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2月18日发(作者:json怎么转对象)
Joseph H.Greenberg(1966) 经典的45条语言共性
基本语序
1:带有名词性主语和宾语的陈述句中,优势语序几乎总是主语处于宾语之前。
2:使用前置词的语言中,领属语几乎总是后置于中心名词,而使用后置词的语言,领属语几乎总是前置于中心名词。
3:优势语序为VSO的语言,总是使用前置词。
4:采取SOV为常规语序的语言,在远远超过随机频率的多数情况下,使用后置词
5:如果一种语言以SOV为优势语序,并且领属语后置于核心心名词,那么形容词也后置于核心名词。
6:所有以VSO为优势语序的语言,都可以把SVO作为可能的或唯一的一种替换性基本语序。
7:在以SOV为优势语序的语言中,如果没有或仅有OSV为其替换性语序,那么动词所带的一切状语都处于动词之前。(这就是Ⅲ型的“严格”次类)
句法
8:如果可以根据语调模式区分是非疑问句和其相应的陈述句,那么语调模式中的每一种语调上的区别性特征表现在句末,而不是句首。
9:在远远超过随机频率的多数情况下,涉及全句的疑问小词或词缀,在前置词语言中居于句首,在后置词语言中居于句末。
10:疑问小词或词缀如果指向句中某一特定的词,几乎总是跟在这个词的后头。以VSO为优势语序的语言中不出现这样的小词。
11:只有在疑问词或疑问短语通常居于句首的语言中,才会颠倒陈述的语序,使动词置于主语之前;只有特殊疑问句的情况如此,是非疑问句才会出现同样的语序颠倒。
12:陈述句中以VSO为优势语序的语言,其特指疑问句中总把疑问词或疑问短语放在句首。陈述句中以SOV为优势语序的语言,不会有这样的变换。
13: 如果名词性宾语总在动词之前,那么从属于主要动词的动词形式也要置于主要动词之前。
14:在条件陈述句中,所有语言都以条件从句处于结论之前为正常语序。
15:除了名词性宾语总是居于动词之前的那些语言之外,表达意愿和目的的从属动词形式总是置于主要动词之后。
16:以VSO为优势语序的语言中,有屈折变化的助动词总是前置于主要动词。在以SOV为优势语序的语言中,有屈折变化的助动词总是跟在主要动词之后。
17:除了偶然出现的情况外,优势语序为VSO的语言绝大多数是形容词居于名词之后。
18:当描写性形容词前置于名词时,除了偶然出现的情况外,绝大多数情况是指别词和数词也处于名词之前。
19:当一般规则是描写性形容词后置时,可能会有少数形容词常常前置;但一般规则是描写性形容词前置时,则不存在例外。
20:当任何一个或者所有的下述成分(指别词、数词、描写性形容词)居于名词之前时,它们总以这种语序出现。如果它们后置,语序或者依旧,或者完全相反。
21:如果某些或所有副词跟在它们所修饰的形容词后,那么这种语言中的形容词也处于名词之后,而且以动词前置于名词性宾语为优势语序。
22:在形容词比较结构中,如果唯一的或可能交替的语序之一是基准-标记-形容词的话,那么这语言是后置词语言。如果唯一的语序是形容词-标记-基准,那么这种语言除了偶然出现的情况外,绝大多数是前置词语言。
23:如果同位结构中专用名词一般前置于普通名词,那么这种语言里的中心名词也前置于从属它的领属语成分。如果普通名词一般前置于专用名词,那么,从属的领属语成分绝大多数处于它的中心名词之前。
24:如果关系从句前置于名词是唯一的或者是可交替的结构,那么这种语言或使用后置词,或者形容词前 1
置于名词,也可能二者兼有。
25:如果代词性宾语后置于动词,那么名词性宾语也同样后置。
词法
26:如果一种语言有非连续性的词缀,它总是有前缀或后缀,或者两者兼有。
27:如果一种语言仅有后缀,那么这是使用后置词的;仅有前缀,则是使用前置词的。
28:如果派生词缀和屈折词缀都后置于或都前置于词根,派生词缀总在词根和屈折词缀之间。
29:如果一种语言有屈折变化,那它总有派生现象。
30:如果一种语言里动词有人称-数的范畴或有性的范畴,那么它总有时-式的范畴。
31:如果作主语或作宾语的名词跟动词有性的一致关系,那么形容词跟名词也总有性的一致关系。
32:只要动词跟名词性主语或宾语有性的一致关系,总也有数的一致关系。
33: 如果名词跟动词之间的数的一致关系没有专门表示出来,并且这又跟语序有关,那么此时动词总是前置的,并且是单数形式。
34:有双数的语言才会有三数。有复数的语言才会有双数。
35: 复数在所有的语言里都用某种非零形式的语素来表示,而单数在有些语言中仅用零形式表示。双数和三数几乎从不采取零形式。
36:一种语言如果有性的范畴,它总具有数的范畴。
37:一种语言的性的范畴在非单数中不会比在单数中多。
38: 在有格的系统的情况下,唯一用零形式语素表示的是意义上包含了不及物动词主语的格。
39: 如果表示数和格的语素一起出现,并且都前置或后置于名词,那么表示数的成分总在名词词根和表示格的成分之间。
40: 当形容词后置于名词时,形容词表示出名词的所有的屈折范畴。在这种情况下,名词可能缺少其中一个范畴或全部范畴的显性标记。
41: 如果一种语言里动词后置于名词性主语和宾语是优势语序,那么这种语言几乎都具有格的系统。
42: 所有的语言都有至少包括三种人称和两种数在内的代词范畴。
43: 一种语言如果名词有性的范畴,那么在代词也有性的范畴。
44: 一种语言如果在第一人称上有性的区别,那么第二或第三人称,或者这两种人称,也总有性的区别。
45: 如果代词的复数有任何性的区别,那么单数也会有某种性的区别。
Appendix III*
Universals Restated
Universal 1. In declarative sentences with nominal subject and object, the dominant order is almost
always one in which the subject precedes the object.
Universal 2. In languages with prepositions, the genitive almost always follows the governing
noun, while in languages with postpositions it almost always precedes.
Universal 3. Languages with dominant VSO order are always prepositional.
Universal 4. With overwhelmingly greater than chance frequency, languages with normal SOV order
are postpositional.
Universal 5. If a language has dominant SOV order and the genitive follows the governing noun,
then the adjective likewise follows the noun.
Universal 6. All languages with dominant VSO order have SVO as an alternative or as the only
alternative basic order.
2
Universal 7. If in a language with dominant SOV order, there is no alternative basic order, or
only OSV as the alternative, then all adverbial modifiers of the verb likewise precede the verb.
(This is the "rigid" subtype of III.)
Universal 8. When a yes-no question is differentiated from the corresponding assertion by an
intonational pattern, the distinctive intonational features of each of these patterns are reckoned
from the end of the sentence rather than from the beginning.
Universal 9. With well more than chance frequency, when question particles or affixes are specified
in position by reference to the sentence as a whole, if initial, such elements are found in
prepositional languages, and, if final, in postpositional.
Universal 10. Question particles or affixes, when specified in position by reference to a
particular word in the sentence, almost always follow that word. Such particles do not occur in
languages with dominant order VSO.
Universal 11. Inversion of statement order so that verb precedes subject occurs only in languages
where the question word or phrase is normally initial. This same inversion occurs in yes-no
questions only if it also occurs in interrogative word questions.
Universal 12. If a language has dominant order VSO in declarative sentences, it always puts
interrogative words or phrases first in interrogative word questions; if it has dominant order
SOV in declarative sentences, there is never such an invariant rule.
Universal 13. If the nominal object always precedes the verb, then verb forms subordinate to the
main verb also precede it.
Universal 14. In conditional statements, the conditional clause precedes the conclusion as the
normal order in all languages.
Universal 15. In expressions of volition and purpose, a subordinate verbal form always follows
the main verb as the normal order except in those languages in which the nominal object always
precedes the verb.
