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4月15日发(作者:chairs是什么意思)

浅析英语中的一词

张 静 

(两京学院,陕西西安071000) 

多义现象 

摘 要: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现象,指一个词语有多种 

不同却互相联系的意义。先前的语义学理论没有把握多义现 

象的本质,因此不能对这一现象作出充分的解释。认知语言 

学理论认为多义现象的形成是人类通过认知手段如原型理 

论、隐喻等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 

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另外.本文还阐述了两种确 

定多义词义项的方法:语境和关联。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 

解释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可利用的方法.对于英语教学也 

有极大帮助 

关键词:一词多义

1.引言 

认知理论英语教学 

几乎在所有语言中。一词多义都是一种普遍现象 一词多 

义是一种多义聚合现象,指的是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互相 

联系的意义。在现代英语中.绝大部分词语为一词多义。有些 

词有两种或三种意义,而一些最为常用的词则有上百种意义。 

例如,get一词在《牛津英语词典》中的义项高达150多个。一词 

多义现象一直以来都受到众多语言学家的关注,是语言学研 

究的对象之一。不同流派的语言学家试图用不同的方法解释 

词多义的形成过程。传统的语义理论由于没有把握多义现 

象的全部和本质,未能对此现象作出充分的解释。认知理论认 

为一词多义现象的形成是人类通过认知手段,如原型理论、隐 

喻等,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 

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赵艳芳,2001:36)。另 

外,本文还阐述了两种确定多义词义项的方法:语境和关联。 

2.以往语言学家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 

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研究在语言学界由来已久 例如, 

Taylor认为一词多义现象是一个单一的语言形式具有两种或 

两种以上密切相关意义的聚合(Taylor,1995:99)。MeCauley认 

为在字典上把与一个语音形式有联系的所有相关意义都编排 

在一起是没有理由的,一个词条只能有一种语义、一个词形、 

种句法范畴(MeCawley,1968:126,转引自Hopper&Trau— 

gott,1993:69)。根据这一观点.世界上则应该存在一种最理想 

的语言,在这种语言中每一个词的意义都是非常明显的。然 

而,这种“最理想化的语言”其实是行不通的.因为一个人的大 

脑要记住这么多意义的每一个词形是不可能的(Hopper& 

Traugott,1993:71)。LyOIlS也指出,几乎可以肯定现在没有,以 

往也从未曾有过任何一种自然语言只存在一词一义。 

些语言学家试图采用一些方法来解释这一现象。Katz 

和Fordor提出语义成分分析法试图解释大量潜在的意义对照。 

这一理论可以帮助衡量某一个短语是否有意义或是否可以接 

受,但对于一词多义却未能作出原则性的解释。语义成分分析 

法受到德国语言学家J.Trier最先提出的语义场理论的挑战。J. 

Trier认为,语义场是指在某个概括词或概念支配下的一部分 

词汇,它们有与其他词汇相区别的特征。按照这一理论,每个 

词都被放在语义场中进行研究。词只有在“语义场”中才有意 

义。这一理论对各个语义场之间的语义联系未能作出直接的 

解释.所以一词多义现象在语义场理论中根本就得不到解释。 

于是,一些语言学家认为一词多义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区域,认 

为词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但是Sweetser否认了 

这一观点。他认为,如果所有词项的用法被认为是任意的话, 

个词项的不同用法也必然被看成是任意的,这样.它们之间 

的关系可能就显得毫无意义了。Sweetser举了一个例子:I see 

the picture.在这个句子中,如果我们认为see这个词项表示“视 

觉”的意思完全是任意的话,那么.在“I see what you mean.”这 

个句子中,see表示“明白”、“知道”的意思时,就根本不存在任 

意性了。同样是感官动词,为什么是see而不是其他的感官动 

词如smell,hear被用来表示“知道”、“明白”?这其中肯定有充 

分的理据。在这一层意义上讲,这种选择不是随意的。因此,我 

们就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来解释一词多义现象。 

3.认知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认知语言学发展迅速。认知语言 

学家强调人类的认知对概念形成的作用。认知语言学理论认 

为多义现象是通过人类的认知手段,如隐喻、转喻,由一个词 

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 

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赵艳芳,200l:36)。认知语言学家试图 

将原型理论和隐喻的主要观点用于词汇的一词多义的分析和 

解释。 

3.1一词多义的类典型论解析 

类典型论是范畴化理论的核心.每个范畴都有类典型。人 

们可以根据范畴中的类典型来完成与该范畴相关的推断和联 

想(Lakoff&Johnson,1999)。在多义化过程中,向心性和开放 

termin6 en espafiol:Towards a typology ofcode—switching[J].Lin— 

guistics,1980,(18):581—6l8. 

