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4月13日发(作者:javascript高级应用项目)
SMEsResearch|
中小企业研究
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知识扩散模型
构建及阶段分析
□
周素萍
[
摘要
]
知识扩散是一个经历知识形成、知识溢出、知识吸收、知识再造和新知识形成的螺旋式上升循环过程。本文构建了高
科技中小企业集群知识扩散模型,重点研究了知识溢出、知识吸收和知识创新三个阶段的影响因素。知识溢出阶段的
主要影响因素有空间距离、知识型员工的聚集和流动、市场结构和社会网络;知识吸收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企业的
研发活动、企业的学习文化、企业对新知识的敏感度、企业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以及集群学习机制;知识创新阶段的主
多元化社会资本和基础设施。要影响因素有知识创新的主体、
[
关键词
]
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知识扩散模型;阶段分析
[
中图分类号
]
F429.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6-5024
(
2013
)
01-0077-04
“
十二五
”“
学习型城市的指标与评估标准的研究
”(
批准号:
VE1007
)
;中国博士
[
基金项目
]
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资助课题
“
虚拟学习社区中组织非正式学习研究
”(
批准号:
2
)
后科学基金
[
作者简介
]
周素萍,天津广播电视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工商管理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企业集群。
(
天津
300191
)
Abstract
:
Knowledgediffusionisaspiralingcyclicprocessofknowledgeformation,knowledgespillover,knowledgeabsorptionandnew
knowledgeformation.Thepaperconstructsaknowledgediffusionmodelforhigh-techSMEclusters,andanalyzesinfluencing
factorsatphasesofknowledgespillover,absorptionandinnovation.Themaininfluencingfactorsattheknowledgespillover
phasearespacedistance,aggregationandmobilityofknowledgestaff,marketstructureandsocialnetwork.Themainin-
fluencingfactorsattheknowledgeabsorptionphaseareenterpriseR&Dactivities,enterpriselearningculture,enterprise
sensitivityfornewknowledge,enterpriseknowledgeacceptanceandclusterlearningmechanism.Themaininfluencefactorsat
theknowledgeinnovationphaseareknowledgeinnovationsubject,diversifiedsocialcapitalandinfrastructure.
Keywords:high-techSEMclusters;knowledgediffusionmodel;phaseanalysis
《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
》
中
“
知识
”
条目是这样表
述的:
“
所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
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就它的反映活动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
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
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
”
一、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知识扩散模型的构建
学术界对知识扩散有很多不同的界定,本文认为知
识扩散是指知识形成、知识溢出、知识吸收、知识再造直
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至新知识形成的不断循环、
EnterpriseEconomy
2013
年第
1
期
(
总第
389
期
)
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中的知识扩散是一个经历知
识形成
-
知识溢出
-
知识吸收
-
知识再造
-
新知识形
成的循环过程,呈螺旋式上升趋势,如图所示:
新知识形成
知识形成知识溢出
新知识形成
新知识形成……
图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知识扩散模型
新知识形成
知识吸收
新知识形成
知识创新
知识形成。知识形成指对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
77
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知识扩散模型构建及阶段分析