Universal 16. In languages with dominant order VSO, an inflected auxiliary always precedes the
main verb. In languages with dominant order SOV, an inflected auxiliary always follows the main
verb.
Universal 17. With overwhelmingly more than chance frequency, languages with dominant order VSO
have the adjective after the noun.
Universal 18. When the descriptive adjective precedes the noun, the demonstrative and the numeral,
with overwhelmingly more than chance frequency, do likewise.
Universal 19. When the general rule is that the descriptive adjective follows, there may be a
minority of adjectives which usually precede, but when the general rule is that descriptive
adjectives precede, there are no exceptions.
Universal 20. When any or all of the items (demonstrative, numeral, and descriptive adjective)
precede the noun, they are always found in that order. If they follow, the order is either the
same or its exact opposite.
Universal 21. If some or all adverbs follow the adjective they modify, then the language is one
in which the qualifying adjective follows the noun and the verb precedes its nominal object as
the dominant order.
Universal 22. If in comparisons of superiority the only order, or one of the alternative orders,
is standard-marker-adjective, then the language is postpositional. With overwhelmingly more than
chance frequency if the only order is adjective-marker-standard, the language is prepositional.
3
Universal 23. If in apposition the proper noun usually precedes the common noun, then the language
is one in which the governing noun precedes its dependent genitive. With much better than chance
frequency, if the common noun usually precedes the proper noun, the dependent genitive precedes
its governing noun.
Universal 24. If the relative expression precedes the noun either as the only construction or
as an alternate construction, either the language is postpositional, or the adjective precedes
the noun or both.
Universal 25. If the pronominal object follows the verb, so does the nominal object.
Universal 26. If a language has discontinuous affixes, it always has either prefixing or suffixing
or both.
Universal 27. If a language is exclusively suffixing, it is postpositional; if it is exclusively
prefixing, it is prepositional.
Universal 28. If both the derivation and inflection follow the root, or they both precede the
root, the derivation is always between the root and the inflection.
Universal 29. If a language has inflection, it always has derivation.
Universal 30. If the verb has categories of person-number or if it has categories of gender, it
always has tense-mode categories.
Universal 31. If either the subject or object noun agrees with the verb in gender, then the
adjective always agrees with the noun in gender.
Universal 32. Whenever the verb agrees with a nominal subject or nominal object in gender, it
also agrees in number.
Universal 33. When number agreement between the noun and verb is suspended and the rule is based
on order, the case is always one in which the verb precedes and the verb is in the singular.
Universal 34. No language has a trial number unless it has a dual. No language has a dual unless
it has a plural.
Universal 35. There is no language in which the plural does not have some nonzero allomorphs,
whereas there are languages in which the singular is expressed only by zero. The dual and the
trial are almost never expressed only by zero.
Universal 36. If a language has the category of gender, it always has the category of number.
Universal 37. A language never has more gender categories in nonsingular numbers than in the
singular.
Universal 38. Where there is a case system, the only case which ever has only zero allomorphs
is the one which includes among its meanings that of the subject of the intransitive verb.
Universal 39. Where morphemes of both number and case are present and both follow or both precede
the noun base, the expression of number almost always comes between the noun base and the expression
of case.
Universal 40. When the adjective follows the noun, the adjective expresses all the inflectional
categories of the noun. In such cases the noun may lack overt expression of one or all of these
categories.
Universal 41. If in a language the verb follows both the nominal subject and nominal object as
the dominant order, the language almost always has a case system.
Universal 42. All languages have pronominal categories involving at least three persons and two
numbers.
Universal 43. If a language has gender categories in the noun, it has gender categories in the
4
pronoun.
Universal 44. If a language has gender distinctions in the first person, it always has gender
distinctions in the second or third person, or in both.
Universal 45. If there are any gender distinctions in the plural of the pronoun, there are some
gender distinctions in the singular also.
Typology and Universals(Second Edition)导读
世界上大约有4,000到 6,000 种语言,可以想见其巨大差异性,但尽管有不同,它们仍具有作为人类语言的内在一致性。语言类型学主要研究基于语法特点的语言分类,忽视发生学上、地理上联系。语言类型学研究人类语言的结构变异(variation),试图确定这些变异的限制并作出解释。
古典类型学基于的形态学标准源自A.W. von Schlegel(1818)所作的分析语和综合语的区分。在综合语中,Schlegel区分黏着语和屈折语。 Humboldt(1836)加上“多式综合语”。在语言类型学的早期阶段,每种类型都附上今天看来不可取的价值评判,如屈折语中的形式丰富被认为是更进步的表现,而孤立语和黏着语被视为出于处于向屈折语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传统的主要是形态学类型学不能充分考虑音系、形态和句法标准的相互依存性。句法途径研究类型学多亏Greenberg(1963),他发展了词序类型的类型学。其他句法属性,如语法关系系统(如作格vs主格语言)也用做语言类型学的基础。
现代语言类型学主要专著在20世纪后期主要有5种,它们是Altmann and Lehfeldt(1973)a的《普通语言类型学:原理和》,Mallinson和 Blake(1981)的《语言类型学:跨语言句法研究》,Comrie(1981)《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第二版1989),Croft(1990)的《语言类型学与普遍语法特征》以及Whaley(1997)的《类型学导论:语言统一性与多样性》。鉴于这些著作的过早、过专或过泛,Jae Jung Song(2001)在吸收多年来类型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21世纪第二个年头出版了语言类型学新著《语言类型学:形态和句法》。Jae Jung Song的书收集广泛的语言材料提供最新的对语言类型学的评论。着重于几个主要的论题,从词序到使役结构,此书揭示、阐述系统模式(systematic patterns)的方法。该书讨论了语料收集、语言采样、语言类型学的应用等实践和方法论的问题,特别介绍了欧洲语言类型学的方法。而亲炙Greenberg大师的Croft也一直酝酿修订自己的著作,终于在2003年出了新一版。最近十就年来,这些著作连续出版以及大量类型学的研究论文发表,表明语言类型学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门显学。
Croft第二版的Typology and Universals对第一版来说几乎是一次重写,原因是经过多年的发展,语言类型学已今非昔比,它作为一种语言研究方法已经成熟,而原版不能反映该领域的发展和一些重要创新,如当代类型学研究中语义图模型(semantic map model)的系统运用等。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类型学不仅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也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机构身份,如创刊了专业性期刊Linguistic Typology,组建了国际性的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Linguistic Typology[ALT])。在德国莱比锡,以Comrie为核心创建一个研究部门凝聚一批优秀的类型学研究者。过去十年中发表的类型学研究成果主要出自欧洲学者(包括类型学研究重镇的俄罗斯学者)之手,以上表明类型学研究的重心已由美观转向欧洲,Croft的新一版书充分地反映出这个转向。
1 导言
介绍语言类型学的定义、研究旨趣以及跨语言比较研究中涉及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1 什么是类型学?
