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2月22日发(作者:h型钢实时价格)
西 北 师 范 大 学
外 国 美 术 史
期末论文
题目:伦勃朗的艺术创作道路
指导教师:文化
学号:2
专业:美术教育
班级:2006级国画1班
姓名:赵丽媛
伦勃朗的艺术创作道路
内容摘要:伦勃朗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伦勃朗在绘画史上所占的地位,是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诸巨匠不相上下的。他所代表的是北欧的民族性与民族天才。造成伦勃朗的伟大,是表现他的特殊灵魂的一种特殊技术。光暗,一经用来谈到这位画家时,便具有一种特别的意义。换言之,伦勃朗的光暗和文艺复兴意大利作家的光暗是含着绝然不同的作用的。法国十九世纪画家兼批评家弗罗芒坦称他为"夜光虫",又有人说他以黑暗来绘成光明。 伦勃朗·哈门士·凡·莱茵是荷兰美术黄金时期的最伟大人物,他不仅是油画家,作为素描和铜版画的名家也十分杰出。伦勃朗的初期经历是一段辉煌成功的故事。他从一名天才少年,登上了在阿姆斯特丹最受欢迎的画家的位置。但是,三个孩子的相继夭折,以及爱妻的去世等这些生活上的不幸,在他成功的道路上投下了阴影。在他迎来五十岁的时候,他的绘画工作陷入了僵局,并陷入了濒于破产的境地,本人也险些入狱。在情人和儿子的帮助下,伦勃朗重新站了起来。但是,他们都年轻去世,这给老年的伦勃朗带来了更大的悲伤。他的绘画却因此更增添了光辉和深深的情感。他的创作可以称为西洋美术史上的金字塔制造宗教画和肖像画,也正是这一晚年时期的作品。关键词:伦勃朗 生平经历
第一:伦勃朗在莱顿时期
1606年7月15日生于莱顿,1669年10月4日卒于阿姆斯特丹.其画作体裁广泛,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等.自画像莱顿时期(约1625-1631)作品采取强烈的明暗对比画法,用光线塑造形体,画面层次丰富,富有戏剧性.伦勃朗
14岁进入莱顿大学,17岁去阿姆斯特丹向历史画家拉斯特曼学画,1627年21岁时已经基本掌握油画,素描和蚀刻画的技巧并发展了自己的风格,回家乡自己开画室招徒作画,期间画了许多自画像,1631年离开莱顿去阿姆斯特丹,30年代就成为阿姆斯特丹的主要肖像画家.他的肖像画风格人物安排具有戏剧性,深深打动人心,他以神话和宗教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供不应求.他对戏剧很感兴趣,经常利用如同舞台高光的亮色描绘在阴暗背景下的人物。1625年到1632年,是伦勃朗创作的第一个时期,这也是他的绘画艺术走向成熟的一个准备时期。
第二:伦勃朗的光辉时期
伦勃朗创作的第二个时期在1632---1642年间,这是他的艺术成熟时期,也是他在生活上最富有、最快活的阶段。约在1632年底,他离开故乡来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阿姆斯特丹,从此不断的街道订货。自1632年至1633年,他共绘制了五十余件作品,大部分是肖像画。1632年的秋季,他创作了著名的《蒂尔普教授的解剖课》。这幅画的订货者原本想请比较有名气的凯萨尔来画,可能因为凯萨尔要价太高,订货才落到尚不太出名的伦勃朗手中。这本来是同业公会的团体肖像,一般都要求把人画成固定的格式,即向现在我们在照相馆所见的那种姿势。但是伦勃朗却没有这么画,而是选择了一个情节-----蒂尔普教授正在给他的学生讲授人体解剖学课,因而这幅肖像画又带有风俗画的性质。这幅画完成后,使他在阿姆斯特丹一夜之间闻名于艺坛,此后订货单纷至而来。这幅画也是伦勃朗艺术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三:伦勃朗的绘画创作跌入低谷的时期
进入成熟的40年代,伦勃朗的欢乐时光结束了,特别是1642年接连遭到生活上和艺术上的打击。40年代初到50年代中期是伦勃朗创作的第三个时期,在
