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5月1日发(作者:leftjoin组合使用)
信息科技探索
国内拟态环境理论的发展及在
新媒体领域的具体呈现综述
——基于CSSCI数据库的分析
丁 宪
摘 要 文章对我国1998年以来关于拟态环境理论的研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文献综述。综述首先对拟态环境理论进
行了概述,然后从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两个方面回顾了国内的相关研究。研究发现,国内对拟态环境理论的研究主要
集中于经验研究,且涉及研究领域相当广泛,但缺乏批判性的、系统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 拟态环境;新媒体场域;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0)258-0112-02
我国的传播学研究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
起步,因此虽然拟态环境理论早已在20世纪初提
出,但在CSSCI数据库中,我国关于拟态环境理
论最早的一篇文献却在1998年才发表。在这20年
的时间里,有关拟态环境理论的研究似乎处于一
种不温不火的状态。陈力丹在2005年对我国传播
学发展状况做出了这样的评价,“一个又一个的
传播方面的调查越来越精致,越来越实用化,要
求服务于某个具体目的,但在学术上没有得出像
样的、成系统的理论。”
[1]
可以说,这句多年前的
评价对20年来拟态环境理论研究的发展状况仍然
适用。
2 国内对拟态环境理论的理论研究
针对拟态环境理论的研究,中国学者对理论
本身的反思与修正比较少。除了曹劲松对拟态环境
传播者和受众建构的过程做了更加完备的阐释以
外
[4]
,谢清果、于宁将老子的思想与拟态环境理论
结合起来,选取“道可道,非常道”“复结绳记事”
等章节说明老子思想对拟态环境理论的印证。虽然
拟态环境理论不仅只存在于今天的大众传播时代,
但二者的结合仍然略显牵强
[5]
。
相比之下,关注拟态环境对现实环境的负面影
响的学者就多得多了。袁军阐述了拟态环境对形成
刻板印象的显著作用,主要讲述了性别、种族、年
龄这3个方面的媒介刻板印象,并且说明了媒介刻
板印象的负面影响比正面效能更为突出
[6]
。周灿华
则直接从虚假新闻着手,着重关注它们对受众心理
的影响。他提出,拟态环境中的虚假新闻具有“污
染”“麻醉”“拟态”“背离”的负功能
[7]
。庹继光
不仅关注了拟态环境下的媒介风险,还提供了相应
的预防措施
[8]
。
雷世文则站在了现代民族国家这一更高的立场
上看待拟态环境对文化的修改作用,认为不同意识
形态、文化价值观念的国家都通过拟态环境来塑造
对方的文化。这一观点将通常被置于大众传播范畴
内讨论的拟态环境理论放在了国际传播的视野下,
体现了拟态环境理论极强的普适性
[9]
。
1 拟态环境理论概述
拟态环境来自英Pseudo-environment,意为虚
假的环境。此词由沃尔特·李普曼在《公众舆论》
一书中首次使用。他坦言“直接面对的现实环境实
在是太庞大、太复杂、太短暂了,我们并没有做好
准备去应付如此奥妙、入戏多样、有着如此频繁变
化和组合的环境”,因此我们被迫“使用比较简单
的方法去对它进行重构”
[2]
。
在李普曼的基础上,日本学者藤竹晓在1968
年明确提出了“拟态环境的环境化”的观点,他指出,
大众传播虽然构建的是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不同,
但由于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大众媒
介的信息来判断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这些行动
的结果作用于现实环境,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
了拟态环境的特点,这使得二者很难区分
[3]
。
作者简介:丁宪,中央民族大学。
《科技传播》
2020·5(上)
112
3 国内对拟态环境理论的经验研究
目前,国内关于拟态环境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经
验研究上。而这些经验研究也有不同的取向,一类
是拟态环境理论与不同媒介形态的结合;一类是拟
态环境理论与不同社会议题的结合。
3.1 拟态环境与不同媒介形态
3.1.1 电视媒体
阎安用拟态环境理论对电视的真人秀节目进
