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1月5日发(作者:陪玩源码下载)
国内销售、间接出口与直接出口
DOI:10.13956/.1001-8409.2016.06.29
:This paper makes a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and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enterprise choice of domestic sale
,
indirect export or direct export from the angle of credit
constraint. Result shows that
,
firstly possibility of
credit constraint influencing
on domestic sale is minimal.
Secondly
,
general credit constraint has outstanding
positive stimulation on indirect export
,
bank credit has
outstanding positive stimulation on direct export. When
credit constraint influencing the share
of direct export
low credit cost probably has stimulation
function in a certain extent
,
bank credit has the largest
impact on direct export.
1
文献综述
按照商品或服务的最终去向是否逾越国境, 企业的销售模式 可分为国内销售和出口, 而出口又有间接和直接出口①之分。
业如何对这三种销售模式作出选择?这是一个十分值得探究的 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销售模式的选择受制度的严重制约,如 外汇制度、资本流动、 人员往来的限制使得绝大部分企业缺乏国 际视野, 安于国内销售; 外贸经营权审批制的设计限制了企业直
接出口, 促进了间接出口, 很明显总体对外开放度不高的制度设
计扭曲了企业销售模式的选择。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进程的不断加
快,尤其是
2001
年入世以来,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得更彻底、
全面,外汇、资本、人员往来和对外贸易等领域都朝着市场化的 方向推进,这些大大缓解了企业销售模式选择所面临的制度扭 曲。尽管当前中国市场化水平已处于较高的水平, 但在金融领域
还存在一些固有的顽疾, 由于金融市场主体成分较为单一, 形成良好的金融生态, 使绝大部分企业都面临着信贷约束。
的背景下, 企业又是如何进行销售模式的选择呢?为此, 本文基 于信贷约束视角, 对国内销售、 间接出口与直接出口进行新的解 读。
对企业销售模式选择的研究,
Melitz[1]
认为,生产率高的 企业选择出口, 生产率低的企业选择国内销售。 但是并未对出口 作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之分。 而出口的划分是有现实基础的, 些文献
[2]
也例证了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的重要性。为此,部分 文献将研究视角锁定在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这两种出口模式选 择之上,但这类文献的数量十分有限。毛毅
[3]
利用世界银行企 业调查的微观数据, 借助
Logit
模型分别对内销与出口、 间接出 口与直接出口选择的影响因素作了研究; 马林梅[4]
、张群群
[5]
利用世界银行
2011
年中国企业调查数据,研究了企业规模与间 接出口、
混合出口和直接出口这三种出口模式之间的关系; 茹玉 聪和李燕
[6]
利用世界银行
2011
年中国企业调查数据, 研究了电土厶匕
未能
在新
子商务与直接出口、 间接出口这两种出口模式的关系; 彭羽和刘 慧[7]
利用服装、鞋业、计算机和手机行业内出口额最大的海关
8位税则号产品企业的出口数据,研究了资产专用性和合约环境
对企业这两种出口模式选择的影响;
Felbermayr
和
Jung[8]
权衡 了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的利弊,并理论解读了企业对二者的选 择,最后利用美国
50
个部门对
133个国家的出口数据进行实证
分析;
Ahn
等
[2]
构建理论模型,模拟了企业依生产率的高低在 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之间进行选择, 并利用中国企业的微观数据 进行了实证分析;