这个时期,他的创作更具有现实色彩。
1642年,伦勃朗出色的完成了后来被称为《夜巡》的作品。伦勃朗最有名的是《夜巡》。这是一幅无价的珍品,但却也因为这副画,使得伦勃朗陷入了一个窘迫的境地。
17世纪的荷兰,是一个绘画风潮泛滥的时代,但当时的绘画主要是为市井各种阶层做肖像画,故雇主的满意与否是一个画家能否成功的关键。这个时候,荷兰有一个成功的画家伦勃朗。伦勃朗早年得志,当时他的画在荷兰十分的受欢迎,故而生活十分优越。伦勃朗的妻子是一个没落贵族的女儿,为了维持家庭的体面,伦勃朗购买了一幢很大的房子,也供给妻子几个兄弟无度的挥霍。
1642年,班宁柯克连长和手下民兵16个人每人出了100盾请伦勃朗画一幅集体像。伦勃朗没有像当时流行的那样把16个人都摆放在宴会桌前,画出一幅呆板的画像,而是自己设计了一个场景,仿佛16个人接到了出巡的命令,各自不同的在做着准备。这幅画采用强烈的明暗对比画法,用光线塑造形体,画面层次丰富,富有戏剧性。从任何地方来看,都是一幅绝对的杰作,这就是以后最为著名的《夜巡》。但是,粗俗的民兵们不干了,大家都是出了100盾,为什么有人在画中那么明显,而自己却要隐身在后面。民兵们要求画家重新画一幅肖像。可是出于一个画家的艺术感出于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创作方法,伦勃朗坚持不重新画一幅。这件事情闹的整个阿姆斯特丹沸沸扬扬,打这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找伦勃朗来画集体肖像了,而在这个艰苦的过程中,伦勃朗的妻子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后,去世了。
那幅《夜巡》被民兵们带回去之后,因为太大无法挂在门厅里面就自行把周遍裁掉,使得整幅画丧失了原有的平衡。而挂这幅画的大厅是烧泥炭明火取暖的,
泥炭的灰在画上落了厚厚一层煤灰,使得整幅画色彩变得黯淡,以至于18世纪的时候人们认为这个原本是白天的场景是在夜晚进行的,从而给他取名《夜巡》。现在这幅画在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有着自己独立的房间,当我们凝视的时候,仿佛感到画布上有生命在流动...
第四:生命的最后历程
60年代是伦勃朗向命运搏斗的最后阶段。这时的伦勃朗,看到了世态炎凉,看到了众叛亲离。好多的学生和朋友都离他而去,连他最要好的朋友之一西克斯后来也远离了他,朋友之间的友谊开始破裂。
1650年后,他的画更为宽阔有力,利用迭色使画面更加有立体感.从1640年开始,他经常到乡村漫步和作画,创作了许多反映大自然的素描和版画,风格质朴.1661年是他作画最多的一年,1663年以后就作画较少,结交了许多中下阶层的市民,眼界更为开阔,技巧更为成熟,创造力达到顶峰.伦勃朗和他的妻子生有4个孩子,只有最小的一个存活,但他妻子在生孩子后不久去世,他和女仆住在一起,女仆为他生了一个女儿,为此受到教会的正式遣责为"罪恶的生活".由于他为了画画经常采购大量衣物和绘画工具,从不计较财产,所以很快就到了破产的边缘.1669年他在贫病中去世,身边只有女儿陪伴,死后葬在西教堂一个无名墓地中.伦勃朗一生留下600多幅油画,300多幅版画和2000多幅素描,几乎画了100多幅自画像,而且几乎他所有的家人都在他的画中出现过。伦勃朗是一个为了绘画可以不顾一切的人,当他走进画室,也许就连着几个星期对外界不闻不问完全投入到了绘画中去,为了照顾自己的儿子,伦勃朗请了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年轻村妇来做保姆,后来又和她生了一个孩子。这下子整个阿姆斯特丹都兴奋了,他们认为这是一个丑闻,这是一种通奸,整个小市民阶层陷入了一个有机会对高贵的灵魂泼脏水而
兴奋的境地,每个人都在看好戏,每个人都在对画家进行嘲笑,而加尔文教派的牧师也开始谴责那个村妇,这下一场更猛烈的风暴爆发了。再也没有人上门请伦勃朗来作画了,只有各种债主开始上门讨债。伦勃朗的生活从此陷入了困顿之中。