行了文化解读。他认为,真人秀节目中媒介与环境
的关系发展到一个全新阶段,即媒体直接“制造世
界”,这就是拟态环境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呈现
[10]
。
杨旦修剖析了电视剧构筑的拟态环境的内涵。
电视剧构筑的拟态环境是是一种被挑选了的、典型
化的、被结构化的社会现实,观众需要认清其精神
本质
[11]
。
刘波和杨燚锋的研究以《新闻1+1》栏目为例,
分析了电视新闻评论的拟态性。他们认为,该节目
的拟态性主要体现在选题、人员和编排3个方面
[12]
。
3.1.2 移动社交媒体
周忠成从传播者和受众两方面分析了手机拟态
环境的主客观特征,从传播者的角度而言,手机媒
体作为新媒体的主流代表,其独特的媒体个性差异
决定了参与构建的“拟态环境”的特异性。从受众
的角度而言,手机媒体参与构建的“拟态环境”具
有强烈的“交互体验”需求
[13]
。
靖鸣和臧诚讨论了微博的信息传播过程对传统
媒体构建的“拟态环境”的打破。当新闻事件发生
时,公众能依靠微博在第一时间传播新闻信息,受
众凭借信息碎片的有机整合,逐渐自主缔造“拟态
环境”,此时普通公众在拟态环境的构建过程中是
占主导地位的,这与传统媒体作为主要把关人时的
情况不同
[14]
。
李畅和陈雪奇则探讨了微信对拟态环境的重
构。他们认为,微信的传播权实现了下移、传播内
容更个性化、传播速度更具时效性、受众身份更真
实,这些特点对拟态环境进行了重构,整体来说它
们使微信拟态环境趋近真实化
[15]
。
白倩和龚鑫把研究聚焦于近两年规模迅速壮大
的网络直播视频节目。他们从整个过程从主播对直
播的内容选择、主播对直播的议程设计、平台页面
布局对拟态环境构建的影响、激励手段四方面,论
述了网络直播视频节目中拟态环境的构建
[16]
。
贺艳认为我国抖音、快手、火山等移动短视频
火爆的同时也被广为诟病。粗俗、浮夸现象难以根
治的背后,其构建的“新型拟态环境”值得人们审视。
其建构的结果是环境监测功能和社会整合能力的
减弱
[17]
。
信息科技探索
3.2 拟态环境与不同社会议题
3.2.1 性别
聂林媛和谭微研究了媒介拟态环境下刻板印象
对女性人才培养造成的不利影响,他们提到了当今
社会中存在的女强人刻板印象,在形成过程中媒介
拟态环境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18]
。
3.2.2 消费
周娟以广告为视点探讨了大众传媒对拟态消费
环境的建构
[19]
。诉诸特定的人物角色和心理情感,
广告通过一系列的手法让受众认同产品代表的意义
和价值,但却很少提供产品本身的很多信息。
3.2.3 公共舆论
宋琳琳提出了新媒体拟态环境中影响公共危机
舆情呈现的五大典型作用机制,并指出谣言是新媒
体中最强悍的“拟态”元素,在人人都能传播的条
件下,“信息飞沫”化现象十分严重,公共危机舆
论时刻被扭转
[20]
。
4 国内拟态环境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国内拟态环境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
经过20年来的发展,国内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
并且运用的领域相当广泛。但也能发现,研究高度
集中在经验研究范畴内,对拟态环境理论本身内涵
的关注太少,一些偏理论的研究往往并未对理论进
行太多的反思与批判,而是在承认理论的前提下讨
论其现实影响,因此总的来说,国内的研究的重心
相当偏向社会现实。虽然理论研究不能抛下社会实
际,但研究者们的问题在于缺乏运用理论时的怀疑
与审慎,这使得国内对于拟态环境理论发展的研究
缺少争锋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陈力丹.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国际新闻界,
2005(5):20-23.
[2]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113.
[4]曹劲松.论拟态环境的主体建构[J].南京社会科学,2009
(2):98-103.
[5]谢清果,于宁,老子思想中的媒介拟态环境批判意识及其治理
之道[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9):61-65.
[6]袁军.大众传播时代“媒介环境”的负面功能[J].新闻记
者,2010(5):12-16.
[7]周灿华.拟态环境中虚假新闻对受众心理影响的负面解读
[J].理论与现代化,2010(3):98-101.