认识、感觉、概念或规律性的主观映象的形成。知识形成
的途径可以是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在高科
技中小企业集群中知识的形成是集群中多种因素共同
作用的结果。
知识溢出。知识溢出是知识或信息从组织内部的一
个部门流动到另一个部门,或是从组织内部流动到组织
外部的状态和过程。知识溢出按过程分为水平知识溢出
和垂直知识溢出,水平知识溢出是指知识溢出在相同性
质的研究机构或企业之间横向进行;垂直知识溢出是指
知识溢出在不同性质的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的流动。水
平知识溢出产生规模经济,垂直知识溢出产生范围经
济。知识溢出效应是知识溢出的表现形式,表现为知识
的接受者或者需求者消化吸收外界溢出的知识所导致
的知识创新。知识溢出效应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知识创
造新市场的溢出效应、知识创造新利益的溢出效应、知
识本身的溢出效应。知识溢出的过程如下:首先,知识溢
出主体将所拥有的全部或部分知识正确地传播出去;然
后,在传播中通过传播介质将知识进行综合分类筛选,
屏蔽掉无效知识,使有效知识传播到知识接受主体;最
后,知识接受主体通过正确地识别、接收、利用信息,与
原有知识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知识。
知识吸收。知识吸收能力是指认识、消化和应用新
知识的能力。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包括四种能力:企业知
识获取能力、企业知识吸纳能力、企业知识转化能力和
企业知识利用能力。企业知识获取能力是指对外部产生
的,对本企业有关键作用的知识加以判断和获取的能
力;企业知识吸纳能力是将适合企业内现存的认知结构
的外部新知识整合到现有的知识结构中的能力,也就是
外部知识在企业内部能够有效地被阐释和理解,因为不
能被理解的知识是难以被企业再开发利用的;企业知识
转化能力是指改变现存的知识结构,将新的外部知识与
内部已有知识有效地,吸收与现存的认知结构不兼容的
外部新知识的能力;企业知识开发利用能力指个人或创
新组织利用整合后的新知识、有效把握和利用市场机
会、创造新知识并产生新产品或新过程的能力。四种企
业知识吸收能力可以分为两大类:潜在知识吸收能力,
包括能力和知识吸纳能力,是企业利用外部知识的前
提;实际知识吸收能力,包括知识转化能力和开发利用
能力,是企业通过利用外部知识不断创新并保持竞争优
势的关键。
知识创新是在经济发展和知识积累关系密切的条件
下,通过知识管理,将知识不断应用到新领域并在新领域
不断实现创新的系统过程。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
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
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
78
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知识创新内
容包括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
新等。集群内的知识创新主要是应用研究,创新的目的是
研发新产品投入市场或采用新技术节约成本。
新知识形成是指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在知识溢
出、知识吸收,尤其是知识再造的过程中,对原有知识赋
予新的认识、感觉、概念或规律性。新知识形成是下一个
循环的起点。
二、知识溢出阶段
知识溢出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知识型员工、社会
网络、市场结构和空间距离。
(
一
)
知识型员工
知识型员工这一概念是美国学者首先提出的,具体
指
“
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
的人
”
。如今知识型员工一般指从事生产、创造、扩展和
应用知识的活动,为单位
(
或组织
)
带来知识资本增值,
并以此为职业的人员。知识型员工主要有自主性强、成
就感强、创造性强、流动意愿强等特点。知识性员工在知
识溢出阶段的影响主要是源于其聚集和流动。
知识型员工的聚集。牛冲槐等
(
2010
年
)
研究了知识
型员工聚集对知识溢出效应的影响。知识型员工聚集是
指在一定的时间阶段,知识型员工的流动导致大量同类
型或相关人才按照一定的规律,在某一空间地理区域或
者某一行业区域所形成的聚集现象。知识型员工聚集会
产生协同效应,也就是在空间和行业具有一定习惯性的
知识型员工的聚集,在集群内部各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总效用超过各自独立效用的加总。知识溢出效应同知识
溢出主体和知识溢出内容相关。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中
的知识溢出主体是知识型员工,集群内的每一位知识型
员工都扮演着知识溢出主体和知识接受主体的
“
双重角
色
”
。对于隐性知识而言,高科技中小企业知识型具有员
工集中、交流便捷、面晤随机及隐性知识隐秘等特点。因
此,知识型员工聚集下的隐性知识溢出内容具有随时
性、集中性和动态性等特点。知识型员工聚集效应可以
分为总体特征和具体特征。总体特征包括:知识型员工
聚集的组织效应、环境效应和自身效应。具体特征包括:
知识溢出效应、信息共享效应、创新效应、集体学习效
应、规模效应、区域效应、激励效应、时间效应。因此,高
科技中小企业集群能够保障隐性知识传播的真实性以
及加快隐性知识的传播速度;可以缩短传播的距离,从
而减少传播成本;也可减少传播环节,消减隐性知识在
传播中的失真、遗失、扭曲等现象。
知识型员工的流动。南旭光
(
2009
年
)
通过对硅谷计
算机行业人才流动的研究,建立了一个区域间人才流动
EnterpriseEconomy
2013
年第
1
期
(
总第
389
期
)
的动态知识连接模型,认为区域创新水平与人员流动是