Crozet
等
[9]
指出间接出口能降低企业进入 一些市场准入程度高的国际市场的难度, 增加缺乏效率企业进入 国际市场的机会,并利用法国企业的微观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较于以往研究,本文的特点在于:第一,视角新颖,填补 研究空白。 虽然已有文献涉足企业销售模式选择领域, 及信贷约束视但并未涉
角, 而信贷约束对企业出口的影响早已被许多文献 所证实
[10]
,并且信贷约束在当前中国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因 此基于信贷约束视角解读企业销售模式选择研究非常有意义; 二,论证饱满,既构建理论框架进行理论解读,同时又利用企业 微观数据进行经验研究。
2
理论解析
在
Melitz[1]
模型国内销售和出口二元分类基础上,进 步分离出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 假设国内销售、 间接出口和直接 出口所面临的固定成本分别为
fd
、fix
和
fdx
,很显然国内销售
的固定成本最低, 直接出口的固定成本最高, 而间接出口由于中
间商的分担, 使得其固定成本介于国内销售和直接出口之间, 故
fdfixfdx
。
另外,
Melitz[1]
解读了生产率对国内销售
和出口这两种模式的选择影响, 但忽略了信贷约束对此选择机制 的影响。
为此本文拟引入信贷约束来进行相应拓展。 依照不同的 划分标准, 信贷资金可分为多种类型, 典型的有银行信贷和商业 信贷之分, 当然也还有更精细的划分。 对于这些不同类型的信贷 资金,最大的区别在于融资成本。 本文在数学处理上仅将信贷资 金分为两种类型,融资份额分别为
9 1
和
9
2,融资成本分别为
S 1和S 2。除了信贷资金外,企业还有部分留存资金,设为
在上述基础上,不同销售模式选择的前提条件分别为:
第一,国内销售。首先满足利润要大于等于零,即n
( ©
d1);
A。
其次满足信贷约束, 即信贷资金和自有资金能够大于等于国内销 信贷约束要求的企业生产率, 并且这两个生产率的临界值分别为
售成本, 。其中
())d1和©
d2分别表示国内销售时满足利润和
0 d1=1 Pp,而企业要想成功实现国内销售,企业生产率必须大
于 ©
d1
和 ©
d2
中的最大值即。当,此时信贷约束对 ©
d1
即企 业国内销售生产率的临界值无任何影响, 因此信贷约束不影响企 业的国内销售;当,若,则,这说明信贷约束会影响企业国内销 售时的生产率阈值,信贷约束越小即9 d1或9 d2越大,企业国
内销售时的生产率阈值越小, 体现了企业进行国内销售的生产率 门槛变低,并且融资成本越低,越能放大此效应。
第二,间接出口。推导过程与国内销售相似,只是固定成本 存在差异,具体结果为:当,此时信贷约束对 ©
ix1
即企业间接 出口生产率的临界值无任何影响, 因此信贷约束不影响企业间接 出口;当,,若,这说明信贷约束会影响企业间接出口时的生产 率阈值,信贷约束越小即9 ix1或9
ix2越大,企业间接出口时
的生产率阈值越小,体现了企业进行间接出口的生产率门槛变 低,并且融资成本越低,越能放大此效应。
第三,直接出口。推导过程同上,只是直接出口存在“冰山 成本”
T以及差异化的固定成本fdx。生产率的临界值分别为:
此时信贷约束对©
dx1即企业直接出口的生产率临界值无任何
影响,因此信贷约束不影响企业的直接出口;,说明信贷约束会
影响企业直接出口时的生产率阈值,信贷约束越小即
9 dx1
或
9 dx2
越大,企业直接出口时的生产率阈值越小,体现了企业进 行直接出口的生产率门槛变低, 并且融资成本越低, 越能放大此 效应。
综合来看, 当不同销售模式的信贷结构、 信贷成本与自有资 金相同时,
[1]
的结论同样适用;
2
时,
2
时,若设,且为随机 变量,,说明随着固定成本的增加,信贷约束对生产率阈值无影 响的概率越来越小, 间接体现出直接出口时, 信贷对生产率阈值 发挥作用的可能性最大,间接出口次之,国内销售最小;这反映 出信贷约束对直接出口的影响最大, 间接出口次之, 国内销售最 小。
基于上述分析,可得到如下三个假设:
H1信贷约束影响直接出口的可能性最大,间接出口次之,
国内销售最小。
H2:当信贷约束发挥作用时,信贷约束越紧越不利于直接出
口、间接出口和国内销售;越宽松越有利于直接出口、间接出口 和国内销售,并且信贷成本越低,越能放大此效应,越高越是缩 小此效应。
H3:当信贷约束发挥作用时,对直接出口的影响最大,间接
出口次之,国内销售最小。
3
实证模型与数据采集
31
实证模型 为了比较分析信贷约束对国内销售、 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影
响的可能性,构建了多元选择模型。具体表达式为:
Uij= a + 3 1Xi+入Zi+
£
ij
,其中Uij为企业i选择j类型销售模
式所获效用;
Xi
为信贷约束变量;
Zi
