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4月12日发(作者:汇编语言蜂鸣器音乐编程)
四种二语习得理论
1、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 by Selinker
ML TL
chiglish
mother language target language
中介语是介于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一种语言
Positive transfer(正迁移)
母语的干扰:Transfer(迁移)
Negative transfer(负迁移)
正迁移(positive):母语帮助目标语
2、文化移入说(Acculturation . Model)--by Schunman(舒曼)
3、渐进体系说(Approximative System)
循序渐进(Graduality)
Palmer ( 帕默) "Snowball"
四先原则: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死后活,先集体后个人。
4、输入说(Input Theory) n(克拉申)
对于二语的习得,要进行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输入
"i+1"即"input+1","1"相当于不定量"n"
“中国外语立体教学理论” by “张正东” 所用甚少
四、环境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Critical period 关键期假说
“13”is the critical age
1、印度狼孩
2、非洲黑猩猩孩
3、辽宁猪孩
思考题:语言学对我国外语教学有什么样的启示
第二部分:外语教学流派(Schools of FILM )
教学目的:1、了解英语教学法主要流派。
2、借签
第四讲:
一、 FLI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
(一).GTM(语法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s
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中,源于欧洲(西欧),(18世纪前的拉丁语)
中国从1872年开始,同文馆标志着中国班级教学的开始。
GTM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主要特点如下(弊端)
1、重视书面语,轻视口语。
2、重视语法教学。①按语法的体系来编教材
②用演绎法教语法
③充分利用本族语,翻译为课堂主要活动。
④句子是教学的基本单位。
不足:课堂80%在讨论语言,20%操练;消极活动占85%,积极活动占15%
(二)、直接法(Direct Methods)
始于19世纪末,源于欧洲。它的背景是移民、商业发达等。其特点
如下:
1、帕默的"snowball" 循序渐进
2、AA制"Ask -Answer"制
直接法作为科学外语教学的开端
(三)、听说法(Auduiolingual Methods) 源于二战
20世纪40-60年代源于美国,20世纪70-90年代在中国盛行。其产
生背景是珍珠港事件(Bloomfield布龙菲尔德)。其特点如下:
1、听读领先
2、句型操练(听说法的核心)
过程:①耳听会意
②模仿(跟读,齐读,抽读,纠错,改正记忆)
③重复(检查)
④变换操练(机械练习 有意义练习 交际练习)
3、缺点:①脱离了内容和环境,学生无话可说。
②无法交际。
③忽视了读写。
思考题: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指导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第五讲
(四)视听法(Audio-Visual Method) 例如"Family Albumn"
1、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法国,又称情景法(Situational Method)例
如Follow Me
2、特点:①整体感知(Global Senses).它包括音、形、义、词、句、
话六个方面。
②视听并用
③情景为主
④教材是日常生活主题
(五)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 又称交际途径
简称CA 或 CLT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欧洲。(EC欧共体),EU(欧盟),出于政治
原因。
精讲多练,符合“MMC”原则
特点: ①学生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在哲学上也叫“实用主义哲学”
②以意念功能为纲,又称意念功能法
③教学过程交际化
A:以话语为教学单位
B:选材真实、自然
C: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主动,自由练习)
D:以内容为中心(Content centered)
E:容忍错误原则(容忍学生所犯的错误)
(六)自然法(Natural Approach)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中国的交
际法是自然法和交际法的结合。
1、自然法的依据:SLA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Krashen(克拉
申),美国二语习得大师
①学习习得假说(Learning Acquisition Hypothesis)
②自然顺序假说(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③监控假说(Monitor Hypothesis)
