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3月12日发(作者:bias最准确参数)

《藤野先生》阅读及答案

一 阅读课文1--3段:

1.概括选文主要内容: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

2.结合语境说说“标致”和“精通时事”在文中的意思。

“标致”,漂亮,这里是反语,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精通时事”,这是讽刺的说法,(他们)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

3.“花下也缺不了成……一座富士山”,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夸张,极言他们头发形状的高、大,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他们的丑陋形象,

讽刺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品质,表达作者厌恶之情。

4.第3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作者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作用是什么?

是作者离开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反衬作者忧国忧民的悲愤之情。

6.课文第1段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厌恶嘲讽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高高耸起、形成富士山、盘得平、油光可

鉴、扭几扭、实在是标致极了

7.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①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有些还值得去一转……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

.....

常不免要咚咚地响得震天。

...

“有时”写并非随时,“去一转”因有几本书买,与下文留学生对比,看出作者

到日本学习的目的,表达作者的爱国情感。“常不免”写经常地跳。“响得震天”

写吵闹声大,描绘留学生会馆污秽,留学生的劣行,表达作者无法抑制的愤慨之

情。

②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

“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对东京的失望之情,引起下文的描写,为离开东

京到别的地方去埋下伏笔。

二 阅读课文4、5段

1.作者记得“日暮里”“水户”的原因?在文中的作用?

记得日暮里,也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记得水户,是因为这里是富

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之地,表达作者的忧国之情。

表达作者的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

2.说说对“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这句话的理解。

作者以调侃、幽默的话语推断自己在仙台受到优待的原因。

3.为什么作者用“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来解释他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4.作者在仙台受到的优待是什么?这段的作用是什么?

不收学费,操心食宿。

反映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6.

5.“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前面说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睡安稳了,表现作者对生活环

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三 阅读6—23段

1.概括与先生相处的四件事及表现的人物精神。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 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2 第8段中“这一门学问”指的是解剖学,“模糊”的含义是马虎、不讲究,第

10段“添改”是指添加订正或改正。

3.“经过20年的我”对“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的时间记得这样清楚,

原因是:我对先生给我修改讲义的印象非常深刻。

4.“我拿下来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因是什么?

“吃惊”是因看到藤野先生竟然亲自给我这个外国学生改讲义;“不安”的是讲

义中有那么多的脱漏和错误让先生费神;感激的是先生的热情关心。

5.“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这句话不能删去的原因是什么?

承上启下;感激和自责交错,表达作者对先生的衷心钦佩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6.“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这句话的作用?

写我口是心非,与上文“有时也很任性”相照应。

7.第6—10段用外貌、语言、侧面描写,刻画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

象。

8 第15段中写“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这样一直持续到教完了他所担

任的功课”,这句话的作用?

表明添改讲义持续进行,可见他工作的认真负责。

9.第20段“不过没有落第”中“不过”一 词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不过”意为只达到了很低的起码的要求,一方面表现作者为救国而发愤学习不

甘落后的精神,另一方面为下文埋下伏笔:不过没有落第的成绩便足以引起他们

的怀疑与臆测,甚至无理的搜查,无端的诬蔑,无凭据的造谣,是多么令人愤慨

和不能容忍的事!

四 阅读第24—31段

1.概括段意:写弃医从文的原因。

2.阅读选段,分析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两件事的侧重点是什么?)

①匿名信事件,写作为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的祖国富强

起来。②看电影事件,使作者看到中国老百姓不觉悟,这是造成中华民族衰弱的

重要原因,使他立志要救他们的精神,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3.“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的命运了”这句话的作用及表达的含义和情感?

过渡段;“中国是弱国”和“中国人是低能儿”之间本无因果关系,作者却在中

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强调,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了

对这种谬论的愤慨和抨击,“也无怪他们疑惑”写出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

和愤懑的情感。

4.“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他们”指受毒害的日本青年学生。

“他们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5.“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这一声”指日本青年的“万岁”的欢呼声。

6 “他们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幸灾乐祸,

麻木不仁,“酒醉似的”写麻木到令人震惊的程度,表达作者对反动统治下人们

精神麻木的痛恨。

7.“呜呼,无法可想”表达作者怎样的内心感情?

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强烈痛恨之情。

8.“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那时指“看电影时”,那地指“仙台医

专”,我的意见指“学医救国”,变化指“弃医从文”。


本文标签: 作者 表达 留学生 先生 仙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