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4月24日发(作者:ostream的意思是什么)

2018年第12期 NEW MEDIA RESEARCH

新媒体时代网络语言的哲学诠释学分析

李雪娇

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摘 要 从哲学诠释学视角分析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语言特点,指明变异和典故是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语言具有

的普遍特征。

关键词 哲学;网络语言;诠释学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2-0024-02

1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语言

从广义来说,新媒体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

术,通过互联网、手机、电脑、数字电视机等终端,

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

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

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

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

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手机网络等。相

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

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随着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数字技术

迅猛发展,在进入21世纪后,各种以数字化技术

来支撑的网络传播媒介(如笔记本电脑、手机、平

板电脑等)逐渐普及。与此同时,互联网络技术也

在不断发展,各种信息传播平台以异军突起之势出

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如微博、微信、论坛、贴吧、

弹幕和脸书等,在这种环境下,网络语言获得了急

速发展,成为了新媒体的重要衍生物。网络语言不

同于日常语言,有其自身的语言特点,尤其是层不

出穷的网络新词更是标志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本

文尝试以网络新词为切入点,以语言哲学中的诠

释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对网路语言的特点进行系统

分析。

2 网络语言的分类

网络语言并非指一切通过网络输出的语言,而

是有别于日常语言的网络符号。根据语言所探讨内

容的不同,网络语言可以划分为三类:和网络相关

的专门语,如JAVA,PHP等;反映新文化、新经济

的网络词语,如龙头企业、“80后、90后”等;网

络用户群体在论坛、聊天室、弹幕等网络虚拟空间

创造并且大量使用的具有专业性和高频率性等特色

的网络新词语和符号,如童鞋、帅锅、666等;除

了第一种以外,其他两种语言都具备鲜明的语用特

点,大多属于语言变体,具有时代性、灵活性、幽

默性,同时部分网络新词背后存在一定的背景和典

故(网络词语称之为梗)。

根据服务目的的不同,网络语言也可分为正式

语言和非正式语言两大类。一般来说,较为正式的

官方网站上出现的网络语言多采取正式语言,比如,

微信公众平台、今日头条、微博、网易媒体平台、

搜狐开放平台等,其服务目的为向大众传播相关信

息,前面所说的反映新文化、新经济的网络词语经

常出现在这一平台上。例如,“最美×××”(来

源于“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事件而衍生出来的最美

系列,如最美女护士、最美环卫工等)。相比之下,

通过聊天室、弹幕、微信、贴吧、论坛等传播的网

络语言大多为非正式语言,为大众日常交际服务,

其语言表达在语法、发音和书写上较为随意,如

外语与中文混合出现(这个人很nice)、数字拟音

(666,表示溜溜溜;886,表示拜拜啦;555,表示呜

呜呜地哭),谐音(童鞋,指同学;北鼻,指baby;

辣么,指那么;蓝瘦香菇,指难受想哭)以及一些

带有某些梗的表达(“元芳,此事你怎么看?”,来

源于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你是猴子请来的逗比

吗?”,源自86版《西游记》;“××很生气,后果

很严重”,来自电影《天下无贼》)。以上这些都是

新媒体时代下因影视作品而走红的网络新词,其背

后隐藏着影视作品中的相关桥段。

鉴于非正式网络语言与日常生活语言的差异较

大,本文探讨在聊天室、微信、弹幕、贴吧、论坛

中的网络语言,探究其作为网络语言与日常话语的

区别。

3 诠释学

诠释学(Hermeneutics)是语言哲学研究中的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络新词生成与存在的语言哲学研究,项目号17CYY039。

