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3月1日发(作者:十进制转二进制怎么弄)

《好嘴杨巴》分层教学公开课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2017年5月31日

【授课教师】张 雪 蕊

【授课班级】初二(8)班

【听课教师】孙学瑞、杨志华、刘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探讨文章主要人物巴的说话艺术。 (A层生)

2、活学活练,学会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人物的方法描写一个人。(B层生)

3、学会圈点批注的方法,了解作者一句对话刻画人物的“好嘴”。 (C层生)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知、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感知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品味特色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底层人物的生存智慧,由衷赞美俗世奇人的旷世绝活。

【教学重难点】分析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探讨主要人物的说话艺术。

【教学方法】引导启发发、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教具准备】课件、朗读视频、绝活表演视频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凭你的理解,你认为什么样的嘴才称得上是好嘴呢?但文中杨巴只说了一句话,怎么就称得上好嘴呢?”导入新课。

一、检查预习(带动C层生完成基础掌握,促进A、B层生活学活用。)

1、了解作者 2、给下列生字词注音:小撮 啪 黏软 吓懵 硌牙 擀面 秫米 看风使舵 孤陋寡闻

三、整体感知——讲述“好”

(引导C层生先交流,A、B层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教师评价并予以完善。)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向我们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2、文章刻画了好嘴杨巴和杨七这两个人,人物性格鲜明,请说说两人各奇在什么地方?(此处可板书:杨七——手艺高 杨巴——口才好)

四、细处研读——探究“好”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A、B层生积极动脑,发散思维,带动C层生学习探究,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巡视指导,针对学生的交流适时评价。)

1、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描写杨巴的精彩语句,请按照“这是( )描写,我从( )词中,可以看出杨巴( )的性格”的句式作圈点批注,老师出示知识链接。

重点分析杨巴的说的那句话,预设:(1)杨巴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又是怎样说的?逆向思维:老师如果这样说好不好:中堂大人息怒,这是碎芝麻粒,不是脏土。 (2)找出中堂大人发怒的语句品一品 (3)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杨巴说了一句话,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这句话到底好在哪呢?尤其那个词用的好?

明确:从起因看—善于揣摩对方心里;从经过上看—抢占说话先机;从结果上看—巧妙解除危机,获得高官嘉奖;(即说话的难度、内容、效果都突出杨巴之“好嘴”)。

危难之间显身手。看来说话不在于多,而在敏捷、巧妙、适时。

2、从我们的分析中,你认为杨巴是个怎样的人?

3、为什么写杨七?除了他,文中还有陪衬人物吗?找出有关语句进行圈点批注。(从他人的角度看:故事开端,并不写杨巴,而是从夸赞杨七的高超技艺开始,在第五段用“但

是”一转,我们就明白了写杨七是为了衬托杨巴的)

(此处可板书:杨七——手艺高——侧面烘托 杨巴——口才好——正面描写)

五、深入理解——评价“好”:(教师可安排各个学习小组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后,分别指名A、B、C各层次的学生代表全班分享交流讨论结果,教师及时评价并予以引导完善。)

1、品主旨:作者在文中说:“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得靠人吹。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杨七反倒渐渐埋没,无人知晓。杨巴对此毫不内疚,因为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张好嘴,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呀!”杨巴的这张巧嘴是与生俱来的吗?你怎样看待杨巴的这张“好嘴”?

来看一则小资料:旧天津卫的码头社会,竞争与机遇并存,在这个地面上混的人物,全凭能耐说话,“硬碰硬”。有能耐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

教师小结:像杨巴这种社会的低层人员,在谋生过程中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轻视、排斥、剥削和挤压,这种生存压力,也促成了小人物特殊的生存智慧。 但杨巴的回答又是多么无奈:明明是李中堂的错,却要抢着加在自己身上;明明自己无错,却要抢着求恕罪。这种机灵是生存空间遭到挤压之后的人格扭曲,是面对生存困境时的顺时应变,是以牺牲自己的人格做代价的。

2、作为俗世一员,我们能从奇人杨巴身上得到一些怎样的启示?