④情绪过滤假说(Emotion Filtering Hypothesis)
2、自然法的特点(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人的情感
①创造愉悦的氛围
②师生平等
③强调自然的输入(学生在无意下获得知识)
思考题:交际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第六讲
二、国外近20年课堂教学改革成果介绍
Humanistic Psychology (人本主义心理学)
Innovative Approach (创新法)
Affactive Approach(情感法)
(一)沉默法(The Silent Way)教师在呈现语言项目的时候只说一遍,然后沉
默(西方)
特点:培养学生全神贯注精神和合作精神
(二)暗示法(Suggestopedia)老师初读对话后学生全身放松听音乐进入飘渺
的状态后,老师合拍抑扬顿挫地朗读对话。
困难:①很难知道学生的状态。
②对音乐不是很懂,很难合拍。
③很难做到抑扬顿挫。
(三)社团法(Community Approach) 使学生围成一团,形成协商的气氛,老
师在外循环观察,座位排列方式:秧田式
1、给学生增加了更多的训练机会
2、有利于面对面的交际
(四)全身反应法(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
(五)打破教学常规:所有这些常规都与人本主义有关系
①教师先问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站在讲台扫视全班后问好
②抓中间,带两头(把中间的主体抓住向两头延伸)
③学会了的站起来,没学会的坐下去(学会了的站起来心情是好的;不影
响其他人,约束能力较强)
④站立交谈(提高与人的交际能力)
⑤面向全体(备课时中间的学生为目标(水平)来备课)
⑥蓝笔改错
思考题:国外近20年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第三部分:《新课标》解读
教学目的:1、了解《新课标》的研制情况。
2、了解《新课标》的理念。
第七讲:
解读新课标(New English Curriculum)
新课程标准是第一次使用,以前叫大纲
(一)新课标的研究情况:
研制组成员组多为英美留学回国的中青年专家
组 长:陈 琳
副组长:王 蔷
2001年7月颁布
2001年9月全国选了5个省进行试点(湖南、湖北、海南、广东、宁夏)
(二)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体现灵活开放
3、突出学生的主题,尊重个体差异(学生为中心)
4、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任务型教学 学生自己去探究体验
5、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旧 终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
太多、太难(结果)
改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过程性评价)过程
08年以后课程性评价=终结+形成性
师评、学生评、家长评、小区的人评
6、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三)新课标的目标结构(Module 模块)
旧的大纲:语音、词汇、语法
语言技能:听、说、读、写
Integrated motivation 综合性动机
动机
Instrumental motivation 工具性动机
Intrinsic interests 内在的兴趣
兴趣
Extrinsic interests 外在的兴趣
自信和意志(Confidence and determination)
国际视野(International Vision)
文化知识
文化意识(Culture Awareness) 文化理解
跨文化意识
思考题:旧大纲与《新课标》有什么不同
第八讲
一、《新课标》具体目标结构解读
小学除了听、说、读、写,还有四个方面的技能,即:玩、演、视、听。
教学举例:
二、举例
学单词:school,playground,classroom,office ,artroom , musicroom,
liberary, language lab , multi-media room
教学过程:
1、教师先根据本校的场所位置画一幅平面图,但不标出场所名称,把平面
图复印若干份。
2、把单词作成大约2*3厘米的小卡片做活动是每小组一套。
3、借助图片向学生呈现以下单词,要求学生做到:
①看见图片能说出单词。
②给出单词也能说出场所的名称,只要求学生认读,不要求拼写。
4、将学生分成4—5人一组(下组成员必须围成一圈),每组发一张学校平
面图和一套单词小卡片,要求学生根据学校场所的实际位置把单词贴在平面图
上。
5、让相邻的两个小组对他们贴好的平面图,如有不同之处,进行适当的修
正。
6、把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在黑板上贴三幅平面图,给每个大组再发一套
单词卡片,每个大队派两人到前面,到前把卡片贴到平面图上,首先完成并贴的
正确的获胜。
7、小组内的学生轮流根据贴好的平面图向其他学生介绍自己学校的场所,
鼓励学生使用其他所学语言进行创造性表达。
8、把学生贴好的平面图贴在班级墙报上或布告栏或校门口,当作奔校的英
文示意图。
9、对程度教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自己设计一个学校的示意图,并用英语向
其他同学介绍。
思考题:学习1—9级目标结构具体要求
第四部分:任务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TBLT)
教学目的:1、了解任务型教学的理论依据。
2、掌握任务型教学课堂操作模式。
第九讲
一、三“P”模式与三“T”模式
Presentation
三“P”模式 Practice