[8]庹继光.拟态环境下的“媒介化风险”及其预防[J].西南民
(下转第116页)
113
2020·5(上)
《科技传播》
信息科技探索
形态如何发展,只有传播具有高质量的内容,媒体
才能有真正存在的价值。
5G时代,媒体必须继续提高专业新闻质量,坚
持高度的真实性和对高质量新闻制作的追求,争取
把有趣的事情做的有意义,把有意义的事情做的有
趣。不忘初心,坚决抵制虚假新闻的产生和传播,
更深入地了解现场,避免在未经任何调查的情况下
在网页上获取信息。进一步加大信息审查力度,从
源头上保证新闻质量。坚持新闻媒体精神和人文精
神,客观全面地分析新闻事件,发挥监督作用,用
小切口,引发大共鸣,凝聚正能量。
2.3 把控行业规范,完善内容监管
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发展,新闻传播水平也将进
入一个全新的高度,这不仅会使数据的抓取和投放
变得更加精准、进一步突出圈层问题,还将使新闻
发布的时效性大大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加剧互
联网舆论失控的危机。
5G时代,媒体将具有提供用户画像和个性化智
能建议的能力。但大数据跟踪技术的不成熟和不完
善也将使用户的思维和视野变得狭窄,从而引起圈
层间的群体分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社交网络中
构建公共领域至关重要。首先,媒体须改进算法推
荐技术,以克服新闻信息的同质性,确保提供多样
化的信息内容。其次,媒体须加强对推送信息的人
工干预,对信息的内容进行人工验证和分类,并努
力在新闻的传统价值和算法之间取得平衡,以减少
算法独裁的风险。
基于平面信息和人际传播的内容审查和信息过
滤技术将难以满足大容量传输、高速和高频传输的
需求。毫无疑问,媒体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迫切需要改进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进行必要的行政
干预。国家网络管理的有关部门必须与时俱进,将
(上接第113页)
5G技术、大数据和区域链等新兴技术充分利用好,
积极发展和完善网络空间的舆论监测技术,加强对
信息生产,传播和分配的监督,不断制定和完善有
关网络中信息传播的法律法规,并加强相关职责,
对网上新闻信息传播中存在的异常行为加大处罚力
度,并采取有力措施打击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暴力和
网络欺诈
[5]
。
3 结语
5G技术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
它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其发展趋势,正确利用
前沿新技术,在新的发展阶段积极整合和突破,以
展现新时代新闻传播业的独特力量。5G技术的普及
和商业化将为新闻传播业带来技术创新,信息的传
播将更加仿真,信息的抓取和投放也将更加精准和
高效,接收的载体也将变得无处不在。因此,我们
要深刻理解5G技术对新闻传播业的重大影响,认
真把握其技术对新闻传播业产生的新变化,积极将
其融入到前所未有的新技术革命中,拥抱新技术并
创建新生态。促进新闻传播业的变化与升级,努力
实现新时代中国新闻传播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海峰.5G来袭,谁能成为引领者[J].通信世界,2015
(20):1.
[2]马凌云.5G时代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变革[J].中国工程咨
询,2018(3):100-101.
[3]宋鑫卓.5G时代新闻业特点与发展策略[J].青年记者,2019
(23):10-11.
[4]罗玉鹏.5G给新闻传播业带来的影响与思考[J].媒体论坛,
2019,2(17):126-128.
[5]孙楠.媒介融合:新闻传播业的新趋势[J].中国新通信,
2019(12):144.
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4):102-104.
[9]雷世文.试论媒介“拟态环境”的文化修改作用[J].国际新
闻界,2005(4):52-55.
[10]阎安.拟态生存中的真人秀
——
对“真实电视”的一种文化
解读[J].现代传播,2003(4):131-133.
[11]杨旦修.日常生活、电视剧与拟态环境[J].文艺争鸣,2010
(8):42-44.
[12]刘波,杨燚锋.拟态环境下电视新闻评论对舆论的影响
——
以《新闻1+1》栏目为例[J]. 电视研究,2011(4):48-50.
[13]周忠成.论手机媒体的定位[J].当代传播,2010(2):78-79.
[14]靖鸣,臧诚.微博对把关人理论的解构及其对大众传播的影
响[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2):55-69,127.
[15]李畅,陈雪奇.框架理论下微信对拟态环境的重构[J].当代
传播,2016(3):89-90,99.
[16]白倩,龚鑫.网络直播视频节目的拟态环境分析[J].传媒论
坛,2019,2(1):119-120.
[17]贺艳.移动短视频与拟态环境建构新模式的反思:基于媒介
技术的视角[J].编辑之友,2019(4):74-78.
[18]聂林媛,谭微.女性人才培养的媒介拟态环境重构[J].新闻
界,2008(6):100-101,63.
[19]周娟.我国大众传媒构造的拟态消费环境[J].现代传播,
2002(5):131-132.
[20]宋琳琳.新媒体拟态环境对公共危机舆情的重构机制[J].青
年记者,2017(15):48-49.
《科技传播》
2020·5(上)
116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国内拟态环境理论的发展及在--基于cssci数据库的分析新媒体领域的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roclinux.cn/b/1714509575a683122.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