作者简介:李雪娇,讲师,研究方向为系统功能语言学。

24

新媒体研究

重要理论,本文尝试从诠释学视角对网络语言的相

关特点进行解读、指明其与日常话语的区别。

诠释学是探究文本意义,对文本进行理解和解

释的理论。根据潘德荣,诠释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

是依次沿着3个向度展开的,分别是探求作者之原

意,分析文本的原意和强调读者所悟之意。探求作

者之原意的主要代表为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他们

试图通过“心理移情”忘我地投入到作者的视域,

从而探求作者的原意。分析文本原意的主要代表为

利科尔,认为文本一旦完成就完全脱离了作者,作

品本身拥有绝对的独立性,认为“意义”只存在于

文本自身的语言结构中,与作者无关。强调读者所

悟之意的主要代表为伽达默尔,沿袭了柏拉图的对

话理论,认为文本的存在首先是作为一种回答,确

切的说是作为以前所提出的问题的回答,也就是说,

我们在理解文本时把文本当作是一个问题的回答,

这个问题是我们自己建立的,但并不是随意建立的,

而是基于前判断和心理移情来重构文本最初所回答

的那个问题,这样就保证了理解主题范围的一致性。

但是,这种问题重建是基于读者所处的当下时空的,

即这种重建是在读者自己的视域中完成的,那么所

重建的问题必然也不同于原初的问题。也就是说,

对文本的理解,必然带有读者现代时空的烙印,这

是无法避免的。与强调作者的原意不同,强调读者

所悟之意并不把读者在当下时空的视域当作一种鸿

沟,而是当作一种积极的因素。在伽达默尔看来,

实际上存在两个视域,一个是理解主体自身的视域,

另一个则是特定的历史视域,而任何理解,都是这

两个视域融合的结果。

随着诠释学的发展,诠释学从强调作者的原意

发展为强调文本的原意再到强调读者所悟之意。近

年来,彭宣维提出一个新的理论:基于体验哲学现

在主义认识论基础的“作者—文本—读者一体化认

知解读机制”。本文认为这一解读机制更为全面,

可最大化、最全面地进行文本解读。本文也将以这

一解读机制来进行新媒体时代网络语言特点的分析。

4 网络语言的诠释学解读

在学界,许多学者对网络语言进行了语言学解

读,但是,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来进行的网络语言研

究却为数不多。本文尝试从诠释学的视角来分析新

媒体时代网络语言的语言特点。

新媒体时代网络语言的一个显著特点为变异,

这是因为新媒体为人们提供了非常便捷的文字交流

渠道,在这种情形下,网络语言大多以文字形式出

现,这为语言书写变异提供了基础,如“童鞋”“蓝

瘦,香菇”等,这些网络新词的字面意义和其实际

THEORY RESEARCH 理论研究

所表达的意义相去甚远,这其实就是一种诠释学的

视域融合现象。根据上文提到的作者—文本—读者

一体化认知解读机制,读者需要将历史视域下作者

的原意、文本的原意和读者自身在当下视域的理解

结合起来。举例来说,作者当初写下的“童鞋”其

原意为“同学”,但作者的这种拼写错误使得“同学”

的发音被变异为“tong xie”,这种偏离使得“同学”

的正式性被减弱,而正式性被减弱的同时由正式性

所带来的距离感也被减弱了,增加了亲近、诙谐、

幽默和可爱的意味,作者在当下视域需要看到作者

的这一点用意。就文本本身而言,该文本的字面意

义为“儿童穿的鞋子”,但是,读者需要去除该字面

意义,并根据语境直接联想到“同学”这个在发音

上与其相似的文本,从而读取其真实想表达的意义。

新媒体时代网络语言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为梗

,梗本身也是一个网络用语,梗这个字是

讹字,正字应为哏,相当于“典故”)。很多网络语

言都带有梗,而这个梗大部分是新媒体时代下其他

网络资源的产物。比如,“二师兄”(指《西游记》

中的猪八戒,在人们互相的调侃中较为常见,达到

娱乐的效果)这个网络新词,其自身也可以用视域

融合的理论来理解。作者使用“二师兄”的原意为

,读者要解读到这一原意,此

外,文本的二师兄的字面意义被取消,取而代之的

是在《西游记》中同其绑定的故事人物猪八戒的影

视形象,读者从现代视域出发以现代视域中的价值

观去体会这一意义。

简言之,作者和文本借由现代视域中的读者来

实现整个表意过程,所识解的意义是视域融合后的

全新意义,三者缺一不可。

5 结论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网络语言带来了两个特

点:第一,多种网络通讯平台的产生为网络语言的

书写变异提供了基础,产生了不拘一格的网络语言

书写变体;第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

更多的影音资源,使得网络语言中出现许多具有典

故(网络术语为梗)的流行语。本文从诠释学的视

角分析了这两种特点,并结合作者—文本—读者

一体化认知解读机制对这两种特点进行了细致的分

析,指明网络语言的视域融合现象。

参考文献

[1]潘德荣.西方诠释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2]王海英.网络新词的研究[D].湖北:湖北师范学院,

2013.

[3]袁瑞姣.英汉网络词汇特征之对比分析[J].高校讲坛,

2008(31):209.

新媒体研究

25

(事实上

“揶揄某人是猪八戒”


本文标签: 网络 语言 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