用者的性格特点,并且只有与其相熟知的朋友或是同学才能 

理解其代表的含义,这或许可以看成是个人语码转换和混用 

的一个具体实例。 

4.结语 

[2]Romaine,S.Bilingualism[M].Oxford:Basi1 Blackwell, 

1989:l56—166. 

通过上述实例,不难看出在校园环境下汉英间的语码混 

用有着很多特别之处。流行词汇,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专有词 

汇常常被作为嵌入的英语语码和汉语句子混用 ,以达到更 

有效的交流,又或者潜移默化地拉近了相互间的人际关系。而 

这些也是社会语言学研究中经常会提及和关注的问题 同样 

值得分析的问题是,在校园文化特别是大学校园中,为什么会 

有一些特定的汉英语码混用出现?什么样的限制因素使得汉 

英语码混用会以特定类型出现,例如大多时候都是语句内语 

码混用。这些都还值得进一步的分析 

参考文献 

『3]Hoffmann,C.An Introduction to Bilingualism【M 1.Lon— 

don;New York:Longman,1991:13—32. 

『4]Myers—Scotten,C.Constructing the frame in intrasenten— 

tial codeswitching[J].Muhilingua,1992.11:101-127. 

[5]赵湘.汉英语码混用现象探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6:10-12. 

『6]徐敏.英语专业学生校园用语情况分析[J].外语与外 

语教学.2005.6:61—64. 

[7]牛忠光.个人语码转换的动机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 

学院学报,2006.5:89—93. 

[8]彭滨.论中英混合语码的类型及成因[J].广西大学学 

报.2001.3:104-108. 

105 

[1]Poplaek,S.Sometimes I’11 start a sentence in Spanish:y 

2010年第39期考试Nt: ̄1 

高职高专学生英语词汇广度的调查研究 

杨向娟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陕西西安710077) 

摘 要:文章主要研究在英语分级教学环境下。高职高 

专公外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的英语词jr-的广度,即英语的词 

汇量。研究发现。不同年级、不同程度的学生的英语词j12的广 

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一、二年级A、B班学生的词汇量在不同的 

词频上的差异不同。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与学生自身相关,也 

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等方面相关 

关键词:高职高专 英语词汇广度调查研究 

1.引言 

英语词汇在英语的学习和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没有语法,只有一点东西可以表达;没有词汇,则什么东西 

也表达不了” ]。近年来,国外的研究者Goulden,Nation& 

Read[2 1调查了本族语言学习者的词汇量.结果表明其词汇量 

大概在17.000词左右。Nation ̄,j给出了从词典中如何选取词汇 

来进行测试词汇量问卷设计的步骤,使问卷设计更加准确和 

科学。Nation&Waring…调查了第二语言习得者或是本族语者 

词汇的广度。Qian ̄5 认为英语词汇广度和深度与阅读理解之 

间具有较高的正相关关系。Schmitt&Meara[’]的研究表明日本 

学生的词汇水平在330词左右,且接受性词汇量大于输出性 

词汇量 

性相互牵制、相互约束,向心性保证了词义扩展的连续性和理 

据性.开放性为词义扩展提供了可能性。多义化是通过多义词 

范畴内非典型成员的衍生和类典型的分裂来实现的。 

在多义词词义范畴中.非典型成员不断地通过连锁和辐 

射的方式从典型词义衍生而出,衍生词义又可以成为进一步衍 

生的源词义。通过连锁方式得出意义的如英语单词“candi— 

date”。该词源于拉丁语“candidadus”,本意是“穿白衣的人”,后 

来.由于罗马的竞选者参加竞选的时候都要穿F_I衣,该词又有 

了“穿白衣的谋求公职者”的意思,接下来“穿白衣的人”这个意 

义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失.只留下了“求职者,参加考试的 

人”这个意义。通过辐射方式的词如“neck”.该词的中心意义为 

人或动物头部与躯体的连接部分。从这一意义衍生出以下意 

义:(1)衣服的一部分;(2)用于食物的动物的脖颈,如鸭脖;(3) 