伦勃朗晚年生活困难,家产被拍卖,油画作品买主不多,只有宗教题材的蚀刻版画还有人订制。其中一幅取名《100荷币版画》的作品,就是依其售价而定名的。一个高贵的灵魂就此沉沦,荷兰画派自此也开始没落。
第五:伦勃朗对国家的影响
纳粹曾经想把这位17世纪的大画家变成自己的代言人,想利用他来粉饰自己的侵略罪行。1940年,纳粹德国发动“闪电战”占领荷兰。侵略行为不得人心,纳粹急需一点正面的形象来骗取荷兰人民的好感。伦勃朗是荷兰人的代表,信仰新教,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这一切都让纳粹觉得他可资利用。于是,纳粹政权发行了以伦勃朗为主题的邮票,还设立了“伦勃朗奖”,用以表彰那些为国家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做贡献的人。纳粹雇佣枪手创作了反映伦勃朗生平的电影和歌剧,甚至打算将伦勃朗的生日(7月15日)定为全国性假日。
除此之外,尽管伦勃朗的思想和个人经历跟法西斯意识形态扯不上什么关系,纳粹领袖和他们的吹鼓手还是不遗余力地和伦勃朗“套近乎”。希特勒和其他纳粹领导人都收藏伦勃朗的作品。在观赏伦勃朗名作《戴金盔的人》的时候,希特勒着重指出了画中人的英雄气质,他认为:“这证明伦勃朗是一位真正的雅利安人、一位真正的日耳曼人。”在纳粹吹鼓手看来,伦勃朗的作品中的形象为他们的“鲜血与祖国”理论提供了证据。1941年,荷兰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核心人物托别·苟得瓦根说:“荷兰人民爱戴伦勃朗,不仅因为他是本民族的宝贵财富,也因为他是日耳曼精神最伟大、最高贵的结晶。”不仅如此,他们还努力
歪曲伦勃朗和犹太人之间的关系。在那部反映伦勃朗生平的电影中,他们将伦勃朗的经济困境归咎于犹太人,指控他们压价购买伦勃朗的作品以牟取暴利。实际上,人们都知道,伦勃朗经常受穷的原因是在于他自己,在于他毫无计划的花费和奢侈的生活方式。不过,也有一些纳粹分子对这种做法提出了质疑。他们的依据在于,伦勃朗生活在犹太人当中,描绘《圣经·旧约》中的场景。此外,伦勃朗的作品中也时常出现犹太人的形象,《犹太新娘》就是典型的例子。这些事实表明他并不适合纳粹的宣传目的。但是,纳粹政权对这些明显的漏洞置之不理,因为他们实在太需要利用伦勃朗来打造新的“日耳曼-荷兰”民族身份了。
荷兰人民没有上纳粹的当,他们的种种举措收效甚微。1944年的“伦勃朗日”纪念活动完全砸了锅,人们对此的反应只是讥讽和愤恨。纳粹分子的痴心妄想无损于这位伟大艺术家的光辉,只是给后人增添了一些笑料而已。
第六:伦勃朗对我的影响
伦勃朗是一个伟大的画家,即使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有光辉的阶段也有痛苦的时期。但是这反应了一个画家艺术道路的曲折发展。伦勃朗的生平经历给我深刻的启发。让我懂得了珍惜生命,珍惜眼前的生活,珍惜现代社会给我的特殊环境。人的一生说短也短,说长也长。5.12汶川大地震在几秒钟的时间就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许多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转眼间,眼前的幸福生活已不复存在。人的生命太脆弱了,自然灾害使我们人类无法抵抗的。但是人的精神事很坚强的。面对重大的灾难。再大的挫折也不能把人的精神打垮。因为有一个伟大的中国在身后支持我们,我相信中国的每一个人经历了这次大地震都会变得坚强。遇到困难都会从困难中站起来。比起那些在地震中受到伤害的人来说,我们还是幸运的、同时也是幸福的。
