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文章数量: 1086019
1.知识储备
1.1 TCP/IP四层模型
当前互联网上的应用都是基于TCP/IP协议来运作的,其分层的模型非常有利于互联网应用的开发。对于TCP/IP四层模型来讲,其中第二、三层(网间层和传输层)是由内核进行处理,第四层由应用程序进行处理。
内核部分提供通用的接口和详细信息以供应用程序调用,使应用程序开发者专注于应用层的实现,而不必把过多精力放在底层处理上。
TCP/IP四层模型分别完成以下的功能:
第一层:网络接口层
包括用于协作IP数据在已有网络介质上传输的协议。如定义地址解析协议(ARP/RARP),提供TCP/IP协议的数据结构和实际物理硬件之间的接口。
第二层:网间层
本层包含IP协议负责的数据包封装、寻址和路由。同时还包含ICMP(网络控制管理报文协议)用来提供网络诊断功能,以使得在不可靠的IP协议上得以辅助可靠的服务。
第三层:传输层
它提供端到端的通信服务,其中TCP协议提供可靠的数据流传输服务,UDP提供不可靠的数据流传输服务。
第四层:应用层
应用层包括FTP、HTTP、Telnet、SMTP等服务。
1.2 LINUX网络协议栈数据结构sk_buff简介
sk_buff是linux网络协议栈最重要的数据结构。大部分内核网络模块都是直接操作sk_buff(减少内存拷贝次数),如路由子系统,防火墙系统netfilter,流量控制系统tc等等。
数据包在内核中经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sk_buff结构中的变量不断的被读取和赋值的过程,真实的数据并不会被拷贝。例如数据包到达IP层,去掉MAC层头部,实际的操作是在MAC层函数处理结束时,只是把skb->data指针指向MAC层协议头的末尾(即IP包头的开始),并不会真的把MAC层协议头的内存清除,没有产生内存的申请与释放操作,只是一个指针的重新赋值,大大的提高了处理效率。
1.3 sk_buff结构
struct sk_buff {
/* These two members must be first. */
struct sk_buff *next;
struct sk_buff *prev;
//表示拥有此sk_buff的socket,主要是被4层用到,若http的80端口,若此sk_buff只在转发中用到,即源地址和目的地址都不是本机地址,这个指针是NULL
struct sock *sk;
//表示这个skb被接收的时间。
ktime_t tstamp;
//这个表示一个网络设备,当skb为输出时它表示skb将要输出的设备,当接收时,它表示输入设备。要注意,这个设备有可能会是虚拟设备如PPP接口(在3层以上看来)
struct net_device *dev;
//这里表示目的入口,最终生成的IP数据报路由形态,进入的数据包通过路由查询,如果发现是投递到本地的数据,则把该值赋值为ip_local_deliver,如果是转发的数据,则把该值赋值ip_forward,该头部还包含其余路由相关信息
struct dst_entry *dst;
#ifdef CONFIG_XFRM
// 用于IPSEC,记录安全转换信息
struct sec_path *sp;
#endif
//这个域很重要,我们下面会详细说明。这里只需要知道这个域是保存每层的控制信息的就够了。
char cb[48];
//这个长度表示当前的skb中的数据的长度,这个长度即包括buf中的数据也包括切片的数据,也就是保存在skb_shared_info中的数据。这个值是会随着从一层到另一层而改变的。如在ip层时代表ip层的长度,在数据链路层代表数据链路层的长度
unsigned int len,
//用于数据包被分片存储时,也就是skb_shared_info中的长度。不同于ip分片,只是在内存中用不连续的空间存储数据包
data_len;
//这个长度表示mac头的长度(2层的头的长度)
__u16 mac_len,
//这个主要用于clone的时候,它表示clone的skb的头的长度。
hdr_len;
//接下来是校验相关的域,以太网校对和
union {
__wsum csum;
struct {
__u16 csum_start;
__u16 csum_offset;
};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路由器数据转发原理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roclinux.cn/b/1738321446a1963225.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