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1086019


2023年12月23日发(作者:我的世界电脑版)

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原因分析

美国对日政策的目标及其实现方式是随着各种形势的发展及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影响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国际形势的发展是美国调整对日政策的最直接和重要的原因,美、日的国内因素也是促使美国转变对日政策的重要原因。

1、 冷战与美国对日政策主导思想的变化。

战后初期,美国在远东试图利用中国对抗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扩张,在占领日本最初的2年中,基本上采取了严厉的改造政策,其目的是把日本改造成一个民主国家,使之不再成为美国和世界和平的威胁。冷战的发展却促成了美国对日政策的调整和转变。

丘吉尔的富尔敦演说拉开了冷战序幕,“杜鲁门主义”的诞生则标志着冷战的全面展开。国际形势的发展使美国更加关注和重视苏联影响的扩张和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这种重视甚至达到恐惧的程度,“到1948年,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几乎已经牵涉到国际上的每一个问题 ”。中国、朝鲜、菲律宾、马来亚、越南等亚洲国家的革命形势对美国的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美国不得不对其远东战略进行调整了!随着中国内战的蔓延,特别是1947年后半期以后国民政府的败退,美国已不再看重这个即将被内战摧垮的国家的战略价值,日本在美国远东战略中的价值才凸显出来。

对日政策的调整涉及到对日媾和、美国占领军的撤离、美国在远东和日本的地位等许多问题。早在1946年2月,美国国务院就已正式开始考虑对日媾和及缔结和约问题,他们当时虽并不看好中国的形势,但对蒋介石和国民政府还是充满期望的,蒋也在非常卖力地打内战。这样,美国对日政策重点还是彻底改造日本,国务院远东司在1946年底1947年初起草的对日和约草案(“博顿草案”)对日本的非军事化、战争赔偿以及战争清算问题仍做出了比较严格的规定。到1947年以后,国际形势促使美国政府考虑加快调整对日政策,国务院、陆军部和占领当局之间展开了一场关于美国对日政策的争论。

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以及各方辩论的深入而逐步完成的。各方在促进日本政治稳定和经济复兴,并使之成为一个对美友好的国家这一问题上应该说基本上是一致的。争论最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点:1、缔约的时机问题;2、缔约后美军是否继续驻扎日本本土的问题;3、是否重新武装日本的问题。

1947年9月后中共军队在战场上势如破竹,美国对中国的未来前景愈感悲观,于是便开始重视日本,并加快了政策调整步伐。1947年10月,三部协调委员会的SWNCC384号文件要求立即把民主改革转变为经济复兴,凯南领导的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对日和约的PPS/10号文件 ,提出推迟媾和。1948年1月22日,白宫命令麦克阿瑟实施SWNCC384号文件,要求“做出更多的努力,以实现日本在合理生活水准基础上的自给自足……尽快采取与基本的占领政策一致的必要步骤,在和平和自给的基础上,初步复兴日本的经济”。

1948年3月,德雷帕、凯南和麦克阿瑟举行了一次会谈,分别代表三个方面就美国对日政策发表了意见。他们之间的分歧,特别是麦克阿瑟与凯南和德雷帕之间的分歧较大。以凯南为首的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主张推迟缔结和约,把美国在日本本土的军事存在问题留待缔约后再另行讨论;确定最低限度的赔偿额;日本工业的非军事化严格限制在武器生产的范围内。而麦克阿瑟则认为,应尽早缔结对日和约,并在缔约后立即撤出驻日本本土的美军。军方则试图彻底和全面地修改对日政策,主张无限期推迟对日媾和,大幅度减轻赔偿,并允许日本重新进行有限的武装 。

凯南在与麦克阿瑟会谈后起草了PPS28号文件 ,在参考陆军部和国务院的意见对其进行修改后以PPS/28/2号文件提交国务卿,并于6月2日作为国家安全委员会NSC13号文件提交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1948年10月7日,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了其修改稿NSC13/2号文件 ,9日杜鲁门予以批准,并成为美国政府对日政策的最高文件。该文件对“和平条约”、“安全问题”、“政权控制”、“占领政策”等都做出了说明。关于缔约的时机,该文件表示:“鉴于有关国家对于条约性质和缔约程序有不同的看法以及由于苏联侵略性的共产主义扩张引起的严重的国际形势,美国不应该在此时急于缔结和约”。关于扶植日本经济复兴问题,它明确地提出:“扶植日本经济复兴应该成为将来美国对日政策的基本目标”。关于安全问题,它表示缔约后美国军队的去留视国际形势和日本国内形势发展而定。美国已不再把日本作为一个敌国进行改造,而是试图把它由敌人转变成盟友,取代中国对抗苏联势力在远东的扩展和中国革命胜利带来的冲击。这样,NSC13/2号文件也就标志着美国政府对日政策主导思想完成了转变。

在美国各部就对日政策进行辩论的同时,美国政府和占领当局已开始了对日政策的具体转变。1948年2月3日,美国国务院发布公告,允许美国商人进入日本,延长了滞留日本的时间,并促使他们与日本的个人、商业公司以及外贸商等进行交流 。在解散财阀问题上,德雷帕在1948年4月7日宣布华盛顿已废除了FEC230