1.1 介绍typology三种不同层面的定义:一是“分类”意义的类型学。这个意义的类型学在语言学领域内外都用。typology普通的定义大致与“分类”同义,即把研究的对象分成类型特别是结构类型。最一般的语言学定义是指“跨语言结构类型的分类”,简单地称为“类型学分类”。二是“概括”意义的类型学,主要是指对跨语言比较中系统呈现出的语言学模式(共性特别是蕴含性共性)的研究。这个定义的类型学可指称为“类型学概括”。这个意义的类型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三是“解释”意义的类型学。这 5
个定义是作为与美国结构主义和生成语法等相对比的一种语言研究方法和理论构架。这个观点的类型学与功能主义关系紧密,认为语言结构首先应根据语言的功能来解释,所以又有“(功能-)类型方法”的名称。更确切地描述这个意义的类型学可用“功能-类型解释”的名称。这三个定义对应于任何经验科学分析的三个阶段:经验现象的观察和分类,对观察形成概括,对概括作出解释。正是在此意义上,类型学代表语言研究的经验科学的方法。——作者强调语言描写工作的重要性,尤其在今天语言消亡日速,语言理论的经验数据日益减少严重威胁理论的发展和进步。
1.2 类型学、普遍性和生成语法
主要分析Greemberg的“普遍性”和Chomsky“普遍性”的异同。两者对语言普遍性的追求几乎同时肇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末,其方法上不同可追溯到各自对不同学术传统的反拨:乔氏生成主义的方法针对行为主义心理学,而格氏类型学的方法针对人类学的“相对主义”。乔姆批评行为主义习得语言的“刺激-反应”模式,提出天赋内在语言能力和限制对语言习得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其语言“普遍性”带有“先天性”特征。格林伯格的矛头直指人类学相对主义的观点“世界的语言具有任意性,它们彼此不同是无限的难预测的”。格林及其同道通过跨语言采样分析发现语言变异形式是有范围和限制的,而这些限制表现了语言的普遍性特征。在方法论上,一般认为乔氏使用理性主义的演绎推理法,而格氏采用的是经验主义的归纳概括法。两者方法迥异,但仍有相当的一致性:两者都从分析语言结构开始;都考虑到语言学的核心问题:“什么是可能的语言?”;与前代学者比,他们都是“共性主义者”;两者都对语料进行抽象概括,只不过一个是跨语言模式,一个主要是单一语言模式;两者都从普遍的人类的能力,最终是生物学角度解释语言共性,只不过乔氏诉诸于直接性的基因,而格氏诉诸于进化理论中可能发现的间接性生物学基础。本节最后强调格氏理论的两个鲜明特征:重视跨语言比较,重视语言形式和功能的紧密联系。
1.3 跨语言比较
举例说明作为类型学基本特征的“跨语言比较”在语言学分析中的作用。这种比较以新的不同的观点对单一语言中语言现象作出解释。它克服这样的困难,对“一时一地”的单一语言现象的分析不一定能直接搬到另一语言中,不仅结构主义、生成语法有这个问题,诉诸语义、语用的功能主义概括法也会遭遇这样的问题。如对英语、法语、俄语的任一语言冠词系统的描写概括很难适用于其他语言。而跨语言比较法可以使我们对冠词分布等普遍性特征进行更好地分析。认识到跨语言的变异可以促进对特定语言中所讨论的现象的深入细密地分析乃至重新估价其价值。当然,类型学也不排斥和贬低单一语言的描写分析工作,因为这是跨语言分析的基础。近来,类型学家也认真考虑语言普遍性和特定语言说话者语言知识的关系问题,并认为两者不是截然分离的。
本节还具体说明一些跨语言比较研究必要性的实例,如可以发现某种语言结构间的令人惊奇的奇异联系,而注意力仅限于单一语言或很少几个类型相似的语言的研究者则难以想像。例如英语代词宾格形式的不规则性(me, us, him, her, them相对于不变的it)实际上是格标记和有生性(animacy)关系的普遍模式(即具有更高有生性的直接宾语更倾向于具有独特的宾格形式)的表现。跨语言考察还可揭示人们熟知的语言中的某种现象可能是很不常见或很边缘化的。如英语中主语位置上非强调代词的强制性出现就是一种跨语言罕见现象。
1.4 跨语言的可比性问题
跨语言比较的基本前提是跨语言的可比性,即确定不同语言同一语法现象的资格问题。如要进行不同语言的“主语”比较,首先要承认各种语言都有“主语”这个范畴。但各语言结构变异很大,不可能用结构标准或仅凭结构标准来识别跨语言的语法范畴,类型学家的解决方案通常是从意义或功能出发预先设定一个“范畴”作为比较的基础,再检验各语言“编码”这一“范畴”的形态句法结构或方式。这里遵循形式与功能相结合的原则。本节最后说明跨语言的音系比较也要考虑语音系统和外在的语音表现的相互结合。
1.5 跨语言研究中的语言取样
世界语言近6千种,多数没有文献或仅有少量文献可资利用,其他有文献资料可用的在质量上也差别 6
很大,尽管如此仍有数以百计的语言具有很好文献资料的可资利用,面对这些众多材料就存在取样的问题。取样有两个方法论问题:一是样本不一定能囊括所有的语言多样性,二是我们认为具有理论意义的两个语法属性间的关系可能是偶然的。由此引出两种不同类型的样本:一是“多样性样本”(variety sample),针对研究的现象刻意选取能最大化囊括所有语言多样性的语言子集;一是“可能性样本”(probability
sample),已知某类语言比其他语言更能作为取样对象,就选取这样的语言。在实际操作中两种取样方式要结合起来,如选取“多样性样本”时最好别忘记“可能性样本”的目标:发现两种语法性质间的具有理论意义的联系。
1.6 语料来源
谈类型学研究中利用的实际语料的性质问题。类型学家的研究语料的来源主要有:对本族语者的话语诱发,文本语料和描写语法。这三者各有利弊。对于需要大量多样性样本的研究来说,依赖诱导本族语者的话语资料是不切实际的,而且资料本身还不一定反映自然语言的实际。文本语料的长处是未经人工诱导环境和被调查者个人感知的过滤,便于进行定量性的类型学分析,缺点是许多文本是叙述性的有时是文学性的,很少有可利用的面对面的谈话文本。比较起来,描写语法的资料具有一个优势:它们提供一个语法系统的相对全面的描写,而没有研究者为研究特定语法现象采用歪曲性诱导技术所致的偏见,其缺点也是有的,如描写的详尽程度有参差等。总之,没有哪种语料是完美的,只要明智地使用都可受益。
1.7 思考题
2 类型学的分类
类型学分类是就某些语法参数,如“语法的数范畴”或“关系从句的构成”等,描写跨语言中发现的多样型语言类型的过程。这与19世纪局限于词的形态的“形态类型学”有很大的不同。对一特殊语法现象展开跨语言比较的类型学分析的程序一般是考察它的结构范围。这些结构就称“类型”(types)或“方式”(strategies)(即不同语言有不同的形态句法手段)。这个意义的类型学就是形态句法现象的跨语言结构分类。
2.1 形态句法结构的跨语言有效描写
本节着重说明描写语法结构的跨语言有效方式。以“领属结构”为例(可定义为领属性的语义关系,说话者要表达所属(possessum)时使用它,即所属是名词领属短语的中心语而领属(prossessor)是修饰语),更多地是要说明不同语言运用这个结构的形态句法方式的范围而不是对各式各样的该结构形式的穷举。世界语言的领属关系有这样几种方式:①简单方式。领属和所属简单并列(juxtaposition)。②关系方式。须运用额外的语素编码领属和所属的关系。这种关系语素称作格标记,又可分为黏附关系语素“格缀”(case affixes)和自由关系语素“介词”(adpositions)。③指示方式。通常利用指示语素“一致性标记”来表达领属关系。另外还有用类符(classifiers)和连接项(linkers)的方式。
2.2 给什么分类?
