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3月26日发(作者:shell脚本里面if语句怎么写)
嗳气病(吞气症、非特异性过度嗳气)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诊断学》(朱文锋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年)。
嗳气是指胃中气体上出咽喉,发出长而缓的声音的病证。发病常
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逸失度或药邪为害等因素有关。病程大于3
个月以上。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
吞气症和非特异性过度嗳气临床以令人烦恼的反复嗳气,每周至
少发生数次,或伴过度吞气为主症。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
个月症状符合以上标准。
(二)证候诊断
1.肝气犯胃证:嗳气频作,胸胁胀满,胃脘部胀满,纳差,情绪
抑郁或烦躁易怒,反酸,烧心,口苦。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2.胃寒气逆证:嗳气低缓有力,胃脘部冷痛,食欲不振,大便溏
烂或完谷不化,畏寒喜暖,呕吐清水。舌淡胖苔薄白,脉弦紧。
3.脾胃虚弱证:嗳气声低而缓,食后脘腹胀满,口淡乏味,纳差,
神疲,肢体倦怠,恶心干呕。舌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细弱。
4.气阴两虚证:嗳气频作,神疲乏力,胃脘痞满,饥不欲食,口
燥咽干,干呕呃逆,大便干结。舌体瘦薄,舌苔少而干,脉虚数。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气犯胃证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推荐方药:小柴胡汤合旋覆代赭汤加减。柴胡、黄芩、半夏、党
参、旋覆花、代赭石、生姜、大枣、炙甘草、白芍等。
中成药:小柴胡颗粒、气滞胃痛颗粒等。
2.胃寒气逆证
治法:温中散寒,和胃降逆。
推荐方药:吴萸理中汤加减。吴茱萸、干姜、人参、炒白术、炙
甘草、代赭石、法半夏、厚朴、益智仁等。
中成药:理中丸、温胃舒等。
3.脾胃虚弱证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推荐方药:调中益气汤加减。黄芪、党参、炙甘草、苍术、柴胡、
升麻、陈皮、木香、生牡蛎等。
中成药:人参健脾丸、逍遥丸、保和丸等。
4.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和胃降逆。
推荐方药:麦门冬汤加减。麦冬、生晒参、炙甘草、半夏、大枣、
粳米、五味子、生山药、代赭石等。
中成药:生脉饮、四君子丸等。
(二)针灸治疗
1.体针疗法:适用于各种证型。
主穴:内关、中脘、足三里、公孙、脾俞、胃俞;
配穴:肝气犯胃者,加合谷、太冲;胃寒气逆者,加关元,辅以
隔姜灸或温针灸;脾胃虚弱者,加上、下巨虚,辅以灸法;气阴两虚
者,加太溪、肾俞、肺俞。
操作:穴位常规消毒后针刺,根据“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原
则进行操作。一般腹部及四肢腧穴采用直刺,腰背部腧穴采用斜刺或
直刺,进针深度根据部位及患者体质等因素灵活掌握,留针25~30 分
钟,每日1次,2周为1疗程。
2.穴位埋线:适用于脾胃虚弱证、气阴两虚证。
取穴:足三里、中脘、膈俞、脾俞、胃俞、三阴交等。
操作:常规皮肤消毒,将3号医用羊肠线剪成1cm等长线段,取
羊肠线穿进7号注射针头内,将针尖刺入穴位,直刺约1~2cm,捻转
提插得气后,用针芯抵住羊肠线(针芯由直径0.35mm×长40mm毫
针,针尖剪成平头而成)缓缓推出针管,将羊肠线留在穴位内,敷无
菌棉球以胶布固定。每周埋线1次,2周为1疗程。
3.隔姜灸:适用于胃寒气逆证、脾胃虚弱证。
取穴:中脘、神阙、足三里、胃俞等。
操作:选新鲜生姜,沿着生姜纤维纵向切成厚约0.2~0.5cm、直
径3cm左右的姜片,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其放在穴区,
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点燃。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时,略略提起
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5~10壮,以局部潮红为度。每
日1次,每次20~30分钟,连灸2周为 1疗程。
(三)背俞指针疗法:适用于肝气犯胃证。
取穴:肝俞、胆俞、脾俞、胃俞等。
操作:患者采取端坐位或俯卧位,治疗者于脊柱双侧足太阳膀胱
经胃俞、脾俞、胆俞及肝俞穴位进行治疗。相同穴位按由左至右顺序,
不同穴位按由下而上顺序,以拇指指腹在每个穴位按照先点按1分钟,
后按揉2分钟的手法操作,操作3分钟/穴,操作频率为120~160次
/分,力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天1次,24分钟/次,2周为1疗程。
(四)其他疗法
1.穴位注射:适用于肝气犯胃证、脾胃虚弱证、气阴两虚证。
取穴:足三里、膈俞、脾俞、胃俞。
药物:黄芪注射液、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
操作:辨证选取注射液,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
法将针刺入皮下组织,然后缓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
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缓慢推入,每日1~2穴
(双侧),每穴0.5~1毫升。2周为1 疗程。
2.穴位贴敷:适用于胃寒气逆证、脾胃虚弱证。
取穴:足三里、膈俞、脾俞、胃俞、肝俞、神阙、中脘、气海等。
药物组成:炮附子、细辛、肉桂、吴茱萸、丁香、花椒、炒白芥
子等。
操作:上药研粉后以生姜汁调匀制成药膏,将医用橡皮膏制作成
约4×4cm正方形状,药膏(指头大小)放置于医用橡皮膏正面中心,
将橡皮膏对准选定的穴位进行贴敷,之后按压平稳。贴敷2~4小时后
取下药贴,个别患者如感觉贴药处皮肤痒、辣、灼热痛等刺激严重,
可提前时间取下药贴。每日1次,2周为1疗程。
3.拔罐疗法:适用于肝气犯胃证、胃寒气逆证及脾胃虚弱证。
部位:背部、胸部、腹部。
方法:闪罐、走罐、留罐。
操作: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腰背部皮肤,在腰背部涂抹润滑油,
然后沿足太阳膀胱经闪罐、走罐。闪罐、走罐速度均匀,力度以患者
能耐受为宜,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时止。随后可在膈俞、肝俞、
胆俞、脾俞、胃俞、大肠俞等穴位处留罐5~8分钟。实证用泻法:力
度稍重,时间稍长;虚证用补法:力度稍轻,时间稍短。其中实证、
年轻、体壮者留罐时间稍长,虚证或年老、体弱者留罐时间稍短或不
留罐。其次,取仰卧位或坐位,在膻中、上脘、中脘、期门等穴位处
留罐5~10分钟。
4.中药烫熨疗法:适用于胃寒气逆证、脾胃虚弱证。
部位:上腹部。
中药烫熨处方:吴茱萸、干姜、党参、炒白术、花椒、细辛、丁
香、肉桂等。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暴露上腹部皮肤,将加热好的中药装入棉
布制成的布包,包口用绳子系紧,将药包置于上腹部,来回反复烫熨,
力度以患者舒适耐受为度,温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烫熨至皮肤潮红。
每次烫熨20~30分钟,每日1次,2周为1疗程。
以上治疗均以两周为1疗程。穴位埋线每周1次,其他疗法每日1
次。
(五)健康指导
1.情志调摄: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暴怒、过喜等不良情志刺激。
2.生活起居:注意寒温适宜,避免外邪侵袭。
3.饮食调理:根据体质及病症特点合理搭配膳食。避免饥饱失常;
忌浓茶、咖啡、冷饮。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嗳气病(吞气症、非特异性过度嗳气)中医诊疗方案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roclinux.cn/b/1711407408a592534.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