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3月22日发(作者:google翻译语音输入方法)
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治者”
2011-03-18 07:51 京华时报 我说两句(加入讨论) 转发至
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治者”。应对“谣盐”,不仅要通过信息公开透明、加强核
辐射相关知识的传播普及,让公众心里明白、心态平和;更要维护社会良序与公义,铲除
谣言滋生的现实土壤。
自3月16日始,浙江、广东、江苏、北京等地出现食盐热销现象,一时冒出了“盐
如玉”等新词儿。
抢购风并不稀奇。非典时期,板蓝根、白醋被说成特效药一时大卖;近两年甲流来袭,
大蒜又因为有“防治奇效”而炒得火爆。抢购背后,必有传言作为推手,成了观察抢购风
的一条铁律。此次食盐抢购风,照样有传言在作祟,一是“盐不够”,说日本核泄漏将污
染海水,造成未来海盐不能食用;二是“防辐射”,说含碘盐可以预防核辐射。
对于这样的传言,卫生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放射防护中的碘知识问答》予以回应,
一些地方的卫生部门开通核辐射防护科普热线,不少专家也站出来解疑释惑。我国盐产量
巨大,而且80%以上是矿盐,而非海盐,食盐供应充足;含有微量碘的碘盐,对防辐射不
起作用。可以说,推动食盐抢购的传言,毫无科学道理,多是无稽之谈,是不折不扣的谣
言。
问题是,为什么会出“谣盐”?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追问,可以观察到我们社会运行中
的一些软肋。首先,社会心态存在非理性、盲从的一面,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信息的不对
称。社会学家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曾提出一个谣言传播公式:公众认为信息越重要,同时
信息越模糊不清,流言传播得就越快。
从某种程度上说,抢盐风潮,无异于一场心理“地震”。其“震源”,一是对事关生
命安全的核辐射扩散情况未知的恐慌,二是对辐射防护知识匮乏下的茫然。
其次,社会行为中存在违法缺德现象。每逢抢购,总有少数不法商家趁机哄抬物价、
囤积居奇,以牟取暴利;总有一些网络推手大肆忽悠,推波助澜,唯恐天下不乱。人为操
作之下,市场现货被抢光,而库存一时来不及上市,出现短时间断货,造成紧缺假象。
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治者”。应对“谣盐”,不仅要通过信息公开透明、加强核
辐射相关知识的传播普及,让公众心里明白、心态平和;更要维护社会良序与公义,铲除
谣言滋生的现实土壤。
不过,此事也带给我们一个警示,日本大地震发生以来,各类谣言层出不穷,对我国
社会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对于此类谣言,加强对公众的沟通和信息服务,主动进行治理和
防范,突出前瞻性和预见性,防微杜渐,预其未萌,方为上策。
2月10日凌晨2点,江苏响水传言有化工厂泄漏毒气要爆炸,致当地万名群众外出逃
命。清晨5点至6点,该地区交通大堵塞。在逃离过程中,由于马路拥堵,发生多起事故
并导致四人死亡。10日下午,当地政府辟谣,公安机关全力追查造谣者。(2月11日《新
华网》)
因“谣言大逃亡”而导致4人死亡的惨剧,令人愕然!这到底是缘于谣言本身的“杀
伤力”,还是另有使谣言发酵、“可信度”大增的“添加剂”?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治者(申论资料)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roclinux.cn/p/1711044007a585608.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