类型学通常被人为是对语言类型(language types)的分类,如马姆语(Mam)属指示性领属关系语言,保加利亚语属介词(adpositions)性领属关系语言等等,这种观念源于19世纪形态类型学观念。但很多情况下语言类型的分类非常困难,因为多数语言运用不同的结构类型表达一种结构关系,如领属关系。因此,得从新考虑类型学中的“类型”,把它视为通过特定语言中特定结构表现出的结构类型,这种分类叫语言学类型(linguistic types)分类。尽管不能概括地说一种语言一定属于一种特定结构类型,但却有可能确定该语言使用的诸多结构类型中的一种基本类型,这对于类型学的概括来说是非常有用的。
2.3 形态类型学
本节评价形态类型学历史功绩及其对现代类型学研究的贡献。历史上第一次不考虑语言亲属关系对语言进行类型学分类的研究是从19世纪的形态类型学开始的,尽管这种分类经过许多改进,但其基本的描写方法仍被广泛使用。这种分类对研究历时类型学,尤其是语法化过程有重要作用。现代类型学是对传统形态类型学的继承和发展,它着眼于发现和解释跨语言的形态句法特征间的联系而不是语言的整体。
7
3 蕴含性共性和竞争动因
3.1 可能语言类型的限制
众多的语言学理论都有一个核心的问题:什么是可能的语言?换一种说法是,在逻辑上可能的语言类型中如何解释实际上存在什么类型?在这个问题上,类型学一个显著特征是运用经验主义的归纳法。例如要发现关系从句结构的限制,先要抽样考察一定数量的语言看有哪些类型缺哪些类型,“空缺”(gap)可能代表语言的限制,值得关注和解释。经验概括方法的还在于给倾向性频率、分布特征以理论意义。本节还就某些批评意见作了分析解答。
3.2 非限制性和蕴含性共性
非限制性共性(unrestricted universals)指在某种参数上可断定所有语言都属于一个特定的语法类型,同样参数的其他类型不能被证实(或极少)。如所有语言都有口腔元音就是一例。这类共性需要更深层次的解释。蕴含性共性(implicational universals)并不断定所有语言都属于一种类型,它们描述的逻辑上可能的语言类型的限制,这种限制制约语言变异范围。一般人为蕴含性共性更有趣更应受重视,因为它表明两个逻辑上独立的参数之间的依存关系。例如:
限定词+名词 名词+限定词
关系从句+名词 √ —
名词+关系从句 √ √
这类四项表是展示已验证和未验证语言类型数据(语料)有效方式。
3.3 竞争动因
Greenberg提出关于语言共性的优势(dominance)模式概念:优势语序总是出现在被含项(implicatum)中。说某种语序D是优势的也就是说涉及D的蕴含性共性属于X?D(或~D?~X)形式,不会是X?~D(或D?~X)。优势模式可从四项表中看出:
如: DemN NDem
NA √ √
AN √ -
NA是优势的因为它可和DemN或NDem同现,AN只能和DemN一起出现。同样DemN也是优势语序。相反,AN和Ndem属于弱势(recessive)语序。优势语序在跨语言中出现的频率一般比弱势语序高。
Greenberg还提出一种叫和谐(harmony)共性现象,在四项表中,一种语序若仅与另一种语序共现,它在某个参数上就与另一剖面参数上的一个语序和谐。以蕴含性共性AN?DemN为例,AN和DemN是和谐的,Ndem与NA是和谐的。在这种双条件共性情况下,就不能讲谁是优势语序了,因为每种语序类型分别在不同的参数上与另一类型同现。Greenberg综合“优势”和“和谐”来概括语序模式:“优势语序总是出现,而其反面弱势语序仅在有和谐结构的情况下出现”。
竞争动因模式试图解释跨语言中存在的变异。在竞争的条件下功能的解释并不能直接起作用。在这个模式中没有一种语言是理想的,因为制约语言类型的不同原则是对立的。如上述有些语序NA动因是“优势”,而NA和AN又都具有“和谐”的动因。对于某些修饰语来说,“修饰语+名”的优势的,对于其他的可能是“名+修饰语”占优势。不管怎样,一种语序不能在同一时间既是弱势又是不和谐的。
总之,语言类型有多重动因,它们是对立的竞争的,没有一种语言类型可以同时满足所有竞争性动因,因此跨语言类型的变异不足为奇,当然解释这种变异也正要*分析竞争动因的模式。
3.4 词序和缀序普遍性的深层解释
介绍Hawkins、Dryer等人对Greenberg开创小句语序类型研究的进一步推进。Greenberg的小句语序分类是基于六值参项的:SOV, VSO,SVO,VOS,OVS和OSV,他仅分析了SOV, VSO,SVO三种,后来其他学者陆续证明VOS,OVS以及OSV的存在。Dryer、Hawkins等研究表明两对二值参数分类,SV/VS和OV/VO,就可以更简略灵活地概括这种现象,如SVO语言更是一个VO型的。这样做仍要面临对语序共性的更深层次的解释。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句法结构的处理(processing),一是通过词序间的历时关系。前者,Hawkins提出“权重”(heaviness)与“和谐”(harmony)两个动因。如在名词的多项修饰语中,指示词和数词是 8
“最重成分”*名词近,次重的形容词就远了,最轻的关系从句最远,这是“权重”;在感叹句中OV和VO常变得“和谐”。后者涉及历时语序和谐的假说,即某些语序组之所以和谐是因为其间有历时演化关系。Hawkins等人还用“加工”说解释缀序普遍性:词首具有显著特征,因此比词中词尾更易被加工和保留。
Dryer还提出OV/VO是语序关联的“预警器”,与此关联的语序都是一些递归性的短语类型,他进而称自己的分析为“分支导向理论”(Branching Direction Theory),用心理加工术语解释,即话语处理结构与此一致则更易分析(parse)。如和谐的VO&NRel语言就有递归的右分支短语范畴,而不和谐的VO&RelN语言中递归性的关系从句却出现在左边。如图:
VO&Nrel:
VO&RelN:
VP
VP
╱╲
╱╲
V NP
V NP
╱╲
╱╲
N Rel
Rel N
△
△
3.5 类型学、普遍性和生成语法的再认识
本节以实例说明对特定语言语法的类型学共性描写与生成语法的参数设定有相似之处。原则上生成语法绝对共性和普遍参数解释的两个语法性质间关联的情况都可以表述为类型学共性并得以验证。两种研究可以互相补充,如生成语法的句法论元学说很适合于类型学家借来用于多语言的跨结构关联比较研究,而类型学对单个结构的跨语言模式研究也值得生成语言学家借鉴。Gilligan做了这方面的尝试,他就生成语法学家的一个主要话题代语脱落(pro-drop)参项作了类型学考察,发现这个参项区分两类语言:要求“非零形式主题化主语”语言和允许有“零形式主题化主语”语言。形式学派的优选论也借鉴了类型学的“竞争动因”的观点。
3.6 结论
蕴含性共性是类型学分析的基本单元,它对语序研究领域影响至深。语序的蕴含性共性以最简洁的方式说明的类型学方法基本成分:第一步,根据涉及的结构参项列举逻辑上可能的语言类型,再用四项表例示;第二步,发现已证和未证类型的可验性分布,以四项的空缺模式表示出来;第三步,主要是对已证语言类型的变异限制的概括并揭示蕴含性关系;第四步,寻找对这种关系的深层次(可能是外部)解释。最后一步涉及类型学理论的一个中心成分——竞争动因分析,它可以解释许多跨语言的变异现象。
3.7 思考题:
1.简述类型学和生成语法学派关于语言普遍性论述的异同。
4 语法范畴:类型学标记性,经济性和象似性
标记性(markedness)的概念自布拉格学派首先使用以来,经Trubetzkoy在音系学、Jakobson在形态句法学和语义学研究中运用推广已变成非常流行。生成语法也用这个概念,不过与类型学中的含义有很大的不同。Greenberg在类型学研究中使用这个概念有很大创新,因此书中用了“类型学标记性”(typological markedness)这个名子以示区分。和蕴含性共性一样,类型学标记性是现代类型学研究工 9
作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虽然相关论著中不一定经常出现这个名称,但在实际的理论概括中几乎到处可以找到它的影子。
4.1 类型学标记性
类型学标记论的背后的核心观念是语法性质的一种不对称、不平等性。类型学标记的主要构成是跨语言中因将功能编码成语法不同形式而产生的不对称子类型(subtype)的因果关系网。这种标记是概念范畴的一种普遍性质不是因语言而异的语法范畴,如我们说单数是类型学上无标记的是指世界上所有语言都有这种概念编码倾向,而不是指英语或其他具体语言。类型学标记对类型学家来说是一个重要工具,因为它提供一条直接将跨语言结构形式联系起来的途径。