为控制变量; 残差ij
为随机
项;a、P 1和入为模型系数;另外P(yi=j
)=P(Uij
>Uik,
kMj
),反映出企业i之所以选择j类型销售模式,主要是由于
j类型销售模式所获效用最高。由于对 £
ij的设定存在多种形
式,故多元选择模型也存在多种类型,选择
两种典型类型,进行相应论证和稳健性分析。
Probit
和
Logit
这
另外,为全面反映信贷约束对企业销售模式的影响, 尤其是
对假设H2和H3的论证,进一步构建实证模型,分别对国内销售、
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的比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具体表达式为:
Yi= a + 3 1Xi+入Zi+ u i,其中Yi在不同的回归分析中,
i
分别
表示企业国内销售、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的比例;
Xi
为信贷约
束变量;Zi为控制变量;U i为随机残差项;
a、
3 1和入为
回归系数。
32
数据采集与处理
第一,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世界银行企业调查数据库中
2012
年中国企业调查数据,其中共有
2848个微观企业数据,考虑到
国有企业的特殊性, 尤其是面对信贷约束问题时, 将
148个国有
企业的微观数据剔除在外, 另外由于部分指标存在缺省值, 也对 相关企业进行了相应剔除。
第二,在多元选择模型中, 依据现有文献以及数据的可得性 和缺失状况,选取有无国际认可的质量证书 (Q、运营时长(T)、 过去三年内是否引入新产品或服务(
N) 、2011
年底永久全职工 人数(L)、外资私人持股比例(F)和政府持股比例(G这6
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 其中, 有无国际认可的质量证书和过去三 年内是否引入新产品或服务为属性变量, 将原始数据调整为有国 际认可的质量证书取值为
1,无则为
0;过去三年内引入新产品
或服务取值为
1,未引入则为
0。运营时长为
2012
减去企业开始
运营年份得到。为考察结论的稳健性,信贷约束变量(
Xi
)则分
别选取信贷与否和信贷比例两个变量,
信贷与否是属性变量, 当
2011
年营运资本中自有资金比例为
100%时,该变量取值为
0,
否则取值为
1;信贷比例则用
1
减去
2011年营运资本中自有资
金比例而得到。 另外, 由于企业有可能同时选择两种以上的销售 类型,因此当销售类型中存在直接出口时,归为直接出口;当销 售类型中同时存在国内销售和间接出口时,归为间接出口。
第三,在多元回归模型中, 因变量分别取
2011
年国内销售、 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的比例; 控制变量的处理方式与多元选择模 型相同;信贷约束变量(
Xi
)则选取信贷比例变量,并且根据信 贷资金来源渠道进一步分解出银行信用、 非银行金融机构信用和 商业信用,其中,信贷比例的处理方式同多元选择模型,银行信 用、非银行金融机构信用和商业信用则分别采集
2011
年营运资
本中银行借贷比例(XI)、非银行金融机构借贷比例(X2)和供
应商、客户提供的信用比例(X3)来表示。
与分析
4
实证结果
41
多元选择模型
依据上述多元选择模型, 以国内销售作为参照类型, 得到运 算结果(见表
1)。表
1
中,依据信贷约束变量的不同选择以及 不同类型的多元选择模型,运算结果分为
4
个部分,其中,信贷 属性和信贷比例的区分反映了不同视角, 同时也能进一步确认结 论的稳健性。而
Logit
和
Probit
模型的选择则带有一定程度的 主观色彩,因此先以运用较为广泛的
Logit
模型为基准进行解 读,以
Probit
模型为基准进行稳健性分析。表
1
多元选择模型 运算结果
所有数值按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
***
、**
、*
分别表示
1%、5%、10%置信水平下回归变量显著; 括号内数值为标准差 (下 同)
当信贷约束变量采集信贷与否这一属性变量时,
Logit
模型 结果显示,不论是间接出口还是直接出口信贷约束变量所对应的 回归系数都为正值,这表明当存在信贷时,相较于国内销售,企
业更倾向于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 同时, 间接出口中信贷约束变 量的回归系数要大于直接出口中信贷约束变量的回归系数, 表明当存在信贷时, 相较于国内销售, 企业对间接出口的倾向性 要比直接出口大。
这又
虽然这一结论证实了信贷对间接出口和直接出 口有着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但在促进效果上, 明显与假设存在 一定程度的分歧。
Probit
模型结果同样显示不论是间接出口还 是直接出口, 信贷约束变量对应的回归系数都为正值, 再次表明