伦勃朗也敢于和当时的社会做斗争,即使变的一贫如洗,也不能改变自己的真理。在他短短的60几年,只能分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却影响了他的一生,使他接受了一次生命的洗礼。对我来说,应该更清醒的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周边的人及环境。更深刻的体会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现代社会虽然与伦勃朗当时的社会不能相提并论,它有一定的区别,很大的差距,对我而言,我们不是一个过度的人,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但我们有共同语言,都喜欢绘画,而我也赞成作为一个艺术家,应该有自己的艺术品味和个人气质,即使在艺术商品化的引诱下,也不能脱离自我。我最欣赏伦勃朗的一点就是,在伦勃朗看来,艺术就是艺术,艺术家不应该是商人。我也应该吸取伦勃朗的优点,他在人物内心刻画上,在多样化和典型化方面,都表现出独到的功夫,不同凡响,他的肖像画不仅描绘了一个人,而且描绘了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是时代与社会的一面镜子。曲折的反映了一个人的命运,人的痛苦与欢乐。如那些犹太人的肖像,老妇的肖像,荷马的肖像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他的自画像也是如此,既有社会中自我,又有自我中的社会,在这一点上,只有维拉斯贵支可以与他媲美。他曾说过这样的话:“我是磨坊主的儿子,个各式皮鞋匠,及使用世界上所有的丝绸锦缎,所有的不雀毛花边加在我身上,都一点不能改变我。”
第七:伦勃朗对时代及社会的影响
伦勃朗的作品充满了时代气息和社会特色。以《夜巡》为例,在这件作品中充分显示了那个时代----荷兰资产阶级取得胜利的时代特色。他们保持着战争年代的精神和时代的荣誉感。又以《呢商同业公会理事》和其他一些肖像画为例,这些作品中的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职业的特点。尽管他画了许多宗教题材的作品,但是没有那一件作品是宣扬宗教的,都是借助宗教题材来宣扬人性的善良
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把基督的精神与人道主义精神融合在一起,如油画《基督在厄玛乌》就是这样的作品。他和当时的社会有点不合拍。他创作了一些悲剧性的作品,这是与他不幸的遭遇有关。与荷兰大多数的画家不同,他是一位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者,没有屈服和迎合订货者口味和要求,我行我素。
第八:伦勃朗对荷兰画派的影响
在谈论荷兰十七世纪美术时,人们经常议论这样一个问题:伦勃朗和荷兰小画派艺术家的区别在那里?他们之间在艺术上有什么不同?不同和区别主要有这样几点:首先是对新主人的态度。小画派的画家大都是去迎合态度,而伦勃朗则不完是这样,所以有人说他是“猫头鹰”。再者是小画派画家的作品大都浅显易懂,而伦勃朗的作品有着丰富心理和道德的内涵,这些内涵是不怎么容易一下子弄明白的,所以观看伦勃朗的作品还需要有点欣赏力和耐心。法国的丹纳说过,荷兰小画派的画家大都不太注意美学、哲学的修养,他们想的并没有那么多,他们是一边做买卖、一边画画;而伦勃朗以及哈尔斯等人,在艺术品味和个人气质上要比前者要高。在艺术商品化和引诱下,小画派画家的作品话的惟妙惟肖,往往能卖好价钱,而伦勃朗的作品尽管艺术水品和思想水品都很高,往往被买主拒绝。这是因为荷兰商人们当时就是那个水平,看不出伦勃朗的艺术的精妙性。在一般市民家庭中宁愿挂一幅有着明朗色彩的史丹的画,不愿挂伦勃朗的有着悲剧色彩的《大卫为扫罗弹琴》和《浪子回头》。
伦勃朗是伟大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在17世纪继承了文艺复兴的传统并发扬光大,使荷兰画派的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外国美术史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roclinux.cn/b/1708546074a526946.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