4.1.1 结构编码
标记论是一个广泛深入的分析模式,不仅对数范畴,也对许多其他语法范畴,如主动态被动态,它也不限于适用于与语素数目多少有关的跨语言标记模式,这些模式是标记论的标准,也属一种结构编码(structurral coding)现象:即概念价值如何通过语法结构表达,这个定义是非常简明易懂的,在讨论类型学标记和蕴含性共性的关系已经涉及:
结构编码:语法范畴的有标记值将被至少与同范畴的无标记值一样多的语素表达。这个概念也代表范畴值在特定语言的形式表达中的一个模式。有些值没有显性的语素表达,称为零编码(zero coded)如单数在英语中是零编码的,在Minor Mlabri语中所有的数范畴都是零编码的。反之,英语中的复数有外显的语素表达,就叫作显性编码(overtly coded),在祖鲁语中单数和复数都是显性编码的。
4.1.2 性能潜势(Behavioral Potential)
类型学标记的第二个标准是性能潜势,指所讨论成分的语言行为中任何一种证据证明概念范畴一个值比另一个更“多能”,因而更具类型学上的无标记性。这个概念被普遍运用是因为这样一个事实,任何一个语言成分都有语言的性能表现,事实上语言学的目标在广义上看也就是对语言性能的描述。性能潜势根据形态和句法标准可分两类:“屈折潜势”,与特定语法范畴具有的形态区分的数量有关;“分布潜势”,与语法成分出现于其中的句法环境数量有关。进一步的表述是,“屈折潜势”:如果有标记值在屈折词形变化表有一定数量的形式区分,那么无标记值在同样的表中至少有一样多的形式区分。“分布潜势”:如果有标记值出现在一定数量的区别性语法环境中(结构类型),那么无标记值至少也会出现那样的环境中。
4.1.3 中和值:不是类型学标记论的一个标准
因为中合值上下文不具备与“结构编码”和“性能潜势”相联系的跨语言一致性,所以不是类型学标记的一个标准。后两者都涉及有标记和无标记值语法性质的相关量的测量,而中合值与此无关。
Greenberg描述了一个可作为候选标准:“特准兼性使用”(facultative use):指一个无标记值在一定上下文中可指两值中的任一值。如英语中的man可指人类的男性也可指人类整体,包括女性。
4.2 经济性和象似性
在“结构编码”中我们看到有明显的不对称现象,如单、复数在英语、祖鲁语和Minor Mlabri(孟高棉语之一种)被编码的差异性,因此类型学中“结构编码”的概念本质上是描述跨语言零(隐性)编码和显性编码不对称分布的一种类型学概括。这种不对称如何解释呢?必须联系对语言概念表达中变异性的竞争动因分析。“结构编码”背后有两个动因:经济动因(economic motivation)和象似动因(iconic
motivation)。前者是指表达要尽可能地简化,后者指语言结构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经验结构,两者的矛盾和折中造成语言“结构编码”结果的不对称性。
4.2.1 结构编码,经济性和组合同构
“同构”(isomorphism)是象似性的一个次类,与个体概念被编码成语法有关。语言中意义和形式的同构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句中词和屈折形式组合中出现的形式和意义的对应,这种同构叫组合同构。 经济性和组合同构竞争导致形式和意义间已证(attested)和未证(unattested)的对应性的范围。形式与意义一一对应具有象似的但不是很经济,如土耳其语,英语中-s一形对多义比较经济,但象似性不足,既不象似也不经济的一义多形,概括地说是一个值有双重标记,这种情况很少,多是历史发展中不确定因素引起的。另一种方式是下面说的聚合同构。
10
4.2.2 经济性,聚合同构与多义性
聚合同构是心理词库清单中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对应。同样,词中意义表达的可能途径也受经济性和象似性的制约。例如,同义词缺少词汇清单和意义清单的一一对应性因而不具备象似动因,又由于是多词一义,因而有缺少经济动因。单义词做到了一词一义的对应,但不经济。同音词具有经济性,但不象似(许多无关的意义通过一个形式表达)。语言中多义词最多,它既经济又象似。
4.3 频度和经济性、象似性的深层解释
除经济性就相似形动因造成的类型学标记论的不对称模式外,还有一种不对称模式:范畴值的语篇或实例频度(text(token)frequency):若一个范畴的类型学标记值的实例在给定语篇样本中以一定频度出现,那么无标记值的实例在同一语篇中至少出现一样多。和性能潜势一样,语篇频度有广泛的应用:任何一个语言成分的频度都可以算出。但频度又与性能不同,它不存在语言的结构中,是结构外的一个标准,是对概念值的计数。频度标准可以显示语言结构性质和语言使用性质(就象语言能力(competence)和语言行为(performance)两个概念一样)直接关系,并强有力地表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像许多现在的理论认为的那样分离得很开。因为频度反映世界事实和人类谈论真实世界时选择的一种综合,也反映人类认知和交际选择方面的特点。
Greenberg很早就认为结构编码和性能潜势中的不对称的背后动因是语篇频度,高频语法值有零表达和较少的表达(结构编码中外显形式),因为它是通常形式,而非通常形式,即有标记值,往往具有区别性的外显标记。这些与经济动因直接相关。Bybee进而用基于频度的词形存储心理模式解释经济性、结构编码、不规则性轨迹和类推变化基础之间的关系,乃至解释所有标记现象。高频无标记形式更易存储在记忆深处,因而与心理聚合体中其他成员比更被独立表征。用“激活网络”的知识表征模式看,这些形式被表征为网络节点的激活模式。那么在历史演变中这类形式则更能抵制类推性重新组构(restructuring)因而往往变成无规则形式。为什么有些形式是高频和更无标记呢?因为这类形式具有文化上的常规性和突显性,更易被感知和预期,所有这些最终还是要通过交际功能起作用。
4.4 词序和音系学中的类型不对称
词序中的类型学上的不对称往往不属于标记现象,通常用前面提到的“优势”(dominance)这个概念描述,它并不以编码语素的多少决定,像NA还是AN,两个词序只是两种形式表达类型不是概念范畴的两个值。标记论由经济性解释,与频度有关;优势说由权重解释与心理加工有关。音系学中的不对称与词序情况有一定相似形。
4.5 结论
以表的形式概括出在形态句法、词序和音系中发现的跨语言普遍性不对称的类型。
类型学标记代表将功能编码成语法形式的一种不对称。就类型学标记而言,结构编码、性能潜势(屈折的和分布的)和语篇频度都用相关的量的值来表述。受制于类型学标记中蕴含共性的跨语言变异代表语言表达中经济性与编码概念的组合同构的竞争。经济性和同构在聚合层面的竞争导致词和词素总藏(inventory)的形式-语义映射的变异。最终,经济性自身代表言语表达中高频和简化(经济化)间的相互作用。
词序和音系中也存在跨语言有效的不对称模式。词序模式由优势论确定,代表世界语言中可选择性词序——一种形式结构,出现的普遍性。音系模式的变异与词序不对称和类,型学标记相似。和词序一样,音系是纯形式的,即并不指向对意义的形式编码。然而跟形态句法一样,音系与外部现象有关,即语音现实(phonetic reality)。可以假设音系模式最终可以根据语音动因解释。
以上所有这类模式在人类语言中都是普通和一贯的。每种语言在音系、词序和形态句法上都有的不规则和不对称,很多不规则性例示了不对称的类型学普遍性。
5 语法等级和语义映射模式
描绘一些熟知的语法等级,介绍一个解释等级和功能间更概括的关系的语义映射模式,并具体说明这种模式在语法关系分析中的运用。
5.1 语法等级和蕴含共性
11
语法等级将类型学标记扩展到两值以上的范畴。标记性不再被当作语法范畴中一个值的绝对属性而是被视为一种关系属性。复数对单数来说是有标记的,但对于双数来说是无标记的;或者说复数比单数更有标记比双数更少标记。这种标记性证据意味着存在一个标记等级,而不是“有标”和“无标”两个绝对的值的集合。类型学中语法等级的各种表现都可以融入蕴含性共性链式集合形式中。这样,一个等级——像优势、和谐、类型学标记——可以被认为是对蕴含性共性集合的类型学概括,即一个比简单蕴含性共性更深的概括。
5.2 有生性和有定性等级
跨语言复数的数标记模式的考察可以用一系列的蕴含性共性表示:
如果名词的数和为第三人称代词的编码有数的区分,那么编码第一第二人称代词时也将有数的区分。?
如果为普通名词编码名词性的数有数的区分,那么代词编码也有数的区分。?
