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6月1日发(作者:开发大型php项目的框架)

长笛入门:笛子循环换气法

笛子是我国古老的民族管乐器。它不但有独特的风格和极强的表

现力,而且在演奏的技术、技巧上也有着深奥的学问和发挥余地。我

国的唢呐、笛子等几种吹奏乐器都有可能连续持续地吹奏一个很长的

乐音或一个完整的长乐句甚至一首乐曲,这就需要使用“循环换气

法”。笛子大师赵松庭首先在笛子上使用循环换气。

要使乐音连绵持续地持续下去,吹奏者必须把气流源源不绝地吹

到笛管内。但因为人的肺活量有限,要用这少量的气使乐音持续很长

的时间,非在吹奏的同时把气吸人肺内不可。在人的生理习惯上,呼

与吸是对立的、互相矛盾的,即呼和吸不能同时实行。所以我们必须

从口腔中想办法。人的口腔能储藏少量的气体,这就是产生循环换气

技术的根本前提。如果我们能在口腔内部肌肉收缩把这部分储藏的少

量气压出来的一瞬间,迅速地从鼻孔中将气吸人,以满足生理的需要,

然后再把这部分气体继续吹出,循环往复,使气流连续持续,并有一

定的强度,这便有可能达到乐音持续的目的。但循环换气技术要以理

智指令去克服人的自然生理习惯,所以比较困难。特别是在吹奏笛子

时要保持一定的口形和气流强度,要掌握它,并非能够一蹴而就,而

需要通过艰苦长久的练习。 现在根据我自己练习的体会来较为详细地

阐述循环换气的过程及其练习的方法。

一、首先练习面部颊肌、下颌肌及舌骨肌的收缩,挤出口腔中的

气体,并使其吹出时具有一定的力量。先按吹奏口形,尽量扩张口腔,

然后可用手在下颚加一点压力,协助气流挤 (吹)出(这就是循环换气

时口腔内动作的基本方法和道理所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这样练习,使

口腔各部肌肉能互相配合,逐渐习惯于这种动作。

二、练习呼与吸同时实行。在口腔肌肉收缩使空气迫出的一瞬间,

同时用鼻把空气吸入肺内。这时一般人口腔中所储藏的空气大约不到

半秒钟就用完了(熟练掌握后能够坚持到一秒钟),所以吹奏者要善于

掌握这个时机,急速用鼻稍猛吸气。如此反复练习,便能达到同时实

行吹和吸的目的。吹奏者能够学习民间的练习方法:用一根吃饮料的

塑料吸管,一头衔在嘴里,一头插在水里,根据上述方法练习保持吹

笛时的口形,使气泡源源持续地冒出,持之以久。也能够用嘴对着自

己的手来吹气练习,使手上皮肤感到气流持续。

三、在笛子上练习。能使塑料管吹水泡持续,或能在唢呐上循环

换气后,并不见得能在笛子上循环换气。笛子循环换气要比唢呐循环

换气难得多。吹奏唢呐时气流全部进入乐器内,同时唢呐有气盘将嘴

唇托住,不存有保持风门形状的要求。所以在换气时能够采用颊肌隆

起,使口腔中储存的空气多一些;而笛子的吹奏者则必须尽量将呼出

的气流送到吹孔内,与吹口的锐边相碰后气流散开而发生涡旋式的运

动,产生了音波源,通过笛管腔共振而发声.所以,笛子循环换气除

了要求保持气流强度外,还须保持口形和唇紧张度(否则产生断音或变

音),其循环换气就增加了困难。笛子的循环换气,一般不是采用面颊

肌隆起的方法,因为控制口形的笑肌一旦被鼓起便会破坏准确的口形,

影响发音,同时也影响了演奏者的仪表.故而一般应采用扩张口腔内

部容积的办法来储气。而在循环换气的一瞬间,吹奏者唇部的控制是

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吹奏高音时实行循环换气,如唇的收缩不够,

则储藏的气体一下便跑光;而收缩过紧,使风门过窄,会造成音过细

或吹不响。即使口形有轻微的变动,也会使气流进入风门的准确角度

改变(偏上或偏下),导致吹不响或发出杂音。所以一定要通过大量的

练习来使口控制适合要求,另外,在循环换气时吹奏者应使用空气运

动的惯性。从肺中吹出的“正气”,吹奏时有一定的“惯力”,在循

环换气时一下断绝了供气的能源,而代之的能源是以下两方面:

1、原吹奏出来空气运动所产生的惯性力;

2、口腔肌肉收缩挤(吹)出“续气”所产生的气流力。倘若仅仅利

用口腔肌肉收缩的后续能量想把笛子吹响,那是非常困难的,往往是

事倍功半。所以“续气”和接住“正气”的惯性,要无明显衔接痕迹。

四、结合乐音练习。开始应采用单音练习,让思想集中在口腔肌

肉上。低音所需气流比较慢,气量多,唇部松,风门大,所以在低音

循环换气时唇部的准确控制是很不容易的,开始时不易成功;而采用

高音练习也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高音所需的气流速度快,故口腔所加

的压力也须增大,同时风门的收缩比中音紧得多。所以先在笛子的中

音区(平吹第二、三、四孔音)特别是筒音练习,因中音区口形的变化

比较小


本文标签: 练习 气流 循环 口腔 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