3、品语言:《好嘴杨巴》向我们讲述了两位天津市井奇人杨七和杨巴的故事。由慢条斯理,发展到骤然紧张,最后是轻松诙谐——本文情节跌宕起伏,再加上“津”味十足的语言,深受读者喜爱。杨巴说话之前,众官员“吓懵了”“一个比一个糊涂”,而杨巴“立时猜到”“一转两转三转,主意就来了”;杨巴说话之后,李中堂觉得他“机敏过人”“心生欢喜”,在场所有人“摸不着头脑”,而杨巴“心里头却一清二楚全明白”。作者有意把杨巴放在千钧一发的风头浪尖上去表现,的确收到了以简驭繁、以少胜多的效果。

六、拓展延伸——想象“好”

1、想象一段故事:杨七和杨巴的相识。模仿文章的“津味”语言风格讲述,突出人物各自的本领,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说明:这种补白式的阅读,是一次集人物理解、情节把握、语言运用的综合训练。可以先处理练习二中3、4两道小题,让学生体会一下“津味”的语言风格。)

2、为你周围有绝活的人,比如能一笔画出一个圆的数学老师,能生动模仿各种声音的同学等,写一篇人物速写,要抓住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的特征,写出他们的奇处、绝处。

六、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把这两个小练笔进一步完善,整理到你的日积月累本上。

2、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

(七)板书设计:

杨七——手艺高——侧面烘托

好嘴杨巴 生存智慧

杨巴——口才好——正面描写

抓住文眼做文章

【创意说明】

1.标题中“好嘴”的“好”字,是文章的文眼,文中叙述、描写皆为“好”字而设,故教学活动围绕“好”字展开。

2.本文内容浅显,学生阅读往往自感一望而知,故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对“好”字深层意义的挖掘上。

3.由慢条斯理,发展到骤然紧张,最后是轻松诙谐——本文情节跌宕起伏,再加上“津”味十足的语言,学生非常喜欢,所以是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的好材料。

4.根据教学实际,可以和《泥人张》并行处理,也可单篇突破。因是略读课文,所以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主。

5.也可把本文作为语言材料,用编演课本剧、说书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兴趣盎然地学习。

【文本简析】

《好嘴杨巴》向我们讲述了两位天津市井奇人杨七和杨巴的故事。由慢条斯理,发展到骤然紧张,最后是轻松诙谐——本文情节跌宕起伏,再加上“津”味十足的语言,深受读者喜爱。

标题中“好嘴”的“好”字,是文章的文眼,文中叙述、描写皆为“好”字而设,故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对“好”字深层意义的挖掘上。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1.从说话的难度看:一是李中堂勃然大怒:“打落”“乱飞”“泼了一地”,众官员都“吓懵了”,情势紧急,千钧一发,这需要“敢说”。二是左右为难:说是芝麻,这等于“骂中堂大人”;不说是芝麻,“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自己要吃大亏,甚至会掉脑袋。这需要“巧说”。三是时间紧迫:必须赶在中堂说话之前说,需要“快说”。

2.从这句话本身看: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不知道”:前文明明说“猜到”,这儿却说“不知道”;二是“不爱吃”:前文明明说中堂大人“不知道”,这儿却说“不爱吃”。这样说,有两大妙处:一是明确告诉李中堂这是“压碎的芝麻粒”,不是脏东西;二是给李中堂留足了面子。既没说是芝麻,也没有不是芝麻,一个“不知道”“不爱吃”,使紧张的情势顿时化解。

3.从说话的效果看:不但使所有人转危为安,而且李中堂对杨巴“心生欢喜”“赏银百两”,从而使杨巴“威名大振”。

4.从他人的角度看:故事开端,并不写杨巴,而是从夸赞杨七的高超技艺开始,在第五段用“但是”一转,我们就明白了写杨七是为了衬托杨巴的。杨巴说话之前,众官员“吓懵了”“一个比一个糊涂”,而杨巴“立时猜到”“一转两转三转,主意就来了”;杨巴说话之后,李中堂觉得他“机敏过人”“心生欢喜”,在场所有人“摸不着头脑”,而杨巴“心里头却一清二楚全明白”。

