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3月11日发(作者:marqueeboost要踩开吗)
龙源期刊网
点唱机与点唱机音乐剧
作者:肖明霞
来源:《音乐爱好者》2013年第06期
一部中文版《妈妈咪呀!》为中国音乐剧产业带来了全新的制作理念和运作模式,也让一
大部分初识音乐剧的观众被它动感活泼、积极热情的音乐所吸引。在熟悉了这些由ABBA乐
队创作的金曲的同时,细心的观众可能还看到它被赋予“点唱机音乐剧”(Jukebox Musical)的
标签。何为“点唱机音乐剧”?点唱机又是什么?
要解释“点唱机音乐剧”,不妨先来了解下什么是“点唱机”。
点唱机(Jukebox)是一种可储存大量音乐作品、靠投币驱动的音乐播放器。功能有点像
今天的KTV点歌系统,只不过当年储存的不是数据而是货真价实的唱片。要追溯这种自动化
音乐播放器的前身,投币音乐盒与自动钢琴可算是鼻祖了,它们使用纸卷、金属盘或者金属
筒,在真实的乐器上演奏音乐。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这种靠物理机械原理演奏音乐的装置改为使用实体的唱片播放音乐。
1890年,格拉斯(Louis Glass)和阿诺德(William S. Arnold)对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进行了
改进,发明了一种需靠投币启动的留声机,它有四个听筒,使用者可以通过任意一个聆听音
乐。他们将其命名为“投币驱动式留声机”,并获得了专利技术。当然,起初这种装置比较简
单,仅能播放一张固定的唱片。1918年,尼布莱克(Hobart C. Niblack)将其改装,使唱片可
以被更换。这种唱机被后来知名的AMI公司于1927年首度介绍给公众。
1928年,西博格(Justus P. Seeburg)将这种唱机改造成靠投币驱动、带有静电式扬声器
并能容纳八张唱片的唱机。但这种唱机大而笨重,八个独立的转盘装置被安装在一个摩天轮似
的旋转驱动机上,使用者可任意选择喜欢的唱片,后来西博格唱机容量增至十张。随着设备的
升级,市场上对于这种唱机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多。
另一种叫做壁式唱机(Wallboxes)的产品在当时也颇具影响,它已具备远程控制的功
能,顾客在他们的餐桌上就可选择想听的歌曲,1949年推出的“西博格3W1”即是代表之一,
在经营者看来它是种极具商机的娱乐设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立体声效果开始风行,此时期
的壁式唱机则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设计了内置扬声器以产生更佳的效果。
商家们也在点唱机的外观设计方面颇费心思。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早期,有讲究的木质外
壳,1941年“沃利策850”点唱机,则在仿大理石纹路的塑料壳上,闪动着炫彩灯光和彩色动
画,看似孔雀开屏般绚丽。不过二战期间,点唱机在美国却无用武之地,因为它的制作原料金
属、塑料等,正是战场上急需的物资,1942年“沃利策950”点唱机甚至不得不将启动装置的金
属硬币改为木质硬币。点唱机曾一度停产,直至1946年,点唱机制造业才再度复兴,多家公
司参与到竞争中来。始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的沃利策(Wurlitzer)公司、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
龙源期刊网
西博格(Seeburg)公司、三十年代的摇滚奥拉(Rock-Ola)公司、AMI等都是著名的点唱机
生产商。
Jukebox这一称谓在1940年前后首先出现在美国,它是从Jukejoint一词派生出来,根源来
自美国东南部的词语Juke或Joog,意为无序的、嘈杂的、奇怪的(另有一说是来自非裔美国
人,意为舞蹈)。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点唱机是十分时髦的娱乐设备,尤其
在五十年代极为盛行。它常出现在酒吧、餐厅里,年轻人围着它投币、点歌,和友人同赏或共
舞一曲的场景,是当时再平常不过的画面。1977年,奇想乐队(The Kinks)还录制了一支单
曲,就叫《点唱机音乐》。
由于点唱机上的计数器可以显示出歌曲被播放的次数,因此其拥有者(多为酒吧、餐厅店
主)便可了解顾客的喜好,从而决定更换更具经济效益的唱片,备选曲目则多是当下流行金
曲。四十年代中期,从早期摇滚乐到古典音乐、从歌剧到摇摆乐,美国有四分之三的唱片都是
在点唱机上播放的,很多店主将此视为“一本万利”的发财良方,因为在当时美国的版权法中,
点唱机进行音乐传播并未被视为营利性经营活动,顾客点歌要投币付费,而店主却无需支付版
权费用。这样一来,对音乐著作者和出版商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直至1976年,美国的版权
法才最终取消了对自动点唱机这一“优待”。