号文件,随后成立了一个“排除集中评估委员会”,并与1948年5月派往日本。该委员会很快即把已确定解散的325家公司中的150家排除在外,对其余的则未作决定。到1949年8月3日该委员会解散时,297家公司被免于解散,11家被要求解散。在赔偿问题上,美国从最初严厉的赔偿方案迅速后退。鲍莱方案对日本赔偿问题做出了严厉的规定;而斯特瑞克代表团在1948年2月发表的《日本工业赔偿调查报告》不但大大削减了日本的赔偿数额,而且减少了对日本工业水准的限制;1948年德雷帕调查团发表的题为《关于日本和韩国的经济形势及展望》的报告又大量削减了日本的赔偿,并明确提出要复兴日本经济;到1949年5月,华盛顿就宣布赔偿计划已经成功解决了。在削减日本赔偿的同时,也逐步放松了对财阀的限制。美国还制定扶植日本经济复兴的其他措施,最重要的一点体现在美国政府制定的“稳定经济九原则”和“道奇路线”上。对于整肃问题,则逐步放宽了对战犯的整肃和审判。远东事务局局长巴特沃斯在1948年1月16日致电负责占领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苏兹曼,建议修改原来有关整肃问题的限制条件 。此外,还采取了一些限制劳工运动的政策,以建立日本政府稳定的统治秩序。

2、 日本国内经济和社会状况与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

在国际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的同时,日本国内的经济和社会状况也是促使美国对日政策调整和转变的重要原因。应该说,美国在占领时期的对日政策一直根据日本国内政治和社会情况进行着调整。

战争对日本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战后初期,日本通货膨胀严重、原料燃料短缺、粮食匮乏,随着日本军队的复员,失业人口也剧增。1945年10月份时,日本本土只有18万吨钢,锭钢年产量还不到100万吨,而战时最高年产量达400万吨;煤的年产量也从最高时的4000万吨下降到2100万吨。食品的生产和分配也下降到日本人最低生活水平之下;日本大城市的经济结构被摧毁 。这在1945年底和1946年初一直是令占领当局和美国政府感到困扰的问题。到1947年底,日本的工业产量只有1930—1934年平均产量的45%,出口量只有同期平均数的10%,进口大约是30% 。

与此同时,占领当局解散日本财阀的行动遭到日本政府内保守势力的抵制,他们故意采取通货膨胀政策,使得经济秩序更加混乱。严重的通货膨胀危机愈演愈烈,使得劳资矛盾日趋严重,1946年春天,东京等地爆发了一系列的群众示威运动;随后,共产党和社会党领导的工会组织在10月份发起了要求提高工资、反对解雇的运动;到1947年1月,官公厅工人组成的各派工会临时成立“全国工会临时斗争委员会”发表《二.一总罢工宣言》,号召发动“二.一总罢工”。为在日本建立稳定的秩序,日本议会在麦克阿瑟的支持下于1946年9月通过了《劳动关系调整法》,建立了劳资纠纷的调解和仲裁机制,宣布产量控制为非法,并阻止政府雇员罢工。1947年1月31日,麦克阿瑟签署了禁止“二.一总罢工”的命令。1947年严酷的经济形势进一步引起劳资争端的增加,在12月份卷入纠纷的18万工人中,有17万是国家雇佣的工人。

美国政府和占领当局对日本共产党的发展更是感到恐惧。早在1946年初,日本临时政治顾问艾奇逊在致总统杜鲁门的报告中,就针对日本社会和政治的动荡表达了这样的担心:“在这样的形势下,很明显它会极大的鼓舞共产主义者……它(共产主义)将会因目前严重不稳定的经济形势而受到欢迎……尽管曾经和我谈过话的大多数人都不希望他们成为日本的一个支配性的集团,但他们将会更加强大 ”。美国国务院和陆军部更是担心日本共产党影响的扩大,尤其是担心他们受到莫斯科的操纵。陆军部长肯尼思·C·罗亚尔在致国防部报告的附件中指出,保持对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日本本土的控制对于抵制共产主义在远东的扩张和实施美国当前的战争观念是非常重要的;为确保日本免于苏联的控制,美国必须从经济上扶植日本,并保持其领土和行政完整 。

显然,消除日本工人运动的左倾化倾向,平息日本人民的斗争,并实现日本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单靠对工人运动的限制和政治高压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必须首先解决日本人民面临的贫困问题。这样,日本的国内经济和社会形势成为美国转向扶植日本经济复兴的重要原因。

