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3月12日发(作者:数组可以直接加减吗)
龙源期刊网
读书改变生活
作者:陆元
来源:《中国收藏》2014年第07期
我的祖母梅贻莹出自天津世家梅氏,祖居天津梅家胡同。梅氏远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二驸
马梅殷,家族有六人在《明史》留名,其中三人被载入《列传》。
祖母这辈共有兄弟姐妹十人,按照家谱规定,她们属于“贻字辈”,而且名字都含有“玉”字
或“斜玉”旁。祖母是同辈十人中的二姐,她的大弟是连任十八年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五弟
是曾任燕京大学教务长及代理校长的梅贻宝。
梅氏家族是天津有名的读书人家,祖母的同辈人及其子孙后代共有二十余人从事教育工
作。梅氏读书家风,可以一直上溯至明代远祖驸马梅殷。
题名孔庙
梅殷祖籍河南夏邑县,他的伯父是明朝开国功臣梅思祖。洪武十一年(1378年),梅殷
成为朱元璋二女儿宁国公主的驸马,因“天性恭谨,有谋略,便弓马”,在朱元璋的十六个驸马
之中最受宠爱。明朝的驸马身份高贵,待遇优厚,但不得参与政事。然朱元璋却特遣梅殷出任
山东学政(相当于山东省教育厅长),并“赐敕褒美”梅殷“精通经史,堪为儒宗”。
到了成化年间,梅殷的玄孙梅纯享有世袭资格,可以直接做官,但是梅纯执意以真才实学
博取功名,于成化十七年(1481年)考中辛丑科进士,出任中都凤阳府定远县知县,后来因
与上司不和,才辞官承袭正三品武职,改任中都留守司副留守。梅纯的名字至今保留在北京孔
庙里的明朝成化辛丑科进士题名碑上,此碑位于孔庙大成门前方东部最北侧,编号是第140
号。
梅纯留有著作《损斋备忘录》,在清朝被收入《四库全书》,纪晓岚还在《四库全书总目
提要》中为梅纯作了小传。
永乐皇帝为着拱卫北京设置了天津三卫,梅殷的重孙梅满儿出任天津右卫指挥使,并且由
子孙世袭官职。自此梅满儿的后人聚居在梅家胡同,成为天津世家望族。进入清朝,梅家失去
世袭做官资格,逐渐以读书人家闻名天津。
我祖母的父亲梅曾臣生于清朝咸丰十年(1860年),青年时期考中秀才,后来因为家庭
人口众多,只得放弃举业入职盐业谋生养家。天津的长芦盐场是北方著名的盐田,盐业是当时
最赚钱的行业之一。
那时由于梅家胡同家族成员太多,梅曾臣已经迁至天津鼓楼西边的板桥胡同居住。梅曾臣
虽然由儒入商,但是家学渊源,儒风醇厚,书房插架尽是四书五经、诗词文赋。年深日久,这
龙源期刊网
些线装书纸色泛黄,被亲友戏称为“梅家烟叶”。然而正是这些“烟叶”熏陶了梅家子弟的读书风
气。
1904年,梅曾臣送15岁的长子梅贻琦入学天津大儒严修家里的私塾敬业学堂(1907年改
称南开中学堂,是天津第一座高中学校,后来发展为南开大学)。1908年,梅贻琦以第一名
的成绩成为南开中学堂首届高中毕业生,被保送入直隶高等学堂。1909年,梅贻琦又考入清
朝外务部“游美学务处”第一批47名赴美留学生之列,1914年毕业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吴斯特理
工学院,获电机工程学士,1916年任职清华学校物理学教师,1922年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
物理学硕士,返回清华学校任职首席物理学教授。
1928年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1931年梅贻琦出任校长,时年42岁。梅贻琦虽然毕
业于理工学院,但是他家学渊源,国学功底深厚,曾是教育家严修和张伯苓的得意门生。梅贻
琦年轻时曾与同学打赌说:“假如我们之中有谁背诵任何经典出现错漏,我可以接着背诵任何
章节”,所以他在就职校长的演讲中引经据典地讲道: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
好教授。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我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段话成为至今仍在教育界广为流传的名言。
灵椿一株老 丹桂五枝芳
由于五个儿子均已学业有成,而且都在北京工作,梅曾臣遂于1926年迁居北京,住在旗
手卫胡同10号院。说来很巧,500年前驸马梅殷与公主的次子梅景福在南京任职旗手卫指挥
使,500年后梅家人又住进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以来留下的旗手卫故地。
旗手卫胡同位于现在的北京人民大会堂西路西侧,胡同口临街有一道青砖砌筑的洋式大花
墙。小时候每次我和祖母路过西长安街时,祖母都会指着那道大花墙说,以前咱们家的老宅院
就在大花墙后边的胡同里。虽然现在这条胡同已经消失,可是我还有祖母留下的摄于旗手卫老
宅院的全家合影照片。老照片的上方题写着“民国廿一年四月十三日、即旧历壬申年三月初八