正相关的。
(
二
)
社会网络
集群的社会网络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地
理区域,另一方面是技术领域。同一地理区域内稳定、可
靠、互惠社会网络的形成有利于知识型员工的交流,促
进了知识的溢出和扩散。撒克尼尼对美国硅谷、波士顿
等地的实践研究表明,同一地理区域内企业之间稳定的
社会网络能够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增加创新能力。吴
寿仁等
(
2004
年
)
认为在通常情况下,同一技术领域内更
有利于非竞争企业聚集。但是,最佳聚集规模取决于竞
争成本与规模的相关度,聚集的效果也与该技术领域中
非竞争企业的比重相关。
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企业之间的知识学习与交流产
生了知识溢出效应。企业只有聚集才能共享其非编码知
识,产生知识溢出效应。相对于不同技术领域而言,同一
技术领域中企业聚集的知识溢出效应更大。在同一技术
领域内竞争企业占有共性技术的比重比非竞争企业大,
企业聚集时知识溢出效应更大;但是同时也要考虑到聚
集成本的问题,由于企业间存在竞争,竞争成本会随着
企业聚集的规模而增大,知识溢出的效率不一定更高;
而且,还要考虑到知识构成和产出的特征。因此,在确定
企业最佳聚集规模时,要综合考虑这几个相关因素。
(
三
)
市场结构
对于新兴产业来说,企业的规模不大,知识溢出对
于这些企业来说尤为重要。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所处的
产业往往是不成熟的新兴产业,研发人员、资金和能力
也相对有限,因此,更加需要知识共享,对知识溢出的需
求比较强烈。
对于相对成熟产业中的大企业而言,情况恰恰相
反,市场垄断有利于这些企业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企
业进行大规模的研发能够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但是同
时,垄断也妨碍了知识溢出,只有通过把外部知识内部
化,才能够实现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同步发展。
(
四
)
空间距离
知识溢出是受一定空间范围限制的。显性知识主要
通过大众媒介进行扩散,隐性知识则必须通过面对面的
交流进行扩散,因此,显性知识的传播成本与距离相关,
隐性知识的传播成本是距离的衰减函数。如果不考虑其
他因素,那么知识溢出效应与空间距离成反比。但事实
上空间距离越小,信息便利性与交通便利性就越强,也
会增强知识溢出效应。因此实际上,空间距离对知识溢
出效应的影响是大于反比关系的。地理的邻近性有利于
相邻的消费者、供应商、竞争者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相
互间的直接作用。直接的相互作用有利于获得知识,尤
EnterpriseEconomy
2013
年第
1
期
(
总第
389
期
)
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知识扩散模型构建及阶段分析
其是隐性知识。而企业集群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空间聚
集性,即存在于同一地理区域,空间距离都比较小,有利
于知识溢出。
三、知识吸收阶段
知识吸收阶段影响知识溢出效应的主要因素取决
于知识吸收企业本身的一些特质,包括:新知识敏感度、
知识接受能力、研发活动、集群学习机制以及学习文化。
(
一
)
新知识敏感度
知识接受主体对知识的敏感度直接决定了溢出知
识的质量和流向,企业对新知识的敏感度与知识溢出效
应成正相关关系。知识接受主体能否意识到知识的领先
性,是否存在明确的从知识源汲取知识的战略意图影响
了知识接受主体吸收知识的主动程度。一旦其觉察到外
部的知识,并且认为其具有很强的市场潜力,其对于知
识吸收的意识越强,知识溢出就越容易。
(
二
)
知识接受能力
阿格拉沃认为知识溢出效应与知识溢出的接受主体
认知、吸收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等因素相关。首先,这种
能力取决于接受主体已拥有的必要知识,也就是说,一个
企业对外部知识的吸收及应用能力与企业本身所拥有的
知识禀赋和知识内涵密切相关,企业只有具备一定的原
有知识才能消化并应用新知识。其次,知识溢出接受主体
的接受能力与知识溢出主体之间的技术相似性也具有相
关性。杰夫定义了技术相融指数,认为在知识溢出条件
下,相邻企业技术距离对企业研发创新活动的影响显著,
应保持适度技术距离,因为技术距离过大将使知识吸收
企业现有知识平台不具备消化吸收新知识的能力,而技
术距离不足又将使知识溢出没有足够的空间。
(
三
)
研发活动
知识吸收企业可以分为两类:一是
“
研究中心
”
型,
即聚集在某一地区的公司都从事研发活动,同一公司既
可能是知识溢出者,也可能是接受者,知识流动是双向
的,例如硅谷;二是
“
技术源极
”
型,即技术知识的流动是
单向的,从领导者向模仿者流动。显然,高科技中小企业
集群中的企业更符合
“
研究中心
”
型的特征,能够有效提
升知识吸收能力。这是因为:首先,企业对知识的吸收能
力是知识型员工个体吸收能力的总和,创新与研发活动
与人才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作用。其次,创新和研发活动
投入的多少将影响企业中知识型员工的学习动机,也影
响知识溢出学习的数量与可获取度。最后,创新与研发
活动将改善技术机会状况,更多的技术机会意味着能够
获取更多的外部知识,这会增加企业吸收外部知识的机
会,而更多地吸收外部知识的机会也会激发企业的创新
与研发活动。因此,创新与研发活动与知识吸收能力之
79
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知识扩散模型构建及阶段分析
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关系。
(
四
)
