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5月8日发(作者:sklearn的stacking)

中国低碳大转型:为全球减排,也为自身可持续增长

潘家华

1

由于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和温室气体排放格局中的地位不断凸显,国际上

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意愿、行动与绩效存在疑虑、误解和曲解。中国低碳转型有

着强烈的内在动因,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并不仅仅是为全球减排目的,还为

了中国的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低碳转型:不是转与不转的问题,而是如何加速的问题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实现2°温升控制目标背景下,可持续增长必须是

低碳的,低碳增长是积极增长,而高碳增长则很可能是负面的。中国落实科学发

展观,实现低碳增长,已经开始了绿色大转型的进程,而且呈加速态势。

首先,从战略上,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仅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能源安全的需要、环境和生态

保护的客观要求。中国化石能源的资源禀赋特征是缺油少气富煤炭。中国目前汽

车拥有率约为每千人50辆,不足美国的1/15,欧盟日本的1/10。但石油进口已

占石油消费总量的一半以上。根据英国石油公司的数据

2

,中国石油探明储量,

只够满足11.3年的需要。全球的石油储采比按目前速率也只有42年。墨西哥湾

的深海采油的灾难可能使这一储采比缩短

3

。42年弹指一挥间,即使是中国可以

不受限制采购国际市场上的石油,2050年没有石油了,中国庞大的交通体系仍

要运转。中国天然气的储采比比石油高三倍,也只有32.3年,只有全球60.4

年的一半。中国煤炭储量相对丰富,但储采比按目前速率只可采41年,只有全

球储采比122年的1/3。2009年,中国已经成为煤炭的净进口国

4

。即使中国从

世界进口煤炭,也只能延续100年。当然,储采比是一个动态的数字,探明储量

会有所增加,但地球的有限特性,表明探明储量不会无限增加。中国玉门油田的

完全枯竭、辽宁抚顺煤炭的枯竭,表明枯竭的个案已经不止一个两个。中国13

亿人口,庞大的经济规模,巨大的能源需求,中国不可能完全依赖世界市场。况

且中国煤炭开采,破坏了地下水系,引发地质灾害,事故频发,生命代价巨大。

煤炭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重金属汞、粉尘和固体废弃物,引发巨

大环境代价。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社会,客观上要求我们迅速而大规模

转型,即使没有气候变化,低碳、零碳发展也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对中国来说,

不是转型不转型的问题,而是如何加快转型的问题。

第二,中国向国际社会宣布的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

水平降低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15%,以及森林碳汇目标,

是中国低碳增长转型的行动目标。中国的上述目标难度大,刚性约束强。碳强度

目标只针对化石能源燃烧的二氧化碳,没有包括其他温室气体。从十一五20%

1

本文是作者应邀出席2010年5月28-29日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经济绿色大转型”国际研讨会上的演讲和

交流要点。

2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9.

3

一些探明的深海石油,可能因采油安全而不予开采。

4 2009年,中国净进口煤炭1.03亿吨;2010年预计净进口1.7亿吨,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煤炭进口国。21

世纪经济报道 肖明 李论 北京报道 2010-06-08 22:34:07。

1

节能目标的实现情况看,今后难度会不断增大。但是,非常明确的是,中国正在

制定的“十二五”规划,会纳入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并分解到各省和主要行业部

门,作为约束性指标加以落实。中国做事言必信、行必果。目前低碳城市、低碳

社区、低碳企业、低碳消费已成为全社会的行动,中国低碳转型的声势,比发达

国家还要浩大。中国风能、太阳能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多数发达国家。

第三,中国的低碳增长转型,需要国际协同努力。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

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仍将增长,对全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形成挑战。可见,中国

的低碳转型,仅有中国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全球共同努力。资金在某种程度上

并不重要,中国有资金,发达国家有更雄厚的资金,如果发达国家的资金不能立

即转型零碳,即使发达国家慷慨解囊,也不能在中国立即实现零碳。技术合作似

乎比资金更重要,技术可以指明减排的潜力和方向,但更重要的是发达国家在低

碳消费方面的率先垂范,如果发达国家人均低碳排放高生活品质,发展中国家必

然效仿,可能做得更好。

中国的低碳转型,时不我待,愈快愈好。中国做出了巨大努力来加速这一

转型进程,倡导低碳消费,建设低碳城市,力争早日彻底抛弃化石能源,走向零

碳社会。

转型进程:与发展阶段和水平相适应

中国碳强度减排是相对目标,即使中国碳强度下降45%,如果中国经济仍

按10%的速度增长,中国在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还将增长60%,这与中国

承诺的全球2°温升上限控制目标存在矛盾吗

5

低碳转型,必须与发展阶段和水平相适应。中国在15年间(2006-2020),

尤其是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

低幅度高达40%-45%,目标高,难度大,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做到

6

。中国

改革开放30年,经济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目前的工业化已处于中后期阶段,

2009年钢铁产量达5.7亿吨,水泥16.5亿吨

7

,均占全球产量的50%左右,产

能已近饱和甚至过剩,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也将趋缓,难以达到年增10%的水平。

例如德国,作为一个成熟经济体,经济增长多稳定在2%左右,因为德国经济外

延扩张空间有限,生活品质提高的幅度也有限,不可能像发展中经济体或大规模

工业化阶段那样持续高速增长。不仅如此,中国经济增长已经出现从规模扩张到

品质提升的转型,制造业比重将不断下降,服务业比重会持续上升。因而同样的

经济增长速度对能源需求的增长必将大幅下降。因此,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温室

气体排放会有所增加,但不可能以10%的速度增加。中国认同2°目标,也必然

会努力与国际社会一起实现这一目标。

中国认同《哥本哈根协议》中2°温升目标,但对于长远减排目标,例如

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减半的目标,并不认同。这是为什么

8

?中国参与全球温室

气体减排,希望减得更多,但2050年减半的表述,缺乏科学、公平基础。第一,

全球减排目标,应该由近及远,远近协同。但是,发达国家并没有明确2020年

5

6

在柏林“绿色大转型”的会上,有许多听众质疑中国的努力与绩效。这一问题,实际上是一位德国学者在会上向笔者提出。

中国在1990-2005这15年期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了49%(IEA, CO2 Emissions from Fossil Fuel

Combustion, 2007 edition. Paris: OECD)。同期其他经济体的强度下降幅度多在30%以内。

7

国家统计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2月25日。北京。

8

中国代表团在哥本哈根谈判期间对这一长远减排目标明确表示反对。参与谈判的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大

臣在会后甚至指责中国“劫持了哥本哈根谈判”。在柏林“绿色大转型”国际研讨会上,又有与会者向笔者

提着一问题。

2


本文标签: 中国 转型 全球 温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