Production
Team-work
三“T”模式 Text-based Approach
Task-based Approach
二、任务型教学(TBLT)
“TBLT”指的是反对结构—口语—情景法,和三“P”教学模式,重视推理
活动,是交际法的一种模式,它抛弃了传统的“学习语言”而“使用语言做事”,
从而保证教学过程的交际化,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探究,有目的的从“用”
中学和从“做”中学 。
三、任务型教学的起源
1979年—1984年在印度南部Bangalore(帮加罗尔)的Prabbu(勃雷泊)支持
了一个Bangalore Communicational Teaching Projects项目研究,该项目完成后就
形成了任务型教学。1996年首次 中国香港使用。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流行。
1983年,哈默(Harmer)提出了叫Balanced-Activities Approach(平衡活动法),
他认为课堂要包括新语言,练习,交际运用,平衡是指交际与非交际的平衡
四、任务型教学的特点
(文献:程晓堂—《任务型语言教学》—200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1、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语言
2、强调学习活动和学习材料的真实性
3、学习活动以表达意义为主
4、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
5、鼓励学生创造性使用语言
6、鼓励课堂教学活动之间的联系(Task-chain)
思考题:任务型教学的特点
第十讲
一、任务型教学的操作过程(实践)
1、Jane Willis模式
英国语言教育专家,主要研究如何实施任务型教学,是该方法的实践者
(实践—理论)。1996年出版的“A Framework of Task-Based Learning”(任务型
教学框架)。他的任务型教学模式有三个阶段:①任务前阶段(the pre-task
phase)
②任务链阶段(the task-chain cycle)
③语言分析阶段(the language Analysis)
①任务前:为后面一项活动做准备活动。包括:A:介绍话题
(Topic-introduction) Brainstorming.切入主题法、借助图法或手势介绍
话题(36%的Verbal+64%的Non-verbal组成一节课)、个人经历介绍话题。
B:激活语言(word-activation)方法:做游戏、头脑风暴、cross-out(挑出
相关词)、词汇呈现(word-presentation)
C:语言准备活动:引导学生重点学习一些有用的词汇或表达语。
D:准备活动:给学生稍加思考时间,想一下如何去完成任务。常见做法是放录
音(示范作用)
②任务链活动。主要包括做任务、准备报告、报告任务结果三个活动。
A:做任务:学生以小组形式根据事先提出的要求分布完成任务。老师是监控者、
帮助者(facilitator)、资源提供者(resoursor)
B:准备报告任务:小组成员就如何报告任务的结果做准备活动、教师向学生说
明报告目的、报告的主要内容以及方式和时间。之后,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决定
谁报告,报告什么,如何报告。
C:报告任务结果。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学生简要汇报完成任务的情况,重点展
示任务的结果。老师是组织者,评价者。
③语言分析阶段
"Willis"模式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学生对重要的语言项目
进行有意识的学习和操练。(巩固)
操作:①根据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听到的书面材料,录音材料。教师设计
一些以语言为焦点的活动,例如:让学生找出与材料相关的单词、短语等。该活
动的目的不是向学生教语言项目,而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
②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活动。如做练习册。
③全班学生一起活动。教师对重点的语言项目进行归纳、总结。(近似于
传统的老师做的Summary)
④根据语言分析中的项目进行其他操练(drilling)传统教学与“Willis”
教学区别:
①、传统教学是为了教知识而教知识,学生并不知道学习知识的目的,而在
“Willis”模式中,学习知识是为了能够完成后面的任务,所以牡丹非常明确。
②、三个阶段传统教学是从形式到形式的语言活动,“Willis”模式是从意
义到形式的语言活动。
③、传统教学由教师直接了当的向学生教语言规则,而“Willis”模式是由
学生自己去观察、探究。
④、提出教学是形成系统的语言知识系统,而任务型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语言
意识。
第十一讲
2、Ellis模式
在2003年出版的“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是任务型
教学的又一新作,Ellis认为任务型教学包括三个阶段,即任务前阶段、任务中
阶段、任务后阶段。
一、任务前阶段
为任务中作准备(做什么事,让学生了解任务的具体结果是什么,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和动机)。Ellis认为任务前阶段包括四个活动:
1、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一个类似的任务。
2、让学生听或看一个示范性的任务。