危难之间显身手。话不在多,而在敏捷、巧妙、适时。作者有意把杨巴放在千钧一发的风头浪尖上去表现,的确收到了以简驭繁、以少胜多的效果。

【方法阐释】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文眼就是文章的窗户。刘坡公在《学诗百法》中说得好:“作诗点眼,犹之画龙点睛。诗无眼则佳处不见,龙无睛则神采皆失。”阅读时,我们可以透过这个“眼”,窥探出文章的内容,从而直达作者的心灵。

抓住文眼做文章,就是以文眼为贯穿课堂的一条纵线,提纲挈领,紧紧围绕文眼提供的话题,设计既符合文本特点,又符合学生阅读规律的教学活动。这种设计,往往使教学简洁明快,不蔓不枝,重点突出,逻辑严密。

根据教学实际,可以和《泥人张》并行处理,也可单篇突破。因是略读课文,所以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主。也可把本文作为一则语言材料,用编演课本剧、说书等形式放给学生在活动中兴趣盎然地学习。

【目标定位】

本文是风趣幽默的通俗小说,学生非常喜欢,但是由于内容浅显,学生阅读起来往往自感一望而知,教师的作用就是着力引领学生去探求浅显文字背后的东西。特制定以下目标:

1.言说:在复述、想象中感受跌宕的情节和“津味”语言,提高口头表达和想象能力。

2.探究:在小组合作环境下,理解“好嘴”的含义,提高多角度探究问题的能力。

3.评价:对“好”能有一点自己的看法,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问题分析能力。

(说明:不同的目标,通过不同的手段,指向不同的能力。其中目标2为教学的重点,目标3为教学的难点。设计为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引出“好”:

(板书:好嘴)凭你的理解,什么样的“嘴”才称得上是“好嘴”?最好能举个例子。(教师鼓励学生谈出不同的理解,比如滔滔不绝的、左右逢源的、咄咄逼人的、拍马逢迎的、妙语连珠的、一语中的的……)但是,在冯骥才的一则故事里,主人公杨巴只说了一句话,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好嘴”呢?(板书:杨巴)

(说明:“一句话”与“好嘴”——课始教师就有意制造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利用张力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整体感知——讲述“好”:

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杨巴、杨七、李鸿章。请选择一个人物的角度,揣摩他的心理活动,尽量保持文章原有的语言风格,用第一人称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1.学生自读课文,分头准备;

2.组内互讲,取长补短;

3.班内复述,鼓励模仿用天津话讲述;

4.师生共同点评。

(说明:这种转换人称的创造性复述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语言“转化”中促进学生对故事情节和对人物心理的把握。)

三、重点研读——探究“好”:

说杨巴是“好嘴”,其实作者就让他说了一句话。研究这个“好”字,既可以从说话的难度看,从这句话本身看,也可以从说话的效果看,还可以从他人的角度看。请选择一个角度,分组深入探究:杨巴的嘴到底“好”在何处?

全班讨论:

1.从说话的难度看。一是李中堂勃然大怒:“打落”“乱飞”“泼了一地”,众官员都“吓懵了”,情势紧急,千钧一发,这需要“敢说”。二是左右为难:说是芝麻,这等于“骂中堂大人”;不说是芝麻,“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自己要吃大亏,甚至会掉脑袋。这需要“巧说”。三是时间紧迫:必须赶在中堂说话之前说,需要“快说”。

2.从这句话本身看。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不知道”,前文明明说“猜到”,这儿却说“不知道”;二是“不爱吃”,前文明明说中堂大人“不知道”,这儿却说“不爱吃”。这样说,有两大妙处:一是明确告诉李中堂这是“压碎的芝麻粒”,不是脏东西;二是给李中堂留足了面子。既没说是芝麻,也没说不是芝麻,一个“不知道”“不爱吃”,使紧张的情势顿时化解。

3.从说话的效果看。它不但使所有人转危为安,而且使李中堂对杨巴“心生欢喜”“赏

银百两”,从而使杨巴“威名大振”。

4.从他人的角度看。故事开端,并不写杨巴,而是从夸赞杨七的高超技艺开始;在第五段用“但是”一转,就让人明白了写杨七是为了衬托杨巴。杨巴说话之前,众官员“吓懵了”,“一个比一个糊涂”,而杨巴“立时猜到”,“一转两转三转,主意就来了”;杨巴说话之后,李中堂觉得他“机敏过人”,“心生欢喜”,在场所有人“摸不着头脑”,而杨巴“心里头却一清二楚全明白”。