当存在信贷时, 相较于国内销售, 企业更倾向于间接出口和直接 模型的改变而轻易改变。但在
probit
模型中,间接出口信贷约 束变量的回归系数要小于直接出口信贷约束变量的回归系数, 体 现出当存在信贷时, 相较于国内销售, 企业对直接出口的倾向性
出口,这也说明了该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是稳健的, 不因具体适用
要比间接出口大,而此结论支持假设
H1。表面上看,信贷对销
售类型的促进效果之所以出现迥然不同的结论, 主要与所选模型 类型有关, 并且由于这两个模型的对数似然值基本接近, 故这两 个模型的优劣之分并不十分明显, 这进一步加大了结论的不确定
性。但无论是在
Logit
模型中还是在
Probit
模型中,间接出口 信贷约束变量的回归系数和直接出口信贷约束变量的回归系数 之间的差距并不大,
Logit
模型中两者的差距为
001,而
Probit
模型中两者的差距为
002,因此总体来说,当存在信贷时,相较
于国内销售, 企业更倾向于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 并且企业对间 接出口和直接出口的倾向性较为接近。之所以出现与假设
H1
部 分分歧,这可能与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之间的成本差距较小有 关,企业虽然可以通过间接出口使中介企业能够分担其部分出口 成本,但能否顺利实现取决于企业与中介企业之间的力量对比, 如果中介企业的控制力较强, 企业缺乏话语权, 这极有可能使中 介企业将出口成本通过各种方式转嫁给企业, 从而让出口成本分 担的愿望落空, 对企业而言间接出口与直接出口之间的成本差距 并不大。
当信贷约束变量采集信贷比例时,
Logit
模型和
Probit
模 型结果都显示不论是间接出口还是直接出口, 信贷约束变量所对 应的回归系数都为正值, 这表明企业所获信贷比例高, 相较于国 内销售企业更倾向于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 同样此结论也部分支
持假设H1,并且此结论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健性,在不同类型的
模型中都得到相应证实。 至于信贷约束的促进效果, 明显与信贷
约束变量采集信贷属性时相类似, 即在
Logit
模型中, 企业所获 信贷比例越高, 相较于国内销售, 企业对间接出口的倾向性要比 直接出口大,而在
Probit
模型中,企业所获信贷比例越高,相 较于国内销售, 企业对直接出口的倾向性要比间接出口大, 虽然 两个模型的结论存在分歧, 但在两个模型中, 间接出口信贷约束 变量的回归系数和直接出口信贷约束变量的回归系数之间的差 距也不大,因此在信贷约束变量采集信贷属性时所得到的结论以 及分析同样适用于此。
综合来看,假设
H1
在实证方面只得到了部分支持,即信贷 约束影响国内销售的可能性最小; 而对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影响 的可能性大小却未有定论,不同的模型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论, 并且信贷约束对间接出口影响的可能性与直接出口较为接近。 另 外,该结论具备一定程度的稳健性。
42
多元回归模型
为进一步对假设H2和H3进行实证分析,利用上述多元回归 模型计算得到结果(见表
2)。表
2
多元回归模型运算结果
当因变量为企业国内销售的比例时, 信贷约束变量的回归系 数为负值,且在
1%水平下显著,这说明企业所获信贷比例越高,
越会降低企业的国内销售份额,此结论明显与假设
H2相矛盾;
根据信贷资金来源, 进一步将信贷约束变量分解为银行信用、 非 银行金融机构信用和商业信用三种类型, 其中,只有银行信用的 回归系数是显著的, 且为负值, 反映出企业所获银行信贷比例越 高,越会降低企业的国内销售份额, 而其他两种信贷类型则对国
内销售份额无显著影响。同样该结论与假设
H2相抵触,并且由
H2中所提 于只有一种类型的信贷约束有显著影响,使评估假设
信贷成本的作用既无意义, 也无法进行直接比对。 出现上述状态 原因可能在于: 绝大部分企业的自有资金基本上能够应付国内销 售,增加信贷则更多是针对出口,而出口份额的增加,必将导致 国内销售份额下降;另外,由于银行信贷成本最低,故企业更倾 向于银行信用,从而促成银行信贷对国内销售份额的负向影响, 而其余类型的信贷则无显著影响。
当因变量为企业间接出口的比例时, 信贷约束变量的回归系 数为正值,且在
1%水平下显著,反映出企业所获信贷比例越高,
越会增加企业的间接出口份额,此结论与假设
H2完美契合;但
进一步考察分类信贷约束时, 可发现银行信用、 非银行金融机构 信用和商业信用这三种类型的信贷约束都对企业间接出口无显 著影响,这既与假设H2不相符,同时也使得评估假设
H2中所提