物体的狭窄部分(形状或部位像颈的),如小提琴的颈部;(4)任 

何事物的最狭窄部分,如瓶颈。这四种意义均衍生自原型意义。 

其中,词义(1)是意义的转移,词义(2)是意义的具体化;词义 

(3)和(4)则是意义的延伸。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多义词的词 

相互产生了联系,使几个义项有序地固定在了同一个语音形 

式hand之下。 

4.语境对多义词义项确定的作用 

语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首先我们看狭义的语境。狭义语 

境又叫做语言语境。一个多义词由于和不同的词语搭配在一 

起,词义会自然而然地确定下来。例如,have一词与不同的词 

出现具有不同的意义。例 ̄[1have breakfast(吃早饭),havea rest 

(休息),have a party(举行晚会),have a baby(生小孩),have a 

strange idea(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同一个词have的不同语义就 

是由它所处的词汇语境决定的。 

广义的语境又叫超语言语境或情景语境。使用一个词的 

背景对词义影响很大。比如.在句子“Itis adififcult operation.” 

中.在医院中说这句话,operation这个词就是“手术”的意思:在 

丁厂中说这句话,operation这个词就是“操作”的意思。此外,整 

个社会文化背景也会赋予一个词完全不同的意义。例如在8O 

年代,weekend这个词在中国指的是周日,但是在美国,它指的 

就是周六和周日 

5.结语 

义范畴中,非典型词义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与典型词义相联系。 

般说来。多义词词义范畴中的典型只有一个,但从共时 

的角度来看,我们有时很难判断词义间的主次关系。例如,英 

语单词“gay”,意义如下:(1)快乐的,愉快的;(2)明亮的;(3) 

放纵的;(4)同性恋的。这些意义的顺序表明了词义的发展,第 

传统的语义学理论从历史的、社会的因素来解释一词多 

义,未能充分地解释一词多义现象形成的缘由。认知语言学家 

从发展的观点出发提出一词多义是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向其 

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认知语 

言学理论来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也许并不为所有语言学家 

接受,但提供了一种解释现象的方法,这促使我们继续对该问 

题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Lakoff,G.&Johnson,M.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 

个意义为基本词义.最后一个为最新的词义 但是从该词的 

用法和使用频率上来看,正好相反。第四个词义使用频率达到 

了最高。在一些情况下,所有成员似乎以同等的地位共存于同 

个语义范畴中。这种情况是类典型词义分裂的结果 

3.2一词多义的隐喻性理据解析 

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一种修辞 而 

语言学家则认为隐喻是人类认识和表达世界经验的一种普遍 

的方式。Lako眍用源域与目标域之问的映射,以及意象图式 

来解释隐喻现象。他认为隐喻是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 

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域,其心理基础是 

抽象的意象图式。隐喻认知的实质就是借助具体的为人们所 

熟知的概念来表述抽象的陌生的概念,使概念从一个认知域 

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2]Sweetser,E.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Semantic Structure[M].Cambridge:Cam- 

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所以隐喻的表达方式必定要利用不同 

认知域概念之间存在的某种“相似性”来启动人们的联想.因 

此概念之间的相似性是隐喻的基础和灵魂。Sweetser总结说, 

大多数多义现象是隐喻应用的结果。以hand为例.除中心意义 

外,其他义项利用“手”这一中心意义与(钟表、仪器等的)指针 

或其他指示物的相同形象相联系,以hand的名称分别取代 

pointer,indicator等。借助“手”这一具体的为人们所熟知的概 

念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又由于两种概念相似性的存在使它们 

1O6 

[3]Taylor,J.R.Linguistic Categoirzation:Prototypes in Lin・ 

guistie Theor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93. 

[4]Paul J.Hopper,Elizabeth Closs Traugott.Grammatiealiza. 

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 993. 

[5]李福印.语义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oo6. 

[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7]冉永平,何自然.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本文标签: 意义 多义 认知 词义 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