„„
复数数标记模式在跨语言比较中显示为一个蕴含性系列,遵循下面这个等级:
扩展的有生等级:第一第二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专有名词<人类普通名词<非人类有生性普通名词<无生普通名词
即右项有标则左项也有,但左项有右项不一定有。
这些特征的联合被命名为“有生性等级”,因为语义的有生只是这个等级的一部分,所以又叫扩展的有生等级。这个等级实际上涉及三个不同但相关的功能层面:
人 称:第一第二<第三
指代性:代词<专有名词<普通名词
有生性:人<有生命词<无生命词
与有生性有关对直接宾语的编码有个有定性等级:
有定性:有定的<特别的<非特别的
有定的(说者听者都知道的)高于特别(的无定)所指(特定实例的身份听话者不知说话者也可能不知),特别(的无定)所指高于非特别的所指(只是可辨认的类型,而非实例)。有定性越高越有宾格标记。
5.3 等级和范畴的进一步解释:语义映射模式
语言图模式是进来类型学家发展出表征语言普遍性和特定语言的语法知识分析方法。生成语法一开始就关注个体说话者的语法知识并由此研究语言的普遍性,稍早的类型学研究并不特别关注特定语言的语法,即个体说话者的语法知识,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情况才有所改变。
语言中复数屈折的分布可以用下图方式表示:
Guarani:
Usan:
Tiwi:
Kharia:
English:
First/second prn – third prn – human N – animate N – inanimate N
First/second prn – third prn – human N – animate N – inanimate N
First/second prn – third prn – human N – animate N – inanimate N
First/second prn – third prn – human N – animate N – inanimate N
First/second prn – third prn – human N – animate N – inanimate N
表-1:各样语言中复数屈折的语义图
有生性等级的排列通过表中值之间的关系表征出来,方框表示那个语言中复数屈折等级的值的范围。这类图是表征语言语法的共性和个性有效方式,属于个性的、特定语言的语法也即那个语言的独特的分布。这是表现为图上固定的区域特定语言结构的语义图。跨语言的共性是图本身后面的结构:值和值间的关系。这些值通过实体(entity)的语义类型、指示性话语语用性质(代词名词性指称)和指示的言语行为地位 12
(说话者和非参与者)在外形上被定义为跨语言比较所必须的。这种底层的图叫概念空间,以区别于特定语言的语义图。Croft进而提出语义图关联假说:
任何相关的特定语言和特定结构范畴都会映射到概念空间上相关连的区域。
概念空间表征跨语言比较的基础,即基于意义和功能的外部定义。语言共性根据外部功能和语法形式之间的影射来表述。这样语言的普遍性可以表征为限定在概念空间的结构以及从外部功能到语法形式的映射上的一系列限制。特定语言的语法范畴是语法范畴在概念空间上实际的特定映射。说话者知识表征的一部分是结构非常普遍的概念空间一套语义图映射。概念空间的结构,通过联系表示,以概念空间中无关的语法范畴和分布排斥了一些语言,限制了语言的类型。
5.4 概念空间,结构编码和性能潜势
表-1 复数屈折的出现情况是性能潜势的一个例子,是语言类型标记的表现之一。观察表明概念空间结构中有一种不对称,有生等级的最高的一端,表中最左端具有最大的性能潜势,这个潜势向右逐步下降。
表-1不仅表明性能潜势和概念空间有直接的关系,也表明结构编码和概念空间之间的直接关系。这种直接关系可以用Croft的两个假设表达:
性能潜势映射假设:表达一个范畴性能潜势的结构至少在概念空间的无标记点被发现。
结构编码影射假设:编码一个功能的结构在概念空间的类型学上标记点对功能编码所用语素至少与概念空间的类型学上无标记点一样多。
5.5 语法关系等级
5.5.1 语法关系的外部定义
语法关系等级在语法结构的组织中起重要作用,因为它是主要动词或谓词与依附其上的论元间的语法关系的排列。语法关系代表参与角色的句法编码,即由谓词编码的情境中的参与者的语义角色。编码语义角色的三种方式是格标记、指示(indexation)和词序。语言间对参与角色的编码模式差异很大。比较跨语言的语法关系只能用外部的概念范畴为基础。不及物小句仅有一个论元,即传统术语中的主语;及物小句有两个论元,即主语和(直接)宾语;双及物小句有三个论元,即主语、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三类小句中语法关系表达中对语义角色编码存在跨语言变异:
S: intransitive subject participant role cluster
A: transitive or ditransitive subject participant role cluster
P: trantive direct object participant role cluster
T: ditransitive direct object participant role cluster
G: distransitive indirect object participant role cluster
S,A,P等被称为参与角色丛。
5.5.2 主语和宾语,作格和独立格
与上述A相关的格标记称为作格(ergative)与S,P相连的格标记叫通格(absolutive)。有这种统中,及动物词的宾语和不及物动词的主语在形式上一致(即由同一格表示),这个一致形式称为“通格”;及物动词的主语则称为“作格”。/?
5.5.3 宾语:直接和间接,首要和次要
5.5.4 语法关系的概念空间
如果我们把上面所有编码参与角色的的模式放在一起就得到“表-2”中一个参与角色的概念空间。这里的概括表明类型学等级的发现和解释不必诉诸于语法关系的普遍性清单。语法关系的不同范畴导致跨语言等级普遍性。然而所有不同的等级普遍性的背后是一个单独的语义空间;而空间后面的语义图遵循同样的一般原则。
不及物事件 及物事件 双事件及物
A
A
模式的语言叫作格语言。如爱斯基摩语和格鲁吉亚语,有作格系统。这种格系
13
S T
P
G
5.6 结论
本章描述在世界语言中发现的若干主要语法、音系和词序等级,包括数范畴、语法关系、有生性、有定性、发音部位和响度。尽管这些并不是跨语言经济中发现的仅有的语法等级,但它们在世界语言对小句、名词性词组、语段清单和音节组构方面起关键的作用。
本章观察到等级证据和等级价值都不是离散的。在某些例子中(如Chrau语的有生性)标记性被更经常使用的,如第一第二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比第三人称代词,而不是在强制使用和禁止使用之间划出明确的界限。在其他一些例子中,范畴自身可以描写等级中的一个中间范畴,如Manam语中的较高有生性范畴,对这类语料的解释需要“连续统”的概念。这也是对第四章类型学标记性标准进行关联化和定量化定义的部分理由。
本章新提出一个分析模式——语义映射模式,用来表征类型普遍性和作为说话者必备的语法知识一部分的特定语言事实。概念空间用来定义被语言范畴编码的外部概念(或语音的)结构。特定语言的范畴是概念空间上的语义映射或语音空间上的音系映射。
语言映射模式不仅表征语法等级和更复杂的概念空间结构,它也提供一个表征因语言而异的范畴的方式,即特定语言中分布的模式,而不假定有“主语”、“无定代词”这样的普遍语法范畴。它也提供了将共性和因语言而异的一个明确区分开来的方法,并且将两者整合在语法知识表征的合理模式中。关于可能语法范畴的语言普遍性可以被表述为从概念空间到语言形式的映射的更高程度的概括性限制,如“语义映射关联假说”。然而,类型学普遍性,如第四章中描绘的结构编码和性能潜势甚至也可以被表述成没有普遍性的语法范畴
附录:语法范畴中的类型标记模式
6 原型和类型模式的互动
6.1 范畴互动
6.1.1 发音空间
6.1.2 人称
6.2 值互动:类型学原型
6.3 语法关系
6.3.1 参与角色的有生性和有定性
6.3.2 及物性
6.3.3 语法关系类型学的深层解释
6.4 词类
6.5 其他原型和标记颠倒
6.6 结论
本章提出对语法(和音系)表达中语义(和音系)参数的大量范围的相互作用的类型学共性限制。这些共性触及到的语法结构最基本的范畴,因为他们涉及大量相互作用层面。然而这些层面可以表现在概念空间中,他们互动和编码的限制可用前面章节描述的功能映射到语法形式一样的原则描述。
值的相互作用的分析要求4.3节中提到的类型学标记理论作些调整。不同范畴的值以及个别值的联合展示了结构编码和性能潜势。更为重要的是,性能潜势根据哪一个交*范畴与讨论的值中某个的值(或值的组合)的联合而变化。6.1.2节提出与讨论的值有关的交*范畴的突显性直接导致性能潜势。
类型学标记性质及其假设性动因之间的因果关系表现在下图:
14
7 类型学中的句法论元和句法结构
7.1 类型学和句法论元
7.2 象似性,经济性和句法结构
7.2.1 概念距离组成结构
7.2.2 句法和概念的独立性
7.2.3 目标和事件的编码
7.2.4 语言结构的其他共性