日、为老母七十寿辰、子女媳十五人恭祝合影”。这里提到的十五人分别是我祖母姐妹五人、
祖母的五个弟弟和五个弟媳,那时祖母的父亲梅曾臣已经去世。
在这里我来讲述一些祖母告诉我的五梅逸事。
大梅梅贻琦,15岁在严修私塾学习时,结识了11岁的女同学韩咏华。韩咏华家里在清朝
晚期号称是天津工商业八大家之首,她虽为富家小姐,出来上学尚需穿戴成男孩子模样。那时
私塾里男女生教室分别在两个院落,两个人只是在体育课的小操场见过面,但是从来没有说过
话。多年以后留学美国归来,30岁的梅贻琦由恩师严修介绍,迎娶了已经等到26岁的韩咏
华。抗日战争时期,梅贻琦出任西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有834位学生入伍参加抗战,
其中就有梅贻琦和韩咏华的独子梅祖彦和次女梅祖彤。1948年梅贻琦离开清华大学以后,把
家具分送给亲属使用,有一件硬木高几,至今还保存在我的家里。
龙源期刊网
二梅梅贻瑞,遵守“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留在国内侍奉父母,毕业于京师高等师范学校
(今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国文系,一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
三梅梅贻琳,1920年清华学校毕业,1925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博士,因不满足于将
来行医每次只能救治一个病人,遵从导师意见又于1926年获美国霍布金大学公共卫生学博
士,历任南京市和重庆市卫生局长,抗战胜利后辞官在上海行医。夫人江兰留学美国归来任职
协和医院护士长,她提倡素食,每当吃饭时便对家人宣讲蔬菜的营养胜过肉食,在那时是令人
费解的说法。
四梅梅贻璠,清华学校及天津北洋河海工程学院毕业,从事邮政工作。1949年4月1日率
国统区通邮代表团,与张治中和谈代表团同机飞到北平,与解放区邮政总局商谈南北通邮事
务,解放后由周恩来总理任命为山东省邮政局副局长。梅贻璠当年到徐州电报局做实习生时,
以高端的职业和倜傥的风貌,一时轰动了徐州社交名媛,赢得了前清巡抚的孙女孙绍曾小姐的
芳心。
五梅梅贻宝,1915年与梁实秋、顾毓琇同期考入清华学校中等科(相当于中学部)),
192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历任燕京大学(校址即今北京大学)教务主任、文学院
长。抗战期间燕京大学被日军占据,司徒雷登校长被捕以后,梅贻宝在成都重建燕京大学并且
代理校长。夫人倪逢吉,留学美国归来任职燕京大学教授。梅贻宝喜欢收藏古董瓷器,曾为老
母祝寿定制了一套“梅字款”的龙凤纹饰粉彩茶具,但是浸润了西方习俗的夫人倪逢吉却不喜欢
龙。这套茶具至今还有几件被梅家亲属收藏着。
摆脱旧式家庭
我的祖母在庚子年(1900年)是13岁,目睹过天津的义和团。因为出生较早,没有赶上
女子可以上学的时代,是她的弟弟们每天放学以后,利用“方块字”即硬纸印制的识字卡片教会
了她。
我的祖父陆榕,祖籍绍兴府山阴县,家里是盐业富商,住在当时号称富人街的天津北门里
面的户部街上。祖母出嫁以后,和祖父一起过着大少爷和少奶奶的优裕生活,但是她并不快
乐。祖母回忆说,祖父家里是一个旧式大家庭,衣食住行都有佣人伺候,几个儿子都已娶妻生
子,可是都没有出去做事,在家由老太爷养着。按照“晨昏定省”的古训,儿子和儿媳们,每天
早晚要去上房给老太爷和老太太问安。特别是晚饭以后,儿媳们还要陪侍着老太太喝茶、吸
烟、聊天、打牌。一直等到夜深,老太太发话“你们下去吧”,祖母才可以回到自己屋里,经常
是站到脚疼腿肿。
祖母的弟弟梅贻琦劝告我的祖父说,你们家还是陆游的后代呢,你怎么可以不读书呢?年
轻人应该学习一门专业出去做事,而不要已经娶妻生子了还是住在家里当大少爷。我的祖父听
从梅贻琦劝告,考入了大学的铁路管理专业,毕业以后分配到山东省邹县做了五等小站的火车
站站长。
龙源期刊网
祖母回忆说,当她收拾行装跟随祖父离家“上任”之时,妯娌们无比艳羡地说道,“嫂子你
终于不用在家里受罪了”。祖母初到外省的乡村小站,不会使用压水机打水,不会使用搓衣板
洗衣服,买东西要乘火车去县城的店铺,但是祖母的心情是自由舒畅的。
祖父带着祖母,从乡村级的五等小站做起,历经山东、河北、山西各省铁路线,最后升职
来到北京,做了一等大站前门火车站的站长,后来的我也缘此成为了北京人,继而又成为了研
究北京历史地理的专栏撰稿人。我想,是读书改变了生活。
龙源期刊网
龙源期刊网
龙源期刊网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读书改变生活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roclinux.cn/b/1710208127a562520.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