信贷成本的作用变得毫无意义。 上述状态的出现可能在于: 在中 国现阶段, 任何一种类型的信贷来源都还没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 作用,不足以独立支撑起对企业间接出口的正向刺激作用。
当因变量为企业直接出口的比例时, 总体信贷约束变量的回 归系数虽为正值, 但不显著, 体现出企业所获信贷比例对直接出
口份额无显著影响,此结论明显与假设
H2相矛盾;在分类型信
贷约束变量中, 银行信用对企业直接出口存在正向刺激效应, 即 企业所获银行信贷比例越高, 越会提高企业直接出口份额, 该结 论与假设H2相符,而非银行金融机构信用和商业信用这两种类 型的信贷约束都对企业直接
出口无显著影响,这明显与假设
H2
不相符;虽然只有银行信用对企业直接出口份额存在显著影响, 但由于银行信用成本最低, 故可间接说明信贷约束对企业直接出
口份额的影响,低廉的信贷成本可能发挥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这也间接验证了假设
H2。
另外,由于总体信贷约束变量
只对间接出口有显著正向影响,故假设
H3无法得到实证支撑;
虽然银行信用只对企业直接出口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但此结论 可间接验证假设H3中的部分内容,即当信贷约束发挥作用时,
对直接出口的影响最大; 由于非银行金融机构信用和商业信用这
两种类型的信贷约束都分别对企业国内销售、
间接出口和直接出
口无显著影响,故假设
H3无法得到实证支撑。
综合来看,假设H2得到了部分验证,即总体信贷约束变量 对间接出口有显著的正向刺激效应; 银行信用对企业直接出口存 在显著的正向刺激效应; 在信贷约束对企业直接出口份额的影响
中,低廉的信贷成本可能发挥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假设
H3也
得到了部分实证支撑,即当银行信用这一信贷约束发挥作用时, 对直接出口的影响最大。
5
结论与启示
本文在
Melitz[1]
模型的基础上,融入信贷约束因素,构建 全新理论框架, 从而基于信贷约束视角对国内销售、 间接出口和 直接出口进行理论解读, 并得出相应假设。 利用世界银行企业调
查数据库中
2011
年的中国企业微观数据,通过多元选择模型和 多元回归分析对理论框架中得出的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
发现理
论分析中所得到的假设,在经验研究中只得到了部分的实证支 撑,即:信贷约束影响国内销售的可能性最小;而对间接出口和
直接出口影响可能性的大小却未有定论, 不同的模型选择会导致 不同的结论,并且信贷约束对间接出口影响的可能性与直接出口 较为接近;总体信贷约束变量对间接出口有显著的正向刺激效
应;银行信用对企业直接出口存在显著的正向刺激效应; 在信贷
约束对企业直接出口份额的影响中, 低廉的信贷成本可能发挥一
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当银行信用这一信贷约束发挥作用时,
接出口的影响最大。尽管理论研究中所得到的假设只得到了部分
对直
验证,但这些得到部分验证的假设隐含着丰富的政策启示。 第一,
在宏观层面推动外向型经济战略时, 尤其是促进对外出口时, 要 充分利用好信贷这一金融工具。 因为信贷约束影响国内销售的可 能性最小,这也凸显了信贷约束对出口的刺激作用更为有效。
二,针对一些中小企业,更要充分挖掘信贷工具对间接出口的刺
激作用。由于中小企业一般难以独立承受直接出口的成本, 息成本、如信
资金占用成本等,因此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会借助贸易 中介实现间接出口,而此时“总体信贷约束变量对间接出口有显 著的正向刺激效应”这一结论为政府的干预提供了方向。第三,
要重视银行信用这一传统而又十分重要的信贷形式, 丰富银行信
用提供主体的成分,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使更多企业能够得到 银行信用的支持,从而发挥银行信用对企业直接出口的正向刺激 效应。第四,要重视培育其他信贷来源渠道,为信贷对出口的促 进作用提供更多的空间。在实证中除银行信用外,其他信贷来源 渠道的作用都不显著,其中原因之一可能与其他信贷来源渠道在
现实金融生态中处于绝对弱势地位有关, 因此要发挥其他信贷来 源渠道对出口的促进作用,需要加强信贷来源渠道的培植。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国内销售、间接出口与直接出口-精选文档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roclinux.cn/b/1704460198a460687.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