7.3 类型学策略和交际动因
7.4 结论
本章考察类型学如何提出句法论元和句法结构表征关系的问题。类型学,和其他语法学方法一样,对论元进行分布分析,不一样的是类型学不追求句法基元和范畴的普遍总藏或清单(inventory)。相反,语法范畴是因语言而异的,可以多种方式映射在概念空间上。语法范畴的普遍性限制特定语言范畴概念空间上的可能映射。类型学还考察限定范畴分布的不同语篇和结构中的变异,也是为了发现变异中的普遍性。
句法结构的类型学分析从句法结构跨语言比较的外部基础开始。句法结构普遍性存在于它们的经济性和象似性动因中。句法结构的象似性动因采用图式象似(diagrammatic iconicity)形式。在这点上,仅有非常基本的句法结构性质在类型学研究被探讨。然而也有一些理由相信那些很基本的句法结构的性质真正具有跨语言的普遍性。语法范畴概念是空间上特定语言的语义映射。句法结构也是这样。例如,成分结构的论元和语法范畴的论元一样具有同样的跨语言有效性和语言间不匹配问题。然而在这一阶段,在主张设立为语法范畴建立起来的同样种类的成分结构的类型学普遍性的人中,对变异的研究重视不够。
8 历时类型学
类型学研究的进一步扩展。探讨跨语言的普遍模式是否制约语言类型的演变,语言演变过程中的类型分类与各种关系。
语言不是以静止未定的状态出现。所有的语言都显示出某种程度上语法的变异,它们在时间中演变;事实上,大量共时的变异代表了语言在发展的演变。语言结构的演变是语法性质的变化,这些性质进入前面一些章节中谈到一个或一些跨语言模式。与此有关,类型学有两个扩展:首先,如果语言类型可以进入普遍跨语言模式,就值得研究这个跨语言模式是否制约语言类型中的演变。其次,语言演变自身也有可能进行类型学分类,可以和类型学家在语言状态中探求一样寻找语言过程中的关系。特别介绍了对一系相关语言过程,即语法化的深入研究。
8.1 共时类型学的活力化(dynamicization)
共时类型学运用于语言演变是基于一个假设:构拟的始祖语不能违反制约现实语言类型的限制。以此为基础的构拟才可能在类型学上更自然。这种在当代语言中发现的语言普遍性适应于古代或构拟的语言的情况称为“一致论”(uniformitarianism)。
历时类型学中的语言类型被视为语言演变过程中的“阶段”,共时语言状态也只是一个阶段。历时类型学由此提出一个“关联性假说”:在类型分类已验证的语言状态中一个语言可以(最终、可能非直接地)从一种状态移到另一状态。Greenberg称之为类型学的活力化(dynamicization),他还提出另外两个相关概念,一是稳度(stability),一种语言存在于一个语言状态中的可能性,也即从现有状态中的变出的可能性。Hawkins称之为迁移度(mobility),如限定词、数词、形容词等修饰成分就比属格和关系从句标记这类修饰成分更易变。另一个是“频度”,代表某种语言类型出现的可能性。如鼻元音就是一个高频类型:比较其他音系特征而言,语言更倾向于快速演变出鼻元音。本节还论及“过渡阶段”、“语法标记的产生与消失”、“渐变性”等概念。
8.2 从状态到过程
语言中某种语法类型或特征的获得与消失往往有一个过程,因而也会有一些中间发展阶段。如Greenberg 15
指出的定冠词演变的状态顺序:无冠词(该书换为直指指示词)→复指指示词→定冠词。
历时类型学与现代历史语言的某些趋势密切相关。实际上历时类型学基本上就是类型学历史语言学,也即运用了类型学方法的历史语言学。类型学共性的分析在历史语言发展过程中的运用是发现逻辑上可能的演变的限制。
共时语言状态变异很大,包括大量实际演变中语言的变异。从这些共时变异的语言状态可以叫有信心地推断语言演变自身,无论是为了重构还是为了构建语言演变的类型。当然并不是所有共时变异都能表征过程中的语言演变。
对语言演变的跨语言概括来说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演变的方向性问题。历史类型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是语言过程单向性的发现。有人提出有双向性,后来证明那些只是涉及不同机制的两个单向演变。单向性与循环论的终极目的论也不矛盾,因为过程是单向的状态可以循环。如:
States: isolating → agglutinative → inflectional → idolating
Process: particles > affixes > fused affix > loss
8.3 语法化
历时类型学像共时类型学一样不仅涉及到逻辑上可能形式的限制也涉及对其他独立语法参数间关系的发现。历时语言过程发现的限制的主要类型是双重的。首先,已发现的语言状态的序列代表一步一步的语言过程(如形容词词序的演变→属格词序的演变→前置词的演变)。未验证的共时状态被排除因为它们不遵循包含逐步过程的演变序列。其次,许多这样的过程是单向性的:反向序列不可能,若返回原有的状态就是受不同过程的作用。历时类型学研究中表现出的关联性单向演变的主要类型是——语法化。语法化通常被描述为独立词汇项演化出语法功能的过程,最近认识到词汇项只在特定的结构体中发展出语法功能,即语法化主要是组合性的变化。
音系、形态句法和功能(语义/语用)演变是相关联的:如果一个词汇项经历了某种形态句法演变,它意味着相关的功能和音系的演变。
8.3.1 音系过程
语法化的音系变化过程涉及语素的组合合并(syntagmatic coalescence)和聚合磨损(paradigmatic attrition)。组合合并大致经历4个过程:合成(compounding)、附着(cliticization)、附加(affixation)、融合(fusion),前三者涉及的词间界限缩减为词内语素间的界限,最后一个过程涉及词内语素界限的消失,两个语素变为一个。
音系语法化的聚合方面有磨蚀(erosion)和消失(loss)。音系磨蚀指语素长度缩短,这个过程最终导致语音的消失。
8.3.2 形态过程
形态句法方面的语法化也可分为组合和聚合型。组合型语法化过程有两个:一是词序固化(rigidification,也有叫fixation),原先自由的成分的位置变得凝固;一是缩合(condensation),两个或以上的组合项变为一个词。聚合过程也有两个:一是聚合化(paradigmaticization)将先前的词汇项整合进语法成分的封闭类,或从大的封闭类进入小的封闭类;强制化(obligatorification)从选择性的或多变性的成分转变为一个强制性成分。Heine等认为语法化的聚合形态句法变化过程的后期是石化(fossilization),即语素的能产性使用消失。语素丢失原来的功能挪用为另一完全不同的功能,这叫再语法化(regrammaticalization)或(exaptation)。
8.3.3 功能过程
组合方面是归并(merger)或习语化(idiomaticization):两个语言单位的意义和功能归入一个新的意义和功能,与原来合并的单位不同。习语化程度可以从低到高,乃至导致功能丢失。聚合方面是去语义化(desemanticization也叫语义退化(semantic bleaching))和扩展 (expansion),如Dinka语中反身代词标记由“身体”一词语义退化而来;Mokilese语中词缀-da(向上)可以导致动词派生的许多形式。
8.3.4 语法化的一些问题
16
再分析是独立的过程不一定从属与语法化。
8.3.5 语法化的解释
作者提出“迂说(periphrasis)——融合(fusion)——磨蚀(erosion)”模式解释语法化的循环过程,每一阶段的结果都为下一阶段创造条件。“迂说”是利用新的迂回结构表达一个特定功能或意义,一旦如此,“融合”就开始,因为它被当作一个固定的单位使用,最后是惯用表达的“磨蚀”。
8.3.6 从共时推出历时
通过共时比较推测历时状况有时会遇到哪个形式更古老的问题,在可用语法化学说解释,即语法化程度高的是新形式。也可用社会语言学证据解释,与革新性社会语言学力量相联系的竞争形式有可能是新形式。本章还指出词汇系统演变也是一维性的,但词汇方面的共性研究还很不足。
8.4 结论
历时类型学提供了对共时类型学的结果的再解释和对新领域类型学分析的扩展。历时类型学把共时模式解释为动态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把类型学范围扩展到语言演变,历时语言过程的类型学已开始被探讨,特别是在语法化的领域。
9 作为语言研究方法的类型学
9.1 科学方法和语言学理论
Popper科学哲学的证伪主义(falsificationism)信奉没有经验的证据可以证实一个理论,但一个单个证据却可以证伪它。Popper之后十多年,人们认识到对科学理论的接受和抛弃不是完全无效果的事;评判一个理论不仅基于经验问题也基于概念问题。没有选择一个特定理论的现成处方,实际上科学理论的发展涉及大量平行竞争性理论的相互作用。