集群学习机制
一般而言,组织学习可以分为内部学习与外部学
习,所谓内部学习指的是组织内部的知识扩散与知识创
新活动,而外部学习则指的是技术模仿、转移与引进。假
如将集群视为一个组织,集群的知识吸收除了包括集群
外部吸收新知识外,还包括新知识在集群内部的扩散、
利用与再创新,因此,组织学习是一种外部学习与内部
学习的整合。集群内多进行技术交流、学术论坛等活动,
创造机会进行知识流通与分享、推动企业合作研发的项
目活动,有利于建立集群学习机制。
(
五
)
学习文化
企业的学习文化决定了员工的学习意愿,具有良好
学习文化的企业对知识具有较强沟通编码能力,即指知
识源的表现技巧,如清晰的表达能力、准确描述自身想
法的能力、易于被人理解的能力。沟通能力便于企业间
的交互作用并使关系得到发展,能够捕捉到多种知识溢
出的机会。良好的学习文化会激发员工的学习动机,员
工在进行知识溢出和知识共享的学习行为得到鼓励和
肯定,也会起到一个正强化的作用,员工也更愿意进行
个体知识溢出,并努力提高知识溢出效应。
四、知识创新阶段
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在知识创新阶段的影响因素
主要有知识创新的主体、多元化社会资本和基础设施。
(
一
)
知识创新的主体
集群内知识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但对于高科技中小
企业集群来说,一方面,由于资源的限制,中小企业在知
识创新方面往往力不从心;另一方面,高科技行业要求
的知识创新是比较前沿的创新,创新的难度比较大。高
科技中小企业集群内部的知识创新必须借助于科研院
所,而根据已形成的高科技企业集群来看,集群周边都
集中了多家科研院所,甚至有的集群从地理位置来看就
是以科研院所为中心形成的。对于集群来说,重要的是
产学研结合,将知识创新应用于产出。以集群内由于长
期交易与交流形成的信任文化为基础,集群内在业务上
存在相近与互补的企业之间更容易合作,不同企业或者
创新主体的合作创新组织能够以合作创新方式来捕捉
某一市场机会。
(
二
)
多元化社会资本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作用,信息技术的传播范围
更广、速度更快,知识更新的速度也更快,知识创新自身
也具有高风险与高投入的特征,所以要求在最短的时间
80
内将新知识向市场转化,实现其市场价值。集群企业间
建立良好的社会资本关系网络有助于提高创新知识管
理系统的效率和效果。社会资本是指企业建立在信任和
规范基础上的社会关系网络,通过此网络用以获得知识
创新资源的能力。良好的社会资本可以增进人们之间的
相互信任,加速信息和知识的流动与传播,提高企业知
识管理创新能力。人与人、人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关
系是知识转化、知识组合创造以及知识应用和扩散的基
本前提条件。社会资本可能是集群企业内社会资本,也
可能是集群企业间社会资本。
(
三
)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为集群内的知识创新行为提供了良好的
外部条件,知识创新过程中需要集群内的基础设施共
享,诸如知识创新实验室、实验设备、图书馆、数据库
等。任何一个中小企业都不可能拥有其所从事知识创新
活动的所有知识和基础设施,由于集群内部成员业务上
的关联与互补使得其在知识创新活动中通过经济互惠
的方式获得其所需要的知识与基础设施。同时,拥有相
应知识与设施的主体,如大学与科研院所等知识生产机
构,也提高了其设施与知识的利用率,实现了产学研相
结合、资源共享、成本共担。
参考文献:
[
1
]
桂黄宝
.
区域创新网络系统内部知识溢出的市场调
节机制及溢出效率分析
[
J
]
.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
,
(
11
)
.
[
2
]
吴寿仁,李湛
.
科技孵化企业聚集知识溢出效应的
理论分析
[
J
]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4
,
(
3
)
.
[
3
]
牛冲槐,王聪,郭丽芳,樊燕萍,芮雪琴
.
科技型人才
聚集下的知识溢出效应研究
[
J
]
.
管理学报,
2010
,
(
1
)
.
[
4
]
刘爽
.
知识溢出效应的关键影响因素———基于知识
溢出接受方视角的实证研究
[
D
]
.
杭州:浙江工商大学,
2008.
[
5
]
杨盛标,黄细洋
.
技术知识溢出和创新聚集:基于知
识构成视角的分析
[
J
]
.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9
,
(
11
)
.
[
6
]
南旭光
.
人才流动、知识溢出和区域发展:一个动态
知识连接模型
[
J
]
.
科技与经济,
2009
,
(
3
)
.
[
7
]
刘常勇,谢洪明
.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主要影响因
素
[
J
]
.
科学学研究,
2003
,
(
6
)
.
[
8
]
刘二亮
.
战略联盟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研究
[
J
]
.
企业
活力,
2009
,
(
4
)
.
[
9
]
孙科,王能民,汪应洛
.
集群经济与知识创新
[
J
]
.
研
究与发展管理,
2002
,
(
6
)
.
[
10
]
张润东,张晓林
.
中小企业集群的创新知识管理系
统
[
J
]
.
科学管理研究,
2006
,
(
6
)
.
[
责任编辑:何雄伟
]
EnterpriseEconomy
2013
年第
1
期
(
总第
389
期
)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知识扩散模型构建及阶段分析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roclinux.cn/b/1712941461a613518.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