3、准备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新任务活动,如通过提问,激活相关知
识领域,提供有关背景知识让学生预测相关词汇或向学生介绍相关词汇。)
4、规划如何实施任务。
二、任务中阶段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实施任务,具体任务根据任务要求来确定,但应注意:
1、是否给学生限定时间。(Ellis认为如果强调准确性,不限时间;如果强
调流利性,要限定时间。)
2、学生实施任务时是否可以参考其他材料。
3、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提供动态的信息。
三、任务后阶段: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活动:
1、让学生重复任务
2、报告与反思
3、分析语言形式
思考题:Ellis模式操作过程
第十二讲
3、 Li's(LI peidong)模式
分成三阶段:任务前、任务中、任务后
一、任务前活动
(一)Lead-in (导课) (starting)是将学生带入新知识的准备状态的教学
行为。Revision presentation
1、导课的作用:①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②激发学习期待;
③开启思索的动力;
④为进入主题做铺垫。
2、导课原则:①导课要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②导课要与教学内容有关联性
③导课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导课时间3-5分钟为宜)
④导课需要从课型的需要入手
3、导课方法:[《中小学课堂技能训练》--于勇]--当代世界出版社
①直接导入法(又称目的导入法)该语法又分为两种A:提问导入法;
B:摘录导入法(即
把课文中重点的词汇、句型摘录出来,进行导入)。
②直观手段导入(又称视觉导入法)。利用图法、图画、幻灯片、投影仪、
图表、实物(realia)、录象片(Vidio Tape)导课,(以触动学生的视觉) 初
中生形象思维能力好(高中生抽象思维能力好)
A、实物 B:图片、简笔画 C:剩余的
思考题:了解导课的内涵
第十三讲:导课
③情景导入法,即创设情景,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体验。根据学
生生动、活泼、模拟力强等特点,利用讲故事、听录音、情景对话、做游戏、模
拟演练、背景分析等方法,调动听觉、触觉、语言、情绪等感官功能来学习。
A:听录音,背景分析,趣味故事等适合新课的导课,以调节情绪为主题教
学做好铺垫。
B:设置情景对话,做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教学游戏,模拟演练等导课方法,
适合于通过旧课衔接,引导新课,激活学生对新内容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④逻辑导入法。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导课。
A:温故导入法。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复习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然后过
渡到所授知识的讲解上。
B:归纳导入法。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导入新课。
C:比较导入法:即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点、相关点,采用类比的方法导
入新课。
⑤歌曲导入。
⑥复习导入。
⑦自我介绍导入。
⑧猜词游戏导入。
⑨值日生报告导入。
⑩全身反应法活动导入。
思考题:试用新教材练习导课的基本技巧
第十四讲:
二、Presentation(呈现)
1、所谓呈现技能,又称为介绍技能。是指教师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创
设一种意思明了的情景,并用标准而清楚的英语语言将要学习和掌握的新语言项
目呈现给学生。
2、呈现的功能:
①利用旧知识分出新知识,为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做好铺垫。
②充分地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
③呈现是架起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
3、呈现的原则:
①呈现的内容要简洁,精确。
②呈现的过程要生动,形象。
③呈现语言(Teachers talk)包括课堂用语(一些指合性的语言)和解释性
的语言。
④呈现的手段和方法要恰当。
⑤呈现过程中教师要体现讲解员和示范表演者的角色。
4、呈现的方法见《英语教学法教程》(王蔷)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于勇:《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①图片呈现是最早使用的一种教学包括挂图,课文插图,课文前面的彩图和
风景照。
②简笔画呈现。
③投影片呈现。
④实物呈现。
⑤图表呈现。
⑥身体语言呈现。
⑦问答呈现。
⑧故事呈现。
⑨歌曲呈现。
⑩游戏呈现。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四种二语习得理论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roclinux.cn/p/1712871156a610341.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