Laudan认为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运用“理论”一词,一是指对特定现象的分析,一是指非常概括的不容易验证的理论体系。而后一种更接近于语言学中运用的“方法”。特定理论是特定研究传统一部分,同时也受也受其他研究传统的影响。语言学中“理论”实际上很大程度上用于描写句法、音系和语义表征的模式(representation)。表征模式是一个研究传统中的一些“基本实体”,它需要研究者一方的表征承诺。现在类型学有自己的承诺,比生成主义的方法更为精炼。如第5章介绍的语义图和概念空间模式,它提供一个语法表征模式允许语言中可能存在的范畴的足够变异;以及经济性和象似性原则,它能决定复杂语法单位的形成较小的结构。一项研究传统的其他“基本实体”是本体论(ontology对自然存在的研究,属于形而上学理论的分支The branch of metaphysics that deals with the nature of being.)承诺和方法论承诺,下面将涉及。
9.2 像类型学家那样思考
类型学家思考语言问题的方式自然与其他理论的语言学家不同。类型学家一般认为:
语言的多样性(变异)是基本的。变异是需要对待的语言常态,特别是跨语言的变异。类型学家在语法化理论中还把历时变异以及语言内部变异整合自己的研究范围之内。类型学家通过往往通过归纳法探讨语言的变异,以发现其限制。也即人类语言的共性。
类型学研究也认识到并承认语言的任意性。语言中不是任何东西都能完全根据一套形式的或功能的一般原则或抽象概括来解释的,如果是这样,那么所有语言都是一样的一成不变的。当然因语言而异的语言任意性并没有削弱类型学家努力追求的语言普遍性的解释力,用为语言结构的动因是竞争性的,普遍性原则仍寓其中。
与上一个认识相连,类型学家认为语法中的所有东西必须变化的。正因为“任意”才能变化。语言在微观和宏观层次都是动态的,其共时状态只是源自对话互动中活语言的动态过程的剪影。实际上,任何作类型学研究的人很快就会认识任何共时普遍性都有例外。但类型学家不仅看到例外也注意到高度倾斜性的分布。用历时的观点看,每个语言类型产生转向另一个类型都带有不同程度的频率和稳定性,变化的渐进性意味着各种“反常”的中间类型被发现,这样看来,可能性并没有倾向性重要。因此,现在类型学由思考语言类型限制转向推算可能的语言类型。
17
像语言学家一样思考语言就要重视变异、任意性、演变、普遍性的跨语言特点。
9.3 描写、解释和概括性
分析结构主义-生成的方法和功能-类型的方法在描写和解释问题上的分歧与联系。在某些有争议的问题上两者都声称自己的分析可构成一个解释而对方只是描写而已。结构主义-生成学者的解释通常假设抽象的结构和规则然后将此与实际存在的语言“表层”结构联系起来,认为功能-类型的分析只是“分类”式的对“表面”语言结构事实的概括。功能-类型学者,如Givón认为一个解释必须涉及如下一些“自然解释参项”,如命题内容、话语语用、大脑处理器、认知结构、个体发生、历时演变等,而抽象结构的形式模型未涉及这些因素,因而不能算上是解释。
两者都有误解之处。生成主义的方法也试图在心理学、生理学,先天内在大脑结构中寻找其基础,尽管那些结构并不直接指向外在的参项。类型学虽然从“表面”结构概括开始,也很快就转向更抽象的概念,如优势、语法等级、原型、经济性、象似性、语法化等。两种方法多少都包含抽象和外部解释因素,因而可用更一般的理论框架描述“解释”的概念,Greenberg等称之为“概括性”——以概括程度有别的等级性概念取代了“描写”和“解释”的二分法。语言学的概括有三个层次:第一是观察层次,如何对话语项目进行范畴化本身就需要概括,它构成语言的基本事实;第二是内部概括层次;第三是外部概括层次,语言学家诉诸心理学、生理学等语言结构外的领域。另外还有横跨层次的历时概括。
生成和类型的方法的一个主要不同首先是概括的方向、目标的差异。一般说来,类型学先是跨语言比较再对比不同结构现象的类型分类,寻求其关系。生成语言学家始于语言内部结构概括,对内部结构事实关联性的探讨,然后才走向跨语言的比较。长远看,不同的概括顺序原则上殊途同归。
9.4 类型学,索绪尔的二分法和演化模式
每个语言学理论都要触及索绪尔对语言学理论的三个重要的二分:能指和所指、语言和言语、历时和共时。生成语法把形式-语义的二分上升到语法知识的组织原则。形式结构规则与语义结构规则分离,各是独立的成分和模块,其间以连接规则联系。类型学重视形式与功能的联系,因为语言共性就是把功能编码成形式的共性。
总体上看,类型学理论不像形式派那样严格区分形式与意义、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语言系统和语言演变。类型学重视联系动态的言语交际中相关心理、生理因素解释语言结构面貌及其演变。
参考文献
Hawkins, John, A. 1983. Word Order Universal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Dik, Simon C. 1997. The Theory of Functional Grammar. Part 1: The Structure of the Clause. ed.
By Kees Hengeveld, Second, revised version. Berlin &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Comrie, Bernard 1987. The World’s Languages. London: Croom Helm.
Comrie, Bernard 1989. Language Universals and Linguistic Typology.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Second Edition. 1981年一版有沈家煊的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89。
Croft, William 2003. Typology and Universals(Second E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econd Edition. 1990年第一版已由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引进,沈家煊导读。
Mallinson, G. and B. J. Blake 1981. Language Typology: Cross-linguistic Studies in Syntax.
North-Holland: Amsterdam.
Shibatani, Masayoshi & Theodora Bynon 1995. Approaches to Language Typology. Oxford: Clarendon
Press.
Song, J. J. 2001. Linguistic Typology :Morphology and Syntax. Harlow, England: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1.
Whaley, L. J. 1997. Introduction to Typology: the Unity and Diversity of Language. Sage Publictions:
Thousand Oaks.
Hammond, Michael 1988. Studies in syntactic typology. Publisher: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 J.
18
Benjamins Pub. Co.
刘丹青 2003 《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沈家煊1999.《不对称与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
常用“格”(case) 英汉对照表
abessive 残缺格
ablative 夺格
absolutive 通格
accusative 受格
allative
antipassive
benefactive
causative
comitative
dative
elative
ergative
experiencer
genitive
gerundive
illative
imperative
inessive
inclusive
inchoative
instrumental
interrogative
locative
nominative
objective
oblique
partitive
proprietive
purposive
translative
vocative
向格
逆被动格
受益格
使役格(式)
伴随格
与格
离格
作格
感受格
属格
动名词格
入格
祈使格(式)
在内格
包容格
起始格
工具格
疑问格(式)
处所格
主格
宾格
旁格
部分格
所有格
目的格
译格
呼格
19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JosephH.Greenberg(1966)经典的45条语言共性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roclinux.cn/b/1708214615a516929.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