从最早的蜡板唱片到如今的mp3,科技的飞跃已让人们聆听音乐的方式和载体发生翻天覆
地的变化,新新人类或许把购买唱片当做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他们只需轻点鼠标就可获得音
乐文件,一只小小的mp3或ipod就可随时随地欣赏音乐了。还有谁会记得曾经风靡一时的点
唱机呢?尽管它早已远离人们的视线,但Jukebox的娱乐性、综合性的特点却在其他领域延续
着,比如名为Jukebox的软件可由使用者随意刻录海量音乐,以及被称作Jukebox Musical的点
唱机音乐剧,则延用了点唱机“金曲串烧”的涵义。
点唱机音乐剧(Jukebox musical)可以是舞台音乐剧也可以是音乐电影,它最主要的特点
就是使用现成的歌曲串联,如一些明星歌手或团体的名段,因此很多剧目成为了这些歌手的自
传式故事,毕竟这种创作模式相对简单,只要叙述明星的人生历程、适当加入他的金曲就基本
成型。但若想避免这种单调的模式,做到卓尔不群,就要看编剧的功力了。1999年问世的
《妈妈咪呀!》虽使用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瑞典流行组合ABBA乐队的经典之作,但并非讲
述ABBA乐队的故事,而是编创了一个全新的、富有感染力的“寻父记”,并且尽量保持了原作
歌词原样。虽然《妈妈咪呀!》是“点唱机音乐剧”风潮的引领者,但绝非首创者。
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点唱机音乐剧”的称谓第一次被定义出来,专指那些由大量热门
歌曲构成的电影作品,比如1944年的《摇滚爵士即兴演奏会》(Jam Session),1956年的
《昼夜摇滚》(Rock Around the Clock),1959年的《点唱机旋律》(Juke Box Rhythm)和
1964年的《一夜狂欢》(Hard Day's Night)。其实,就连1952年的《雨中曲》也是点唱机音
乐剧的范例,这部影片的音乐并非为电影原创,而是直接使用了一些二十年代的歌曲,以及根
据科尔·波特(Cole Porter)歌曲改编的新作。
龙源期刊网
多年来这种“点唱机音乐剧”获得了不小的成功,如关于巴迪·霍利(Buddy Holly)的自传
《巴迪-巴迪·霍利的故事》(Buddy-The Buddy Holly Story),就从1989年到2003年在伦敦西
区演出了十四年之久。而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性成功的作品,当属使用了ABBA音乐的《妈妈
咪呀!》。自1999年在伦敦西区横空出世后,迄今已有十四种语言版本,观众超过四千五百
万,全球票房破二十亿美元。
但是艺术评论和商业效益并不总能平衡,有的作品只上演了短短一阵便不得不下档,如
《列侬》(Lennon);也有的作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妈妈咪呀!》《泽西男孩》《居无
定所》等。其实这种将大众熟悉的歌曲串联、使用原词或填新词制作成舞台作品的概念,甚至
可以追溯到1728年的《乞丐歌剧》(The Beggar's Opera),这部作品颇受大众欢迎,不仅因
为情节贴近下层百姓生活,还因为它使用了许多当时脍炙人口的市井小调,以及巴赫、亨德尔
等人的作品,就连民谣《绿袖子》也在其中“友情客串”。
这种靠将热门歌曲串烧“创作”成的剧目,看起来缺乏原创精神,是创作的倒退,但也不失
为一种讨巧的创作模式。采用现成的经典歌曲,一来可以省去委约创作中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
本,二来歌曲已经过前期市场检验,有一定的品质保证,同时其歌迷又成为潜在票房支柱。音
乐剧的最终目的是盈利,娱乐化和商业化始终伴随它的一生,对于制作方来说,控制制作和演
出成本则是重中之重。所以点唱机音乐剧“拿来主义”化的做法又何尝不可呢?
似乎这一“商机”借由《妈妈咪呀!》的成功被广为推崇,随后已有四十余部点唱机音乐剧
问世,皇后乐队(Queen)、比吉斯乐队(Bee Gees)、猫王的作品都被相继改编,不久前由
汤姆·克鲁斯加盟的音乐片《摇滚年代》(Rock of Ages)也是翻拍自同名的点唱机音乐剧。改
编披头士乐队、辣妹合唱团的作品也在2012年于英国亮相。在中国的原创作品中,2011年问
世的《爱上邓丽君》,其实也是一部典型的“点唱机音乐剧”,大量邓丽君歌曲正是它的核心所
在。
由《妈妈咪呀!》引领的点唱机音乐剧风潮,似乎是当下受众在瞬息万变的社会里,渴望
从经典中找寻慰藉与回归的一种表现。但显然,这种成功不具备可复制性。模仿者也多是赔本
赚吆喝,音乐剧最终落脚在“戏剧”上,徒有其表的跟风之作,即便是莫扎特再世恐也无力回
天。
拥有灵魂的好故事才是成功的关键。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点唱机与点唱机音乐剧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roclinux.cn/p/1710101019a557725.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