3、 美国国内因素与美国对日政策转变

美国国内因素在对日政策转变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首先,亲日集团对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也发挥了相当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集团是“美国日本理事会”(The American Council on Japan),它在推动1947年后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方面起到很大作用 。该组织1948年6月28日在纽约城哈佛俱乐部成立,格鲁和卡斯尔为名誉主席,哈里·F·科恩为组委会主席。科恩、康普顿·帕克南、赫博特·胡佛、詹姆斯·李·考夫曼、海军上将普拉特、约翰·L·柯蒂斯、杜曼、威廉姆·R·卡斯尔、克拉伦斯·E·迈耶、约瑟夫·巴兰坦(包兰亭)等都是该集团的成员。格鲁和卡斯尔代表着战前就主张与日本妥协的势力;科恩、帕克南、考夫曼都是比较保守的人物;杜曼是ACJ的日本问题专家;克拉伦斯·E·迈耶是美孚石油公司副总裁和董事长,是格鲁的好朋友;约

瑟夫·巴兰坦是布鲁金斯研究所研究员,国务院和路军部日本问题顾问。

在该组织成立以前,一些人就积极活动,反对美国占领当局在日本采取的一系列民主化改革政策。帕克南政治倾向极端保守,在战前就和许多日本高层官员建立了大量的联系;胡佛一直在积极就对日经济政策向陆军部长罗伯特·帕特森提出建议;考夫曼在战前曾任通用电器、美孚石油等公司驻日本代表,他强烈反对解散财阀的政策,声称这“将会导致日本经济的崩溃”,日本严重的经济形势“将使美国不可能在日本进行商业活动,打击日本人民的信心,削弱日本作为美国抵制共产主义威胁的‘远东堡垒’潜力”。

到1948年初,美国已着手改变占领政策,并施加压力,要求麦克阿瑟执行阻止通货膨胀、促进生产、扩大出口、减轻对美国援助的依赖以及实现社会和政治稳定的计划,但这些计划的实施却摇摇摆摆。亲日集团借机在《新闻周刊》撰文,攻击占领当局执行的经济政策,特别解散财阀的政策,以对最高统帅部施加压力。但麦克阿瑟对此大有置之不理之势,他在1948年2月表示要解散占日本工业75%的325家“经济力量过度集中”的公司。美国政府在1948年3月首先派出与亲日集团有密切联系的凯南为团长的使团到日本,随后又派出陆军部副部长德雷帕以及来自最强大的公司的五个代表组成的使团赴日,他们向麦克阿瑟强调说,占领时期的改革阶段已经结束,进一步解散财阀将会阻碍日本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国家,并成为美国实现在太平洋地区的目标的基础。

1948年夏,美国日本理事会在纽约召开了一个有威斯丁豪斯公司、美孚石油公司、通用电气公司以及其他在日本有大量投资的公司的主管人员参加的午餐会。罗伯特·L·艾克尔伯格(极端保守的地缘政治学家)在会上演讲时,猛烈抨击了占领当局早期采取的政策,并呼吁重新武装日本。1949年2月16日,他们在威拉德大酒店为国务院和陆军部的12名高级官员举办了一次晚会,科恩和考夫曼抨击了最高统帅部的人事安排及其采取的政策,他们都积极主张复兴日本经济。

该组织还向新闻界、政府有关机构和有关官员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他们认为,使日本真正自给自足,实现其出口增长和外国投资增加的首要条件是对日元的单一和固定的汇率。他们特别强调了美国私人投资在日本经济复兴计划中的作用。

美国国内的这支力量大都是日本的同情者,或者是与日本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在日本有大量经济利益的商界人士。例如,美国德士古公司占有日本兴亚石油公司50%的股份;美孚石油公司拥有日本东亚石油公司55%的股份;通用电气公司握有三井财阀股票的45% ,他们本身与美国决策层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的意见甚至会直接作用于美国决策层。因此,在冷战背景下,他们发挥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其次,美国国内的保守主义思潮和势力的增长也对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46年11月的国会选举中,共和党和南部民主党获胜,超过了新政自由派力量。许多保守议员是孤立主义者,而且都是赞同减税和缩减开支的,特别是对外援助 。由于日本所需要的食物、燃料、进口、生产以及重建等大都需要美国来承担,庞大的占领费用也要由美国纳税人承担,他们作为民众选出的代表,越来越要求华盛顿给他们兑现为和平付出的代价。美国驻沪总领事卡宾德在为美国对日政策辩解时所说的话或许真实地说明了这一点:“我们可以永远使日本贫困化,我们可以解除日本一切的工业,并且以必要的商品供给日本,藉以弥补日本生产与维持它人民所需之品的不足。我必须直率地向各位说,美国纳税人是不会接受这种解决办法的,在我们许多重大的错误中,目前我们每年大约要捐出数亿美元来弥补日本生产与必要消费之间的不足,我们不愿意使这种情形无限期的继续下去,我想不出其他国家力能弥补这种不足,纵使愿意也办不到,再者,我们怀疑是否可以永远迫使日本人民接受这种贫困的处境……”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也日益感到财政的紧张。“有限的财政资源,投入到日本经济中的越多,能够用于援助其他在战略上具有重要性的国家的资源就越少。除非日本经济得到复兴。否则,美国就不得不无限期地支持它”。

因此,即使没有冷战,美国最终也肯定会调整政策,只是时间的早晚的问题了!


本文标签: 日本 美国 政策 经济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