921年和1923年在香港谱写的这两首狂想曲,无疑是他对祖国独立发出的欢呼
声,是他爱国热情的真实流露。它们应该是拉脱维亚独立初期的时代之声。无论从拉脱维亚历
史来看,或者从拉脱维亚音乐史来看,它们都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不知道拉脱维亚音乐界、
文化界是否关注到:在拉脱维亚独立之初,在万里之外,有一位拉脱维亚钢琴家为自己的祖国
谱写了这些深情而动人的音乐作品?拉脱维亚的一段音乐历史,曾经在中国香港走过。聆听夏
氏狂想曲,何人不起故园情?它们也应该是拉脱维亚音乐历史昨天的脚印。
① 《夏里柯生平概要》(Biographical Sketch: Harry Ore),刊载于他的乐谱《两首中国
南方曲调》(Two southern Chinese melodies: transcribed for the piano),1932年在美国出版,
蔡良玉译。
②; 引自从圣彼得堡“国家历史档案馆”查阅到1909年的夏里柯的《毕业证书》,由黄晓和
教授中译。
③ 施白蒂(Beatriz Basto da Silva)《澳门编年史(二十世纪1900—1949)》,金国平
译,澳门基金会1999年版,第150页。转引自戴定澄《夏理柯及其澳门关联钢琴作品》,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
④; 羊《千人恭听夏里柯佳奏》,载澳门《华侨日报》1947年9月4日。宫宏宇提供资
料。
⑤; 费明仪、周凡夫、谢素雁《律韵芳华——费明仪的故事》,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
司2008年出版,第109、114页。
⑥; 见《马思聪院长的谈话》(1959年5月20日),载《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参考资料》第
二辑,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研究所编辑,1959年9月油印出版。
⑦; 左贞观《俄罗斯音乐家在中国》,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7年版。
龙源期刊网
⑧ 在夏里柯的作品中,出现了两个“作品第17号”,第一个是《粤调》,第二个是《五首
中国南方民歌》。《粤调》的曲谱由上海“东方出版社”1931年版;《五首中国南方民歌》的乐
谱于1948年由美国W.帕克斯顿有限公司正式出版。这两首作品的出版前后相差17年。作品
号相重,有可能是夏里柯在提供作品时出错了。为了有区别,笔者分别标记为作品第17号
(之一)和作品第17号(之二)。笔者志记。
⑨; 夏里柯《五首中国南方民歌·前言》(1946年11月5日于香港),载《五首中国南方
民歌》,美国W.帕克斯顿有限公司1948年出版。蔡良玉译。
⑩ 见乐谱《柳摇金》英文注解,蔡良玉译。
{11}; 夏里柯寫在《第一狂想曲》乐谱上的一个注解,见1924年在美国出版的乐谱,第9
页。
鸣谢:诚挚感谢香港钢琴家蔡崇力教授!本文的乐谱资料大部分由蔡教授提供。感谢中国
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图书馆、新西兰悉尼大学图书馆,美国芝加哥大学图书馆提供夏里柯的
珍贵乐谱,
感谢宫宏宇教授、白一冰同学在搜集资料中对我的大力支持。
梁茂春;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荣英涛)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拉脱维亚音乐家夏里柯在中国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roclinux.cn/p/1719415098a735842.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