教师小结:危难之间显身手。话不在多,而在敏捷、巧妙、适时。作者有意把杨巴放在千钧一发的风头浪尖上去表现,的确收到了以简驭繁、以少胜多的效果。

(说明:这是文章的重点,力求使学生认识到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地看问题。)

四、深入理解——评价“好”:

作者在文中说:“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得靠人吹。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杨七反倒渐渐埋没,无人知晓。杨巴对此毫不内疚,因为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张好嘴,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呀!”你怎样看待杨巴的这张“好嘴”?

(说明: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教师小结:这些小人物在封建时代的社会地位较为低下,在谋生过程中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轻视、排斥、剥削和挤压。这种生存压力,也促成了小人物特殊的生存策略。但杨巴的回答又是多么无奈:明明是李中堂的错,却要抢着加在自己身上;明明自己无错,却要抢着求恕罪。这种机灵是生存空间遭到挤压之后的人格扭曲,是面对生存困境时的顺时应变,是以牺牲自己的人格做代价的。

五、拓展延伸——想象“好”:

想象一段故事:杨七和杨巴的相识。模仿文章的“津味”语言风格讲述,突出人物各自的本领,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

(说明:这种补白式的阅读,是一次集人物理解、情节把握、语言运用的综合训练。可以先处理练习二中3、4两道小题,让学生体会一下“津味”的语言风格。)

【教有所思】

1.思得:

①分析,从矛盾开始:

这课难教,难在浅易。

教学中,我抓住了“一句话”(杨巴只说了一句话)与“好嘴”之间的矛盾设计教学活动,着力挖掘“好”的含义,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究,从而真正进入文本有效分析的层次。

分析,要从揭示文本内部的矛盾开始——尤其对于内容浅显、好似一望而知的文章。

②活动,让学生在语文中陶醉:

我紧紧围绕文眼“好”字,开展了“引出‘好’——讲述‘好’——评价‘好’——想象‘好’”四个语文活动,这四个活动分别指向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深入理解和拓展延伸,由课外到课内,由叙述到议论,循序渐进,逻辑严密。“讲述‘好’”,是一个很有思维含量的活动,对学生很有挑战性,特别是鼓励学生用天津话讲述,学生很感兴趣。“你想拥有这样一张“好嘴”吗?”学生发言积极,异彩纷呈,有的说,生命最可贵,这张嘴保全了自己的生命。有的说,生命诚可贵,人格价更高,说话要忠于自己的心灵。还有的说,现今社会,单凭一张“好嘴”还不行,还要有安身立命的真才实学。“想象‘好’”,是一次巧妙

地“再回首”,相识的方法各种各样,但都能在尊重人物性格特点的轨道上进行,简直是神来之笔。

2.思过:

感受主要有三:

①自主学习不够:

这篇课文上下来,我越来越感觉这个思路明显的缺点就是预设性太强,学生自主发现不够。从导入到感知,由感知到研读,由研读到延伸,是一个逻辑严密、不容打破打乱的系统,并且都在教师的预设和掌控之中,教学呈现一种封闭状态,开放性不够。

②学生准备不够:

“讲述”和“想象”这两个活动的思维含量都很高,要出色完成,必须经过充分的、积极的思维加工。教学中,我有“往前赶”的心理,给学生预留的时间不够充足,致使有的学生仓促对话,准备不足。“探究”活动中,学生很难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很容易架空文本,教师要作必要提示和点拨。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也可以给每个小组提示相应的角度,然后让他们按教师提示探究。

③联系现实不够:

除导入和一次讨论“你想拥有这样一张“好嘴”吗”之外,再无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实践一再证明,教学只有从学生的心灵扬帆起航,时时处处把学生“摆进去”,学生才能陶醉其中,积极参与。比如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换作是你,你会怎么说?假设杨七杨巴就生活在你家小区里,你认为他们会生活得很好吗?你想分别对他们说点什么?


本文标签: 学生 人物 语言 教学 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